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阿彌陀經要解講義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。不怕淹死你。童子曰。兩手攀虛空。一腳踏到底。○今稱雲棲和尚者。不敢直呼其諱。重其人也。梵語和尚。此雲力生。以有力能生弟子智慧。蕅公從其塔前受戒。故稱和尚。

  著爲疏鈔者。將此經著疏解釋。恐淺智未了。複著鈔解疏。婆心特切。足見其爲法爲人之處。廣大者。文言浩瀚。精微者。義理明妙。一經要旨。闡發顯了。可謂盡美矣。又盡善也。

  幽溪師伯者。幽溪地名。即天臺山幽溪高明寺。傳燈大師道場。大師俗姓葉。少從映庵禅師出家。後弘揚念佛法門。每臨登座。天樂鳴空。大衆俱聞。蕅公是其侄輩。亦以地尊稱其人。曰幽溪師伯。○圓中鈔者。圓中。是圓融中道之理。真俗中叁谛。圓融無礙。故名圓中。幽溪大師。以圓中之理。鈔釋彌陀略解。稱爲彌陀圓中鈔。略解是蘇州北禅寺。大佑法師所著。

  高深洪博者。贊圓中之理。是最上第一義谛。如須彌之高。是無邊無盡法界。如滄海之深。洪博即廣大也。圓中之理。包太虛。周沙界。故曰洪博。

  蓋如日月中天。有目皆睹者。以喻二書並行于世。如日月之麗中天。凡有目者。皆能睹見兩輪並耀。光華煥發。若無目者。則日月雖明。彼亦無見。意以二書利于夙根有智之者。不能及于下根無智之人。

  《序》特以文富義繁。邊涯莫測。或致初機淺識。信願難階。

  (講)此數語。即著述要解之發起因緣。承上彌陀疏鈔。與圓中鈔。特以文廣爲富。義多曰繁。邊際涯畔。莫能測度。或致初機之人。依之生信發願爲難。程度不及。故曰信願難階。上序古疏講竟。

  乙二序今解

  《序》故複弗揣庸愚。再述要解。不敢與二翁競異。亦不必與二翁強同[也]。

  (講)承上發起因緣。故不揣自己庸碌無能。愚暗無智。再述要解。此大師自謙語。作者謂之聖。述者謂之賢。不敢與二翁。競爭其異彩。亦不必與二翁。強唱其同調也。

  《序》譬如側看成峰。橫看成嶺。縱皆不盡廬山真境。要不失爲各各親見廬山而已。[將釋經文。五重玄義。]

  (講)此舉喻。其喻是蘇東坡遊廬山詩。詩曰。橫看成嶺側成峰。遠近高低各不同。不識廬山真面目。只緣身在此山中。此詩有事有理。事者。事相。此山橫看成嶺。側看則成峰。遠看近看。高看低看。山勢各各不同。皆非盡見廬山全境。故曰不識廬山真面目。只緣身在此山之中故。不能盡見廬山真境也。後雲縱然不盡廬山真境。也許各各親見廬山而已。

  理者。理性。東坡爲五祖戒禅師後身。乃悟道之人。欲即事以顯理。故吟此詩。以廬山喻理性。若峰若嶺。皆不離廬山。喻若依若正。無非唯心所成。不識廬山真面目者。不識心性本來面目也。只緣身在此山中者。身亦在心性之中。故不見心性之全體。雖不見全體。亦許各見心性而已。楞嚴雲。不知色身。外洎山河大地。皆是妙明真心中所現物。即法法唯心之理。東坡乃即事顯理。以詩說法也。

  蕅公引此詩。喻彌陀經疏。以廬山喻彌陀經。以峰嶺喻疏解。或談理高遠。或解釋淺近。總是闡揚此經之理性。縱使不能將全體和盤托出。亦許親見佛理。不失佛意也。四著解序文講竟。

