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論其重要,全經二十八品,品品都極重要,不能說出那品是無關弘旨的。話雖這麼說,但古來大德,曾從經中特別抽出方便品、安樂行品、如來壽量品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四品,爲法華經重要中最重要的四品,而且各各代表了一個特殊的意義。

  據古人的分別:方便品,是顯示一個人的正式開始發心。發心,就是一般所謂動機。不論做什麼,都要先發心,或先有動機。在佛法中,你究竟要走那一條路,就看你現在是發怎樣的心。大乘佛法,當以發菩提心爲主。安樂行品,是顯示一個人的由發心而如法修行。修行,就是一般所謂實踐。發了菩提心,必然就要向菩提道前進,但這必須要如法如律的。在這品中,有很好的啓示。如來壽量品,是顯示一個人由修行而證得最高無上菩提,因爲有所實踐,必然不會空過,必然有所得的。至于現在所講的普門品,則顯示一個人所證得的無住大般涅槃,所以能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的度生,如觀音菩薩所表現的那樣,是無住大般涅槃的最好說明。

  以一個修學佛法者來說,這就是發心、修行、證果的叁大次第。但因大乘所證得的極果,有大菩提果與大涅槃果的兩種,所以分爲兩品。根據這一分析,證知這四品,是全部法華經中最重要的四品,亦即普門品的姊妹品。

  普門品,在法華經二十八品中,是屬第二十五品。上面既已指出最重要的四品,現在不妨再來一說二十八品的內容。依古德判別,二十八品分爲兩大部門,即天臺家說的迹門與本門現按其次第,說明如下:

  前十四品是講的迹門,後十四品是講的本門。所謂迹門與本門,這兩個名詞,在一般人聽來,不但很生疏,且不易了解,有略微解說的必要。

  本是根本的意思,從根本上來看釋迦牟尼,釋迦牟尼老早就成佛了。成佛之早,出于我們的想像。在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,有這樣一段話說:“一切世間天、人及阿修羅,皆謂今釋迦牟尼佛,出釋氏宮,去伽耶城不遠,坐于道場,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然善男子!我實成佛以來,無量無邊,百千萬億那由他劫,譬如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叁千大千世界,假使有人,抹爲微塵,過于東方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,乃下一塵,如是東行,盡是微塵..........是諸世界,若著微塵及不著者,盡以爲塵,一塵一劫,我成佛已來,複過于此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”。由此可知佛陀成佛,實是久遠之前的事了,絕對不是如一般所知的,在二千五百多年前才成佛的釋迦!

  迹是示迹的意思,即釋尊于久遠前成佛後,常在各世界中,示現教化衆生。凡佛所示現的,都名爲迹。迹是從本來的,從本垂迹,當然不是根本。梵網經說:“吾今來此世界八千返,爲此娑婆世界,坐金剛華光王座............”,固然是約垂迹說的。法華經說:“自從是來,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說法教化,亦于余處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導師衆生。諸善男子!于是中間,我說然燈佛等,又複言其入于涅槃,如是皆以方便分別”,亦複是迹非本。

  總之,我們所知道的釋迦牟尼,都是迹門方面的事,至于本門方面,則是久遠的事,不是我們所能測度得到。

  佛爲什麼要常示現而不久住世間度化?當知這亦有佛不得已的苦衷。原因衆生大都有個習性,就是常常見佛,以爲佛很平常,不肯如法的依佛所說去行。法華經如來壽量品說:“若佛久住于世,薄德之人,不種善根,貧窮下賤,貪著五欲,入于憶想妄見網中。若見如來常在不滅,便起憍恣而懷厭怠,不能生于難遭之想恭敬之心”。所以佛不得不數數示生,數數示滅,以提高衆生的警覺!

  八 妙法蓮華經題解

  品題,已約略說過;經題,再略爲解說。妙法蓮華四字,認真講來,是很麻煩的,天臺智者大師,單講一個妙字,就講了九十天。所謂“九旬談妙”,早成中國講經史上脍炙人口的佳話。所以要在矩矩的時間內,予以詳細的解釋,當然是不可能的,只好簡略的一說。

  妙法的法字,是指一切法,如世間法出世間法,有漏法無漏法,有爲法無爲法,凡夫法聖人法等,無不包含在內。如是諸法,一一說明,事實固不可能,實際亦不需要,所以佛教將無量無邊的法,歸納成叁大類,就是心法、衆生法、佛法。不論那一類法,都是極爲微妙。所以稱爲妙法,即心法是妙,衆生法是妙,佛法亦是妙,各別而說固然是妙,叁法無有差別更妙,所謂“心法及衆生,是叁無差別”,正是此意。這道理很深,雖不易聽懂,但這不可思議妙法,卻是人人所本具的,絕對不可予以忽視。衆生之所以爲衆生,是因迷了這妙法,諸佛之所以爲諸佛,是因悟了這妙法,所以現在有略爲分別的必要。

  爲什麼心法是妙?要了解這個,首當了解上面說的十法界。十法界是:地獄、餓鬼、畜生、阿修羅、人、天、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。這十法界,分開來講,差別不同,容易了解。界界互具,其義深廣,就難明白。

