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圓瑛大師文集—一般性弘法▪P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以強淩弱,則處以軍法,豈非等同自殺耶!故身以不殺爲善。不盜者,不可偷盜他人財物,一針一草,不與不取,臨財毋苟得,見利必思義,故不可偷盜。不邪淫者,他人妻女,他所守護,不可非禮故犯,調戲誘奸,脅迫從事,俱屬有罪。古訓有雲:“萬惡淫爲首。”又雲:“孽海茫茫,首惡無如色欲。”故不可邪淫,此爲身業叁善。

  不妄語者,吐詞真實,無有虛妄。不绮語者,不說花言巧語,每見世人,口頭甜如蜜,心內利如劍,此即绮語。孔曰:“巧言令色,鮮矣仁。”不惡口者,不可以惡毒語言咀罵于人。不兩舌者,不可向彼說此,向此說彼,兩頭搬弄是非,此爲口業四善。不貪者,恬淡自守,對一切順情之境,不生貪愛之心。不嗔者,忍辱爲懷,對一切逆情之境,不起嗔恨之念。不癡者,心常覺悟,對一切理事之中,不存癡迷之見,此爲意業叁善。身口意叁業,能行十善,是即天堂之因,天堂乃是十善之果,苦反此不行十善,而作十惡,則是地獄因,地獄亦即是十惡之果,故曰:“心作天堂,心作地獄。”天堂有路,若不作善業,雖然欲生,到底不生。地獄無門,若作惡業,雖欲不入,不得不入,此即“因果不昧”之理。

  世有邪見之人,不知因果,有同時因果,現生因果,隔世因果叁種之別。時常撥無因果,此爲“破見”,是大罪過,不獨自誤,而能誤人。故曰:“破見之罪,比破戒爲更大。”何謂同時因果?如有一人,見別人身帶多金,竟然攔路搶劫,隨即被捕槍決示衆,此爲“同時惡因果”。若有一人,遺失公款,無力賠償,有欲尋死。更有一人,察知其故,付款代償,以救其命。旁觀者,即贊此人爲大善人。施款救命,因也,得大善人之榮譽,果也,此爲“同時善因果”。

  何謂現生因果?少年所作善惡,中年受報,中年所作善惡,晚年受報。古語雲:“莫道爲善不昌,殃盡必昌。莫道爲惡不報,祗因時節未到,時節若到,絲毫不錯。”何謂隔世因果?以世人今生雖然作善,而前世惡業果報未了,今生善業薄弱,不能敵他,故不能即感善果。世有一種作惡之人,愈作愈發達,並非作惡所感樂報,亦由前世善報未了故也。

  佛教古德有偈雲:“欲知前世因(或善或惡),今生受者是;欲知後世果(或善或惡),今生作者是。”凡論因果者,定要明白叁世因果。因果二字,實足以範圍人心,倘若撥無因果,生大邪見,自誤誤人,必定墮落地獄。昔有一僧遇有人問曰:“大善知識,落因果否?”答曰:“不“落”因果。”由此錯答一字,五百世墮落野狐之身,至百丈祖師時,化現異人,而來聽法,聞說“不“昧”因果”,方始滅罪超生,是則因果不可不怕也。我說佛教大無畏者,乃是不怕死也。

  凡爲天下奇男子,世間大丈夫,必有高尚之見解,視色身如夢幻,視生死如鴻毛,但求建功立業,保國安民,對于個人,無有不可犧牲者。余嘗與人書聯雲:“丈夫自有沖天志。”男子故當存救世之心,正氣歌雲:“天地有正氣,雜于賦流形,下則爲河嶽,上則爲日星,于人曰浩然,沛乎塞滄溟。”吾人秉兩間之正氣,自當養吾浩然之氣,而成偉大之事業。切勿“貪生怕死”,爲無生氣之傀儡。必須認定目標,我生斯世,自當盡我天職。但能福國利民,則雖肝腦塗地,皆所不惜,能存此心,自得“大無畏”。