  五解經玄義分五科 甲初釋名 二辨體 叁明宗 四明力用 五明教相

  (講)玄義。即經中玄妙之義。乃一經之綱要。先行提挈在前。發揮明了。至後經中余義。易于領會。天臺宗解經。總以五重玄義在前。賢首宗解經。則用十門分別居先。此乃二宗解經之家法也。

  甲初釋名

  《解》第一。釋名。此經以能說所說人爲名。

  (講)第一重玄義。即解釋此經之名。佛說阿彌陀經。此題即前七種立題中。單人立題也。以能說所說。娑婆極樂。兩土果人爲名。釋迦彌陀。皆是究竟極果。大覺悟之人也。

  《解》佛者。此土能說之教主。即釋迦牟尼。乘大悲願力。生五濁惡世。以先覺覺後覺。無法不知。無法不見者也。

  (講)此土。指吾人所住娑婆世界。以釋迦牟尼佛。爲能說教利生之主也。乘大悲願力。生五濁惡世者。諸佛雖大悲平等。而我佛偏憫極苦衆生。故發願生此娑婆。五濁惡世。示現成佛。以先覺下叁句。即成就佛道之義。前雲必要叁覺圓滿。方得稱佛。

  以先覺者。即自覺。自己先能覺悟也。覺後覺者。即覺他。覺悟其他一切衆生也。無法不知。無法不見者。即覺滿。覺行圓滿。覺至一心本源。是謂大圓滿覺。入佛知見。佛知真知。無所不知。佛見真見。無所不見也。

  此叁句。即解佛字要義。佛字。乃超九界以獨尊之號。自覺。超六凡法界衆生之不覺故。覺他。超聲聞緣覺二乘法界。不能自覺覺他故。覺滿。超權實教菩薩法界。雖能自覺覺他。而覺行未曾圓滿。乃至等覺菩薩。喻如十四夜月。比之十五夜。尚差一等故。惟佛自覺覺他覺行圓滿。是爲叁覺圓。萬德具。超九界以獨尊。堪稱世尊。

  《解》說者。悅所懷也。佛以度生爲懷。衆生成佛機熟。爲說難信法。令究竟脫。故悅也。

  (講)悅所懷者。乃暢悅所有懷抱。佛惟以度生爲懷。今衆生成佛之機已熟。可以爲說。念佛成佛。難信之法。令得究竟脫離分段變易二種生死。故悅也。

  此二節解。即解成佛說法二事。如本經後文。佛呼舍利弗而告曰。當知我于五濁惡世。行此難事。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爲一切世間。說此難信之法。是爲甚難。佛說此經。能爲甚難希有之事也。

  《解》阿彌陀。所說彼土之導師。以四十八願。接信願念佛衆生。生極樂世界。永階不退者也。

  (講)阿彌陀。是本師所說。彼西方極樂世界之導師。導是引導化導。彌陀過去爲轉輪聖王。于世自在王佛會下。聞法出家。發四十八種大願。第一願。國中無有地獄。餓鬼。畜生。叁惡道。乃至第四十八願。他方菩薩。聞佛名號。即得第一。第二。第叁法忍。總之以四十八願。成就極樂依正莊嚴。接引信願念佛衆生。生彼世界。永階不退者。即永遠登不退地。而直趣佛果也。不退有叁。一位不退。趣入聖流。不退墜凡夫地。二行不退。恒常度生。不退墜二乘地。叁念不退。任運增進。證入如來地。凡生極樂者。皆得叁不退地。本經雲。衆生生者。皆是阿鞞跋致。故曰永階不退。非獨上品不退。乃至十念功成。帶業往生之者。亦得不退也。

  《解》梵語阿彌陀。此雲無量壽。亦雲無量光。要之。功德。智慧。神通。道力。依正。莊嚴。說法。化度。一一無量也。

  (講)梵語指印度語。劫初光音天人。下降于印度。因食地肥。足不離地。留爲人種。光音天是梵天。印度人。稱爲梵天苗裔。故彼土語言。稱爲梵語。阿彌陀。此雲無量壽。亦雲無量光。但將壽命光明。二種而說。已解在前。要之彌陀功德。具有恒沙稱性功德。智慧。已證一切種智。神通。具足叁明六通。道力。已得十力。四無所畏。十八不共諸法。依報正報。種種莊嚴。說法。則轉一切*輪。化度。則度一切有情。故雲一一無量也。

