圓瑛大師文集—一般性弘法
圓瑛大師講述
洪啓嵩、黃啓霖主編
挽救人心之惟一方法
和平與慈悲
佛教與人生
佛法之精神
謝氏宗祠講演
歡迎會答辭
培風學校講演
佛儒教理同歸一轍
修身攝心之法
國民應盡天職
歡迎會演講
佛教療養之法
歡迎大會答辭
佛教與世界之關系
放生會演說
佛教與做人
提倡素食聚餐會
佛教僧衆訓練班演說
佛教學院演講
尼衆學院開示
世界宗教會演講
信論
衛生了生差別論
挽救人心之惟一方法
茫茫世界,幾成一大戰場,莽莽人群,盡罹無邊浩劫,回視歐洲一役,中國頻年,足以證之。若究此等之原因,都由民智日開,物質之文明日形進步,殺具之製造,日見靈巧,水陸空叁處,無不殚精竭思,以求殺具之殊勝。其始則後堂槍也,野山炮也,其繼則機關槍也,開花炮也,毒煙炮也,此皆陸地之殺具;魚雷也、戰艦也、潛水艇也,此皆水中之殺具;飛機也,炸彈也,此皆空中之殺具。以上叁者,如孟子所謂:“矢人惟恐不傷人”。但求戰爭之勝利,不顧人道之傷殘,是以老子黜智尚樸,佛氏戒殺行慈,皆所以杜殺機而弭禍患也。而今人心日形險惡,世道愈入旋渦,若不急圖挽救之方,竟成一大苦海,凡關世道人心者,莫不疾首痛心,力求和平之幸福也。圓瑛雖居方外,實不同佛教中一班小乘學者,但抱出世主義,置世道人心于不顧也。而我則研究佛教,垂叁十年,谛觀佛之宗旨,以宏法爲家務,利生爲天職。
佛教專重入世,而非競尚出世。經雲:“我不入地獄,誰入地獄。”請試味其語,但能有利于衆生,則雖獲湯爐炭,亦所不避,要必入世功圓,方是出世事畢。曠觀今世,人欲橫流,殺機遍伏,畢竟從何挽救起,曰:“必以挽救人心爲前提。”人心是造殺具之兵工廠,人心是統士卒之總指揮,若能挽之使歸正軌,重公理而不重強權,重人道而不重武力,則殺機自息,殺劫潛消矣。或曰:“挽救人心有何方法?”答曰:“必以提倡佛教,爲惟一方法。”何以故?佛教以戒定慧叁無漏學,不漏落于生死,對治人心貪嗔癡叁不善根。貪嗔癡是人心之病,戒定慧是佛法之藥,以此法藥,對治心病,法藥既到,心病自除。
戒者,止惡生善義;定者,製動歸靜義;慧者,破迷發覺義。其對治之法,試言如下:若人起一念貪心,或貪財利,或貪姿色,或貪官職,或貪田産,而欲達到其所貪之目的,則必逞其心思,用其伎倆,難免踰越乎道德之正軌;倘有人剝奪其所貪之財,拂逆其所貪之色,妨礙其所貪之爵,侵占其所貪之産,則嗔怒之心,勃然而起,權力愈大者,惡業愈熾,那管夫人道主義,此則因貪起嗔。貪嗔既具,智慧昏迷,全是愚癡黑暗用事,名爲叁毒。而能毒害衆生,受無量苦,亦名叁不善根。佛教則教人持戒修身,斷惡行善,不可縱心恣意,妄生貪愛,貪愛爲因,生死爲果,一切諸苦,由之而生。故佛教人先斷貪愛,而除病根,衆生果能持戒清淨,則貪嗔癡叁毒自息,身不行惡事,口不道惡言,意不起惡念,心地廓爾,寂然安靜,是謂由戒生定。靜極光通達,寂照含虛空,卻來觀世間,猶如夢中事,是謂因定發慧。
