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。不可偏理而廢事也。
沙門。爲印度出家修道者之通稱。譯雲勤息。謂勤修戒定慧。息滅貪嗔癡。又曰識心達本源。故號爲沙門。此二字實不易稱。○沙門有四種分別。一勝道沙門。叁乘聖衆。修證道果者。二說道沙門。代佛宏化。說法利生者。叁活道沙門。持戒修身。以道自活者。四汙道沙門。破戒比丘。玷汙佛門者。蕅公是前叁種沙門。
蕅益。乃是大師精修淨業之號。蕅爲蓮之因。由蕅而生荷。開華。結蓮。蓮即蕅之果。意以種蕅。有得蓮之益。而念佛之人。一心念佛。自有往生九品蓮華。橫超叁界。直趣菩提之益。
智旭。是大師法諱。旭爲清晨東升之日。其師以其智慧。譬如東升之日。能破大夜之昏。光明遍照也。
解。即解釋。將本經重要之義理。綱要之心宗。一一解釋。令得顯明也。叁解經大師講竟。
四著解序文分二科 甲初序法門 二序注疏 初科又分二 乙初總序多門 二別顯淨宗 今初
《序》原夫諸佛。憫念群迷。隨機施化。雖歸元無二。而方便多門。
(講)原夫。是起語之辭。諸佛者。諸是衆多之謂也。即指過去現在。十方一切諸佛。佛佛道同。同以無緣之大慈。同體之大悲。憫念衆生。憫者哀憫。即大悲之用。念者護念。即大慈之用。群迷範圍廣大。指九法界衆生之多。六凡衆生。于本來無我。妄執此身爲實我。迷卻我空之理。于本來無法。妄執心外有實法。迷卻法空之理。二乘之人。灰身泯智。趣向偏空。迷卻真空之理。權教菩薩。未悟真如。所修不能離相。迷卻圓中之理。九界之迷雖分輕重。其爲無明所覆。一也。隨機施化者。諸佛轉八識成四智。有妙觀察智。能觀察衆生。是何種機。爲說何種法。是隨其機宜。施以教化。如觀世音菩薩。叁十二應。應以何身得度。即現何身。應以何法得度。即說何法。
又。諸佛稱爲無上醫王。能醫衆生各種心病。如醫師對症。開方授藥。自可藥到病除矣。隨機施化。爲度生之唯一方法。如不淨錯施于爐犕。數息不利于冢人。皆不能受益。
昔有二人。投佛出家。一是製爐犕之人。一是守冢墓之人。佛弟子授製爐犕者。以不淨觀工夫。授守冢墓者。以數息觀工夫。二人依教修觀。皆不得益。遂同欲還俗。佛呼而問之。汝二人何欲還俗。乃將依教修觀。不得益之故。禀明于佛。佛囑不必還俗。汝二人易觀修之。自能得道。要製爐犕者。修數息觀。守冢墓者。作不淨觀。二人不久。皆得道果。此即隨機施化。易于得益之明證也。
凡爲善知識者。應當通達。大小偏圓。權實頓漸。一切法門。隨衆生機。而爲宣說。因衆生根性不同。樂欲各異。只得俯就機宜。曲垂方便。而饒益之。是爲善知識。○若偏執一門。自是他非。排擯異己。無論法門如何。皆非善調物倩。廣行化導者。如世專科醫師。其利不溥也。
雖歸元無二。而方便多門者。諸佛說法。無非指示衆生。一條歸元之路。元即本元真心。衆生最初。一念迷情妄動。乃迷真起妄。背本逐末。所以流轉生死。長劫不休。諸佛說法。示以歸元之路。一歸本元。無有二致。惟一清淨本心。而所教方便。修證法門。別有八萬四千。故謂之多門。如千徑九逵。皆達王城也。初總序多門講竟。
乙二別顯淨宗分二科 丙初淨土橫超勝 二特顯持名勝 今初