  《解》一切金口。通名爲經。對上五字。是通別合爲題也。教行理叁。各論通別。廣如臺藏所明。

  (講)金口。指佛口爲金口。以佛全體閻浮檀金之故。一切佛親口所說。通名爲經。經字是通題。對上佛說阿彌陀五字別題。是通別合爲一題。教行理叁。各論通別。今佛說阿彌陀經。經中所诠。信願持名之教。與諸經不同。爲教別。同名爲經。故教通。依教所起之行。非觀想觀像二種。乃是持名之行。故行別。同歸極樂。故行通。依行所契之理。有唯心四土。一凡聖同居土。二方便有余土。叁實報莊嚴土。四常寂光淨土。四土差別。故理別。四土不出唯心。故理通。教行理叁經。其義甚廣。具如臺藏所明。五重玄義第一重。釋名講竟。

  甲二辨體

  《解》第二。辨體。大乘經皆以實相爲正體。吾人現前一念心性。不在內。不在外。不在中間。非過去。非現在。非未來。非青黃赤白。長短方圓。非香。非味。非觸。非法。

  (講)第二辨體。即辨明此經所依之體。大乘經。對小乘說。乘是車乘。有運載義。法華經。有羊車。鹿車。牛車。以譬喻大中小叁乘之法。更有大白牛車。譬喻最上一乘佛法。羊鹿二車。指聲聞緣覺。可從凡聖同居土。運載至方便有余土。牛車。指大乘權教菩薩。可從前二土。運載至實報莊嚴土。大白牛車。指一乘實教菩薩。可從前叁土。運載至常寂光淨土。

  諸大乘經。談理深廣。故皆以一乘實相爲正體。如妙法蓮華經。以實相爲體。楞嚴經。以如來藏爲體。華嚴經。以一真法界爲體。其余不必廣舉。名異體一。如來藏。一真法界。亦實相也。

  實相者。真實之相也。又平等一相也。實相之體最深。最關緊要。不得不詳細講明。靜心察聽。自能領會。若明實相。是爲悟大乘理。

  先講無相之實相。無相者。離虛妄相也。金剛經雲。凡所有相。皆是虛妄。若見諸相非相。即見如來。非相即離相。意謂若見所有虛妄諸相。能離虛妄之相。即見真實之相。真實之相。即是法身如來。故曰即見如來。此即無相之實相也。

  次講無不相之實相。無不相者。不是沒有真實相也。諸法雖妄。妄中有真。諸法生滅。生滅之中。有個不生滅性。凡虛妄生滅者。皆差別相。真實不生滅者。乃平等相。此即無不相之實相也。

  如上所講二種實相。今以譬喻明之。經雲。諸有智者。要以譬喻。而得開悟。譬喻者。以易知之事相。譬喻難知之理性。令難知者。亦成易知也。且試舉金與金器。譬喻無相之實相。及無不相之實相。世間所有一切諸相。種種不同。如金器各有相狀不同。有生有滅。一一金器。皆可改造。所有諸相。皆虛妄不實之相。無相之實相。無字。當作離字解。若離卻金器。瓶。環。钗。钏。虛妄之相。即見金之實相。法中。若離卻世間。諸法虛妄之相。即見真如實相。故曰無相實相。○又。一切金器雖然千差萬別。于差別異相中。不是沒有平等之一相。瓶。環。钗。钏。差別相也。真金。平等相也。真金是一。能成無量器。無量器。不出一金。即依金作器。器器皆金。諸器差別相上。不是沒有金之平等相。…

《阿彌陀經要解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般若心經講義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