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因未聽聞佛法,昏“迷而未”覺“悟”,在佛菩薩的慈眼中看來,“固”然是“可”值得“哀”愍“憐”念的衆生,亦即所謂可憐愍者。如今明白了佛法真義,“苟知而不”起“行”的話,那就“尤爲”令人感到“痛惜”了!佛法所重的,是解行相應,而且唯有解行相應,才能得到佛法實益。如果說食數寶,完全沒有自己的份兒,那有什麼用?特別是大乘佛法,重在發菩提心,說法度生,唯有從說法度生中,才能積集福智資糧,才能圓成無上菩提,這是每個佛法行者都知道的。設若僅以知道爲滿足,而不真的這樣去做,無上菩提的法樂,不管是怎樣的樂法,與你毫無關系。所以知道大乘佛法的殊勝,一定要照著去實踐才行。
【若懼地獄之苦,則精進自生;若念無常之速,則懈怠不起。又須以佛法爲鞭策,善友爲提攜,造次弗離,終身依賴,則無退失之虞矣!】
一般世俗的人,所以不肯在善法上精進去修,只因不知世間是苦,而反以爲是快樂的;一般佛的弟子,所以不肯在佛法上精進不懈,只爲不懼地獄的種種痛楚,“若”真恐“懼地獄之”種種“苦”相:如刀山劍樹,如割首削足,如割舌啖眼,如千死萬生等的地獄苦相,隨時展現在我們眼前,那就自會時時警惕而精進不懈了。所以說:“則精進自生”。因爲發現地獄的苦相,自覺如不精進修善,那到地獄裏頭受苦,終有一天與我有份,設欲不與地獄結不解緣,唯有依于純正的佛法,精進修諸善法的一途。
平時一般人們,所以不能振作精神奮發起來,病根就在不能常念無常的迅速,總以爲自己,今天在活著,明天在活著,後天還在活著,好像自己永遠不死似的。殊不知我們這個四大組合的生命體,是虛假不實的,是危險敗壞的,一口氣不來,就兩眼翻白,而成隔世了!到時即使後悔平生的懈怠,已經追悔不及,唯有隨著業力去不息流轉而已。“若”果真能常“念無常之速”,猶如山水那樣的賓士,“則懈怠”心自然就被警戒心克服而“不”生“起”了。我們每日晚課念的“是日已過,命亦隨減……但念無常,慎勿放逸”,實在是有警策作用的。佛說:“人命在呼吸之間”,這不是說來嚇唬人的,而是事實的確如此,只要上氣不接下氣,生命立刻就告結束。
爲佛弟子,居常除懼地獄苦,念無常迅速外,“又”得更“須”常“以佛法”作“爲”自己的“鞭策”,鞭策自己無時無刻不沐浴在佛法中以求進步。當知佛法在人生的價值中,占著最高的地位,如能經常的或閱讀或聽聞,使自己的身心,受佛法的薰陶,就可獲得改善。經中常說:佛法猶如一面潔淨的明鏡,如常爲佛法的明鏡所攝照,不但能照見我們處世爲人的一切得失,且能照見我無始爲貪嗔癡叁毒所浸蝕,而已失去原來面目的心性,使能脫離涸轍之困,而得解脫自在。因爲日常與法爲伍,等于依法爲師,以法自勵。所以真正說來,我們爲佛子者,應該“造次弗離”于佛法,“終身依賴”于佛法,果能這樣的以佛法鞭策自己,“則自然無退失之虞矣”!
除此以外,我們應該還要“善友”常“爲提攜”,俾使自己在佛道的修學旅程上,得有照顧而不至于退墮。這裏說的善友,有的說爲善知識,這有教授善知識與同行善知識的兩類。就修學佛法說,這兩類善知識,都缺少不得的。教授善知識,可以開導我們,指示我們,怎樣向佛道前進,如發現我們走錯了方向,可以改正我們,重行走上正道。同行善知識,可以互相策勵,互相切磋,不使我們稍生退志,如發現我們一有了退意,立刻提醒我們,繼續精進不懈。是以佛法行者,在修道過程中,善友的提攜,的確很重要,而且必須“造次不離”善友,“終身依賴”善友,永遠互相依賴,彼此親近不離,果能得到善友的提攜,“則”自然就“無退失”菩提心“之虞矣”!
