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法中。即世間諸法差別。虛妄相上。不是沒有真如平等真實之相。故曰無不相實相。是實相。爲諸法所依之體。亦爲諸大乘經正體。
吾人現前一念心性者。此正指現前念佛之一念心性。心有靈知之用。性乃不變之體。用不離體。故合稱心性。下不在內外中間。過現未來等。是教人必須深研痛拶。自有一番消息。不可徒落語言。作道理領過。今當以二義釋之。一本空義。即無相之實相。以現前一念心性。本自空寂。故不在內外中間叁處。如二祖神光。斷臂求法。求初祖達磨。爲他安心。初祖伸手雲。將心來與汝安。二祖即時回光返照曰。覓心了不可得。初祖雲。與汝安心竟。不可得。即本空義也。
二常住義。即無不相之實相。以現前一念心性。常住本然。不屬過現未來叁際。此之心性。過去無始。未來無終。不生不滅。故叁際悉皆不屬。此常住義也。無生論雲。法界圓融體。作我一念心。我今念佛心。全體即法界。達此者。由持名念佛。而悟實相也。
非青黃赤白。長短方圓。非香非味。非觸非法者。離一切虛妄相也。如楞嚴經。空如來藏。空諸一切妄染之法是也。古人悟道雲。見山不是山。見水不是水。此中即香味觸法。而非香味觸法。且道是甚麼。試參看。
《解》覓之了不可得。[而]不可言其無。其造百界千如。[而]不可言其有。
(講)此即不落空有二邊。全歸中道。承上不在叁處。不屬叁際。故曰覓之了不可得。金剛經雲。過去心不可得。現在心不可得。未來心不可得是也。又古德雲。內外追尋一總無。境上施爲渾大有。故曰不可言其無。此不落空邊也。
具造百界千如者。具是理具。造是事造。理即心性不變之體。事即心性隨緣之用。謂吾人一念心性理中。本具百界千如。喻如海水本具百浪千波也。若約隨緣之用。事上則造作百界千如。喻如水隨風緣。而起百浪千波也。
喻中雖明。法中未了。何謂百界千如。吾人一念。具足十法界。四種聖人法界。一佛法界。二菩薩法界。叁緣覺法界。四聲聞法界。更有六種凡夫法界。天法界。人法界。阿修羅法界。。地獄法界。餓鬼法界。畜生法界。合爲十法界。每界各具十界。則成百界。○千如者。一界有十如是。法華經雲。如是相。如是性。如是體。如是力。如是作。如是因。如是緣。如是果。如是報。如是本末究竟等。百界各具十如。是則成千如。複有假名一千。正報一千。依報一千。共有叁千。複有理具叁千。事造叁千。古人雲。理具事造。兩重叁千。同居一念也。不可言其有者。以百界千如。種種差別。惟一真如。各無自體可得。故不可言其有也。此不落有邊也。
《解》離一切緣慮分別。語言文字相。而緣慮分別。語言文字(相)。非離此別有自性。
(講)上二句言性離妄相。下叁句言相不離性。緣慮分別者。是心緣念慮第六意識能分別心也。又此心能攀緣塵境。思慮分別也。此心有明了意識。獨頭意識。二種差別。明了意識。同前五識。俱時而起。緣五塵境界。又名五俱意識。獨頭意識。緣法塵獨影境。即前五塵落卸影子。二種意識。俱有分別。又名妄相心。上二句即起信論所雲。從本以來。離言說相。離名字相。離心緣相。
而緣慮分別下叁句。一切諸相。不能離此心性。別有自性可得。喻如水若無風。本無波相。因風波起。波相不能離水。別有波之自性也。
《解》要之。離一切相。即一切法。離故無相。即故無不相。不得已強名實相。
(講)此段結成圓融中道。實相妙理。以要言之。實相。離一切諸法之相。實相。即一切諸法之相。離約真谛真空說。離一切幻相。故爲無相之實相。即約俗谛妙有說。即一切諸法。故爲無不相之實相。正說真空無相。不壞俗谛。即真不礙俗。正說俗谛妙有。不壞真谛。即俗不礙真。真俗圓融無礙。無名立名。不得已強名實相。
《解》實相之體。非寂非照。而複寂而恒照。照而恒寂。
(講)實相之體。不落二邊。寂是空義。照是有義。非寂非照。即非空非有。不落空有二邊也。又。寂是不變義。照是隨緣義。而複寂而恒照。即不變常隨緣。照而常寂。即隨緣常不變也。
《解》照而寂。強名常寂光土。寂而照。強名清淨法身。
(講)此四句。明吾人一念心性。即是如來身土。照而常寂。此句重寂字。寂者不動之義。故強名常寂光土。土亦有不動義也。寂而常照。此句重照字。照有隨緣義。故強名清淨法身。身亦有隨緣義也。
常寂光。是四土之一。前叁土。不離常寂光土。常即法身德。常住不滅。寂即解脫德。寂然不動。光即般若德。光明遍照。清淨法身。有自性清淨法身。一切衆生之所同具。有離垢妙極法身。十方諸佛之所獨證。
《解》又。照寂強名法身。寂照強名報身。
(講)此二句。明吾人一念心性。又即如來法報二身。法身清淨不動。故合寂義。報身光明遍照。故合照義。○問。上科以法身合照。此科以法身合寂。豈不自相矛盾。答。法身有隨緣無相二義。上科身土對論。法身隨緣合是照。寂光不變應屬寂。此科法報對舉。法身無相合是寂。報身有相應屬照。並非前後相違。
