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阿弥陀经要解讲义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。不怕淹死你。童子曰。两手攀虚空。一脚踏到底。○今称云栖和尚者。不敢直呼其讳。重其人也。梵语和尚。此云力生。以有力能生弟子智慧。蕅公从其塔前受戒。故称和尚。

  著为疏钞者。将此经著疏解释。恐浅智未了。复著钞解疏。婆心特切。足见其为法为人之处。广大者。文言浩瀚。精微者。义理明妙。一经要旨。阐发显了。可谓尽美矣。又尽善也。

  幽溪师伯者。幽溪地名。即天台山幽溪高明寺。传灯大师道场。大师俗姓叶。少从映庵禅师出家。后弘扬念佛法门。每临登座。天乐鸣空。大众俱闻。蕅公是其侄辈。亦以地尊称其人。曰幽溪师伯。○圆中钞者。圆中。是圆融中道之理。真俗中三谛。圆融无碍。故名圆中。幽溪大师。以圆中之理。钞释弥陀略解。称为弥陀圆中钞。略解是苏州北禅寺。大佑法师所著。

  高深洪博者。赞圆中之理。是最上第一义谛。如须弥之高。是无边无尽法界。如沧海之深。洪博即广大也。圆中之理。包太虚。周沙界。故曰洪博。

  盖如日月中天。有目皆睹者。以喻二书并行于世。如日月之丽中天。凡有目者。皆能睹见两轮并耀。光华焕发。若无目者。则日月虽明。彼亦无见。意以二书利于夙根有智之者。不能及于下根无智之人。

  《序》特以文富义繁。边涯莫测。或致初机浅识。信愿难阶。

  (讲)此数语。即著述要解之发起因缘。承上弥陀疏钞。与圆中钞。特以文广为富。义多曰繁。边际涯畔。莫能测度。或致初机之人。依之生信发愿为难。程度不及。故曰信愿难阶。上序古疏讲竟。

  乙二序今解

  《序》故复弗揣庸愚。再述要解。不敢与二翁竞异。亦不必与二翁强同[也]。

  (讲)承上发起因缘。故不揣自己庸碌无能。愚暗无智。再述要解。此大师自谦语。作者谓之圣。述者谓之贤。不敢与二翁。竞争其异彩。亦不必与二翁。强唱其同调也。

  《序》譬如侧看成峰。横看成岭。纵皆不尽庐山真境。要不失为各各亲见庐山而已。[将释经文。五重玄义。]

  (讲)此举喻。其喻是苏东坡游庐山诗。诗曰。横看成岭侧成峰。远近高低各不同。不识庐山真面目。只缘身在此山中。此诗有事有理。事者。事相。此山横看成岭。侧看则成峰。远看近看。高看低看。山势各各不同。皆非尽见庐山全境。故曰不识庐山真面目。只缘身在此山之中故。不能尽见庐山真境也。后云纵然不尽庐山真境。也许各各亲见庐山而已。

  理者。理性。东坡为五祖戒禅师后身。乃悟道之人。欲即事以显理。故吟此诗。以庐山喻理性。若峰若岭。皆不离庐山。喻若依若正。无非唯心所成。不识庐山真面目者。不识心性本来面目也。只缘身在此山中者。身亦在心性之中。故不见心性之全体。虽不见全体。亦许各见心性而已。楞严云。不知色身。外洎山河大地。皆是妙明真心中所现物。即法法唯心之理。东坡乃即事显理。以诗说法也。

  蕅公引此诗。喻弥陀经疏。以庐山喻弥陀经。以峰岭喻疏解。或谈理高远。或解释浅近。总是阐扬此经之理性。纵使不能将全体和盘托出。亦许亲见佛理。不失佛意也。四著解序文讲竟。

  五解经玄义分五科 甲初释名 二辨体 三明宗 四明力用 五明教相

  (讲)玄义。即经中玄妙之义。乃一经之纲要。先行提挈在前。发挥明了。至后经中余义。易于领会。天台宗解经。总以五重玄义在前。贤首宗解经。则用十门分别居先。此乃二宗解经之家法也。

  甲初释名

  《解》第一。释名。此经以能说所说人为名。

  (讲)第一重玄义。即解释此经之名。佛说阿弥陀经。此题即前七种立题中。单人立题也。以能说所说。娑婆极乐。两土果人为名。释迦弥陀。皆是究竟极果。大觉悟之人也。

  《解》佛者。此土能说之教主。即释迦牟尼。乘大悲愿力。生五浊恶世。以先觉觉后觉。无法不知。无法不见者也。

  (讲)此土。指吾人所住娑婆世界。以释迦牟尼佛。为能说教利生之主也。乘大悲愿力。生五浊恶世者。诸佛虽大悲平等。而我佛偏悯极苦众生。故发愿生此娑婆。五浊恶世。示现成佛。以先觉下三句。即成就佛道之义。前云必要三觉圆满。方得称佛。

  以先觉者。即自觉。自己先能觉悟也。觉后觉者。即觉他。觉悟其他一切众生也。无法不知。无法不见者。即觉满。觉行圆满。觉至一心本源。是谓大圆满觉。入佛知见。佛知真知。无所不知。佛见真见。无所不见也。

  此三句。即解佛字要义。佛字。乃超九界以独尊之号。自觉。超六凡法界众生之不觉故。觉他。超声闻缘觉二乘法界。不能自觉觉他故。觉满。超权实教菩萨法界。虽能自觉觉他。而觉行未曾圆满。乃至等觉菩萨。喻如十四夜月。比之十五夜。尚差一等故。惟佛自觉觉他觉行圆满。是为三觉圆。万德具。超九界以独尊。堪称世尊。

