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阿弥陀经要解讲义▪P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法中。即世间诸法差别。虚妄相上。不是没有真如平等真实之相。故曰无不相实相。是实相。为诸法所依之体。亦为诸大乘经正体。

  吾人现前一念心性者。此正指现前念佛之一念心性。心有灵知之用。性乃不变之体。用不离体。故合称心性。下不在内外中间。过现未来等。是教人必须深研痛拶。自有一番消息。不可徒落语言。作道理领过。今当以二义释之。一本空义。即无相之实相。以现前一念心性。本自空寂。故不在内外中间三处。如二祖神光。断臂求法。求初祖达磨。为他安心。初祖伸手云。将心来与汝安。二祖即时回光返照曰。觅心了不可得。初祖云。与汝安心竟。不可得。即本空义也。

  二常住义。即无不相之实相。以现前一念心性。常住本然。不属过现未来三际。此之心性。过去无始。未来无终。不生不灭。故三际悉皆不属。此常住义也。无生论云。法界圆融体。作我一念心。我今念佛心。全体即法界。达此者。由持名念佛。而悟实相也。

  非青黄赤白。长短方圆。非香非味。非触非法者。离一切虚妄相也。如楞严经。空如来藏。空诸一切妄染之法是也。古人悟道云。见山不是山。见水不是水。此中即香味触法。而非香味触法。且道是甚么。试参看。

  《解》觅之了不可得。[而]不可言其无。其造百界千如。[而]不可言其有。

  (讲)此即不落空有二边。全归中道。承上不在三处。不属三际。故曰觅之了不可得。金刚经云。过去心不可得。现在心不可得。未来心不可得是也。又古德云。内外追寻一总无。境上施为浑大有。故曰不可言其无。此不落空边也。

  具造百界千如者。具是理具。造是事造。理即心性不变之体。事即心性随缘之用。谓吾人一念心性理中。本具百界千如。喻如海水本具百浪千波也。若约随缘之用。事上则造作百界千如。喻如水随风缘。而起百浪千波也。

  喻中虽明。法中未了。何谓百界千如。吾人一念。具足十法界。四种圣人法界。一佛法界。二菩萨法界。三缘觉法界。四声闻法界。更有六种凡夫法界。天法界。人法界。阿修罗法界。。地狱法界。饿鬼法界。畜生法界。合为十法界。每界各具十界。则成百界。○千如者。一界有十如是。法华经云。如是相。如是性。如是体。如是力。如是作。如是因。如是缘。如是果。如是报。如是本末究竟等。百界各具十如。是则成千如。复有假名一千。正报一千。依报一千。共有三千。复有理具三千。事造三千。古人云。理具事造。两重三千。同居一念也。不可言其有者。以百界千如。种种差别。惟一真如。各无自体可得。故不可言其有也。此不落有边也。

  《解》离一切缘虑分别。语言文字相。而缘虑分别。语言文字(相)。非离此别有自性。

  (讲)上二句言性离妄相。下三句言相不离性。缘虑分别者。是心缘念虑第六意识能分别心也。又此心能攀缘尘境。思虑分别也。此心有明了意识。独头意识。二种差别。明了意识。同前五识。俱时而起。缘五尘境界。又名五俱意识。独头意识。缘法尘独影境。即前五尘落卸影子。二种意识。俱有分别。又名妄相心。上二句即起信论所云。从本以来。离言说相。离名字相。离心缘相。

  而缘虑分别下三句。一切诸相。不能离此心性。别有自性可得。喻如水若无风。本无波相。因风波起。波相不能离水。别有波之自性也。

  《解》要之。离一切相。即一切法。离故无相。即故无不相。不得已强名实相。

  (讲)此段结成圆融中道。实相妙理。以要言之。实相。离一切诸法之相。实相。即一切诸法之相。离约真谛真空说。离一切幻相。故为无相之实相。即约俗谛妙有说。即一切诸法。故为无不相之实相。正说真空无相。不坏俗谛。即真不碍俗。正说俗谛妙有。不坏真谛。即俗不碍真。真俗圆融无碍。无名立名。不得已强名实相。

  《解》实相之体。非寂非照。而复寂而恒照。照而恒寂。

  (讲)实相之体。不落二边。寂是空义。照是有义。非寂非照。即非空非有。不落空有二边也。又。寂是不变义。照是随缘义。而复寂而恒照。即不变常随缘。照而常寂。即随缘常不变也。

  《解》照而寂。强名常寂光土。寂而照。强名清净法身。

  (讲)此四句。明吾人一念心性。即是如来身土。照而常寂。此句重寂字。寂者不动之义。故强名常寂光土。土亦有不动义也。寂而常照。此句重照字。照有随缘义。故强名清净法身。身亦有随缘义也。

  常寂光。是四土之一。前三土。不离常寂光土。常即法身德。常住不灭。寂即解脱德。寂然不动。光即般若德。光明遍照。清净法身。有自性清净法身。一切众生之所同具。有离垢妙极法身。十方诸佛之所独证。

  《解》又。照寂强名法身。寂照强名报身。

  (讲)此二句。明吾人一念心性。又即如来法报二身。法身清净不动。故合寂义。报身光明遍照。故合照义。○问。上科以法身合照。此科以法身合寂。岂不自相矛盾。答。法身有随缘无相二义。上科身土对论。法身随缘合是照。寂光不变应属寂。此科法报对举。法身无相合是寂。报身有相应属照。并非前后相违。

