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圓瑛大師文集—一般性弘法▪P10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望共勉之!

  世界宗教會演講

  今日承蒙 貴會諸公開會歡迎,實覺感愧交集!感者,乃感諸公待遇之隆,愧者,自愧鄙人資格不足。古德雲:“尊莫尊乎道,貴莫貴乎德。”鄙人非但道德全無,不能受此尊貴之待遇,即學問亦複淺薄,未窮叁藏之文,罔具四辯之智,那敢當此歡迎之名義。今日之所以到會者,因久聞貴會蒼萃各國學者,實心研究佛學,振聩啓聾,扶世導俗,其宏願卓識,殊堪欽佩!鄙人身列沙門,生當末代,雖抱悲懷,未具智力,不能爲我佛昌明教旨,實希望貴會諸公,極力提倡,極力宏揚,揭慧日于中天,扇慈風于大地,使世界人人同知佛教與人生有莫大之關系,與國家有莫大之裨益,自可進世界于大同,度衆生于彼岸。何以故?茫茫大陸,濟濟人群,雖富貴貧賤之不同,賢否智愚之有異,而厭苦求樂之心,未嘗不一,但既欲離苦,必須研究苦本,及與苦因。

  苦本者,即吾人之身,乃爲衆苦之本,生老病死四大苦外,即爲名位衣食,財産眷屬,曰汩沒于風塵,未嘗非苦,若無苦本,苦無所依。然既知身爲苦本,當究苦因,經雲:“愛欲爲因,愛命爲果。”若離貪愛,則苦因既無,苦果誰受,非僅將來不求安樂,自得安樂,即現世貪愛輕者,可以省了多少苦惱,讵非佛教與人生有莫大之關系哉?倘得佛教普及,人人離貪愛之心,豈徒國與國息戰爭之禍,即在位者,亦不生排擠之心,在下者,亦不聞侵奪之事,又讵非佛教與國家有莫大之裨益哉?循此以往,人心和平,則世界之大同,自可不期然而然者矣。

  諸公素抱愛國救民之觀念,即此提倡研究佛學,可以造世界大同之幸福,可以爲衆生入聖之階梯,我佛臨當涅槃,以佛法咐囑國王大臣長者居士。諸公俱屬乘願再來,伏願愈堅宏願,運智運悲,各出廣長舌相,盡未來際,說法利生,何難辄娑婆而爲極樂耶?鄙人智庸詞鈍,更希 見教!

  信論

  華嚴經雲:“信爲道源功德母,長養一切諸善法。”大哉信也!爲佛道之源,爲衆德之母,爲諸善之根;宜乎我佛金口,贊揚無盡;直欲衆生,普發信心,齊成佛道也。何以發信心即能成佛道?因能信大法,必能解大理,既解大理,即能修大行,既修大行,自可證大果,而成無上之佛道。信解行證四字,是從凡至聖,坦然必經之大路,十方諸佛成道,無不從最初信心之所成就也,故曰信爲佛道之源。

  又爲衆德之母:一切衆生,本來具足恒沙稱性功德。奈爲無明所覆,妄想所蔽,不得現前。是以如來成道,叁歎奇哉,一切衆生,具有如來智慧德相,祗因妄想執著,不能證得。如果能信恒沙性德,自心本具,由此信心,發起修行,精進不退,念念無間,因之成定發慧,則信進念定慧,五善根成就矣。五根以信爲首,五根增長,能成五力,如一株樹,根深力大,自能開七覺之華,結八正之果,乃至成就八萬四千陀羅尼門;一切功德,莫不從信心之所出生,故曰信爲衆德之母。

  又爲諸善之根:百法明門論,十一善法,首重信心,一信、二進、叁慚、四愧、五無貪、六無嗔、七無癡、八輕安、九不放逸、十行舍、十一不害;一切善法,無不由信心而得長養。例如世人之信因果,以善因必感善果,以惡因必感惡果,故應舍惡樂善。精進行善,諸善日增日長,故曰信爲諸善之根。

  又爲往生淨土叁資糧之本:叁資糧者,信願行也。信乃願行之本,若無真信,願則不立,若無志願,行則不起,願行乃建立于信心基礎之上,修淨土法門者,當發何等信?