  所謂界界互具,就是每一界中,都具有余九界。如說地獄法界,不唯是地獄法界,還具有其他九界;乃至說佛法界,不唯是一佛法界,還具有其他九界。界界具有十界,總共即成百界,且此百界,就在吾人一念心中具有。如以人法界說:以現前一念心爲中心,凡有心者,莫不起心動念,所起心念時刻不同:有時動起一念嗔心,就落地獄法界;有時動起一念貪心,就落餓鬼法界;有時動起一念愚癡,就落畜生法界;有時動起一念嫉妒,就落修羅法界;有時動起一念戒善,就落人類法界;有時動起十善及四禅八定之念,就落天上法界;有時動起一念真空,就落聲聞法界;有時動起一念緣起,就落緣覺法界;有時動起一念大菩提心;就落菩薩法界;有時動起一念慈悲平等之心,就落于佛法界。人法界具有如此十界,其他九界亦同樣的具有如此十界。諸界互具而爲百界,百界就在此一念心中。心法不可思議,所以稱心法妙。

  在衆生一念心中,既然具有十法界,可見所謂釋迦、彌陀,即在我們心中具有。所以大乘佛法常說:“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”。即明顯表示:衆生的一念心,當下就是佛,或衆生的一念心,能修行而成佛。據此亦可說:“是心是菩薩,是心作菩薩”。菩薩是由吾人一念心所做成的,只要吾人想做菩薩,當下就可做爲菩薩。不但如此,而且是心就是菩薩,菩薩不在衆生心外。這是站在出世間的聖者立場說的,所以稱爲心法妙。

  如站在世間法的立場講,同樣可表明這道理。如天堂地獄是怎樣成的?天堂地獄本無路,唯人自造之而已。去天堂的光明大道,是自己開辟的;入地獄的黑暗崎岖,亦自己走出來的。別人不能捧你上天堂,打你入地獄。“是心具地徹,是心造地獄;是心具天堂,是心造天堂”。天堂地獄既都是人造的,就證明了我人的一念心,是不可思議的,所以說爲心法妙。

  怎知諸法都是由心所生?楞嚴經說:“心生則種種法生,心滅則種種法滅”。本此證知世出世間所有諸法,都由心的生起而生起的。如沒有現前的這念心,一切法皆不可得!可惜人們天天運用這念心,而並沒有真正認識這念心,假定真正認識的話,一切問題都能解決。古德形容心的重要說:“若人識得心,大地無寸土”。因此,人生在世,最重要的,無過于認識自己的心。心雖明白的存在又時刻的現前,但要認識它,不如想像的那麼容易。因吾人本有心念的真相,無始來爲其他東西蒙蔽,假定不經一番刮垢磨光的工夫,心的真相無法認識,所以佛法說要修心。

  爲什麼衆生法是妙?衆生是指我們每個有情講的。世間每個有情的活動,不外身口意的叁業。叁業的種種活動,不論指向那方面,都聽煩惱指揮的,所以就造作了很多善不善的有漏業。由此善不善業的牽引,就在生死輪回中,感受種種的痛苦。據此可知衆生在這世間所有,沒有別的什麼,只是惑、業、苦叁者的輪轉。從這叁者觀察,只可說之爲粗,怎可稱之爲妙?不錯,如從另一方面講,不妨可以說爲“即粗成妙”。這話怎講?如最高無上的佛果,所具般若、解脫、法身的叁德,是從那裏來的?還不是從惑、業、苦的叁道來。惑、業、苦的叁道,反成般若、解脫、法身的叁德,是爲即粗成妙義。

  惑業苦叁者,明明是生死邊事,怎麼可以說爲叁德?關于這道理,確實需要加以解說一下:

  貪嗔癡等的煩惱,常人總以爲他是實有的,而且鑽在煩惱叢中不得出來。其實煩惱有什麼實在性?還不是由種種關系激發起來的!只要促使煩惱生起的外在因緣沒有了,那裏還有什麼實在煩惱可得?如了解煩惱原無自性,煩惱當下就是智慧,所以推求智慧的自體,原來就在煩惱中。離開煩惱另找智慧,智慧到那裏去找?根本是不可得的,所以經中常說煩惱即菩提。一般說在煩惱外求智慧,是爲不解煩惱性空者說,若善了知自己一念心,透徹了解煩惱沒有實在自體,自能體會到煩惱即是般若德。

  爲什麼說業力即是解脫?吾人所有善惡業力,是由煩惱的推動而造作起來的。但一切的行爲活動,並非單獨能發生作用,同樣是在種種條件和合下産生的。如行布施的善業,沒有受布施的人,怎能成就你的施業?如殺衆生的惡業,沒有被殺害的人,怎能成就你的殺業?其他持戒、修定等諸有漏業,無不如是。業力成熟時就去受生,業力消散時就又滅盡。在衆生的立場看,有情總是隨業力的生滅而生滅的,向東向西,上天下地,都是隨業力的牽引而不得自在的。殊不知這是妄想分別,實際是業性本空的。不了解業性本空,似乎爲業力所縛,不得自由自在,若了解業性空寂,當下就得自在解脫,所以業即解脫德。

  爲什麼說苦報即是法身?生命的果報,生存在世間,怎麼會是苦的?佛經中說:生滅爲苦,無常故苦。由于生命不是永恒的,時刻在不息演化中。生滅滅生的無常遷流,所以不斷的遭受苦痛的襲擊。衆生的生死流轉,無始來就是生而滅滅而生的,生滅滅生,構成一生生不已的存在。生滅滅生,如有真實自性的,由生滅而來的痛苦,當就…

《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