問:世間諸事何以如夢?答:世間諸事,本非實有,皆因衆生迷惑夢心,妄執實有,故名不覺之衆生。如世間夢境本虛,夢中人無不妄執爲實,見金錢而欲取,遇玉貌而欲戀,求升官職,求增田産,癡迷不悟,及至醒時,始識本空。人生亦複如是,一夕之夢爲小夢,一生之夢爲大夢,全世界乃是一個大夢場。諸葛武侯曰:“大夢誰先覺。”仔細看來,惟佛一人,堪稱大覺,而說戒定慧叁學,即欲普覺衆生之迷夢也。
戒者,乃爲定慧之基,亦是道德之本,有戒則衆善具,無戒則諸惡生。不僅出家人要持戒,即宰官人民,亦當持戒。古來百官受位時,先要受菩薩十戒,庶可守德防非,利益民衆;又社會人,皆要受持,即據社會人之心理而論,無不敬重善人,厭憎惡人,果能持戒,則置身社會之中,自必遏惡行善,爲人所敬重也。試觀佛所說五戒,不獨出家大小兩乘受之,即在家男女二衆,亦皆受之。
一、殺戒:殺生之事,首宜戒止。不可殺生害命,蠢動含靈,皆有佛性,昆蟲之屬,尚不敢害,況同類人道乎?舉世能持此戒,則一切殺具,皆歸無用矣。
二、盜戒:偷盜之事,亦宜戒止。不可偷盜財物,一針一草,不與不取;微細之物,尚且如是,況劫盜財寶乎?舉世能持此戒,則道不拾遺,夜不閉戶矣。
叁、邪淫戒:邪淫之事,更宜戒止。不可邪淫婦女,他人婦女,他所守護,出言調誘,尚屬不可,況共行奸宿乎?舉世能持此戒,則法庭可省許多案牍矣。
四、妄語戒:妄語之事,亦當戒止。不可虛妄出言,見則言見,聞則言聞;細故之事,都要真實,況重大關系乎?舉世能持此戒,則信用具足,不須契約矣。
五、飲酒戒:飲酒之事,亦當戒止。不可沽飲美酒,酒雖非葷,而能迷性,是起罪因緣,痛戒沾唇,況盡量而飲乎?舉世能持此戒,則乘醉惹禍,自無其人矣。
此五戒即佛氏人天乘中,說人乘教,人道以五戒爲因,五戒全缺,不得人身。持戒之男,名優婆塞,梵語也,譯爲近事男;既已受戒,可以近事叁寶故。女名優婆夷,譯爲近事女。若全持五戒,爲滿分戒,生在人中,富貴雙全,福樂具足;若持四戒,爲多分戒,生在人中,亦是上流人物,福樂稍減,美中不足;若持叁戒,爲半分戒,生在人中乃是中流人物,不苦不樂;若持二戒,爲少分戒,生在人中,善根淺薄,苦多樂少;若持一戒,生在人中,雖得爲人,愚癡下劣,頑鈍莫化,多做惡行,必至墮落。
又佛氏五戒,即儒家之五常,二者相較,若合符節。不殺仁也,不盜義也,不邪淫禮也,不妄語信也,不飲酒智也:酒能迷性,不飲則不迷,不迷自然是智。仁義禮智信五者,舉世所群認綱常之教,倫理之學,實足以輔世導民。又不獨佛氏與人說戒,孔子于五常之外,亦嘗與人說戒,子曰:“非禮勿視、非禮勿聽、非禮勿言、非禮勿動。”此孔子授人以平常日用之戒,凡眼耳身口諸根對境時,難免被境所轉,故戒之曰,對于非禮之事,不可視聽言動也。又曰:“血氣未定,戒之在色;血氣方剛,戒之在鬥;血氣既衰,戒之在得。”此孔子授人以終身涉世之戒,其中亦寓佛教斷除貪嗔癡之意。戒色除癡迷,戒鬥除嗔恨,戒得除貪婪,兩者和融。雖然如是,究竟佛氏之戒,重在攝心,此心字,指第六意識,分別妄心,大凡犯戒,都緣第六意識,分別好醜,而起愛憎,自作諸業。攝心者,則收攝妄心,不容分別,分別不起,愛憎自無,種種惡業,何自而生?故楞嚴經亦雲:“攝心爲戒,因戒生定,因定發慧。”當知攝心二字,具足戒定慧叁無漏學,斷除貪嗔癡叁不善根,此二字,即能挽救人心,維持世道,故我敢大聲疾呼曰:“有欲挽救人心,必以提倡佛教,爲惟一方法。”
