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的,唯你有這力量。可是對人有益,對你卻不大利。爲了你自己,我不贊成你去,爲化導人群,我又不能讓你不去,所以不知怎樣是好”?
什公聽了母親的話,毫不遲疑的回答說:“大士舍己爲人,只要是對衆生有益的,自己那怕遭受镬湯爐炭之苦,乃至犧牲一己生命,亦在所不惜”!
什公母親聽他說後,很安心的離開什公。而什公舍己爲人的精神,從這幾句話中,可算表露無遺!大乘佛法的行者,應該是有這種精神的!
什公是于姚秦弘始叁年來中國的。秦爲五胡亂華時代十六國中的一國,標明姚秦,簡別不是秦始皇的秦,亦不是前秦荷堅的秦,而是後秦姚興當朝的秦。什公來中國的經過是:當時前秦荷堅,聽到什公令名,對之非常傾慕,特派呂光大將軍,遠去龜茲迎接來華。呂光請得什公,回程行到涼州,忽聽荷堅戰死,後秦姚苌僭號關中。呂光于是就在涼州宣告獨立,國號曰涼。但因什公足智多謀,恐爲姚苌所用,就供養在涼州,不讓他去關中。其後姚興襲位,由于深信佛法,仰慕什公德學,派兵西伐呂隆(呂光的後代),乃將什公強迎關中,禮爲國師。供養在逍遙園中,讓公專心一意翻譯經典,什公所譯總有叁四百卷。
什公譯經的最大特點,是文筆流暢,意思完善。如法華經、彌陀經、維摩經等,文字都很優美,爲一般人所樂讀誦。奉诏譯的诏,是皇帝的诏書,意即什公譯的這部經,是奉姚興王的诏命而譯。
中國譯經史上,有四大翻譯家,而什公和奘公,尤爲翻譯界的翹楚。中國佛法的豐富完備,不能不歸功這兩位大譯師。中國佛教,如前無什公,後無奘公,不會有這樣光彩,這是敢以斷言的!
什公譯的佛典,自信沒有錯誤,所以寂後火化,其舌完好不壞。因此,我們對于什公譯的經典,應如法奉行,深信不疑。叁藏法師者,是說什公一面以叁藏教法,化度衆生爲他人師;一面深究叁藏,自奉大法爲自己所師,所以稱爲叁藏法師。
正釋經文
甲一 長行別示
乙一 問答得名所以
丙一 當機舉名請問
爾時無盡意菩薩,即從座起,偏袒右肩,合掌向佛,而作是言:世尊!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?
本品全文分兩大段:一、長行,是以散文體裁來宣說經義的。二、偈頌,是以韻文體裁來宣說經義的。長行與偈頌,內容差不多,只是文字體裁的運用不同而已。在兩大段中,先講長行,後講偈頌。
“爾時”兩字,有多種不同解釋。前曾一再說明,本品是法華經中第二十五品,在這品前是第二十四品,叫妙音菩薩品。所謂爾時,是妙音菩薩品剛剛講完,快要宣說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時。
在妙音菩薩品最後有幾句話說:“說是妙音菩薩來往品時,四萬二千天子得無生忍,華德菩薩得法華叁昧”。從這可知佛說妙音菩薩品時,曾使很多衆生得到法益。因大衆聞法得益,所以進而要求佛再繼續宣說妙法。所謂爾時,可說是很多衆生希望如來說法的時候。
妙音菩薩,據法華經的介紹,是東方一切淨光莊嚴國中的大菩薩;觀音菩薩,如大家所熟知的,是西方極樂世界的大菩薩。東方妙音菩薩,已得“現一切色身叁昧”,所以在世教化衆生,能任運自在的隨類現身。即要變現怎樣的身相教化衆生,就能變現怎樣的身相。西方觀音菩薩,如本品後面介紹“應以何身得度者,即現何身而爲說法”,可說觀音菩薩同樣得現一切色身叁昧。所以古德將這二品叫做“姊妹品”,顯示他們有同等意義和價值!
或說大衆聽了東方妙音菩薩的殊勝功德,想到西方觀音菩薩亦是一位了不起的大菩薩,但他自證化他的功德究竟怎樣?法會大衆還有不知道的,于是仰望佛爲宣說觀音事迹。正在大衆如是仰望佛宣說時,叫做爾時。
“無盡意菩薩”,這是本品問法的代表者。當佛講完妙音菩薩品時,有位無盡意菩薩出來請法。無盡意是東方不眴世界的大菩薩,而不眴世界的教主是普賢如來。觀音菩薩將來繼承阿彌陀佛,在西方極樂世界成佛,當知無盡意菩薩將來繼承普賢如來,在東方不眴世界成佛。
無盡意既是東方一位大菩薩,怎會來娑婆世界聽釋迦佛說法?是奉普賢如來命令而來。佛說法華經,是直暢本懷之談,所以十方諸佛,都派他們的上首菩薩,來聽佛說妙法。無盡意從佛開始說法華時,就在座下靜靜聽講。到佛說完妙音菩薩品時,爲欲請法,所以“即從座起”。
佛及菩薩的聖號,都是從他所有功德而安立的。無盡意所以得名無盡意,是依他的什麼功德而安立的?這可從世界、衆生、悲願叁方面來加說明:世界方面,首要了解的,像娑婆世界這麼大的世界,是有無窮無盡,無量無邊那麼多的,佛經稱爲無盡世界。在這麼多世界中,如以娑婆世界說,單是南贍部洲的人,已多得不得了。如以四大部洲的人綜合來說,當然更多。除了人類還有其他衆生,衆生真是多得不可勝數。不但一個世界的衆生是這樣,每個世界的衆生都如此,所以說衆生無盡。這位大菩薩,運用其智慧,觀察世界時,發現有無盡世界。在無盡世界中,有無盡衆生活動。真是到一處有一處世界,到一世界有一世界衆生。且諸衆生,爲煩惱的驅使,飄墮在業海,沈淪在輪回,受衆苦的逼迫,永無解脫之期!無盡意菩薩不忍見無窮盡的衆生,長期受諸苦惱,就從內心深處,發起無盡悲願,願度無盡世界中的無盡衆生,令無盡衆生成佛,而後自己方成佛,所以稱爲無盡意。