《序》然于一切方便之中。求其至直捷。至圓頓者。[則]莫若念佛。求生淨土。
(講)然字。轉語之辭。上雲方便多門。然于一切方便法門之中。揀擇其至直捷。而不纡緩。至圓頓。而非偏漸者。莫若念佛法門。求生淨土。念佛法門。但持洪名六字。可以橫超叁界。徑登不退。疾趣菩提。其直捷圓頓。爲何如耶。
橫超叁界。帶業往生。爲淨宗特點。一切法門。皆豎出叁界。不能橫超叁界。豎出則難。橫超則易。今有一喻。喻如蟲生竹中。若從竹節。一節一節咬穿。向竹梢而出者。此喻豎出叁界。何等爲難。若從竹邊。咬穿一洞而出者。此喻橫超叁界。何等容易。此即直捷圓頓之譬喻也。初淨土橫超勝講竟。
丙二特顯持名勝
《序》又。于一切念佛法門之中。求其至簡易。至穩當者。[則]莫若信願專持名號。
(講)念佛一門。而分四種。一實相念佛。二觀想念佛。叁觀像念佛。四持名念佛。本經即釋迦如來。教人專持名號。于四種念佛法門中。此爲至簡易。至穩當者。
何謂簡易。但持一句佛號。何等簡單。一教便會。何等容易。不必參究。不勞觀想。與夫觀像。何等簡易。
何謂穩當。略說有叁。一念佛衆生。常得彌陀光明。之所照燭。常爲十方諸佛。之所護念。自始至終。可以不遭魔事。二念佛之人。一生精進。臨命終時。蒙佛接引。往生淨土。可免隔胎之迷。世有修習他種法門。一生功行未圓。欲望來生。繼續再修。一經轉胎。迷卻前生志願。是爲隔胎之迷。叁念佛之人。只要信願行。叁種資糧具足。縱使一生念佛。不得開悟。亦得往生淨土。永明壽祖雲。但得見彌陀。何愁不開悟。其穩當爲何如耶。
《序》是故淨土叁經。並行于世。[而]古人(研究推重。)獨以阿彌陀經。列爲日課。豈非有見于持名一法。普被叁根。攝事理以無遺。統宗教而無外。尤爲不可思議也哉。
(講)是故二字。承上起下之辭。淨土叁經。佛說無量壽經。觀無量壽佛經。與本經。皆爲淨土法門經。雖然叁經並行于世。而古人獨推重本經。列在日課。無論何宗寺廟。皆早晚二課。念佛經行。是以持名念佛。爲尤要也。豈非二字反顯。古人有見于持名念佛一法。可以普被上中下叁根。如一雨所滋。大根大莖。中根中莖。小根小莖。皆得蒙潤也。
念佛一法。若智若愚皆有分。是男是女總堪修。上焉者。如文殊普賢。不能踰其阃。文殊發願偈雲。願我臨終時。盡除諸障礙。面見彌陀佛。往生安樂刹。普賢偈意全同。每句加二字。曰。願我臨欲命終時。盡除一切諸障礙。面見彼佛阿彌陀。即得往生安樂刹。
下焉者。鐵匠屠夫。亦得臻其域。昔日衡州有一王打鐵者。一家四口。以打鐵度日。一日不打。即生活費無著。自怨前世不修。今世吃苦。總想修行。不知修法。一日見有一位遊方僧。請入其鋪奉茶。請教修行之法。告以窮苦。要求示以不花錢。不妨工作之法。僧即傳授持名之法。可不花錢。不妨工作。煨鐵時。將風箱一掣一聲佛號。一推一聲佛號。要打鐵時。一槌一聲佛號。並告以一生持念不辍。則臨終時。阿彌陀佛。接引往生其國。無有衆苦。但受諸樂。王甚喜。即依之而修。其妻謂曰。打鐵本來辛苦。再加念佛。豈不更苦。王告其妻曰。是法極好。往日站在爐邊。覺得火熱。念佛則不熱。往日打鐵。覺得臂酸。念佛則不酸。晚間念佛亦好睡。如是益加精進。數年後。一日理發沐浴更衣。謂其妻曰。我今天要回家去。妻曰。此不是汝家。汝家在何處。曰我家在西方。妻笑曰。汝去好了。少頃又站在爐邊煨鐵。高聲念佛。鐵煨紅取出。說偈曰。“釘釘铛铛。久煉成鋼。太平將近。我往西方。”舉槌念佛一聲。敲下即立亡。異香芬郁。面不改容。天樂鳴空。衆所共聞。當知其蒙佛接引。往生極樂無疑。衡州從此。人多念佛。迄今念佛之風仍盛。
