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般若心經講義

  般若心經講義

  圓瑛大師著

  自序

  般若心經講義序

  甲一 解題目

  甲二 釋經文

  自序

  夫實相般若,即自心之理體;觀照般若,乃自心之妙用。體用不離于一心,迷悟自隔乎千裏。迷者,非失似失;悟之,無得爲得。但能回光返照,何難即相成空。法藏大師雲:“良以真空未嘗不有,即有以辨于空;幻有未始不空,即空以明于有。有空,有故不有;空有,空故不空。不空之空,空而非斷;不有之有,有而非常。四執既亡,百非斯遣。般若玄旨,斯之謂欤!”研味其言,巧深悟實相般若,無相無不相之理;故能將空有雙融,真俗無礙,和盤托出。此經、文雖簡約,義則幽深。揭六百卷之精華,爲十二分之骨髓。余乙醜至泉州,重興大開元寺,創辦開元慈兒院。次年莆田縣梅峰寺,請講此經。以斯寺系余□派祖庭,是以往結法緣。爲時匆促,援筆略書講義一卷,並不分科。此稿爲佛學書局流通已久,此次重印,特爲增修,以廣法施。惟願見聞隨喜,共入般若玄門;信解修持,同登涅槃彼岸矣。

  佛曆二千九百六十一年十月望日序于悟心堂

  般若心經講義序

  慈恩雲:般若波羅蜜多者,大經之通名。“心經”者,此經之別稱,摩诃般若之心也。釋尊現相人中,先說生滅因緣,令悟四谛之理。既除我執,未達法空。欲盡病根,方談般若。心境齊泯,即是真心。以十有六之會,演六百卷之文。而“心經”一卷,即從此會所出;故始無如是,終阙奉行。我中華所見者凡七譯,以玄奘法師之本,最爲流行。文雖簡略,旨趣深玄。雖“華嚴”之微塵數品,法華之十萬余言,廣略固殊,意義無二。吾閩圓瑛大法師,伸廣長舌,現丈六身,深究宗門,廣稽教部,樹法幢于處處,悟玄蘊于生生。其在莆田梅峰蘭若,徇缁素之請,說“般若心經”,編成講義,以作慈航。林子悅禅,信心佛法。欲將镂版流通,請序于予。予一凡夫耳,何敢題辭,姑就所知上者,略述數語,以當供養雲爾。

  晚學性言李升揚謹序

 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講義

  甲一 解題目

 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。

  此經乃大乘經,如來爲發大乘心者說。是攝取大部般若,六百卷中之要義,故前無如是我聞,後無信受奉行。計二百六十字。其文雖約,其義甚豐。不僅六百卷般若之奧旨,收攝無遺;即一大藏聖教之要義,包括殆盡。實爲成佛之指南,利生之法寶也。無論僧俗,均宜研究。

  今則先解題目,後釋經文。題爲一經之總,經是一題之別。題中之總綱既明,經內之別義自易。此題須分通別:前七字是別題,別在此經,方是此名,與諸部不同故。後一字是通題,通于經藏,皆名爲經,與諸經無異故。

  “般若”是梵語,即印度語。印度人自謂是梵天苗裔,故其語稱梵語。此二字乃翻字不翻音,字是華文,音是梵音。又即古來五種不翻中,尊重不翻。一、名多含不翻,如婆伽梵含六義等。二、秘密不翻,如神咒等。叁、尊重不翻,即般若等。四、順古不翻,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等。五、此方所無不翻,如閻浮提等。

  般若二字尊重,有翻作智慧即輕薄,以智慧尚不足以盡其義。世間科學,亦有智慧,製造無線電,飛行機等。但能令物質文明進步,不能令生死輪回解脫;故仍存梵語不翻。

  若欲翻之,當翻妙智、或翻淨慧,以是出世無漏法故。此般若妙智,人人本具,個個不無;與十方諸佛,無二無別。何以知之?昔日世尊,于菩提樹下,初成正覺,叁歎:“奇哉,一切衆生,具有如來智慧德相,只因妄想執著,不能證得。若離妄想,則無師智、自然智,一切顯現。”如來智慧,即此般若妙智。衆生迷此,而成煩惱。諸佛悟此,而得菩提。

  般若有叁:一、實相般若,二、觀照般若,叁、文字般若。此卷經中,所有文字,能诠觀照工夫,而契實相妙理,故亦得稱般若。依此般若,能出生死。

  觀照般若,觀照真俗二谛。依真成俗,全俗即真。不二而二,二而不二。如本文照見五蘊皆空:照見五蘊諸法,是照俗谛;一一皆空,是照真谛。真俗圓融,空有無礙。依此般若,得入第一義谛。

  實相般若,即第一義谛。無相、無不相,是名實相。何謂無相?無一切虛妄之相,何謂無不相?具足恒沙種性功德之相。“金剛經”雲:“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。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。”見諸相非相,即照見五蘊皆空也。即見如來,即實相法身理顯也。

  一切衆生,皆具實相般若,皆當作佛。若無觀照般若之功,則佛性埋沒在五蘊山中。此經以觀照爲宗,故我說是成佛之指南。我等當知:實相般若並非他物,乃是人人本具,元妙元明之真心耳!此心具雖衆生同具,迷則大都皆迷。若不回光返照,何以得破我法二執,而出二種生死耶?