無盡意名號的解釋,古德用四句偈形容說:“世界無邊塵擾擾,衆生無盡業茫茫,愛河無底浪滔滔,是故號爲無盡意”。其大意是:世界無盡是不錯的,但無盡世界中,有的是清淨世界,有的是穢惡世界,而穢惡世界多過清淨世界,所以無窮無盡的世界,大都是塵擾擾的肮髒不堪、穢惡不淨!在這樣世界的衆生,不管是怎樣的多,大都業海茫茫的爲業力之所牽引!業力牽引你到天堂就到天堂,業力牽引你下地獄就下地獄,自己絲毫做不得主。衆生所以業海茫茫的無所依歸,根本原因在沈溺于無底的愛河中,滔滔不絕的隨波逐浪,所以苦海無邊。衆生這樣不息在惑業苦中循環,于是菩薩心裏就想:如是受苦衆生,假定我不發心去救度教化,又讓誰去做這工作?于是就發無盡的悲願,要度無盡的衆生,是故號爲無盡意。
無盡意及諸大衆,爲要了解觀音菩薩的功德,看看沒有別人起來請問,于是自己就從座位起來,代表大衆請問佛陀。即從座起這句,從字面看來,本很簡單的,但如天臺以觀心解釋,那就具有深意。所謂座,不是普通座,乃是法空座,亦即法華說的“諸法空爲座”。以法空爲座,不但不可執著諸法,即諸法空亦不可著。假定執著于空,不能真正了解其空。無盡意即從座起,是示他不染著空,所以說諸法空爲座。雖不染空,但非什麼沒有,這從菩薩自法空座起而問法,可以得到證明。假定真的什麼沒有,何必還要起來問法?何必還要講經說法?因爲空而不空,所以仍從法空座起,請佛開示。這樣,即從座起這句,實含不著空有,超脫空有,正式證得實相妙法的深義在。
“偏袒右肩”,是出家佛子起身問法所用的一定儀式。佛在世時,比丘所著袈裟,與現在南傳僧人所著的一樣。佛教規矩,比丘平時不禮佛不說法,左右兩肩都包裹而不袒露在外的。到見佛禮佛時,爲了表示恭敬,特將右肩袒露出來。無盡意菩薩將要問法,爲了對佛的尊重,所以先把身上的袈裟放下,袒露出自己的右肩。
偏袒右肩,覆藏左肩,本于觀心的解釋,亦有其深刻意義。修學佛法的人,到了相當程度,具有兩種智慧:一是證悟諸法空性真理的真實智,不能用語言將它表達出來,所以如左肩的覆藏不使外露。一是從真實智開發出來的,可以觀察世俗一切,可以爲諸衆生說法,可以指示一條修行道路的方便智,或名權巧智,所以如右肩袒露出來,可使人清楚的看見。方便智如右肩,真實智如左肩。一覆藏,一袒露,剛好代表權實二智。無盡意是位大菩薩,覆藏左肩,表示他具有悟證諸法實相的真實智;袒露右肩,表示他能運用權巧的方便智。方便智是化俗的,真實智是契真的。二智並用,是即顯示即真而俗,即俗而真,達到真俗交融的最高境界。
“合掌向佛”,是將兩手合攏來面向佛陀,爲印度對在上的以及普通人互相見面的一種禮節。若以觀心解釋:兩手有十個指頭,分開是各自獨立的,代表前說的十法界。現將十指並攏合掌當胸,是示十法界在我人一念心中,並不是離一念心而有。“而作是言”,謂無盡意表現應有禮節後,就說了下面話,請佛開示觀音菩薩的事迹。
上面幾句,實即顯示身口意叁業的活動:即從座起是身業;而作是言是口業;合掌向佛是意業。這時專心一意,表面好像身業,實際屬于意業。每人都有叁業的活動,問題是看向那方面活動,才是正當合理的活動。衆生的叁業,大體是向惡的方面活動,縱然有時是善,亦屬于有漏的。無盡意的叁業活動,不論是到十方世界見佛聞法,不論是爲衆生隨類現化說法,都是清淨無染,純善無漏的。
“世尊!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”?這是無盡意正式提出的問題。這問題,普通初學佛者,亦很可能提出。如初信佛的人,要他發心多念觀音聖號,他們往往會說:要我念聖號當然很好,但怎樣叫做觀世音菩薩呢?無盡意是補處大士,不久就要成佛,那會不懂觀音菩薩的聖號?他之所以提出這個問題,是代表沒有了解觀音菩薩功德的人,特別是爲末法時代衆生問的。如我們現在了解觀音菩薩的偉大及悲心深廣,就是由無盡意菩薩當時請問而來。
世尊爲佛的德號之一。意謂大聖佛陀,是世出世間之所共尊的,所以稱爲世尊。爲請大法,先稱一聲世尊。觀音菩薩大名,我們常常聽到,但這位觀世音菩薩,究竟是以什麼因緣,叫做觀世音菩薩?現在法會大衆,對這還有不知道的,敬請佛陀爲衆略爲開示!
丙二 如來備示感應
丁一 正答得名所以
戊一 總標尋聲救苦
佛告無盡意菩薩:善男子!若有無量百千萬億…
《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