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劝发菩提心文讲记▪P31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芒,因经重重的摧残,已失去了昔日炫目的光彩。现在由于我的回入娑婆,重新弘扬振兴,“俾得佛日”得以“重”放光“辉”,使诸众生因得佛光的普照而迈向佛道。不唯如此,如来无量“法门”,亦因我的弘宣,得以“再”度“阐”扬。所谓“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”。太虚大师亦说:“佛法弘扬本在僧”。可见佛法的是否发扬光大,问题不在佛法的本身,而在我们是否去推动*轮。如果每一佛弟子都能随分随力的推动*轮,佛陀的正法自然就久住世间。特别是出家的僧众,更应以弘法为自己的家务,利生为唯一的事业。这是我们的责任,不容有所推卸的。

  “僧海澄清于此界”者:僧是僧团,为众多比丘所集合的团体,所以省庵大师将之形容为僧海。僧海以清净为本,印顺导师说:“广大的僧众,虽然贤愚不齐,但有了律治僧团,那无惭无愧的犯戒者,在大众的威力下,便不能不接受制裁;不接受,就不能寄生在佛教中。有惭愧而真心为道的,在集团法律的保障下,也能安心的为法护法,不会因人事的纠纷而退心。这样的“折伏无羞人”,“有惭愧者得安隐住持”,做到了分子健全与风纪严肃,便是清净”。律制的僧团,本应清净的,但因时间一久,僧团中的一些不纯正的分子,不能如法的本著律制而行,于是僧团中就有“龙蛇混杂”的现象,不复如佛世时那样的和乐清净。由于僧团的不能和乐清净,致使佛法衰颓到如此残破局面。现我既由极乐回入娑婆,不特要使佛日重辉,法门再阐,更要组织一个和乐清净的僧团,使此世界一时蒙上污秽的僧团,重新恢复澄清的面目。所以说:僧海澄清于此界。

  佛日重辉是显示佛宝,法门再阐是显示法宝,僧海澄清是显示僧宝。如是三宝的光辉照耀于世,当然就能做到“人民被化于东方”。东方是指这个娑婆世界,乃对照极乐世界的西方而言。娑婆世界的众生人民,由于三宝之光的潜辉,不得三宝慈光的加被,以致在黑暗的世间摸来摸去,找不到一个正当的出路。现在三宝再度住世,娑婆世界一切众生,就受到三宝的德被化育,循著三宝的正确指导,走上佛法的正道而趋向于解脱了。

  【劫运为之更延,正法得以久住,此则区区真实苦心,是为发菩提心第十因缘也。】

  佛弟子们,真能做到如上所说的,则佛法的“劫运”,就可“为之更”加绵“延”,如来的“正法”也就“得以久住”世间。此中所说的劫运,是指正法的劫运。依于向来所说,正法住世时间,不过千年而已。但这是佛警觉佛弟子的话,实际不一定如此的,什么时候有真实修证的佛子,正法就可住世到什么时候。如现在的这个时代,一般说为末法时代,但如今日有实修实证的人,今日就是正法时代,哪里定可说为末法?省庵大师现说劫运为之更延,是即说明正法不定千年,可以延长到万年万万年的,问题就看有无住持正法的人。

  不论在什么时代,佛教中的大事,没有比住持正法的大事更大,唯有正法住世,佛法才能发挥利生的大用。省庵大师目击佛法的衰残,不禁激起大悲心愿,要以住持正法为己任。纵然于现生中,不能挽回佛法的末运,亦当于将来使正法住世,这是何等伟大的悲愿?如果每个佛弟子,都有省庵大师的悲愿,相信正法会得久住于世的。为拔众生苦,为正法住世,“此则”是大师“区区真实苦心”。我们亦就如此发心,“是为发菩提心第十因缘也”。

  【丙结说】

  一、躬自反省

  【如是十缘备识,八法周知,则趋向有门,开发有地。相与得此人身,居于华夏,六根无恙,四大轻安,具有信心,幸无魔障。】

  本文的绪说与正说,都已解释过了,现是全文的结说,又分为四个段落,先讲第一躬自反省。“如是”像上所说发菩提心的“十”种因“缘”,我们既已完“备”的了解认“识”,“则”今后“开发”菩提心的话,是就“有”了正确的田“地”。如是像上所说邪正真伪等的“八法”,我们既已圆满“周知”,则今后“趋向”涅槃的妙城,是就“有”了正确的“门”路。趋向有门,就不致走错了路向;开发有地,就知道怎样的发心。发了菩提心,必然就可证得涅槃的二转依果。

  同时,我们又都很幸运的“相与得此人身”,所谓:“人身难得今已得”,确实是不容易的。应该好好利用这个人身,在佛法中有番作为,亦即于此生中,解脱这个危脆败坏之身,不要再为此身所累,而造下了无边大罪。经中常说:“失人身者,如大地土;得人身者,如爪上尘”。我们岂可不藉重此人身,来做自利利他的有意义的事?我们岂可于这一生中,糊里糊涂的糟蹋此人身?