  佛雲:“身如聚沫,身如芭蕉。”本是無常不實之物,何必過于愛惜!若把此身看得輕,生死自然不怕,大無畏之精神自可現前;況生死之中,還有不死者在,如能爲國捐軀,名留青史,色身雖死,精神不死,如黃花岡諸烈士,身死功存,年年受國人之紀念,其榮耀爲何如也!諸位!生爲男子,立在軍中,當抱偉大之思想,期立不朽之功業,齊學佛教大無畏之精神,人人爲大丈夫,個個爲奇男子,方能壽世不死也。

  第叁、大無我之精神學。先要從“我”字講起,後講到“無我”,再講到“大無我”。一切世人,莫不共執現前身心,以爲實我,圓覺經雲:“一切衆生,從無始來,種種顛倒,妄認四大,爲自身相,六塵緣影,爲自心相。”何謂顛倒?本來無我,妄執爲我,是爲顛倒。“種種”二字,即指身心,二皆妄認,對于無常不實之身心,認作真實之我,故曰:“妄認身者”。世俗雲:“是父精母血,結合而成。”佛教雲:“是地水火風四大和合而有,皮肉筋骨屬地大(有形質如地之有礙);精血便利屬水大;周身暖觸,屬火大;鼻息運轉爲風大。”猶儒教雲:“人身是金木水火土五行所成之義。”

  四大中,前叁大易知,第四運轉,說爲風大,難知。風者,有流動運轉之功,如手足運轉,皆風大之力用。假使風大失調,在手不動,則名“手瘋”,在足不動,則名“足瘋”,以此可證一身運轉,皆屬“風大”。四大和合,虛妄有生,四大分離,虛妄名死。人身之死,風大先離,鼻息遂斷,周身不動。第二火大亦離,身發冷觸。第叁若不及時收斂棺中,胖脹水流,水大亦去,祗剩皮包白骨,到底亦無。有難雲:“白骨不無。”答曰:“非實不無,不過不即無,而經久方無,白骨終化爲土。”若不化爲土,則前朝所葬之人不少,自應遍地皆成白骨場,何以古墳掘之,內即無骨,即此可證白骨,終歸于空。四大既是有合有離,自屬無常不實。人生上壽,不過百年,世緣既畢,斷難由我主宰保留此身,永遠不死。

  由是看來,此身究竟非實,衆生妄認四大爲真身者,是一顛倒也。心者,有“真”有“妄”,世俗多皆“迷真認妄”,“執妄爲真”。何以知之?試問于人曰:“汝有心否?”彼必答雲:“有心。”再問曰:“汝心在何處?”彼必以手指胸中雲:“在這裏。”此人即是不知真心,彼所指者是肉團心,雖名爲心,但是肉質,狀如蓮華,晝寤則開,夜寐則合,全無何種功能力用。我說此心無用,只恐大家必定懷疑不信。現在此心,而能東思西想,何以說爲無用呢?然此種說話,一錯再錯,將肉團心當爲真心一錯也。又將第六“意識”思想之功能,認作肉團心之功能,再錯也。

  肉團心若能思想,則此心未離身中,皆當思想,何以人身乍死,此心仍在,即便不能思想?當知思想是第六“意識”,人死六識離身,故肉團心雖在,便不能想,即此可證肉團心無用。第六意識雖能思想,只是六塵緣影,亦非真心。何謂六塵?即色聲香味觸法六種塵境,吾人具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,對于六塵,而起六識之心:眼根對色塵,而生眼識;耳根對聲塵,而生耳識;鼻根對香塵,而生鼻識;舌根對味塵,而生舌識;身根對觸塵,而生身識;意根對法塵,而生意識。