昔日屠夫張善和。一生殺牛爲業。將終之時。見群牛競來索命。乃呼其妻。請僧救度。妻請一念佛僧至。謂善和曰。汝殺業甚重。惟有念佛可救。隨我稱念。南無阿彌陀佛。善和依教念佛。念不多聲。則曰牛去矣。僧雲再念。複念多聲。曰佛來了。一手拈香。含笑而逝。其帶業往生。自可爲證。乃至八哥念佛。亦得往生。其被機之廣可知。
攝事理以無遺者。念佛一法。有事念理念。何謂事念。以能念之心。念所念之佛。能所分明。念念無間。行住坐臥。惟此一念。更無二念。不爲內惑外境。之所動亂。名得事一心。○何謂理念。了知能念心外。無有佛爲我所念。所念佛外。無有心能念于佛。佛即是心。心即是佛。心佛一如。無有二相。唯是一心。寂然不動。名得理一心。故曰攝事理以無遺。
統宗教而無外者。宗乃直指向上宗乘。不落思量分別。念佛法門。專持一句佛號。綿綿密密念去。念到一心不亂。而得念佛叁昧。梵語叁昧。譯雲正定。即是禅定。又古德雲。若人但念彌陀佛。是名無上深妙禅。此即統宗。○教者教相。有大小偏圓。頓漸權實不等。按天臺宗。分藏通別圓四教。今念佛之人。以能念心。念所念佛。能所分明。不離事相。此藏教意。○念念念佛。念念明了。能念所念。皆不可得。此通教意。○始從有念。念至無念。不住有無。而歸中道。此別教意。○能所情忘。有無見泯。湛然一心。常住不動。此圓教意。淨土一門。而該四教。此即統教。故曰統宗教而無外。
尤爲不可思議哉者。尤者更也。此句對其余叁種念佛比較。持名更爲不可思議。其理深玄。言語道斷。心行處滅。蓮池大師雲。口欲談而辭喪。心欲緣而慮亡。本經六方諸佛。各出廣長舌相。同聲贊歎。汝等衆生。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。一切諸佛。所護念經。此經不可思議。即持名念佛法門不可思議。一序法門講竟。
甲二序注疏分二科 乙初序古疏 二序今解 今初
《序》古來注疏。代不乏人。世遠就湮。所存無幾。雲棲和尚。著爲疏鈔。廣大精微。幽溪師伯。述圓中鈔。高深洪博。蓋如日月中天。有目皆睹。
(講)自古以來。彌陀經注疏。曆代不乏其人。第時世既經久遠。便就湮沒者多。而所存無有幾家。此序古疏。○雲棲下序近疏。雲棲在杭州。是蓮池大師道場。師諱袾宏。字佛慧。號蓮池。杭州仁和縣人。俗姓沈。官家後代。年叁十一歲。聞說萬物皆有無常一語。忽然覺悟人生亦是無常。遂發出世心。參拈花遍融禅師。笑岩寶祖。有省。大明隆慶五年。至杭之五雲山。見五色彩雲。棲于西塢。複觀山明水秀。遂結茅居焉。後以道德所感。遠近來歸。成爲叢林。名雲棲寺。文殊菩薩。化爲童子。來參大師。師見問曰。兩腳有泥。必是遠來客。童子曰。聞知蓮池水。特來洗一洗。師曰。蓮池深萬丈…
《阿彌陀經要解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