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,因未听闻佛法,昏“迷而未”觉“悟”,在佛菩萨的慈眼中看来,“固”然是“可”值得“哀”愍“怜”念的众生,亦即所谓可怜愍者。如今明白了佛法真义,“苟知而不”起“行”的话,那就“尤为”令人感到“痛惜”了!佛法所重的,是解行相应,而且唯有解行相应,才能得到佛法实益。如果说食数宝,完全没有自己的份儿,那有什么用?特别是大乘佛法,重在发菩提心,说法度生,唯有从说法度生中,才能积集福智资粮,才能圆成无上菩提,这是每个佛法行者都知道的。设若仅以知道为满足,而不真的这样去做,无上菩提的法乐,不管是怎样的乐法,与你毫无关系。所以知道大乘佛法的殊胜,一定要照著去实践才行。
【若惧地狱之苦,则精进自生;若念无常之速,则懈怠不起。又须以佛法为鞭策,善友为提携,造次弗离,终身依赖,则无退失之虞矣!】
一般世俗的人,所以不肯在善法上精进去修,只因不知世间是苦,而反以为是快乐的;一般佛的弟子,所以不肯在佛法上精进不懈,只为不惧地狱的种种痛楚,“若”真恐“惧地狱之”种种“苦”相:如刀山剑树,如割首削足,如割舌啖眼,如千死万生等的地狱苦相,随时展现在我们眼前,那就自会时时警惕而精进不懈了。所以说:“则精进自生”。因为发现地狱的苦相,自觉如不精进修善,那到地狱里头受苦,终有一天与我有份,设欲不与地狱结不解缘,唯有依于纯正的佛法,精进修诸善法的一途。
平时一般人们,所以不能振作精神奋发起来,病根就在不能常念无常的迅速,总以为自己,今天在活著,明天在活著,后天还在活著,好像自己永远不死似的。殊不知我们这个四大组合的生命体,是虚假不实的,是危险败坏的,一口气不来,就两眼翻白,而成隔世了!到时即使后悔平生的懈怠,已经追悔不及,唯有随著业力去不息流转而已。“若”果真能常“念无常之速”,犹如山水那样的宾士,“则懈怠”心自然就被警戒心克服而“不”生“起”了。我们每日晚课念的“是日已过,命亦随减……但念无常,慎勿放逸”,实在是有警策作用的。佛说:“人命在呼吸之间”,这不是说来吓唬人的,而是事实的确如此,只要上气不接下气,生命立刻就告结束。
为佛弟子,居常除惧地狱苦,念无常迅速外,“又”得更“须”常“以佛法”作“为”自己的“鞭策”,鞭策自己无时无刻不沐浴在佛法中以求进步。当知佛法在人生的价值中,占著最高的地位,如能经常的或阅读或听闻,使自己的身心,受佛法的薰陶,就可获得改善。经中常说:佛法犹如一面洁净的明镜,如常为佛法的明镜所摄照,不但能照见我们处世为人的一切得失,且能照见我无始为贪嗔痴三毒所浸蚀,而已失去原来面目的心性,使能脱离涸辙之困,而得解脱自在。因为日常与法为伍,等于依法为师,以法自励。所以真正说来,我们为佛子者,应该“造次弗离”于佛法,“终身依赖”于佛法,果能这样的以佛法鞭策自己,“则自然无退失之虞矣”!
除此以外,我们应该还要“善友”常“为提携”,俾使自己在佛道的修学旅程上,得有照顾而不至于退堕。这里说的善友,有的说为善知识,这有教授善知识与同行善知识的两类。就修学佛法说,这两类善知识,都缺少不得的。教授善知识,可以开导我们,指示我们,怎样向佛道前进,如发现我们走错了方向,可以改正我们,重行走上正道。同行善知识,可以互相策励,互相切磋,不使我们稍生退志,如发现我们一有了退意,立刻提醒我们,继续精进不懈。是以佛法行者,在修道过程中,善友的提携,的确很重要,而且必须“造次不离”善友,“终身依赖”善友,永远互相依赖,彼此亲近不离,果能得到善友的提携,“则”自然就“无退失”菩提心“之虞矣”!
