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沒有辦法解決。但從緣而有的生滅,生不是實生,滅亦非實滅,生滅是無自性空的。無生而生,無滅而滅,如是生滅,即是如來法身。如來證得法身,就是證得不生不滅的自體,由此足可證明衆生分上所有的生滅果報,當下就是如來的法身德。
由于衆生所有的惑、業、苦,就是如來所有般若、解脫、法身的叁德,所以衆生法妙。
心法妙及衆生法妙,已經講過,最後再講佛法妙。佛是證得最高無上菩提的佛陀,佛陀是斷盡一切煩惱,解決二種生死,證得究竟解脫的大聖。以佛眼觀察一切,一切無不是微妙不可思議的。衆生固是佛心中的衆生,萬物亦是佛心中的萬物,法法皆是實相,法法皆是般若,還有什麼這個那個的差別?所以佛並沒有別法,所證得的亦只是衆生心法。所謂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,就是此意。佛的本義是不迷,亦即覺的意思。吾人現前的一念心,只要不爲客觀的塵境所迷,當下就是佛。經說:“一念不生,即如如佛”,正是此意,所以佛法妙。
綜合佛法妙、衆生法妙、心法妙,名爲妙法。而這妙法,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。同時,妙法不是外在的,是本具的。凡有心者,無不有這妙法,不過衆生沒有證得而已。怎樣始能證得這個妙法?這看各人修行,有不同的說法:有說妙法是很不容易證得的,有說妙法並不怎麼的難證,有說妙法的證得既不易亦不難。叁種說法不同,現舉中國佛教中的龐居士夫婦及其女兒互相談道爲例:
龐居士是中國有名的大居士,家中原很富有,可說得上是百萬富翁。但自他了解佛法後,就將家中所有財寶,丟到漢陽江中去,全家過著極淡泊的生活,專心一意的修學佛法。在修學過程中,忽有這麼一天,家人集合起來,相互討論修行的難易,其討論的經過是這樣的:
龐居士首先說:用功不是一件易事,欲證本具不可思議的妙法亦難。其難的程度到了怎樣?他說:“難!難!難!十斛芝麻樹上攤”!一粒粒的芝麻,攤在平地上曬,當然是很容易,若欲攤在高高的樹上,這是多麼一件難事?其意是:吾人平常起心動念,都是順著虛妄分別,貪愛執著的熟路進行,自很容易的走來走去。現在欲將這一念心扳轉過來,走上修證的道路上去。這是從來沒有走過的陌生路,所以走起來不免覺得很難!確實是這樣的,因爲吾人心識,很不易于把定,你要它這樣,它偏要那樣,你要它向東,它偏要向西,你要它專注在一境界上,它偏要不斷的向外奔馳,所以修行很難上路!
龐居士表示了修證經過後,接著龐婆亦表示意見說:在我修行的過程中,並不如你所感覺的那樣難,而且覺得很容易的。她說:“易!易!易!百草頭上祖師意,拈來無不是,翠竹黃花,無非般若”!其意是:打開眼睛所看到的,無一不是祖師意,隨手拈來的東西,無一不是妙法。如手拿的粉筆,看來沒什麼意義,但如了解其緣起性空,當下就是實相,亦即妙法,如是洞達,有何困難?所以在我認爲修證是很易的。如不能在百草頭上覓取祖師意,以爲這是普通的草,那就很難得到悟證。如能領會,眼見耳聞,一草一木,都是妙法,那有什麼困難?
龐婆表示意見後,他們的女兒靈昭亦表示意見說:以我修行所得的經驗,既不如爸爸所說那樣困難,亦不如媽媽所說那樣容易,而是“也不難,也不易,饑來吃飯疲來睡”!這像小孩說來玩的,“饑來吃飯疲來睡”,那個不會?還說是用功修行,簡直是莫名其妙!殊不知這裏面大有道理,不是說來好玩的。現在引一“饑來吃飯,困來即眠”的公案,作爲這個注腳。
有次,有源律師去見大珠慧海禅師,問道:“和尚修道,還用功否”?“饑來吃飯,困來即眠”,大珠這樣答覆。“是不是一切人都像師父用著功呢”?“不像”,“爲什麼不像”?“他們吃飯時不肯吃飯,百種須索;睡覺時不肯睡覺,千般計校,所以不像了”。
我們衆生,的確壞在這遇事“百種須索,千般計校”上,以致吃飯睡覺都不安隱,修道當然更談不上。修道的目的,在體認出自己的本性,饑要吃飯,困要睡眠,亦自己的本性之一。只因有了須索、計校,所以就被蒙蔽而體認不出。假定息滅須索、計校,則吃飯睡覺,何嘗不可修道見性?是以慧海禅師說:“解道者行住坐臥,無非是道;悟法者縱橫自在,無非是法”。本于此旨,所謂饑來吃飯,困來即眠,正是行者修道之時。
如果行人,一方面用功修道,一方面須索計校,當然就難以上路。果能做到:終日吃飯,沒有咬著一粒米;終日睡覺,沒有起顛倒妄想,當下就是妙法。靈昭女說的“饑來吃飯疲來睡”,確是她修行所得的經驗之談,亦是她所悟證的特殊境界。
妙法,是每個人本來具有的,問題在我們能不能認識:假定從用功修行中獲得證悟,妙法當下就是,根本不須外求;如果不善用功修行以與之相契合,妙法離得遠遠的,根本無法見到。雖說如此,但從沒有失掉,始終是存在的,只要反觀自心,隨時都可獲得。
