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圆瑛大师文集—一般性弘法▪P6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以强凌弱,则处以军法,岂非等同自杀耶!故身以不杀为善。不盗者,不可偷盗他人财物,一针一草,不与不取,临财毋苟得,见利必思义,故不可偷盗。不邪淫者,他人妻女,他所守护,不可非礼故犯,调戏诱奸,胁迫从事,俱属有罪。古训有云:“万恶淫为首。”又云:“孽海茫茫,首恶无如色欲。”故不可邪淫,此为身业三善。

  不妄语者,吐词真实,无有虚妄。不绮语者,不说花言巧语,每见世人,口头甜如蜜,心内利如剑,此即绮语。孔曰:“巧言令色,鲜矣仁。”不恶口者,不可以恶毒语言咀骂于人。不两舌者,不可向彼说此,向此说彼,两头搬弄是非,此为口业四善。不贪者,恬淡自守,对一切顺情之境,不生贪爱之心。不嗔者,忍辱为怀,对一切逆情之境,不起嗔恨之念。不痴者,心常觉悟,对一切理事之中,不存痴迷之见,此为意业三善。身口意三业,能行十善,是即天堂之因,天堂乃是十善之果,苦反此不行十善,而作十恶,则是地狱因,地狱亦即是十恶之果,故曰:“心作天堂,心作地狱。”天堂有路,若不作善业,虽然欲生,到底不生。地狱无门,若作恶业,虽欲不入,不得不入,此即“因果不昧”之理。

  世有邪见之人,不知因果,有同时因果,现生因果,隔世因果三种之别。时常拨无因果,此为“破见”,是大罪过,不独自误,而能误人。故曰:“破见之罪,比破戒为更大。”何谓同时因果?如有一人,见别人身带多金,竟然拦路抢劫,随即被捕枪决示众,此为“同时恶因果”。若有一人,遗失公款,无力赔偿,有欲寻死。更有一人,察知其故,付款代偿,以救其命。旁观者,即赞此人为大善人。施款救命,因也,得大善人之荣誉,果也,此为“同时善因果”。

  何谓现生因果?少年所作善恶,中年受报,中年所作善恶,晚年受报。古语云:“莫道为善不昌,殃尽必昌。莫道为恶不报,祗因时节未到,时节若到,丝毫不错。”何谓隔世因果?以世人今生虽然作善,而前世恶业果报未了,今生善业薄弱,不能敌他,故不能即感善果。世有一种作恶之人,愈作愈发达,并非作恶所感乐报,亦由前世善报未了故也。

  佛教古德有偈云:“欲知前世因(或善或恶),今生受者是;欲知后世果(或善或恶),今生作者是。”凡论因果者,定要明白三世因果。因果二字,实足以范围人心,倘若拨无因果,生大邪见,自误误人,必定堕落地狱。昔有一僧遇有人问曰:“大善知识,落因果否?”答曰:“不“落”因果。”由此错答一字,五百世堕落野狐之身,至百丈祖师时,化现异人,而来听法,闻说“不“昧”因果”,方始灭罪超生,是则因果不可不怕也。我说佛教大无畏者,乃是不怕死也。

  凡为天下奇男子,世间大丈夫,必有高尚之见解,视色身如梦幻,视生死如鸿毛,但求建功立业,保国安民,对于个人,无有不可牺牲者。余尝与人书联云:“丈夫自有冲天志。”男子故当存救世之心,正气歌云:“天地有正气,杂于赋流形,下则为河岳,上则为日星,于人曰浩然,沛乎塞沧溟。”吾人秉两间之正气,自当养吾浩然之气,而成伟大之事业。切勿“贪生怕死”,为无生气之傀儡。必须认定目标,我生斯世,自当尽我天职。但能福国利民,则虽肝脑涂地,皆所不惜,能存此心,自得“大无畏”。

  佛云:“身如聚沫,身如芭蕉。”本是无常不实之物,何必过于爱惜!若把此身看得轻,生死自然不怕,大无畏之精神自可现前;况生死之中,还有不死者在,如能为国捐躯,名留青史,色身虽死,精神不死,如黄花冈诸烈士,身死功存,年年受国人之纪念,其荣耀为何如也!诸位!生为男子,立在军中,当抱伟大之思想,期立不朽之功业,齐学佛教大无畏之精神,人人为大丈夫,个个为奇男子,方能寿世不死也。

  第三、大无我之精神学。先要从“我”字讲起,后讲到“无我”,再讲到“大无我”。一切世人,莫不共执现前身心,以为实我,圆觉经云:“一切众生,从无始来,种种颠倒,妄认四大,为自身相,六尘缘影,为自心相。”何谓颠倒?本来无我,妄执为我,是为颠倒。“种种”二字,即指身心,二皆妄认,对于无常不实之身心,认作真实之我,故曰:“妄认身者”。世俗云:“是父精母血,结合而成。”佛教云:“是地水火风四大和合而有,皮肉筋骨属地大(有形质如地之有碍);精血便利属水大;周身暖触,属火大;鼻息运转为风大。”犹儒教云:“人身是金木水火土五行所成之义。”

  四大中,前三大易知,第四运转,说为风大,难知。风者,有流动运转之功,如手足运转,皆风大之力用。假使风大失调,在手不动,则名“手疯”,在足不动,则名“足疯”,以此可证一身运转,皆属“风大”。四大和合,虚妄有生,四大分离,虚妄名死。人身之死,风大先离,鼻息遂断,周身不动。第二火大亦离,身发冷触。第三若不及时收敛棺中,胖胀水流,水大亦去,祗剩皮包白骨,到底亦无。有难云:“白骨不无。”答曰:“非实不无,不过不即无,而经久方无,白骨终化为土。”若不化为土,则前朝所葬之人不少,自应遍地皆成白骨场,何以古坟掘之,内即无骨,即此可证白骨,终归于空。四大既是有合有离,自属无常不实。人生上寿,不过百年,世缘既毕,断难由我主宰保留此身,永远不死。