  實相真心,生佛平等。在聖不增,在凡不減。衆生迷真認妄,執妄爲真,種種顛倒,所以久處輪回,無由出離。何以說衆生迷真認妄?可試問于人曰:汝有心否?必答曰:有。再問心在那裏?必以手指胸曰:在這裏。此即迷真心認妄心之明證也。將本有廣大圓滿,實相妙明之真心棄之,惟認色身之內,肉團假心爲心,此一迷也。更執此肉團爲真心,不知此心無有功能力用,但爲妄識所托之處。若聞說此心無用,必起诤辯之曰:現前能思想分別,皆此心之功用,何以而說無用?然此等說話,又複錯認第六識妄想心之功能,當作肉團心之功能。執此妄想爲真心,又一迷也。“楞嚴經”雲:“譬如澄清,百千大海棄之,惟認一浮漚體,目爲全潮,窮盡瀛渤,汝等即是,迷中倍人,誠可憐憫。”

  此經,指示衆生,依真心實相般若之體,起觀照般若之用。由觀照般若之用,契實相般若之體。照用功深,彼岸自到。實相真心,如鏡子;我法煩惱,如塵垢;觀照工夫,如磨鏡;般若妙智,如鏡光。衆生心中,本具大智慧光明,雖迷不失。即如鏡子本具光明,雖爲塵垢障蔽,光明不失。若肯用功擦磨,自可垢盡明生。吾人若肯用功觀照,則靜極光通,自可契入真空實相妙理。般若,乃六度之先導。六度者,以布施等六法,度悭貪等六弊之心。若無般若:安知廣修布施而度悭貪?安知發心持戒而度過惡?安知修行忍辱而度嗔恨?安知常勤精進而度懈怠?安知深入禅定而度散亂?安知常起慧照而度愚癡?是知菩薩修行六度,舍般若無由起行,則般若之爲功大矣哉!

  “波羅密”譯雲彼岸到,此則順彼方言;若照我方,則雲到彼岸。彼岸者,對此岸說。此岸,是凡夫生死輪回之地;彼岸,是聖人涅槃安樂之場。一切衆生,不是定居此岸,彼岸人人悉皆有分。此心迷時,則居此岸;此心一悟,即到彼岸。迷即愚癡,悟則般若智照現前,由凡夫生死此岸,度過煩惱中流,而到涅槃彼岸矣。

  “多”字定也。此解與諸家不同,古解只有一二家亦作定解。因菩薩修行,必須定慧均等,不偏不倚,中中流入。定心若生法愛,則必用慧照以策進之。慧心若生智愛,則必用定力以扶助之。定愛慧策,慧愛定扶;即古德所謂:寂寂惺惺,惺惺寂寂,定慧雙修工夫也。又由般若之智,而到彼岸,即成那伽常在定,無有不定時也。

  “心”,即人人本有,實相般若之真心;爲萬法總持,乃衆生佛性。經雲:“大地衆生本來是佛”;即指此心與佛無二無別故也。此心,不在內、不在外、不在中間。昔日楞嚴會上,佛問阿難,心在何處?阿難七審計執:一、計心在內。二、計心在外。叁、計心伏眼根,而不留礙。四、計見暗見明,心分內外。五、計心則隨合隨有。六、計心在根塵之中。七、計一切無著。那知七計鹹非,始終被破。不但肉團不是真心,即緣塵分別之意識心,也不是真心。若認識爲心,無異認賊爲子。必須照空妄心,則真心自可出障圓明,靈光獨耀矣。此心即是般若真心,亦即如來藏心,涅槃妙心。上七字是所诠解竟。

  “經”字一字是能诠。诠上叁般若之功能力用。梵語修多羅,此翻契經。乃佛所說契理契機之教;上契諸佛之理,下契衆生之機。又具常法二義:常則叁世不能易其說,法則十界所能應遵其軌;故謂之曰經。

  又有一解,心經二字合之,謂此經二百六十字乃六百卷般若中之心經也。心爲一身之要,此經爲般若之要,故名“心經”;亦如“楞嚴心咒”之類。

  此經單法立名,實相爲體,觀照爲宗,度苦爲用,熟酥爲教相。于如來五時教法中,第四時所說。如來十九出家,五載參方,六年苦行,叁十成道。說法四十九年,而分五時:初、華嚴時,轉根本無上*輪。二、阿含時,隱大施小。叁、方等時,引小入大。四、般若時,轉偏成圓。五、法華涅槃時,開權顯實。此經系第四般若時所說。般若曆時最長,計二十二年,共說八部般若,此“摩诃般若”所攝,爲大部之精要。故譯出單行,令人易于受持。傳至中華,凡五譯。今從唐叁藏法師玄奘所譯。先解題目竟。

  甲二 釋經文

  乙一 顯了般若

  此經按施護譯本,世尊在靈鹫山中,入甚深光明宣說正法叁摩提。舍利子白觀自在菩薩言:若有欲修學甚深般若法門者,當雲何修學?而觀自在菩薩遂說此經,即世尊所說大部般若之精要。菩薩之說,即是佛說。故結集家敘引菩薩自行甚深般若爲發起序。又爲修學甚深般若者之模範。此文若不引舍利子所問一段因緣,觀之莫明說法之由序。

  丙一 經家敘引

  丁一 明能觀人

  觀自在菩薩,

  “觀”字,應讀去聲;非眼觀之觀,乃心觀之觀。即是以自心本具般若妙智,觀照身心世界之境,破除我法二執。“自在”者,即智照無礙。觀有不著有,觀空不著空;心能轉物,不隨物轉;空有無礙,得大自在。一切衆生,不能起智觀察,但用眼觀。所以被境所迷,爲物所轉,心有挂礙,不得自在。“觀自在”,即觀世音菩薩。因地中修反聞工夫,而得耳根圓通;解六結而越叁空,獲二勝而發叁用;觀聽圓明,得大自在,此自修自在;又得無作妙方,自在成就:尋聲就苦,普度衆生,隨類現身,應機說法,得大自在,此度生自在;故名觀自在。又名施無…

《般若心經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