【勿言一念輕微,勿謂虛願無益;心真則事實,願廣則行深。虛空非大,心王爲大;金剛非堅,願力最堅。】
一念菩提心的生起,就是將來成佛的種子,將來能不能成佛,全看現在這一念的菩提心是否生起,所以發心的行人,千萬“勿言”這“一念”心是很“輕微”,而不予以重視。“萬丈高樓從地起”,當知無上菩提,是從一念得的。開始發願的時候,沒有實質的內容,一般看來,似乎是虛願,沒有什麼實益的。殊不知一切佛法的利益,都是從最初發願來的,假定沒有願力的推動,哪裏會去上求佛道,下化衆生?所以發願的行人,千萬“勿謂”這是“虛願”而“無”實“益”。學佛樹立高尚的志願,實爲起行的始點,所以本文前說:“修行急務,立願居先”。
發菩提心,是依真心而修行的,如果發“心真”切,“則”未來必定付諸于“事實”,唯有從事實上表現,才能顯示你的發心,是真實不虛的。可見爲人發心,定要真實,絕對不可有所邪曲。經說:“因地不真,果招纡曲”,這是值得每個發心者的注視。立願,要立廣大願,如一般所知的四弘誓願,就屬廣大願。如果發“願廣”大,“則”依大願所修的“行”必然是很“深”的,唯有深行的修習,才能填滿廣大的心願。佛法常說:“行山願海”,大願猶如大海一樣的寬廣無涯,沒有如山那樣的深行,怎能充實廣大的願海?什麼行是深行?唯有菩薩的六度萬行,才夠資格稱爲深行。是以每個發廣大願的菩薩,沒有不修六度萬行,理由亦即在此。一般說來,世間虛空,是廣大無邊的,不是我人所能測其邊際的,然而如佛經說:“虛空”雖大而“非”真“大”,因它遠還不及“心王爲大”。這裏說的心王,是指的菩提心,此心爲心中王,所以稱爲心王。心王所以大過虛空,因爲此心,“豎窮叁際,橫遍十方”;“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”。可見心王之大,大得不可思議。
一般說來,世間金剛,是最堅固的,它能摧毀一切,而不爲一切之所摧毀;可是佛經告訴我們,“金剛”雖堅而“非”真“堅”,因它沒有我們的願力來得堅固,唯有“願力”才是“最堅”的。智度論說:世間金剛置于牛角之上,是可擊破的,但人如若立定堅固志願,則不是任何力量所能動搖,縱是天魔外道,也不能動搖其絲毫。
【大衆誠能不棄我語,則菩提眷屬從此聯姻,蓮社宗盟自今締好。】
省庵大師當年寫這篇文時,雖說是爲普勸當時涅槃法會的大衆,而實際上亦包括勸導今日我們。不論是過去或當今的法會“大衆”,“誠能”真實的“不棄”嫌“我”這番苦口婆心的言“語”,大家共同一致的,本于各種不同的因緣,發起大菩提心來,“則”我們彼此之間,就成了“菩提”道上的“眷屬”,共同向著佛道邁進。所以說爲“從此聯姻”。“蓮社”即念佛道場,以一心念佛,求生淨土爲志,如各地所成立的蓮社。在蓮社中,共同念佛,成爲蓮友。由于彼此志同道合,好像結成宗盟一樣,所以稱爲“蓮社宗盟自今”就可“締好”。
【所願同生淨土,同見彌陀,同化衆生,同成正覺,則安知未來叁十二相,百福莊嚴,不從今日發心立願始也。】
省庵大師說:現在我與諸位在此道場共修忏法,唯一“所願”,就是“同”得往“生”西方極樂“淨土”,“同”得觐“見彌陀”如來,聽聞佛法而得悟于無生法忍。然後再以願力,回入娑婆世界,“同”來度“化”一切“衆生”,等到化緣周訖,所謂因圓果滿,最後“同成”無上正等“正覺”。這是我自己最高的願望,亦于此願望在會大衆以及未來修學佛法的佛子。當知此中所說四同,包含自利利他的兩大工作,到達自覺、覺他、覺行圓滿的時候,自然就得成佛。凡是成等正覺的佛陀,無不具有叁十二相,百福莊嚴,所以說:“則安知未來叁十二相,百福莊嚴,不從今日發心立願始也”。今日發心立願是因,未來叁十二相,百福莊嚴是果,如是清淨因果,是最究竟因果。我們應修如是因求如是果,方不負出家學佛之志。
佛的叁十二相,一個個的說來,是相當麻煩的,現扼要的說幾種:如頂上的肉髻相,眉間的白毫相,胸前的□字相,足下的千輻輪相等,即是叁十二相的幾種。而這叁十二相,必須培植百福,使之莊嚴起來。百福,不是我們平常所做的那些平凡的善事,通常所做的救濟貧困、印經放生等,固然是屬善事,但不能一樁樁的,列成一福一福的。據大智度論說:倘若叁千大千世界的一切衆生,雙目都已失明不複能有所見,菩薩行者發心予以一一醫治,使令一切衆生的眼睛,都重複光明而能見一切,是爲一福。這樣說來,一福修成,已是不簡單了,何況培植百福?自不是短短時間的事。所謂:“叁祗修福慧,百劫種相好”,的確是要經過多劫去修的。
【願與大衆共勉之!幸甚!幸甚!】
省庵大師行文至此,再作總結的說:我“願與”諸“大衆”,互相“共勉”,互相策勵,自利利他的向菩提大道進發,爲個己而努力的,則自利“幸甚”!爲利他而精進的,則衆生“幸甚”!所以文中兩說幸甚。
勸發菩提心文,到此已經講完。最後,我還要再說兩句:在座諸位,過去如果沒有聽過這篇勸發菩提心文,不知何謂發心,不知如何發心,未曾發起菩提心來,自也難怪;如今既已聽聞此文,了解發菩提心的因緣、意義、方法,那我不得不願諸位,如省庵大師所期望的,從今日起,立即發心,立即立願。今日佛教四衆,果能共同發菩提心,立菩提願,結成菩提眷屬,向著佛道前進,相信不但中國佛教振興有望,即使娑婆世界衆生亦能得益。因爲佛教四衆,真能懇切發心,則此娑婆世界,就成佛化世界,而呈現一片和樂自由的氣氛,還再憂慮什麼氫氣彈、核子彈?今日這個世界,所以如此紊亂,處處殺氣騰騰,就因佛法未能傳播到世界的每一角落,灌輸到每個人的心田中去。發了菩提心的我們,如能人人弘揚佛法,使佛法普遍的流行在世間,轉化穢惡的世界,是即太虛大師所說“人間淨土”的實現!
末了,願我與諸位,同發菩提心,同行菩薩道,同證菩提果。
《勸發菩提心文講記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