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阿弥陀经要解讲义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下。皆谓此也。是本有觉性。故名本觉。

  何谓始觉。因众生本具佛性。迷而不觉。忽逢善知识开导。或看经书。方始觉悟。本具天真佛性。此性有称本来面目。或呼无位真人。一向迷之。今始觉悟。故名始觉。

  何谓究竟觉。前本觉属理。始觉属智。一切众生。由本觉内熏之因。遇善知识开导。及看经书。外熏之缘。因缘具足。依理起智。方始觉悟。既觉悟已。则以智照理。时时回光返照。照破一切妄惑。惑尽智圆。复还本有心源。究竟清净。朗然大觉。是名成佛。堪称究竟大觉之人。

  何谓自觉。即前所云。本觉内熏为因。善知识与经教。外熏为缘。发起始觉之智。了知吾人本具佛性。生灭身中。自有不生灭性。称性起修。必得无上菩提涅槃。成佛有分。此为自觉。

  何谓觉他。即以自觉之理。辗转教化他人。令他人亦得觉悟。亦能发心修行。不同二乘。无利他行愿。自觉之后。不肯觉他也。

  何谓觉满。即自觉觉他。二种功行圆满。自觉圆满。断五住烦恼。得四智菩提。则慧足。觉他圆满。经三祇练行。住百劫修因。则福足。福慧满足。为两足尊。是名成佛。堪称觉行圆满之人。

  又有法报应三身佛。身者。积聚之义。凡夫则积聚业报以成身。佛则不然。业尽识空故。

  法身佛。是理积聚。积聚真如理法以为身。真如圆净。遍一切处。法身亦然。故曰清净法身。毗卢遮那佛。梵语毗卢遮那。此云遍一切处。

  报身佛。是智慧积聚。积聚一切种智以为身。真智圆满。妄惑干净。故曰圆满报身。卢舍那佛。梵语卢舍那。此云净满。惑净智满也。

  应身佛。是功德积聚。积聚无量功德以成身。三祇修福慧。百劫种相好。时至机熟。应机示现。故曰千百亿化身。释迦牟尼佛。梵语释迦牟尼。此云能仁寂默。能仁是姓。寂默是字。

  今此能说之佛。即释迦牟尼佛。此佛名号具悲智二德。自他两利。释迦译能仁。属悲德。能以仁惠。度脱众生。此为利他。牟尼译寂默。属智德。寂照分明。默契至理。此为自利。

  说者。古德云悦所怀也。以佛有此圆顿法门。时未至。机未熟。秘而不宣。不畅本怀。今时至机熟。观众生于此圆顿法门。自能信愿修行。故以八音四辩。畅悦本怀而说也。

  阿弥陀。译云无量寿。本经云。彼佛寿命。及其人民。无量无边。阿僧祇劫。故名阿弥陀。此无量之称。有有量之无量。与无量之无量。二种差别。弥陀法身。无始无终。及报身。有始无终。皆无量之无量。而应身有始有终。乃有量之无量。应身寿量虽长。亦有涅槃。正法住世。劫亦无量。无有像法末法。正法上半夜灭尽。下半夜观世音菩萨成佛。号普光功德山王如来。世界不名极乐。名为众宝普集庄严。更胜极乐。

  阿弥陀。又译无量光。本经云。彼佛光明无量。照十方国。无所障碍。故名阿弥陀。佛有智光身光。智光遍照法界。是无量之无量。身光虽然彻照十方。尚属有量之无量。

  又自性弥陀。亦具无量寿。无量光二义。自性竖穷三际。即无量寿义。自性横遍十方。即无量光义。又弥陀法身真理。常住不变。即无量寿义。根本实智。遍照法界。即无量光义。此约理智而论。