  第一要信自:信我自己本來是佛,我所具心性,與十方佛無二無別。楞嚴經雲:衆生本元真如,即是如來成佛真體,祗因無始,一念妄動,迷真起妄;依妄惑,造妄業,隨妄業,感妄報,輪回生死長劫不休。今者深信念佛乃成佛之法,念到一心不亂,妄窮真露,心佛顯現自可見自性彌陀,往生常寂光淨土,直趣無上菩提矣。

  第二要信他:信釋迦牟尼具足五語,說有西方極樂世界,說有彌陀現在說法,並非寓言,亦非假設,乃是實事。勸人念佛求生淨土,可以了生死成佛道,決無欺诳。

  又信阿彌陀佛,因中對世自在王如來,發四十八願,隨順衆生厭苦求樂之心理,莊嚴極樂世界,接引念佛衆生,往生彼國。依願起修,功德圓滿,成就極樂世界,自然不違本願。若肯發心念佛,必蒙接引往生。

  第叁要信法:信此持名念佛一法,乃爲無上之法門,至方便,至圓頓,但憑一句洪名,萬行具足,可以疾超五濁,橫出叁界,帶業往生,徑登不退,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。生極樂國,即爲最後身,即此一身,壽命無量,可能修成佛道。具此諸信,是爲真信。願行從此而成,叁種資糧具足,淨土往生可期,則信之爲力,豈可得而思議哉?

  以上乃據佛法而論,若約世法,信亦屬舊道德,仁義禮智信五常,信居其一,是信之一字,即世間亦不可少。孔子有言:“人而無信,不知其可也,大車無輗,小車無軏,其何以行之哉?”大車小車,同大事小事,輗軏皆信也,事無論大小,而信不可少,若無信必不行,安望其立功立德立言也?即與人交際,亦必以信爲重,子曰:“與朋友交,言而有信。”由是而知信亦爲人生之要素也明矣。

  衛生了生差別論

  夫修持之法,有從色身心性二者之別,若從色身,煉精運氣,乃屬有相有爲之功,祗能衛其生,而不能達到了生。若從心性回光反照,乃屬無漏無爲之道,自易達到了生,豈不極勝于衛生?竊考衛生之收效,雖能卻病延年,仍未離形骸之桎梏。老子有言:吾有大患,爲吾有身,吾若無身,吾複何患?即使此身,修持功極,而能練氣化神,煉神返虛,終非究竟。楞嚴經中所列十種仙人,壽千萬歲,棲止深山,或大海島,報盡還來,莫免輪回之苦。而了生之功用,但從回光反照下手,便得脫離乎根塵。佛教有言:先依靜處端坐不動,不依形色,不依氣息,不依念慮。善惡都莫思量,但觀父母未生以前,如何是我本來面目。心光內照,眼不緣色,耳不緣聲,六根不緣六塵境界;塵既不緣,根無所偶;反流歸一,六用不行,靈光獨耀,身心俱捐;自可內脫身心,外遺世界,如鳥出籠,所向無礙,了脫生死,永息輪回。倘若初心下手用功,未能息念,雖起觀照之功,猶覺妄念生滅,不必作意按捺,倘欲除妄,則妄上加妄矣。但以慧光照察,此之妄念,生從何來,滅向何去,畢竟來無所從,去無所至,當體空寂,便能內發寂靜輕安,而得法樂,寂照二字,即是修心之法。寂者,定也;照者,慧也。寂照雙行,定慧均等,寂而常照,則不落昏沈;照而常寂,則不至散亂。若寂而無照,是爲無記住,“如人將睡時,不思善不思惡之境界。”若照而無寂,是爲妄想性。古德雲:“寂寂惺惺是,無記寂寂非,惺惺寂寂是,妄想惺惺非。”務必惺寂同時,不昏不散,日久月深,綿綿密密,迨至靜極光通,明心見性,則超凡入聖,了生脫死必矣。彼世之徒知衛生而不知了生者,其亦極善思惟之哉?

  

  

《圓瑛大師文集—一般性弘法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