【勿言一念轻微,勿谓虚愿无益;心真则事实,愿广则行深。虚空非大,心王为大;金刚非坚,愿力最坚。】
一念菩提心的生起,就是将来成佛的种子,将来能不能成佛,全看现在这一念的菩提心是否生起,所以发心的行人,千万“勿言”这“一念”心是很“轻微”,而不予以重视。“万丈高楼从地起”,当知无上菩提,是从一念得的。开始发愿的时候,没有实质的内容,一般看来,似乎是虚愿,没有什么实益的。殊不知一切佛法的利益,都是从最初发愿来的,假定没有愿力的推动,哪里会去上求佛道,下化众生?所以发愿的行人,千万“勿谓”这是“虚愿”而“无”实“益”。学佛树立高尚的志愿,实为起行的始点,所以本文前说:“修行急务,立愿居先”。
发菩提心,是依真心而修行的,如果发“心真”切,“则”未来必定付诸于“事实”,唯有从事实上表现,才能显示你的发心,是真实不虚的。可见为人发心,定要真实,绝对不可有所邪曲。经说:“因地不真,果招纡曲”,这是值得每个发心者的注视。立愿,要立广大愿,如一般所知的四弘誓愿,就属广大愿。如果发“愿广”大,“则”依大愿所修的“行”必然是很“深”的,唯有深行的修习,才能填满广大的心愿。佛法常说:“行山愿海”,大愿犹如大海一样的宽广无涯,没有如山那样的深行,怎能充实广大的愿海?什么行是深行?唯有菩萨的六度万行,才够资格称为深行。是以每个发广大愿的菩萨,没有不修六度万行,理由亦即在此。一般说来,世间虚空,是广大无边的,不是我人所能测其边际的,然而如佛经说:“虚空”虽大而“非”真“大”,因它远还不及“心王为大”。这里说的心王,是指的菩提心,此心为心中王,所以称为心王。心王所以大过虚空,因为此心,“竖穷三际,横遍十方”;“心包太虚,量周沙界”。可见心王之大,大得不可思议。
一般说来,世间金刚,是最坚固的,它能摧毁一切,而不为一切之所摧毁;可是佛经告诉我们,“金刚”虽坚而“非”真“坚”,因它没有我们的愿力来得坚固,唯有“愿力”才是“最坚”的。智度论说:世间金刚置于牛角之上,是可击破的,但人如若立定坚固志愿,则不是任何力量所能动摇,纵是天魔外道,也不能动摇其丝毫。
【大众诚能不弃我语,则菩提眷属从此联姻,莲社宗盟自今缔好。】
省庵大师当年写这篇文时,虽说是为普劝当时涅槃法会的大众,而实际上亦包括劝导今日我们。不论是过去或当今的法会“大众”,“诚能”真实的“不弃”嫌“我”这番苦口婆心的言“语”,大家共同一致的,本于各种不同的因缘,发起大菩提心来,“则”我们彼此之间,就成了“菩提”道上的“眷属”,共同向著佛道迈进。所以说为“从此联姻”。“莲社”即念佛道场,以一心念佛,求生净土为志,如各地所成立的莲社。在莲社中,共同念佛,成为莲友。由于彼此志同道合,好像结成宗盟一样,所以称为“莲社宗盟自今”就可“缔好”。
【所愿同生净土,同见弥陀,同化众生,同成正觉,则安知未来三十二相,百福庄严,不从今日发心立愿始也。】
省庵大师说:现在我与诸位在此道场共修忏法,唯一“所愿”,就是“同”得往“生”西方极乐“净土”,“同”得觐“见弥陀”如来,听闻佛法而得悟于无生法忍。然后再以愿力,回入娑婆世界,“同”来度“化”一切“众生”,等到化缘周讫,所谓因圆果满,最后“同成”无上正等“正觉”。这是我自己最高的愿望,亦于此愿望在会大众以及未来修学佛法的佛子。当知此中所说四同,包含自利利他的两大工作,到达自觉、觉他、觉行圆满的时候,自然就得成佛。凡是成等正觉的佛陀,无不具有三十二相,百福庄严,所以说:“则安知未来三十二相,百福庄严,不从今日发心立愿始也”。今日发心立愿是因,未来三十二相,百福庄严是果,如是清净因果,是最究竟因果。我们应修如是因求如是果,方不负出家学佛之志。
佛的三十二相,一个个的说来,是相当麻烦的,现扼要的说几种:如顶上的肉髻相,眉间的白毫相,胸前的□字相,足下的千辐轮相等,即是三十二相的几种。而这三十二相,必须培植百福,使之庄严起来。百福,不是我们平常所做的那些平凡的善事,通常所做的救济贫困、印经放生等,固然是属善事,但不能一桩桩的,列成一福一福的。据大智度论说:倘若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众生,双目都已失明不复能有所见,菩萨行者发心予以一一医治,使令一切众生的眼睛,都重复光明而能见一切,是为一福。这样说来,一福修成,已是不简单了,何况培植百福?自不是短短时间的事。所谓:“三祗修福慧,百劫种相好”,的确是要经过多劫去修的。
【愿与大众共勉之!幸甚!幸甚!】
省庵大师行文至此,再作总结的说:我“愿与”诸“大众”,互相“共勉”,互相策励,自利利他的向菩提大道进发,为个己而努力的,则自利“幸甚”!为利他而精进的,则众生“幸甚”!所以文中两说幸甚。
劝发菩提心文,到此已经讲完。最后,我还要再说两句:在座诸位,过去如果没有听过这篇劝发菩提心文,不知何谓发心,不知如何发心,未曾发起菩提心来,自也难怪;如今既已听闻此文,了解发菩提心的因缘、意义、方法,那我不得不愿诸位,如省庵大师所期望的,从今日起,立即发心,立即立愿。今日佛教四众,果能共同发菩提心,立菩提愿,结成菩提眷属,向著佛道前进,相信不但中国佛教振兴有望,即使娑婆世界众生亦能得益。因为佛教四众,真能恳切发心,则此娑婆世界,就成佛化世界,而呈现一片和乐自由的气氛,还再忧虑什么氢气弹、核子弹?今日这个世界,所以如此紊乱,处处杀气腾腾,就因佛法未能传播到世界的每一角落,灌输到每个人的心田中去。发了菩提心的我们,如能人人弘扬佛法,使佛法普遍的流行在世间,转化秽恶的世界,是即太虚大师所说“人间净土”的实现!
末了,愿我与诸位,同发菩提心,同行菩萨道,同证菩提果。
《劝发菩提心文讲记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