  若约事相而谈。弥陀之无量寿光。亦属修成。乃由愿行功德之所庄严。弥陀因中。为转轮圣王。闻世自在王佛说法。从佛出家。名曰法藏比丘。对佛发四十八愿。庄严极乐。依正二报。第十三愿云。设我得佛。寿命有限量。下至百千亿那由他劫者。不取正觉。第十二愿云。设我得佛。光

  明有限量。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。不取正觉。因愿后历劫修行。行满果圆。故寿光悉皆无量。弥陀如是。我等若能发大愿。立大行。亦可随愿所成也。上讲别题竟。

  乙二通题

  再讲通题经字。梵语修多罗。此云契经。乃是我佛。契理契机之教。上契诸佛所说之理。下契众生可度之机。故曰契经。有教经。行经。理经之别。此经能诠之声名句文。与所诠之信愿持名。皆是对机之教。为教经。其中所授执持名号。清净三业之行。为行经。所有依正庄严。不出一心实相之理。为理经。经题六字讲竟。

  甲二疏题

  疏题。要解二字。要是重要。纲要。蕅公老人。智慧宏深。不事广释。但著要解者。欲将弥陀一经。重要之纲宗。提挈以示人也。略讲本经要义。一直诠无上心要。此经。佛说西方极乐。依正庄严。即是唯心之净土。自性之弥陀。一切依正。不离吾人心性之外。此心非肉团之假心。非意识之妄心。乃是包太虚。周沙界。竖穷横遍之真心。生唯心净土。即是生现在极乐世界。唯心所现之净土。非别有一净土也。见自性弥陀。即是见现在说法。唯心所现之弥陀。非另有一弥陀也。若依报。若正报。皆不离心。此为本经之纲要。

  二直示法门要。此经。佛教人专持弥陀名号。以修净土之行。行由信愿而立。故经中先详陈依正庄严以起信。次特劝应求往生以发愿。三正示执持名号以立行。以一念消除种种妄念。而得一心不乱。即此信愿行。三种资粮具足。便可横超三界。往生极乐。圆证三不退地。。此为法门之纲要。大师之解。即解如是要义。故名要解。一二种题目讲竟。

  二译经法师

 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

  (讲)此经结集天竺。流传中华。姚秦。是纪时也。纪传译之时代。拣非符秦。乃是姚兴在位时。故名姚秦。亦名后秦。前秦。即符坚称王名符秦。时有异星现于西北分野。太史入奏。当有智人。入辅中国。坚曰。朕闻龟玆国。有鸠摩罗什法师。得非此人欤。即遣骁骑将吕光。率兵伐龟玆。临行谓曰。朕非贪地用兵。若得法师。即日班师。驰驿送归。龟兹王既悉。即劝请法师入秦。以解国难。光迎师回国。至西凉。闻符坚为姚苌所杀。乃自据凉上。即三河王位。苌闻师名。属请入关。光皆不允。姚兴继父位。复请不允。于是起兵伐凉。吕光卒。侄吕隆嗣位。无力抵抗。兴乃得迎师至长安。待以国师之礼。延入西明阁。乃集义学沙门八百人。从什受学。什师所译经论。九十八部。凡三百九十余卷。此经亦所译之一。时在姚秦。故以纪之。

  三藏法师者。显德也。三藏者。一修多罗藏。此云契经。为定学之藏。二毗柰耶藏。此云善治。又云律。为戒学之藏。三阿毗昙藏。此云无比法。又云论。为慧学之藏。○法师有二义。一以三藏之法。为我之师。即依法为师也。二深通三藏之法。自行化他。可以为人师范也。什师博通三藏。七佛以来。为译经师。堪称三藏法师。

  鸠摩罗什。标名也。原名鸠摩罗耆婆什。译云童寿。谓童年而有耆德也。有云此名。乃连父母为名。父名鸠摩罗琰。母名耆婆。什者。善识此方文字之称。○译者。易也。易梵语为华言。周制掌四方之语。各有其官。北方曰译官。汉时译官兼善西语。圣教西来。请其译语。故以称焉。