如上所講的妙法之理,實很微妙而不易理解,所以特舉蓮華做譬喻,以顯難解難了的妙法。花,世間有著很多不同,但欲拿來顯示妙法,唯有蓮華別無他花。蓮華與他花所不同的:諸花都是先開花而後結果,獨有蓮華,開花時就是結果時,是花果同時的。花果同時的蓮華,可顯因果不二的妙法,所以以之來做譬喻,是最恰當不過。而這蓮華所具最大特色,天臺以叁句話把它特別表示出來:
一、爲蓮故華:蓮爲蓮子,亦即果子。蓮華爲什麼開花?是爲蓮子而有華的,且蓮與花是同時的。這喻佛的爲實施權:佛于菩提樹下,悟證實相妙法,本想將己所證,無保留的說給衆生聽,但因妙法太妙,衆生不能接受,所以不敢立即宣示。法華經說:“我法甚深妙,無信雲何解”?要想了解妙法,首要有信心,沒有信心,怎麼能解?不解還沒有關系,如因不解而起謗,不但對衆生無益,且有極大的不利,所以佛在當時,對于說不說法,很費一番躊躇。經過相當時期的思考,覺得不說法無益衆生,乃從無辦法中,勉強運用善巧方便,先爲宣說衆生所能接受的權宜之法,如人天乘法,二乘聖者法,都是佛爲衆生方便說的。佛爲什麼說權?是爲實而施權。其間雖說種種方便,而最終的目的,還是爲了真實之法。法華經說:“雖說種種道,其實爲佛乘”,就是爲實施權的最好說明。
二、花開蓮現:蓮華的蓮子,什麼時候可顯現出來?在剛開花時,蓮子就在花中顯現,並不要等花開完了落下來,才有蓮子現出來。這喻佛的開權顯實:如來用種種方便權巧爲衆生說法,漸漸調熟衆生的根性,到了機緣成熟時,看看衆生可以接受妙法,于是到了法華會上,佛就開權顯實,告訴法會大衆,過去所說一切都是方便,都是爲了一佛乘而鋪路的。真正而究竟的佛法,只有一佛乘,無有二乘叁乘,所以法華經說:“唯有一乘法,無二亦無叁”。“若有聞法者,無一不成佛”。徹底顯示究竟一乘妙法的旨趣,是要將過去所曾講的一切善巧方便之法開除,是爲開權顯實。諸佛證此妙法而成佛,衆生迷此妙法爲衆生,生佛既同具此妙法,衆生當然可以成佛。法華經是開顯這個真理的,所以稱爲妙法。
叁、花落蓮成:到了荷花正式落下來時,蓮子也就完全成功可以食用。這喻佛的廢權立實:權是方便不實的,實是究竟真實的。究竟真實的實,應該建立起來,方便不實的權,應該予以廢除,是爲廢權立實。其實,佛是寓實于權的,即權就是實,離權那裏有實?然既即權是實,可見實外無權,所以一切衆生皆得成佛。
妙法是法,蓮華是喻,妙法蓮華合說,是即法喻立名。經是印度修多羅的意譯,這如常釋,不再贅說。
妙法蓮華經五字,是一部經的總名;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八字,是經中一品的品名。
九 譯者史實的簡介
經題與品題,都已約略的講過,現在繼續再將譯者的史實,簡單的予以介紹一下:
本經譯者,是鸠摩羅什叁藏法師。在中國譯經史上,是位最出色的翻譯家。什公是龜茲國人,其父名叫鸠摩羅炎。本是中印度人,因遊至龜茲國,國王仰慕他的道高學博,特將自己的妹妹給他爲妻,後來生下鸠摩羅什法師。法師年幼時,不特聰慧超過一般常兒,就是風度亦複少年老成,所以其名譯爲童壽。
什公到七歲時,因母親的出家,亦即發心出家。由于母是國王的妹妹,出家後受到很多人的供養,感到不勝其煩,有妨所修道業,于是帶著什公到罽賓去求法。在罽賓有一天,其母至某寺禮佛,什公亦隨進去,見大殿上,有一鐵缽,爲了好玩,就將鐵缽戴在頭上,一點不覺其重。後來動個念頭,鐵缽這樣大,我人這麼小,怎麼能頂得住?因爲動了這個妄想,于是立感壓力重大。由斯悟到一切隨心所轉,沒有分別心,就沒有輕重觀念,有了分別心,輕重觀念隨之而生。
在罽賓住了兩叁年,母又帶什公回本國。經過一高山,山上有一羅漢聖者,見到什公是法器,對他母親說:“你要好好保護這個小沙彌,到了叁十五歲,如仍不破如來禁戒,可度無量無邊衆生”。
罽賓是小乘佛教的大本營,什公在罽賓所學的,當然是小乘法。後來經過沙勒國,國王的王子名叫沙車,出家學習佛法,專究大乘佛法。一天在寺內讀般若經,老是在念空不可得,什公聽了覺得很怪,我在罽賓學的,五蘊是有,十二處是有,十八界是有。現在這位法師,怎麼在念五蘊是空,十二處是空,十八界是空..........一切皆空,這是什麼道理?于是就過去問他爲什麼說空不可得?因而雙方展開了大小乘的論戰,結果,什公失敗了,就從沙車學習般若性空大乘。不久,對于性空大乘,有了獨到心得,成爲弘揚性空大乘最有力的學者。不特一般人受什公感化,做了性空大乘的行者,就是從那學習小乘的業師,亦爲什公轉化過來信奉大乘。
什公母親,後又從龜茲到印度去,臨走時對什公說:“我現在要離開你了,有幾句話須對你說一下。大乘佛法流行到震旦,對震旦衆生是有大利益的,但能傳過去…
《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