和平與慈悲
佛教流行,其隱顯盛衰之迹,必視國體爲轉移。國體專製,而與教旨相乖;國體和平,而與教旨相合。和平之義,即佛教平等慈悲之道,人民既趨向于和平,則教藉政而益顯;然人民未臻和平程度,則政必藉教以相成。何以故?欲期世界和平,宜培社會道德,欲培社會道德,應尚佛教慈悲,不存人我情見,生佛等觀,冤親一相,乃是和平之根本。儒雲:“本立而道生。”假使國民之心理,未有慈悲之觀念,人我熾然,競爭紛起,不獨無以致和平:抑亦無以杜殺伐。欲殺機止息,競爭潛銷,必以慈悲化民,方可臻無爲之郅治。孔子有言:“吾聞西方有大聖人,不治而不亂,不言而自信,不化而自行,蕩蕩乎,民無能名焉。”斯即慈悲之化,深入人心,故使無爲之治,遂見于世。而我中華民國,果能崇尚佛教,慈悲之道,廣宣流布,使民日熏日習,自可日趨于道德。故曰:“政必藉教以相成。”是知愛教,即所以愛國也。
佛教與人生
諸位!今天講題是佛教與人生,先講佛教,然後再講人生。佛教即是佛之教法,佛是何許人,乃是大覺悟之人,覺悟宇宙人生真理,乃至徹底覺悟一心本源之理體。在過去二千九百六十五年時,降生于中印度迦維衛國,爲皇太子,具偉大之人格,犧牲王位尊榮,發心入山修道,打破一切環境,解除人生痛苦;十九歲出家,叁十歲成佛,名爲釋迦牟尼佛。
釋迦二字,譯能仁,牟尼二字,譯寂默。當佛未出家時,觀見世間老病死苦,遂生感觸,欲求一解決老病死苦之方法,而爲人類解除人生之痛苦。此種發心,即是孫總理所說叁種仁,謂佛教爲救世之仁,佛能之,故曰能仁。佛既出家之後,在雪山苦行六年,寂靜宴然,參究人生真理,安坐不動,靜極光通,因定發慧,默契無言大道,故曰寂默。又佛字覺義,覺則爲佛,不覺即是衆生,不覺就是迷,佛與衆生,乃在一心迷悟之分。衆生雖迷,佛性本具,故佛成道時,說大地衆生,具有如來智慧德相,祗因妄想執著,不能證得,猶如古鏡本具光明,祗因塵垢障蔽,不能發現;人人若肯擦磨心鏡,個個都可作佛,而釋迦是已成之佛。教者,我佛教化衆生之學說,綜四十九年,所說不出爲戒定慧叁種無漏學說,所謂攝心爲戒,由戒生定,因定發慧,此戒定慧叁種,即是改造人生的方法。其宗旨純粹,義理淵博,能指迷啓悟,有益人生,故得成爲佛教。
現在佛教講畢,接講人生。人生不出因果二字,由因果中間,含有善惡、苦樂、身心、生死八字,而因果實爲人生之主要,善惡苦樂身心生死隨之轉變。人生無非依因感果,無因必不成果,譬如世間無有種子,那得結實,必先種其因,然後收其果,人生之定理,亦複如是。任從那種學說,不能推翻因果,若撥無因果,即是外道論議,世間邪說,違背正理。
按佛教以惑業爲因,苦報爲果。惑即迷惑,如貪嗔癡等心,業即依貪等所造之業,如殺盜淫等,此惑業二者爲因,依業因必定招感苦果。今試舉一例,若有一人,存貪…
《圓瑛大師文集—一般性弘法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