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突破修道上的唯物 四谛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道也是如此。修道是耗尽一切期望,非有耐心不可。你不必过分强迫自己入道;等一等,停一下,不可太急于想要了解“实相”。我们首先必须看清求道的动机。如果我们以敞开的、不落“善”、“恶”二边的心态来修道的话,那就无需野心。

  我们初知苦因为何时,会有极强的求知欲。我们会力图脱苦,如果我们太过努力,修行之道就成了痛苦、迷惑的轮回之道,因为我们太急于想要自救。我们太急于求知,太忙着照顾那希求修道有成的奢望,而不在入道之前让自己自由自在,仔细看看整个过程。我们必须先有适当、充分的准备,不可匆忙入道。等一等,等一等、看一看整个“求道”的过程,留些空隙。

  重点是,我们具有那能照破迷惑的根本智。想想那个富有创意的猴喻。猴子想要离开牢房,所以忙着试图逃走,而爬上爬下察看墙壁和窗户,驱动猴子的大能力即是驱策我们前进的根本智。此智不像种子那样需要培养,而像是从云缝儿射出光来的太阳。我们一留出空隙,我们便会突然自动地对如何修道一事有了自然的直悟,这是佛曾有过的经验。佛在跟多位印度大师学了多种瑜伽修法之后,觉悟自己不可能只靠修这些法成等正觉。因此,佛不再修下去,而决心在自己身上如实下功夫,这是脱颖而出的本能。承认自己有此本能,是绝对必要的,它告诉我们,我们不是无可救药的人;我们基本上并不坏,并不缺乏什么。

  问:我们怎样在力求单纯和体验空间的同时,处理实际生活中的情况?

  答:你要知道,为了体验敞开的空间,你还必须体验世间或形色的坚实,它们是相互依存的。我们常对敞开的空间有不切实际的想法,以致落入陷阱。只要我们不把敞开的空间妄想为奇妙之处,而把它跟世间连在一起,我们即可避开这些陷阱。若无世间的轮廓标出空间,我们便无法体验到空间的存在。如果我们想为敞开的空间画一幅画,我们必须借助于地平线才能把它表现出来。因此,我们必须回到日常生活的问题,回到最平凡实在的问题。这就是为什么要说日常行为的单纯和精确非常重要。你若得见敞开的空间,就应回到原来你所熟悉的那些让你闷得可怕的生活状况里,更仔细深入地观察它们,直到你发觉其坚实无稽,直到你见其本性是空。

  问:我们怎样应付等待期间的那种不耐?

  答:不耐即表示你不了解整个的过程。你若看清每一动作的全部,便不会感到不耐。

  问:我有不安之念,也有平静之念。这些平静之念是不是我应该培养的?

  答:在禅修中,一切念都一样:虔诚之念、美好之念、信教之念、平静之念——这些全是不动之念。你不要试图培养那平静之念,同时又抑制所谓不安之念;这是有趣的一点。当我们谈正法之道时,也就是谈列为第四谛的道谛时,并不是说我们变得信教,平静、善良了。力图平静,力图善良,也是奋斗的一面,或不安的一面。信教之念是监视者或裁判,而迷惑的世俗之念则是演员或行为者。例如,你在修禅时,可能念及庸俗的家事,这时便会有位监视者说:“你不该如此,你不该那样;你应回到禅修。”这些虔诚之念是不动之念,不该培养。

  问:可否请您多谈一点交谈时的讲、停并用,以及这种作法跟“我”有何关系?

  答:当我们跟别人交谈时,我们常被一种神经质的速度所驱策。我们必须开始让自然透入这种速度,以免向对方强行推销自己,使得对方受不了。特别是,当我们谈自己非常感兴趣的事情时,我们不只是向对方讲,简直是往对方身上扑。自然始终在那儿,只是被如云之念所遮,念云一有了裂缝,自然之日光就射出来了。我们要伸出手去接纳这个初现的空隙;有此空隙,根本智便能开始运作。

  问:很多人都知道苦谛,但不追究苦因。这是什么缘故?

  答:我想,关键在于偏执狂。我们想逃,我们想逃离痛苦,而不把痛苦看作灵感之源。我们觉得苦已够糟,何必追究其因?有些受大苦的人,因自知无法离苦,而真正开始了解苦,但大多数的人,都太忙着摆脱烦恼,太忙着寻求娱乐,以致没时间察看自己早就有了的东西。他们觉得察看会令他们难堪,这是偏执狂的心态;你若看得太仔细,便会发现可怕的事物。但是若要像释迦牟尼佛那样成为全觉之人,你必须虚心、明智、好问。你必须愿意探究每一事物,即使是丑恶、痛苦或讨厌的事物。这种合乎科学的心态,非常重要。

  问:觉心之中,何来动机?

  答:觉悟的动机,来自念外,来自概念化的“善”与“恶”、“可欲”与“不可欲”之外。有一种超念之智,是我们的本性和背景;它是直觉的根本智,是一种空间感,是一种具有创意、敞开来处理情况的方式。这种动机不属理智,它是直觉的、精确的。

  问:我们能藉控制物质的情况来修心吗?

  答:无论你如何处理生活情况,总是有着心物之间的沟通,可是你不能仅靠物质上的配备或藉着操纵心外之物避开心的问题。我们看到社会上有很多人就是想要这么做;他们穿上僧服出家,过着非常刻苦的生活,把人类共有的习惯行为都抛弃了,但是最后他们还是必须对付他们的迷惑之心。迷惑起于心,所以我们必须直接从心下手,不要企图绕过心去。如果你想用操纵自然界的方式避开心中之惑,我看是行不通。

  在人生之舞里,物反映心,心反应物,二者之间不断来往。如果你拿着一块石头,你会感到石头的坚实性,你必须学习如何跟石性沟通;如果你拿着一朵花,花瓣的形色也会跟我们的心理发生关系。我们不能完全无视外界象征性的意义。

  不过,在开始试图面对我们的神经质时,我们必须采取非常直接的作法,不要以为玩弄物质便可逃避内心的问题。譬如,一个像我们讲过的猴子那样心理不平衡、充满了迷惑的人,即使我们给它披上佛陀的袈裟,或教它摆出坐禅的姿势,它的心还是会胡思乱想。但过些时候,当它学会了定心,它就变成单纯的猴子,那时再把它送到静处去闭关修行,可能会有某种程度的效果。

  问:当我看到自己心中的丑恶时,我不知道怎么接受;我想躲避它或改变它,而不想接受它。

  答:你不必把它藏起来。你不必改变它。你要进一步追究它。你在自己心中看到丑恶,那只是你的偏见。你把它看成丑恶,这就表示你尚未摆脱“善”、“恶”对立的观念。不用说观念,即使是“善”、“恶”二字都是你必须超越的。你必须超越语言、文字和概念,直观自己内心的实相,步步深入。初见的那一瞥,不够;你必须看得仔细,不加判断,不用语言、文字和概念,对自己完全敞开,即是对整个世间敞开。

  

《突破修道上的唯物 四谛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