  吾人六根對六塵之境,而起六識之心。前五識力微,惟第六意識,其力最強,善能分別好醜,而起憎愛,使令身口造作惡業,將來能使第八識依業受報。第六識心,雖有種種功能,畢竟非實,本無自體,隨六塵爲有無,如眼根見色,即有分別色塵之意識生;乃至意根對法,則有分別法塵之意識生。六識爲能緣心,六塵爲所緣境,塵有則有,塵無則無,六塵如形,識心如影,即指此心;無體非實,衆生妄認六塵緣影爲真心者,是二顛倒也。

  一切衆生,無不妄認虛僞身心,執爲實我,既執爲我,必存愛我之心,貪嗔癡等諸不善心,無不因此輾轉發生。如世人貪求財色名食睡五欲之境,皆是因“我”而起。何以貪財爲我?要受用故。何以貪色爲我?要娛樂故。何以貪名爲我?要榮耀故。何以貪食爲我?要滋養故。何以貪睡(包含床榻被褥在內)爲我?要安樂故。佛經雲:“財色名食睡,地獄五條根。”此“根”即生于“我”字,若我所貪之財色名食睡五欲之境,或被人妨礙,或爲人攘奪,則嗔怒之心勃然而起。貪嗔既起,無惡不作,心地黑暗,是大愚癡。貪嗔癡叁毒,實以“我執”爲本,一一無非爲著「我”。然“我”之範圍,能漸漸擴大,初貪求一己之五欲,如是輾轉及于妻妾子孫,由一家而一族,其貪愈不可遏,嗔癡亦然。一切世人,各各皆因“我”而起叁毒之心,故國家日見糾紛,世界不得和平,“我”之爲害,洵大矣哉!

  佛觀衆生,皆因“我執”之病,所以起惑(即煩惱心)作業,依業受報,輪回生死,不得解脫。由是說出“無我”之法藥,而醫衆生“我執”之心病。若能了知身心虛妄,不執以爲實,則我執心病除矣。佛說“無我觀”,即是“澈底的人生觀”。教人觀察吾人所認“我”者,本來“無我”。不過色心二法組織而成,假名曰“我”。色法有四,即地水火風四大組織而成肉體,謂之色蘊。心法亦有色,即受想行識四蘊。合爲五蘊,蘊者,積聚義,積聚五法,方成爲人。色蘊已知,何爲受蘊?受者,領納爲義,能領納前塵境界,如眼受色,耳受聲等。想者,取像爲義,能想像所受境界好醜,不好醜等。行者,遷流爲義,即念念思量,相續不斷,如急流水,日夜遷流,無暫停歇。孔夫子一日在川上歎曰:“逝者(即遷流)如斯夫,不舍晝夜。”即說行陰,非說水也。

  識者,了別爲義,而能了別諸法,若按第八“阿賴耶識”(譯爲含藏識能含藏根身器界種子等),又名“執持識”,能執持一期壽命,而得住世。故作“無我觀”者,觀察依此五蘊身心,假名曰我。如五人組合而成團體,五人分散,團體即無,本無實我可得。若執色蘊是我,其余四蘊又是誰,若執五蘊皆我,豈有五我之理!反複觀察,“我”不可得,是謂“我空”。佛有時說“我空觀”,即“無我觀”。令人觀察此身,本來是空,不必等到死後才空,即現前未死本是空的。

  此身如夢境,此身如幻事,所以當下即空,這種道理,明心覺悟之士方信。若未具慧眼者,多皆不信,且必欲诤辯不已。謂“現前此身,非在夢中,何得謂爲夢境?這種思想,人多如是,這正是大夢未覺,而在夢中作夢想也。當知一夕之夢爲小夢,一生之夢爲大夢,不可但認夕間是夢,而執一生非夢。古德雲:“世間是個大夢場。”諸葛武侯曰:“大夢誰先覺,平生我自知。”此兩則,皆指一生爲大夢,此身正是夢中身,不待…

《圓瑛大師文集—一般性弘法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