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▪P19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他們,指揮他們,令他們服從自己。現在觀音菩薩示現與婆羅門一樣的身分,以身作則的到處表現平等的精神,以感化婆羅門,打破森嚴的階級觀念,信受人類以及衆生一律平等的真理,本此平等的真理去行,逐漸得到究竟的解脫!

  己四 能應四衆

  應以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身得度者,即現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身而爲說法。

  此明能應四衆,就是佛法中的四衆弟子。在講之前,先將這段文分別來讀:“應以比丘”身得度者,“即現比丘”身而爲說法;應以“比丘尼”身得度者,即現“比丘尼”身而爲說法;應以“優婆塞”身得度者,即現“優婆塞”身而爲說法;應以“優婆夷身得度者”,即現“優婆夷身而爲說法”。

  比丘是印度話,中國譯有叁義,就是乞士、破惡、怖魔。乞是乞求,士是人的代名詞,就是乞求的人。向來有兩句老話說:“外乞食以養色身,內乞法以資慧命”,是乞士的意義。因爲生存在這世間,爲了維持生命,不能不受用飲食,但這都得向在俗的人乞化。一個出家行者,如果只爲乞食而乞食,不知乞求如來的正法,那就與一般討飯的人沒有差別了。所以佛陀規定,在四十裏之內,有人講經說法,出家二衆如不去聽,即是犯戒。破惡,是說出家二衆,既然已經出家,就應本著佛法修行,破除種種的惡法,如出家不能破惡,那就與俗人無異。怖魔,是說出家二衆,在登比丘壇時,白四羯磨受比丘戒,諸護法神皆來護佑,遣使地行夜叉,報告空行夜叉,展轉傳到魔王天上,魔王就生起極大恐怖。魔王所最喜歡的,是魔子魔孫多,令叁界內的衆生,都掌握在他的魔掌中,決不願意有個衆生跳出他的掌握。現在出家人發心受戒,依法修行,將離叁界,當然使魔恐怖起來,所以名爲怖魔。比丘尼的尼字,是女的轉音,即出家的女衆。

  舉個觀音菩薩示現比丘身的實例:我國禅宗初祖菩提達摩,自得正法眼藏之後,特來我國行化,初到南京與梁武帝見面,相談不能相契,就到河南嵩山少林寺,面壁九年,後得慧可二祖,乃傳佛法心印給彼。不久,達摩祖師圓寂,葬在熊耳山上。可是經過兩年,北魏特使宋雲,在蔥嶺見到菩提達摩,持有一只鞋子獨自在行走,宋雲問他到什麼地方去,他說回西天去。宋雲回到魏土,把這消息傳出,最初大家不信,後來開棺視之,棺內空無其人,只剩鞋子一只。由于達摩只履西歸,所以後來佛教界,就傳達摩祖師爲觀音菩薩的化身。

  再說一個觀音示現比丘尼身的例子:在比丘尼傳中有僧端比丘尼,是劉宋時代人,其家世代信奉佛法,姊妹兩個誓願出家,但僧端的相貌美麗,在鄉間是很聞名的,很多有錢的人家,來向她的母兄說婚,母親及兄答應了一個人家的婚嫁。到了臨嫁前叁日,因爲僧端不願結婚,于是躲入一個佛教的寺廟,誠心誠意的誦普門品,經過叁日的時間,一天在禮拜中,忽見佛對她說:你的夫婿就將命盡,你但精勤勇猛的修持,不要爲這事過分憂念!後來其夫婿,真的爲牛觸死,而她在佛法中修持,亦得到很大的受用。所以亦可說她是觀音菩薩的化身。

  優婆塞是印度話,中國譯爲近事男,或清信士;優婆夷亦印度話,中國譯爲近事女,或清信女。兩者爲在家學佛的二衆弟子,是親近叁寶,承事叁寶的行人。觀音菩薩示現優婆塞身、優婆夷身,在中國觀音靈感錄中,可說是很多的,不必再多舉例。即如現在在座的四衆,究竟那位是菩薩示現的,我們凡夫肉眼,自然看不出來,但不能因看不出來,就以爲沒有菩薩的示現。所以觀音菩薩慈悲,在這現實世間,若有一類衆生,應以四衆不同的身分,才能得到度脫的話,立即示現四衆不同的身分,爲他們說各別不同的法,使之依法修行,而得身心解脫!

  己五 能應衆婦

  應以長者、居士、宰官、婆羅門婦女身得度者,即現婦女身而爲說法。

  此明能應衆婦,這裏說的衆婦,不是指一類的婦女,而是指各類的婦女,且是已結婚的婦女,而成爲家庭中的主婦,她們在家庭中,有著特殊地位,因爲家庭,是以夫婦爲中心的,假定家庭主婦,能夠發心學佛,很可能的促成彿化家庭,佛化家庭爲佛化社會的基本,我們如要社會得到佛化,必須先從家庭佛化做起。在這意義下,家庭主婦,自然成爲一個重要的角色。

  這段文,可分作四段讀:“應以長者”婦女身得度者,即現長者婦女身而爲說法;應以“居士”婦女身得度者,即現居士婦女身而爲說法;應以“宰官”婦女身得度者,即現宰官婦女身而爲說法;應以“婆羅門婦女身得度者,即現”婆羅門“婦女身而爲說法”。

  以印度種姓說,長者、居士,屬于吠舍族人;宰官,是負國家政治軍事重責的,屬于刹帝利族;婆羅門,乃四姓中最高貴的一族。還有屬于賤族的首陀羅,在本文中沒有談到。觀音菩薩現婦女身,所以只現屬于再生族的叁種種姓,而不現非再生族的首陀羅婦女身,是因首陀羅族,在當時社會,非常的卑賤,如現其婦女身,所說佛法,不會有人信奉接受,當然也就不會發生效力,所以不現首陀羅婦女身。