  《解》又。性德寂照。名法身。修德照寂。名报身。

  (讲)性德属性具之德体。如在矿之金。修德属修成之德相。如出矿之金。法身本有。不假修治之功。故性德寂照。名法身。报身修成。惑净智圆方显。故修德照寂。名报身。

  《解》又。修德照寂。名受用身。修德寂照。名应化身。

  (讲)又修德照寂。照属智。寂属理。用始觉智。照本觉理。照彻心源。得根本智。又名理智。又名实智。成自受用报身。依根本智。起后得智。又名事智。又名权智。现他受用报身。故曰照寂。以智契理。始本合一。依法垂报。名受用身。

  修德寂照。名应化身。寂照者。即不动寂场。而游鹿苑。仍现丈六比丘相。为小乘弟子。说四谛法。名应化身。

  《解》寂照不二。身土不二。性修不二。真应不二。无非实相。实相无二。亦无不二。

  (讲)上文所举寂照。身土。性修。真应。理具。事造。悉皆不二者。因不出一念心性故也。无非实相者。即楞严经所云。元是菩提妙净明体是也。

  实相无二者。以实相之理。本是平等一相。放曰无二。法华经云。唯此一事实。余二则非真。亦无不二者。从理起事。事应无量。故曰亦无不二。上句约理。下句约事。

  《解》是故举体作依作正。作法作报。作自作他。乃至能说所说。能度所度。能信所信。能愿所愿。能持所持。能生所生。能赞所赞。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也。

  (讲)是故二字。承上起下之辞。承上亦无不二之故。实相举体随缘。作十方国土之依报。作十界圣凡之正报。作法报二身。作自他诸相。乃至超略之辞。超略其他不说。但就本经而说。作能说之释迦。作所说之弥陀。能度之佛。所度之生。能信之心念。所信之法门。能愿之愿乐。所愿之极乐。能持之身口意三业。所持之阿弥陀佛号。能生之三种资粮。所生之四种净土。能赞之释迦诸佛。所赞之极乐依正。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现。

  此科作字。应贯下诸法到底。喻如依金作器之作字。一金能作众器。众器不出一金。喻实相能随缘。而作依正等诸法。诸法无不是实相。故曰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也。

  此段之理。与诸大乘经同。华严经云。应观法界性。一切唯心造。楞严经云。诸法所生。唯心所现。法华经云。是法住法位。世间相常住。古德云。森罗及万象。一法之所印。皆此义也。故随拈一法。体即法界。以此而知。一句弥陀名号。亦复体即法界。此经亦复体即法界。故以实相为此经之正体也。五重玄义。第二辨体讲竟。

  甲三明宗

  《解》第三。明宗。宗是修行要径。会体枢机。而万行之纲领也。提纲则众目张。挈领则襟袖至。故体后应须辨宗。

  (讲)第三明宗者。五重玄义。此当第三。须当显明。此经之宗旨。宗者要也。即经中所立之行。故曰宗是修行要径。行门无量。必择其要。古德云。念佛是修行捷径。持名念佛。又为径中之径也。

  会体枢机者。体。即上科所辨之正体。有谓宗即是体。体即是宗。此言不当。要知体是理。宗是行。体为宗依之体。宗是显体之宗。宗体不即不离。故曰宗是会体枢机。门之开闭由枢。弩之发动由机。以枢机喻宗。则宗是会体之要行也。

  而万行之纲领也三句。而字转语之辞。此经以信愿持名为宗。余常言持名一法。为大总持法门。三学全该。六度具足。莲池大师云。举其名兮。兼众德而俱备。专乎持也。统百行以无遗。故此经之宗。为万行之纲领。纲者。网之纲也。提其纲。则网中众目自张。领者。衣之领也。挈其领。则衣之襟袖自至。故辨体之后。应须辨宗也。

  《解》此经以信愿持名。为修行之宗要。非信不足启愿。非愿不足导行。非持名妙行。不足满所愿。而证所信。

  (讲)此经信愿行三资粮。为修行之宗要。三资以信为首者。以信为道源功德母故。又五根。十一善法。亦皆以信居先。至吾人学佛阶级。信解修证。亦必以信为入门。三资若非有信心。不足以启愿。若非有愿力。不足以导行。若非有持名妙行。不足满所愿。而证明所信。即平日所信。西方极乐。依正庄严。皆为弥陀愿行之所成就。既念佛往生。亲见胜境。乃证所信也。

  《解》经中先陈依正以生信。次劝发愿以导行。次示持名以径登不退。

  (讲)经中佛呼舍利弗。而告之曰。西方有极乐世界。有弥陀现在说法。复广陈行树。栏楯。罗网。楼阁。宝池。莲华。天乐。金地。天华。众鸟风树说法。皆广陈极乐之依报世界。种种庄严。○经中舍利弗于汝意云何下。征释无量光。无量寿。罗汉菩萨。亦复无量。众生生者。皆得不退。一生补处菩萨甚多。皆广陈极乐之正报主伴。种种庄严。广陈依正种种庄严者。正欲令闻者以生信也。

  次劝发愿以导行者。经中佛告舍利弗。众生闻者。应当发愿。愿生彼国。此即佛劝众生。发愿导行之文。有愿方能起行故也。…

《阿弥陀经要解讲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般若心经讲义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