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阿彌陀經要解講義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下。皆謂此也。是本有覺性。故名本覺。

  何謂始覺。因衆生本具佛性。迷而不覺。忽逢善知識開導。或看經書。方始覺悟。本具天真佛性。此性有稱本來面目。或呼無位真人。一向迷之。今始覺悟。故名始覺。

  何謂究竟覺。前本覺屬理。始覺屬智。一切衆生。由本覺內熏之因。遇善知識開導。及看經書。外熏之緣。因緣具足。依理起智。方始覺悟。既覺悟已。則以智照理。時時回光返照。照破一切妄惑。惑盡智圓。複還本有心源。究竟清淨。朗然大覺。是名成佛。堪稱究竟大覺之人。

  何謂自覺。即前所雲。本覺內熏爲因。善知識與經教。外熏爲緣。發起始覺之智。了知吾人本具佛性。生滅身中。自有不生滅性。稱性起修。必得無上菩提涅槃。成佛有分。此爲自覺。

  何謂覺他。即以自覺之理。輾轉教化他人。令他人亦得覺悟。亦能發心修行。不同二乘。無利他行願。自覺之後。不肯覺他也。

  何謂覺滿。即自覺覺他。二種功行圓滿。自覺圓滿。斷五住煩惱。得四智菩提。則慧足。覺他圓滿。經叁祇練行。住百劫修因。則福足。福慧滿足。爲兩足尊。是名成佛。堪稱覺行圓滿之人。

  又有法報應叁身佛。身者。積聚之義。凡夫則積聚業報以成身。佛則不然。業盡識空故。

  法身佛。是理積聚。積聚真如理法以爲身。真如圓淨。遍一切處。法身亦然。故曰清淨法身。毗盧遮那佛。梵語毗盧遮那。此雲遍一切處。

  報身佛。是智慧積聚。積聚一切種智以爲身。真智圓滿。妄惑幹淨。故曰圓滿報身。盧舍那佛。梵語盧舍那。此雲淨滿。惑淨智滿也。

  應身佛。是功德積聚。積聚無量功德以成身。叁祇修福慧。百劫種相好。時至機熟。應機示現。故曰千百億化身。釋迦牟尼佛。梵語釋迦牟尼。此雲能仁寂默。能仁是姓。寂默是字。

  今此能說之佛。即釋迦牟尼佛。此佛名號具悲智二德。自他兩利。釋迦譯能仁。屬悲德。能以仁惠。度脫衆生。此爲利他。牟尼譯寂默。屬智德。寂照分明。默契至理。此爲自利。

  說者。古德雲悅所懷也。以佛有此圓頓法門。時未至。機未熟。秘而不宣。不暢本懷。今時至機熟。觀衆生于此圓頓法門。自能信願修行。故以八音四辯。暢悅本懷而說也。

  阿彌陀。譯雲無量壽。本經雲。彼佛壽命。及其人民。無量無邊。阿僧祇劫。故名阿彌陀。此無量之稱。有有量之無量。與無量之無量。二種差別。彌陀法身。無始無終。及報身。有始無終。皆無量之無量。而應身有始有終。乃有量之無量。應身壽量雖長。亦有涅槃。正法住世。劫亦無量。無有像法末法。正法上半夜滅盡。下半夜觀世音菩薩成佛。號普光功德山王如來。世界不名極樂。名爲衆寶普集莊嚴。更勝極樂。

  阿彌陀。又譯無量光。本經雲。彼佛光明無量。照十方國。無所障礙。故名阿彌陀。佛有智光身光。智光遍照法界。是無量之無量。身光雖然徹照十方。尚屬有量之無量。

  又自性彌陀。亦具無量壽。無量光二義。自性豎窮叁際。即無量壽義。自性橫遍十方。即無量光義。又彌陀法身真理。常住不變。即無量壽義。根本實智。遍照法界。即無量光義。此約理智而論。