  長者及居士,在社會上,有其崇高的地位;宰官,在政治方面,有其相當的力量;婆羅門,在宗教界,有其特殊的立場。所以菩薩示現這叁類婦女身,以作爲長者、居士、宰官、婆羅門的賢內助,來推動佛法,其所得效果,當然就很大。可見菩薩現身,不是無目的的,而是以佛法化導人群的,那一階層發生大的化導影響,菩薩就在那一階層示現,以期達到佛法化世的目的。

  于此或有人問:在國家社會中,地位最高的婦女,首推王後,而她的影響力,更不是其他婦女所及,爲什麼經中沒有說及現王後身?王後的地位高,號召力強,是最好推動佛法的呀!依古德解釋:君主時代的王後,大都居住于深宮中,很少到宮門外去活動,不如其他主婦能接觸到廣大群衆,所以本經沒有說現王後身。但楞嚴經中,亦說現王後身而爲說法的。如說:“若有女人,內政立身,以修家國,我于彼前,現女主身及國夫人,命婦大家而爲說法,令其成就”。因王後在宮中,亦可教化其宮中眷屬的。若如現代的第一夫人,菩薩更可示現而爲教化了。

  婦女,在家庭、社會,的確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。從宗教來看,不論那類宗教,以比例說,女性的信者多于男性的信者。而且一般說來,婦女的智慧以及能力,與男衆是不相伯仲的,甚至有些婦女的智慧,還超過男衆很多。所以,婦女一旦信仰一種宗教後,不但對該宗教的真理不斷予以追求,而且其信心亦最虔誠真切。試看各個宗教的傳教大會,均以婦女聽衆爲多,由此可見婦女在宗教上的虔誠。既然如此,任何一個婦女,應養成宗教的信仰心,當然是極爲切要的,因爲婦女是否養成宗教的信心,對人生對社會的影響都是很大的。

  有人曾經這樣說過:婦女在家庭中,具有叁大天職,就是養育子女,烹調飲食,宗教信奉。前二者,現在姑且不談,且來談談宗教信奉。一個家庭主婦,如果具有宗教的信仰,對上,可以影響翁婆,對下,可以影響兒女,對中,可以影響丈夫。如是,家庭全體人員,都沐浴在宗教的氣氛中,自然就會和樂融融,而過著愉快的家庭生活。如對兒女影響說:做母親的果真是個虔誠的宗教信徒,兒女天天受到耳濡目染的感化,自然亦會隨之信仰宗教。比方爲佛教徒的母親,能將兒女常常帶到寺廟佛堂中去,讓他們在佛法的氣氛中,慢慢的受到薰陶,自然就留下深刻的宗教印象。到了因緣成熟,就會信奉佛教。因此,觀世音菩薩對那些應以長者,居士、宰官、婆羅門婦女身,才能得到度脫的衆生,就現種種婦女身適應他們而爲說法,勸導她們如何在家庭中,做個賢妻良母,以求身心解脫。

  己六 能應二童

  應以童男、童女身得度者,即現童男、童女身而爲說法。

  此明能應二童,就是童男童女。在一般人的觀念中,所謂童男、童女,是指七八歲至十一二歲的男女孩子,但這裏應把範圍擴大來說,即不分年齡大小,只要是還未結婚,或抱獨身主義的,都可包括在童男、童女中。童男、童女有一特點,就是天真純潔。如大人見到孩子們,動辄就說他們天真爛漫,活潑可愛,或說他們非常純潔,沒有一點虛僞。事實確也如此,因爲他們還未受到社會上各種不良習慣的薰染,所以心地實是天真純潔的。成年人如常與孩子們接觸,即很容易的喚起自己的童心,那怕是久經滄桑,世故極深的人,如與孩子們混在一起,亦會引發其赤子之心。青年佛教與佛教青年一書中說:“佛教也贊美童年,不單贊他的真誠、純潔;特別注重他的慈和,內心有無限光明的憧憬,能不惜一切爲真理而追求”。所以童男與童女,實在值得寶愛的!

  一個人在童男、童女的這個時期,由于它的本身還像一張白紙一樣,你要把他塑造成怎樣一個形態,就可成爲怎樣一個形態,如在一張白紙上,要塗紅色就成紅色,要塗黑色就成黑色,所以在這時期,加以引導教化,是最容易亦最重要不過的。我國有句諺語說:“桑樹枝子從小屈”,如果桑樹長高長大了,就很難使它彎曲,唯有乘它枝小葉嫩時加以彎曲。此喻引導孩子,要在七八歲時開始,就對他們加以適當而有效的教導,方可使他們做個循規蹈矩的好兒童,他日長大了,亦可成爲一良好的公民。若在童年就染上不良習慣,被不良分子誤導走入歧途,如臺灣所說的太保太妹,香港所說的飛仔飛女,新加坡所說的阿飛等,不但他個人前途由此斷送,對社會安定亦起不良作用。如現在各地社會不良少年的到處滋事,使得負責社會治安的人員感到頭痛,就是一個最好的證明。

  因此,對童男、童女的化導,不論從那方面說,都是異常重要的。佛教近來有“佛化兒童”之說,就是運用佛法教導兒童,使每個兒童的思想行爲,都能合乎正軌。觀世音菩薩,見到世間有類衆生,“應以童男童女身”,才能“得”到“度”脫的話,“即現童男童女身而爲說法”,開示他們要做一個人格完整而對社會有用的…

《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