  由是看来,此身究竟非实,众生妄认四大为真身者,是一颠倒也。心者,有“真”有“妄”,世俗多皆“迷真认妄”,“执妄为真”。何以知之?试问于人曰:“汝有心否?”彼必答云:“有心。”再问曰:“汝心在何处?”彼必以手指胸中云:“在这里。”此人即是不知真心,彼所指者是肉团心,虽名为心,但是肉质,状如莲华,昼寤则开,夜寐则合,全无何种功能力用。我说此心无用,只恐大家必定怀疑不信。现在此心,而能东思西想,何以说为无用呢?然此种说话,一错再错,将肉团心当为真心一错也。又将第六“意识”思想之功能,认作肉团心之功能,再错也。

  肉团心若能思想,则此心未离身中,皆当思想,何以人身乍死,此心仍在,即便不能思想?当知思想是第六“意识”,人死六识离身,故肉团心虽在,便不能想,即此可证肉团心无用。第六意识虽能思想,只是六尘缘影,亦非真心。何谓六尘?即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尘境,吾人具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,对于六尘,而起六识之心:眼根对色尘,而生眼识;耳根对声尘,而生耳识;鼻根对香尘,而生鼻识;舌根对味尘,而生舌识;身根对触尘,而生身识;意根对法尘,而生意识。

  吾人六根对六尘之境,而起六识之心。前五识力微,惟第六意识,其力最强,善能分别好丑,而起憎爱,使令身口造作恶业,将来能使第八识依业受报。第六识心,虽有种种功能,毕竟非实,本无自体,随六尘为有无,如眼根见色,即有分别色尘之意识生;乃至意根对法,则有分别法尘之意识生。六识为能缘心,六尘为所缘境,尘有则有,尘无则无,六尘如形,识心如影,即指此心;无体非实,众生妄认六尘缘影为真心者,是二颠倒也。

  一切众生,无不妄认虚伪身心,执为实我,既执为我,必存爱我之心,贪嗔痴等诸不善心,无不因此辗转发生。如世人贪求财色名食睡五欲之境,皆是因“我”而起。何以贪财为我?要受用故。何以贪色为我?要娱乐故。何以贪名为我?要荣耀故。何以贪食为我?要滋养故。何以贪睡(包含床榻被褥在内)为我?要安乐故。佛经云:“财色名食睡,地狱五条根。”此“根”即生于“我”字,若我所贪之财色名食睡五欲之境,或被人妨碍,或为人攘夺,则嗔怒之心勃然而起。贪嗔既起,无恶不作,心地黑暗,是大愚痴。贪嗔痴三毒,实以“我执”为本,一一无非为著「我”。然“我”之范围,能渐渐扩大,初贪求一己之五欲,如是辗转及于妻妾子孙,由一家而一族,其贪愈不可遏,嗔痴亦然。一切世人,各各皆因“我”而起三毒之心,故国家日见纠纷,世界不得和平,“我”之为害,洵大矣哉!

  佛观众生,皆因“我执”之病,所以起惑(即烦恼心)作业,依业受报,轮回生死,不得解脱。由是说出“无我”之法药,而医众生“我执”之心病。若能了知身心虚妄,不执以为实,则我执心病除矣。佛说“无我观”,即是“澈底的人生观”。教人观察吾人所认“我”者,本来“无我”。不过色心二法组织而成,假名曰“我”。色法有四,即地水火风四大组织而成肉体,谓之色蕴。心法亦有色,即受想行识四蕴。合为五蕴,蕴者,积聚义,积聚五法,方成为人。色蕴已知,何为受蕴?受者,领纳为义,能领纳前尘境界,如眼受色,耳受声等。想者,取像为义,能想像所受境界好丑,不好丑等。行者,迁流为义,即念念思量,相续不断,如急流水,日夜迁流,无暂停歇。孔夫子一日在川上叹曰:“逝者(即迁流)如斯夫,不舍昼夜。”即说行阴,非说水也。

  识者,了别为义,而能了别诸法,若按第八“阿赖耶识”(译为含藏识能含藏根身器界种子等),又名“执持识”,能执持一期寿命,而得住世。故作“无我观”者,观察依此五蕴身心,假名曰我。如五人组合而成团体,五人分散,团体即无,本无实我可得。若执色蕴是我,其余四蕴又是谁,若执五蕴皆我,岂有五我之理!反复观察,“我”不可得,是谓“我空”。佛有时说“我空观”,即“无我观”。令人观察此身,本来是空,不必等到死后才空,即现前未死本是空的。

  此身如梦境,此身如幻事,所以当下即空,这种道理,明心觉悟之士方信。若未具慧眼者,多皆不信,且必欲诤辩不已。谓“现前此身,非在梦中,何得谓为梦境?这种思想,人多如是,这正是大梦未觉,而在梦中作梦想也。当知一夕之梦为小梦,一生之梦为大梦,不可但认夕间是梦,而执一生非梦。古德云:“世间是个大梦场。”诸葛武侯曰:“大梦谁先觉,平生我自知。”此两则,皆指一生为大梦,此身正是梦中身,不待…

《圆瑛大师文集—一般性弘法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