  若約事相而談。彌陀之無量壽光。亦屬修成。乃由願行功德之所莊嚴。彌陀因中。爲轉輪聖王。聞世自在王佛說法。從佛出家。名曰法藏比丘。對佛發四十八願。莊嚴極樂。依正二報。第十叁願雲。設我得佛。壽命有限量。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。不取正覺。第十二願雲。設我得佛。光

  明有限量。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。不取正覺。因願後曆劫修行。行滿果圓。故壽光悉皆無量。彌陀如是。我等若能發大願。立大行。亦可隨願所成也。上講別題竟。

  乙二通題

  再講通題經字。梵語修多羅。此雲契經。乃是我佛。契理契機之教。上契諸佛所說之理。下契衆生可度之機。故曰契經。有教經。行經。理經之別。此經能诠之聲名句文。與所诠之信願持名。皆是對機之教。爲教經。其中所授執持名號。清淨叁業之行。爲行經。所有依正莊嚴。不出一心實相之理。爲理經。經題六字講竟。

  甲二疏題

  疏題。要解二字。要是重要。綱要。蕅公老人。智慧宏深。不事廣釋。但著要解者。欲將彌陀一經。重要之綱宗。提挈以示人也。略講本經要義。一直诠無上心要。此經。佛說西方極樂。依正莊嚴。即是唯心之淨土。自性之彌陀。一切依正。不離吾人心性之外。此心非肉團之假心。非意識之妄心。乃是包太虛。周沙界。豎窮橫遍之真心。生唯心淨土。即是生現在極樂世界。唯心所現之淨土。非別有一淨土也。見自性彌陀。即是見現在說法。唯心所現之彌陀。非另有一彌陀也。若依報。若正報。皆不離心。此爲本經之綱要。

  二直示法門要。此經。佛教人專持彌陀名號。以修淨土之行。行由信願而立。故經中先詳陳依正莊嚴以起信。次特勸應求往生以發願。叁正示執持名號以立行。以一念消除種種妄念。而得一心不亂。即此信願行。叁種資糧具足。便可橫超叁界。往生極樂。圓證叁不退地。。此爲法門之綱要。大師之解。即解如是要義。故名要解。一二種題目講竟。

  二譯經法師

  姚秦叁藏法師鸠摩羅什譯

  (講)此經結集天竺。流傳中華。姚秦。是紀時也。紀傳譯之時代。揀非符秦。乃是姚興在位時。故名姚秦。亦名後秦。前秦。即符堅稱王名符秦。時有異星現于西北分野。太史入奏。當有智人。入輔中國。堅曰。朕聞龜玆國。有鸠摩羅什法師。得非此人欤。即遣骁騎將呂光。率兵伐龜玆。臨行謂曰。朕非貪地用兵。若得法師。即日班師。馳驿送歸。龜茲王既悉。即勸請法師入秦。以解國難。光迎師回國。至西涼。聞符堅爲姚苌所殺。乃自據涼上。即叁河王位。苌聞師名。屬請入關。光皆不允。姚興繼父位。複請不允。于是起兵伐涼。呂光卒。侄呂隆嗣位。無力抵抗。興乃得迎師至長安。待以國師之禮。延入西明閣。乃集義學沙門八百人。從什受學。什師所譯經論。九十八部。凡叁百九十余卷。此經亦所譯之一。時在姚秦。故以紀之。

  叁藏法師者。顯德也。叁藏者。一修多羅藏。此雲契經。爲定學之藏。二毗柰耶藏。此雲善治。又雲律。爲戒學之藏。叁阿毗昙藏。此雲無比法。又雲論。爲慧學之藏。○法師有二義。一以叁藏之法。爲我之師。即依法爲師也。二深通叁藏之法。自行化他。可以爲人師範也。什師博通叁藏。七佛以來。爲譯經師。堪稱叁藏法師。

  鸠摩羅什。標名也。原名鸠摩羅耆婆什。譯雲童壽。謂童年而有耆德也。有雲此名。乃連父母爲名。父名鸠摩羅琰。母名耆婆。什者。善識此方文字之稱。○譯者。易也。易梵語爲華言。周製掌四方之語。各有其官。北方曰譯官。漢時譯官兼善西語。聖教西來。請其譯語。故以稱焉。

