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论其重要,全经二十八品,品品都极重要,不能说出那品是无关弘旨的。话虽这么说,但古来大德,曾从经中特别抽出方便品、安乐行品、如来寿量品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四品,为法华经重要中最重要的四品,而且各各代表了一个特殊的意义。

  据古人的分别:方便品,是显示一个人的正式开始发心。发心,就是一般所谓动机。不论做什么,都要先发心,或先有动机。在佛法中,你究竟要走那一条路,就看你现在是发怎样的心。大乘佛法,当以发菩提心为主。安乐行品,是显示一个人的由发心而如法修行。修行,就是一般所谓实践。发了菩提心,必然就要向菩提道前进,但这必须要如法如律的。在这品中,有很好的启示。如来寿量品,是显示一个人由修行而证得最高无上菩提,因为有所实践,必然不会空过,必然有所得的。至于现在所讲的普门品,则显示一个人所证得的无住大般涅槃,所以能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的度生,如观音菩萨所表现的那样,是无住大般涅槃的最好说明。

  以一个修学佛法者来说,这就是发心、修行、证果的三大次第。但因大乘所证得的极果,有大菩提果与大涅槃果的两种,所以分为两品。根据这一分析,证知这四品,是全部法华经中最重要的四品,亦即普门品的姊妹品。

  普门品,在法华经二十八品中,是属第二十五品。上面既已指出最重要的四品,现在不妨再来一说二十八品的内容。依古德判别,二十八品分为两大部门,即天台家说的迹门与本门现按其次第,说明如下:

  前十四品是讲的迹门,后十四品是讲的本门。所谓迹门与本门,这两个名词,在一般人听来,不但很生疏,且不易了解,有略微解说的必要。

  本是根本的意思,从根本上来看释迦牟尼,释迦牟尼老早就成佛了。成佛之早,出于我们的想像。在法华经如来寿量品第十六,有这样一段话说:“一切世间天、人及阿修罗,皆谓今释迦牟尼佛,出释氏宫,去伽耶城不远,坐于道场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然善男子!我实成佛以来,无量无边,百千万亿那由他劫,譬如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,假使有人,抹为微尘,过于东方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国,乃下一尘,如是东行,尽是微尘..........是诸世界,若著微尘及不著者,尽以为尘,一尘一劫,我成佛已来,复过于此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”。由此可知佛陀成佛,实是久远之前的事了,绝对不是如一般所知的,在二千五百多年前才成佛的释迦!

  迹是示迹的意思,即释尊于久远前成佛后,常在各世界中,示现教化众生。凡佛所示现的,都名为迹。迹是从本来的,从本垂迹,当然不是根本。梵网经说:“吾今来此世界八千返,为此娑婆世界,坐金刚华光王座............”,固然是约垂迹说的。法华经说:“自从是来,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说法教化,亦于余处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国导师众生。诸善男子!于是中间,我说然灯佛等,又复言其入于涅槃,如是皆以方便分别”,亦复是迹非本。

  总之,我们所知道的释迦牟尼,都是迹门方面的事,至于本门方面,则是久远的事,不是我们所能测度得到。

  佛为什么要常示现而不久住世间度化?当知这亦有佛不得已的苦衷。原因众生大都有个习性,就是常常见佛,以为佛很平常,不肯如法的依佛所说去行。法华经如来寿量品说:“若佛久住于世,薄德之人,不种善根,贫穷下贱,贪著五欲,入于忆想妄见网中。若见如来常在不灭,便起憍恣而怀厌怠,不能生于难遭之想恭敬之心”。所以佛不得不数数示生,数数示灭,以提高众生的警觉!

  八 妙法莲华经题解

  品题,已约略说过;经题,再略为解说。妙法莲华四字,认真讲来,是很麻烦的,天台智者大师,单讲一个妙字,就讲了九十天。所谓“九旬谈妙”,早成中国讲经史上脍炙人口的佳话。所以要在矩矩的时间内,予以详细的解释,当然是不可能的,只好简略的一说。

  妙法的法字,是指一切法,如世间法出世间法,有漏法无漏法,有为法无为法,凡夫法圣人法等,无不包含在内。如是诸法,一一说明,事实固不可能,实际亦不需要,所以佛教将无量无边的法,归纳成三大类,就是心法、众生法、佛法。不论那一类法,都是极为微妙。所以称为妙法,即心法是妙,众生法是妙,佛法亦是妙,各别而说固然是妙,三法无有差别更妙,所谓“心法及众生,是三无差别”,正是此意。这道理很深,虽不易听懂,但这不可思议妙法,却是人人所本具的,绝对不可予以忽视。众生之所以为众生,是因迷了这妙法,诸佛之所以为诸佛,是因悟了这妙法,所以现在有略为分别的必要。

  为什么心法是妙?要了解这个,首当了解上面说的十法界。十法界是:地狱、饿鬼、畜生、阿修罗、人、天、声闻、缘觉、菩萨、佛。这十法界,分开来讲,差别不同,容易了解。界界互具,其义深广,就难明白。