  我们不但同得此人身,而且相与“居于华夏”,所谓“中国难生今已生”,这同样是很难得的。华夏,是中国的别名。但佛经所说的中国,并非是指一般称为华夏的我国,而是指有佛法流行的地方,即不论什么地方有佛法流行,什么地方就可称为中国。在有佛法流行和听闻的地方,或不觉得佛法的可贵,一旦生到没有佛法的地方去,要想听闻佛法而不可得,那你就会知道求法的不易。所以居于华夏,有法可听,应生庆幸之心,更应把握这良好的时机和环境,好好的修学佛法以积集成佛的资粮。生在中国做人,固然是很理想,但若生理上,有诸多缺陷,那还是不美满的。现在我们幸而“六根无恙”,更应利用六根完具之身,在佛法中熏陶一番,以求得到佛法的实际受用。经中说六根不具,是八难之一,亦不能出家受戒的。可见六根完具,就从事佛法修学说,是异常重要的一个条件,不容有所忽视。

  六根完具是修学佛法的法器,固然是不错的,但若四大不调,身体常常有病,仍是修道的一大障碍。现在我们不仅六根完具,而且“四大轻安”少病少痛,如不真切发心学佛,试问怎对得起自己?现有人说:健康的身体,是一切的事业之母。当知学佛亦要有强健的身体,不然的话,决难去做自利利他的伟大工作。

  虽具如上各种优越的条件,假定没有对佛法的信心,那还是不能学佛而获得佛法的。经中说信如手,如入宝山,利用你的双手,可得无量珍宝,假定无手,宝山上的宝贝虽多,而你终于一无所获。“初入佛门,以信为本”,没有敬信心,纵有无量法宝,不能为你所得。幸而我们对于佛法,已经“具有”深切“信心”,理当如法修学。本于信心修学佛法,的确是很难得的,但在修学过程中,还要没有魔障才行,如有各种魔障现前,不特不能如法修学,而且很易退失道心。我们明确见到的,就是很多退道心的行者,不是自己愿意退的,是遇魔障才如此的。我们由于宿根深厚,从事佛法修学以来,“幸”而“无”有“魔障”扰乱,更应精进修去不可懈怠。

  【况今我等,又得出家,又受具戒,又遇道场,又闻佛法,又瞻舍利,又修忏法,又值善友,又具胜缘,不于今日发此大心,更待何日?】

  得宝贵的人身,固然值得庆幸,得出家受戒等,尤为庆幸中的大幸,因为出家受戒这些大事,都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得到的,所以说:“况今我等”的八又:

  “又得出家”:是说生而为人的人固然不少,可是得能出家的并不多。诸如我们台湾有一千多万人口,发心出家的究有几人?当知“出家乃大丈夫事,非将相之所能为”。看来出家是很简单的,实际出家是不容易的。依佛法说:一个真心出家的,要有相当的善根才行。现在我们既得出家,“不于今日发此大心”,试问“更待何日”?“又受具戒”:是说有出家的因缘,不一定有受戒的可能。因为受具足戒,须要十师具备,如果生在佛法不怎么兴隆,而具戒的德僧又极缺乏,你想受戒亦是万难的。现在我们不但能够出家,而又能圆具比丘大戒,这是何等幸运的大事。如此,假定“不于今日发此大心”,试问“更待何日”?错过这个机会,岂不大为可惜!

  “又遇道场”:这里的道场,是指阿育王寺,供有佛的舍利。如来舍利所在之处,即是佛陀所在之处,想要遇到这样的道场,又是谈何容易?因为各地寺庙虽多,但如阿育王寺那样有规模,并供有佛的舍利,实在还是不多见的。现在我们既已遇到这样良好道场?设若“不于今日发此大心”,试问又要“更待何日”?

  “又闻佛法”:佛法虽流布在世间,如没有弘扬佛法的人,要想听闻佛法,亦不是简单的事。闻法,为学佛者的第一要义,唯有从闻法中,才能得到佛法正路。佛法难闻,我们现在已经闻到,并且知道佛法对众生的好处,设若“不于今日发此大心”,将自己所听闻的佛法,辗转的讲给众生听,以期有益人群,试问“更待何日”?“又瞻舍利”:金光明经舍身品说:“此之舍利,乃是无量戒定慧香之所薰馥”。如佛涅槃后,烧出无量晶莹光耀的圆状凝固体,就是指此。但这唯有戒德清净,定慧庄严的佛陀,始能烧得出来,非一般人所能有,故学佛人特别珍视。不但供养有大功德,就是见到亦有功德。现在既得瞻视舍利,怎可不发大心于此日?

  “又修忏法”:是说无始来的业障,非依忏法去修不行。因为佛法是佛法,舍利是舍利,如果自己不去忏除本身的业障,则佛法的一切胜利,仍然与自己毫无关系。省庵大师说:现在我们又得集合在此道场,共修忏摩之法,改悔一切过失,如不在这时候,发起广大心来,以期上求下化,做佛法所当做的工作,试问更要等待什么时候?

  “又值善友”:善友,就是法侣。在佛法中修学,最要紧的,是要有良好的法侣,同在佛法的大道上前进,才能不断的趋向菩提。如果没有善友为伴,不特修学难得上路,而且很易退失初心。善友是不容易遇到的,经中常说:“善友难值”,就是这个道理。现在阿育王寺道场中,遇到这么多的善友,如不即于今日发此大心,更待何日?

  “又具胜缘”:胜缘,是指殊胜的因缘。在这世间的最胜因缘,要莫过于遇到三宝,唯有佛法僧三宝,始是最胜的因缘。现在虽是末法时代,我们还能值遇三宝,并且诚敬归依三宝,这不是我们所具的胜缘是什么?既然具有这样的胜…

《劝发菩提心文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