  《解》说者。悦所怀也。佛以度生为怀。众生成佛机熟。为说难信法。令究竟脱。故悦也。

  (讲)悦所怀者。乃畅悦所有怀抱。佛惟以度生为怀。今众生成佛之机已熟。可以为说。念佛成佛。难信之法。令得究竟脱离分段变易二种生死。故悦也。

  此二节解。即解成佛说法二事。如本经后文。佛呼舍利弗而告曰。当知我于五浊恶世。行此难事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为一切世间。说此难信之法。是为甚难。佛说此经。能为甚难希有之事也。

  《解》阿弥陀。所说彼土之导师。以四十八愿。接信愿念佛众生。生极乐世界。永阶不退者也。

  (讲)阿弥陀。是本师所说。彼西方极乐世界之导师。导是引导化导。弥陀过去为转轮圣王。于世自在王佛会下。闻法出家。发四十八种大愿。第一愿。国中无有地狱。饿鬼。畜生。三恶道。乃至第四十八愿。他方菩萨。闻佛名号。即得第一。第二。第三法忍。总之以四十八愿。成就极乐依正庄严。接引信愿念佛众生。生彼世界。永阶不退者。即永远登不退地。而直趣佛果也。不退有三。一位不退。趣入圣流。不退坠凡夫地。二行不退。恒常度生。不退坠二乘地。三念不退。任运增进。证入如来地。凡生极乐者。皆得三不退地。本经云。众生生者。皆是阿鞞跋致。故曰永阶不退。非独上品不退。乃至十念功成。带业往生之者。亦得不退也。

  《解》梵语阿弥陀。此云无量寿。亦云无量光。要之。功德。智慧。神通。道力。依正。庄严。说法。化度。一一无量也。

  (讲)梵语指印度语。劫初光音天人。下降于印度。因食地肥。足不离地。留为人种。光音天是梵天。印度人。称为梵天苗裔。故彼土语言。称为梵语。阿弥陀。此云无量寿。亦云无量光。但将寿命光明。二种而说。已解在前。要之弥陀功德。具有恒沙称性功德。智慧。已证一切种智。神通。具足三明六通。道力。已得十力。四无所畏。十八不共诸法。依报正报。种种庄严。说法。则转一切*轮。化度。则度一切有情。故云一一无量也。

  《解》一切金口。通名为经。对上五字。是通别合为题也。教行理三。各论通别。广如台藏所明。

  (讲)金口。指佛口为金口。以佛全体阎浮檀金之故。一切佛亲口所说。通名为经。经字是通题。对上佛说阿弥陀五字别题。是通别合为一题。教行理三。各论通别。今佛说阿弥陀经。经中所诠。信愿持名之教。与诸经不同。为教别。同名为经。故教通。依教所起之行。非观想观像二种。乃是持名之行。故行别。同归极乐。故行通。依行所契之理。有唯心四土。一凡圣同居土。二方便有余土。三实报庄严土。四常寂光净土。四土差别。故理别。四土不出唯心。故理通。教行理三经。其义甚广。具如台藏所明。五重玄义第一重。释名讲竟。

  甲二辨体

  《解》第二。辨体。大乘经皆以实相为正体。吾人现前一念心性。不在内。不在外。不在中间。非过去。非现在。非未来。非青黄赤白。长短方圆。非香。非味。非触。非法。

  (讲)第二辨体。即辨明此经所依之体。大乘经。对小乘说。乘是车乘。有运载义。法华经。有羊车。鹿车。牛车。以譬喻大中小三乘之法。更有大白牛车。譬喻最上一乘佛法。羊鹿二车。指声闻缘觉。可从凡圣同居土。运载至方便有余土。牛车。指大乘权教菩萨。可从前二土。运载至实报庄严土。大白牛车。指一乘实教菩萨。可从前三土。运载至常寂光净土。

  诸大乘经。谈理深广。故皆以一乘实相为正体。如妙法莲华经。以实相为体。楞严经。以如来藏为体。华严经。以一真法界为体。其余不必广举。名异体一。如来藏。一真法界。亦实相也。

  实相者。真实之相也。又平等一相也。实相之体最深。最关紧要。不得不详细讲明。静心察听。自能领会。若明实相。是为悟大乘理。

  先讲无相之实相。无相者。离虚妄相也。金刚经云。凡所有相。皆是虚妄。若见诸相非相。即见如来。非相即离相。意谓若见所有虚妄诸相。能离虚妄之相。即见真实之相。真实之相。即是法身如来。故曰即见如来。此即无相之实相也。

  次讲无不相之实相。无不相者。不是没有真实相也。诸法虽妄。妄中有真。诸法生灭。生灭之中。有个不生灭性。凡虚妄生灭者。皆差别相。真实不生灭者。乃平等相。此即无不相之实相也。

  如上所讲二种实相。今以譬喻明之。经云。诸有智者。要以譬喻。而得开悟。譬喻者。以易知之事相。譬喻难知之理性。令难知者。亦成易知也。且试举金与金器。譬喻无相之实相。及无不相之实相。世间所有一切诸相。种种不同。如金器各有相状不同。有生有灭。一一金器。皆可改造。所有诸相。皆虚妄不实之相。无相之实相。无字。当作离字解。若离却金器。瓶。环。钗。钏。虚妄之相。即见金之实相。法中。若离却世间。诸法虚妄之相。即见真如实相。故曰无相实相。○又。一切金器虽然千差万别。于差别异相中。不是没有平等之一相。瓶。环。钗。钏。差别相也。真金。平等相也。真金是一。能成无量器。无量器。不出一金。即依金作器。器器皆金。诸器差别相上。不是没有金之平等相。…

《阿弥陀经要解讲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般若心经讲义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