《解》又。性德寂照。名法身。修德照寂。名報身。
(講)性德屬性具之德體。如在礦之金。修德屬修成之德相。如出礦之金。法身本有。不假修治之功。故性德寂照。名法身。報身修成。惑淨智圓方顯。故修德照寂。名報身。
《解》又。修德照寂。名受用身。修德寂照。名應化身。
(講)又修德照寂。照屬智。寂屬理。用始覺智。照本覺理。照徹心源。得根本智。又名理智。又名實智。成自受用報身。依根本智。起後得智。又名事智。又名權智。現他受用報身。故曰照寂。以智契理。始本合一。依法垂報。名受用身。
修德寂照。名應化身。寂照者。即不動寂場。而遊鹿苑。仍現丈六比丘相。爲小乘弟子。說四谛法。名應化身。
《解》寂照不二。身土不二。性修不二。真應不二。無非實相。實相無二。亦無不二。
(講)上文所舉寂照。身土。性修。真應。理具。事造。悉皆不二者。因不出一念心性故也。無非實相者。即楞嚴經所雲。元是菩提妙淨明體是也。
實相無二者。以實相之理。本是平等一相。放曰無二。法華經雲。唯此一事實。余二則非真。亦無不二者。從理起事。事應無量。故曰亦無不二。上句約理。下句約事。
《解》是故舉體作依作正。作法作報。作自作他。乃至能說所說。能度所度。能信所信。能願所願。能持所持。能生所生。能贊所贊。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。
(講)是故二字。承上起下之辭。承上亦無不二之故。實相舉體隨緣。作十方國土之依報。作十界聖凡之正報。作法報二身。作自他諸相。乃至超略之辭。超略其他不說。但就本經而說。作能說之釋迦。作所說之彌陀。能度之佛。所度之生。能信之心念。所信之法門。能願之願樂。所願之極樂。能持之身口意叁業。所持之阿彌陀佛號。能生之叁種資糧。所生之四種淨土。能贊之釋迦諸佛。所贊之極樂依正。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現。
此科作字。應貫下諸法到底。喻如依金作器之作字。一金能作衆器。衆器不出一金。喻實相能隨緣。而作依正等諸法。諸法無不是實相。故曰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。
此段之理。與諸大乘經同。華嚴經雲。應觀法界性。一切唯心造。楞嚴經雲。諸法所生。唯心所現。法華經雲。是法住法位。世間相常住。古德雲。森羅及萬象。一法之所印。皆此義也。故隨拈一法。體即法界。以此而知。一句彌陀名號。亦複體即法界。此經亦複體即法界。故以實相爲此經之正體也。五重玄義。第二辨體講竟。
甲叁明宗
《解》第叁。明宗。宗是修行要徑。會體樞機。而萬行之綱領也。提綱則衆目張。挈領則襟袖至。故體後應須辨宗。
(講)第叁明宗者。五重玄義。此當第叁。須當顯明。此經之宗旨。宗者要也。即經中所立之行。故曰宗是修行要徑。行門無量。必擇其要。古德雲。念佛是修行捷徑。持名念佛。又爲徑中之徑也。
會體樞機者。體。即上科所辨之正體。有謂宗即是體。體即是宗。此言不當。要知體是理。宗是行。體爲宗依之體。宗是顯體之宗。宗體不即不離。故曰宗是會體樞機。門之開閉由樞。弩之發動由機。以樞機喻宗。則宗是會體之要行也。
而萬行之綱領也叁句。而字轉語之辭。此經以信願持名爲宗。余常言持名一法。爲大總持法門。叁學全該。六度具足。蓮池大師雲。舉其名兮。兼衆德而俱備。專乎持也。統百行以無遺。故此經之宗。爲萬行之綱領。綱者。網之綱也。提其綱。則網中衆目自張。領者。衣之領也。挈其領。則衣之襟袖自至。故辨體之後。應須辨宗也。
《解》此經以信願持名。爲修行之宗要。非信不足啓願。非願不足導行。非持名妙行。不足滿所願。而證所信。
(講)此經信願行叁資糧。爲修行之宗要。叁資以信爲首者。以信爲道源功德母故。又五根。十一善法。亦皆以信居先。至吾人學佛階級。信解修證。亦必以信爲入門。叁資若非有信心。不足以啓願。若非有願力。不足以導行。若非有持名妙行。不足滿所願。而證明所信。即平日所信。西方極樂。依正莊嚴。皆爲彌陀願行之所成就。既念佛往生。親見勝境。乃證所信也。
《解》經中先陳依正以生信。次勸發願以導行。次示持名以徑登不退。
(講)經中佛呼舍利弗。而告之曰。西方有極樂世界。有彌陀現在說法。複廣陳行樹。欄楯。羅網。樓閣。寶池。蓮華。天樂。金地。天華。衆鳥風樹說法。皆廣陳極樂之依報世界。種種莊嚴。○經中舍利弗于汝意雲何下。征釋無量光。無量壽。羅漢菩薩。亦複無量。衆生生者。皆得不退。一生補處菩薩甚多。皆廣陳極樂之正報主伴。種種莊嚴。廣陳依正種種莊嚴者。正欲令聞者以生信也。
次勸發願以導行者。經中佛告舍利弗。衆生聞者。應當發願。願生彼國。此即佛勸衆生。發願導行之文。有願方能起行故也。…
《阿彌陀經要解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