  什師家世相國。其父鸠摩羅琰。棄官出遊。至龜茲國。王美其德。以妹妻之。生師。母即出家。得證初果。師年七歲。母亦令出家。日誦千偈。一日隨母入寺。見鐵缽。即舉加頸。俄念缽重。我年少力弱。何以能舉。力即不勝。遂悟萬法唯心之旨。慧性過人。九歲隨母到罽賓國。依槃頭達多法師。習小乘經論。十二歲其母攜還。至月氐北山。有羅漢見而異之。謂其母曰。此子當善守之。如過叁十五歲不毀戒。度人當不減優波毬多。若破戒。只爲才明□藝法師而已。博通四圍陀典。五明諸論。陰陽星算等術。莫不窮微盡奧。又從須利耶蘇摩。咨禀大乘。乃知從前學小乘之非。于是傳習大乘。廣求要義。複到罽賓。爲其師槃頭達多。具說一乘妙理。達多感悟。反禮爲師。什師不敢受。其師曰。我是汝小乘師。汝是我大乘師。受禮何妨。及還龜茲。名震諸國。其母知龜茲運衰。辭往天竺。進證叁果。臨行謂什曰。方等深教。當闡秦都。但于自身。少有不利。奈何。什曰。菩薩之道。利物亡軀。大化得行。雖當爐镬無恨。乃留龜茲。止新王寺。後爲大秦。請入華夏。一生所譯。鹹共流通。

  昔道宣律師。問天人陸玄暢。什師所譯經論。何以迄今。受持轉盛。答曰。此師七佛以來。爲譯經法師。以悟達爲先。得佛遺寄之意。什師臨終自誓。若所譯經論。不違佛旨。當使焚身。舌根不壞。迨火化後。果然一舌獨存。此師之舌。當與六方諸佛。廣長舌相同。其所譯此經。自應可信也。二譯經法師講竟。

  叁解經大師

  明西有沙門。蕅益智旭解。

  (講)明是朝號。大師生于明朝。俗姓鍾。字振之。名際明。又名聲。始祖由汴梁南渡。世居古吳。母金氏。父岐仲公。持大悲咒十年。夢大士送子。遂生師。七歲即茹素。十二歲就外傅。聞聖學。即以千古自任。誓滅佛老二教。開葷酒。作論數十篇。辟異端。至十七歲閱自知錄序。及竹窗隨筆。乃不謗佛。取所著論焚之。二十歲注論語。大悟孔顔心法。是冬喪父。聞地藏菩薩本願。發出世心。二十二歲。專志念佛。焚窗稿二千余篇。二十叁歲。聽楞嚴經。二十四歲。一月中叁夢憨山大師。師往曹溪。不能往從。乃從憨山大師門人。雪嶺師出家。命名智旭。二十五歲。住徑山悟道。二十六歲。受菩薩戒。二十八歲。母病笃。四刲肱不救。悲痛無限。喪葬盡禮。誓往深山。掩關修道。關中大病。乃以參禅工夫。求生淨土。叁十歲出關。始述毗尼事義集要。叁十二歲。方究心臺宗。叁十七歲後。宏化諸方。著述各種經論疏解。計四十八種。約叁百余卷。五十七歲。圓寂于靈峰。越叁年。門人開龛荼毗。見趺坐巍然。發長覆耳。面貌如生。火化後。牙齒俱不壞。與羅什法師。舌相不壞。同一征信。大師生前遺囑。荼毗後。將靈骨研磨。和面爲餅餌。散放山水之中。以結衆生之緣。後衆門人。不敢從粉骴遺囑。遂奉骨。塔于靈峰大殿之右。

  西有。是大師之別號。此號根據本經。佛告舍利弗。從是西方。過十萬億佛土。有世界名曰極樂。其土有佛。號阿彌陀。今現在說法。即是西方依正二報。皆是實有。故號西有。並非寓言。亦非理想。因無人知。故佛舉告舍利弗。實有西方極樂之依正…

《阿彌陀經要解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般若心經講義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