  所谓界界互具,就是每一界中,都具有余九界。如说地狱法界,不唯是地狱法界,还具有其他九界;乃至说佛法界,不唯是一佛法界,还具有其他九界。界界具有十界,总共即成百界,且此百界,就在吾人一念心中具有。如以人法界说:以现前一念心为中心,凡有心者,莫不起心动念,所起心念时刻不同:有时动起一念嗔心,就落地狱法界;有时动起一念贪心,就落饿鬼法界;有时动起一念愚痴,就落畜生法界;有时动起一念嫉妒,就落修罗法界;有时动起一念戒善,就落人类法界;有时动起十善及四禅八定之念,就落天上法界;有时动起一念真空,就落声闻法界;有时动起一念缘起,就落缘觉法界;有时动起一念大菩提心;就落菩萨法界;有时动起一念慈悲平等之心,就落于佛法界。人法界具有如此十界,其他九界亦同样的具有如此十界。诸界互具而为百界,百界就在此一念心中。心法不可思议,所以称心法妙。

  在众生一念心中,既然具有十法界,可见所谓释迦、弥陀,即在我们心中具有。所以大乘佛法常说:“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”。即明显表示:众生的一念心,当下就是佛,或众生的一念心,能修行而成佛。据此亦可说:“是心是菩萨,是心作菩萨”。菩萨是由吾人一念心所做成的,只要吾人想做菩萨,当下就可做为菩萨。不但如此,而且是心就是菩萨,菩萨不在众生心外。这是站在出世间的圣者立场说的,所以称为心法妙。

  如站在世间法的立场讲,同样可表明这道理。如天堂地狱是怎样成的?天堂地狱本无路,唯人自造之而已。去天堂的光明大道,是自己开辟的;入地狱的黑暗崎岖,亦自己走出来的。别人不能捧你上天堂,打你入地狱。“是心具地彻,是心造地狱;是心具天堂,是心造天堂”。天堂地狱既都是人造的,就证明了我人的一念心,是不可思议的,所以说为心法妙。

  怎知诸法都是由心所生?楞严经说:“心生则种种法生,心灭则种种法灭”。本此证知世出世间所有诸法,都由心的生起而生起的。如没有现前的这念心,一切法皆不可得!可惜人们天天运用这念心,而并没有真正认识这念心,假定真正认识的话,一切问题都能解决。古德形容心的重要说:“若人识得心,大地无寸土”。因此,人生在世,最重要的,无过于认识自己的心。心虽明白的存在又时刻的现前,但要认识它,不如想像的那么容易。因吾人本有心念的真相,无始来为其他东西蒙蔽,假定不经一番刮垢磨光的工夫,心的真相无法认识,所以佛法说要修心。

  为什么众生法是妙?众生是指我们每个有情讲的。世间每个有情的活动,不外身口意的三业。三业的种种活动,不论指向那方面,都听烦恼指挥的,所以就造作了很多善不善的有漏业。由此善不善业的牵引,就在生死轮回中,感受种种的痛苦。据此可知众生在这世间所有,没有别的什么,只是惑、业、苦三者的轮转。从这三者观察,只可说之为粗,怎可称之为妙?不错,如从另一方面讲,不妨可以说为“即粗成妙”。这话怎讲?如最高无上的佛果,所具般若、解脱、法身的三德,是从那里来的?还不是从惑、业、苦的三道来。惑、业、苦的三道,反成般若、解脱、法身的三德,是为即粗成妙义。

  惑业苦三者,明明是生死边事,怎么可以说为三德?关于这道理,确实需要加以解说一下:

  贪嗔痴等的烦恼,常人总以为他是实有的,而且钻在烦恼丛中不得出来。其实烦恼有什么实在性?还不是由种种关系激发起来的!只要促使烦恼生起的外在因缘没有了,那里还有什么实在烦恼可得?如了解烦恼原无自性,烦恼当下就是智慧,所以推求智慧的自体,原来就在烦恼中。离开烦恼另找智慧,智慧到那里去找?根本是不可得的,所以经中常说烦恼即菩提。一般说在烦恼外求智慧,是为不解烦恼性空者说,若善了知自己一念心,透彻了解烦恼没有实在自体,自能体会到烦恼即是般若德。

  为什么说业力即是解脱?吾人所有善恶业力,是由烦恼的推动而造作起来的。但一切的行为活动,并非单独能发生作用,同样是在种种条件和合下产生的。如行布施的善业,没有受布施的人,怎能成就你的施业?如杀众生的恶业,没有被杀害的人,怎能成就你的杀业?其他持戒、修定等诸有漏业,无不如是。业力成熟时就去受生,业力消散时就又灭尽。在众生的立场看,有情总是随业力的生灭而生灭的,向东向西,上天下地,都是随业力的牵引而不得自在的。殊不知这是妄想分别,实际是业性本空的。不了解业性本空,似乎为业力所缚,不得自由自在,若了解业性空寂,当下就得自在解脱,所以业即解脱德。

  为什么说苦报即是法身?生命的果报,生存在世间,怎么会是苦的?佛经中说:生灭为苦,无常故苦。由于生命不是永恒的,时刻在不息演化中。生灭灭生的无常迁流,所以不断的遭受苦痛的袭击。众生的生死流转,无始来就是生而灭灭而生的,生灭灭生,构成一生生不已的存在。生灭灭生,如有真实自性的,由生灭而来的痛苦,当就…

《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