  什师家世相国。其父鸠摩罗琰。弃官出游。至龟兹国。王美其德。以妹妻之。生师。母即出家。得证初果。师年七岁。母亦令出家。日诵千偈。一日随母入寺。见铁钵。即举加颈。俄念钵重。我年少力弱。何以能举。力即不胜。遂悟万法唯心之旨。慧性过人。九岁随母到罽宾国。依槃头达多法师。习小乘经论。十二岁其母携还。至月氐北山。有罗汉见而异之。谓其母曰。此子当善守之。如过三十五岁不毁戒。度人当不减优波毬多。若破戒。只为才明□艺法师而已。博通四围陀典。五明诸论。阴阳星算等术。莫不穷微尽奥。又从须利耶苏摩。咨禀大乘。乃知从前学小乘之非。于是传习大乘。广求要义。复到罽宾。为其师槃头达多。具说一乘妙理。达多感悟。反礼为师。什师不敢受。其师曰。我是汝小乘师。汝是我大乘师。受礼何妨。及还龟兹。名震诸国。其母知龟兹运衰。辞往天竺。进证三果。临行谓什曰。方等深教。当阐秦都。但于自身。少有不利。奈何。什曰。菩萨之道。利物亡躯。大化得行。虽当炉镬无恨。乃留龟兹。止新王寺。后为大秦。请入华夏。一生所译。咸共流通。

  昔道宣律师。问天人陆玄畅。什师所译经论。何以迄今。受持转盛。答曰。此师七佛以来。为译经法师。以悟达为先。得佛遗寄之意。什师临终自誓。若所译经论。不违佛旨。当使焚身。舌根不坏。迨火化后。果然一舌独存。此师之舌。当与六方诸佛。广长舌相同。其所译此经。自应可信也。二译经法师讲竟。

  三解经大师

  明西有沙门。蕅益智旭解。

  (讲)明是朝号。大师生于明朝。俗姓钟。字振之。名际明。又名声。始祖由汴梁南渡。世居古吴。母金氏。父岐仲公。持大悲咒十年。梦大士送子。遂生师。七岁即茹素。十二岁就外傅。闻圣学。即以千古自任。誓灭佛老二教。开荤酒。作论数十篇。辟异端。至十七岁阅自知录序。及竹窗随笔。乃不谤佛。取所著论焚之。二十岁注论语。大悟孔颜心法。是冬丧父。闻地藏菩萨本愿。发出世心。二十二岁。专志念佛。焚窗稿二千余篇。二十三岁。听楞严经。二十四岁。一月中三梦憨山大师。师往曹溪。不能往从。乃从憨山大师门人。雪岭师出家。命名智旭。二十五岁。住径山悟道。二十六岁。受菩萨戒。二十八岁。母病笃。四刲肱不救。悲痛无限。丧葬尽礼。誓往深山。掩关修道。关中大病。乃以参禅工夫。求生净土。三十岁出关。始述毗尼事义集要。三十二岁。方究心台宗。三十七岁后。宏化诸方。著述各种经论疏解。计四十八种。约三百余卷。五十七岁。圆寂于灵峰。越三年。门人开龛荼毗。见趺坐巍然。发长覆耳。面貌如生。火化后。牙齿俱不坏。与罗什法师。舌相不坏。同一征信。大师生前遗嘱。荼毗后。将灵骨研磨。和面为饼饵。散放山水之中。以结众生之缘。后众门人。不敢从粉骴遗嘱。遂奉骨。塔于灵峰大殿之右。

  西有。是大师之别号。此号根据本经。佛告舍利弗。从是西方。过十万亿佛土。有世界名曰极乐。其土有佛。号阿弥陀。今现在说法。即是西方依正二报。皆是实有。故号西有。并非寓言。亦非理想。因无人知。故佛举告舍利弗。实有西方极乐之依正…

《阿弥陀经要解讲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般若心经讲义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