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圓瑛大師文集—一般性弘法▪P8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與世界之關系。諸位!畢竟關系何在?凡世界所有各國人民,必要信仰一種宗教,其心方得有所歸宿,其人方能歸于良善。但各宗教之旨,雖是種種不同,而化民爲善,則一而已。

  今日就佛教而論,佛教即釋迦牟尼佛所說之教法,高深廣博,具足世間法,出世間法,可以覺悟人心,維持世道,堪爲文化之中心。我佛所說教義,不出戒定慧叁種學說,今但就戒學而論,即與世界有莫大之關系。

  戒者,止也。教人當止諸惡,身不行惡事: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。口不說惡言:不妄言、不绮語、不惡口、不兩舌。意不起惡念:不貪、不嗔、不癡。身口意叁業之惡不起,自然衆善奉行。一人化于家,則成良善家庭;多人化于國,則成良善國家;多國遍于世,則成良善世界。

  世界之治亂,全由人心善惡所造成。若欲求世界和平,定當宣傳佛教戒學,戒學能得昌明于世間,則舉世人心亂源止息,自可感召天和,而邀幸福,豈非佛教與世界有密切之關系耶!佛教戒法,可以補助世界國家法律之不及,法律但能治人民犯罪于已然,既犯法律,加以處分;而佛教戒法,可令人民,畏罪不犯,而防非止惡,功效甚大。世界國家,應當共崇佛教。戒之一字,是救正人心之唯一善法,是挽回劫運之唯一方針。我佛教如是說,即與孔子所說之戒,若合符節。論語雲:“血氣未定,戒之在色。”不可貪求色欲,即佛教戒癡。“血氣方剛,戒之在鬥。”不可戰鬥殺伐,即佛教戒嗔,殺伐之事必從嗔起,以一念嗔心起,八萬障門開,故一定要戒止。“血氣既衰,戒之在得。”不可貪得無厭,即佛教戒貪。是知戒之爲法,誠我國佛儒二教不約而同,實爲治國平天下之東方文化,我等應當努力提倡。中國最高文化令得普及于全球,不難化幹戈爲玉帛,轉亂世爲和平,此是圓瑛日夕禱祝而盼望者也。

  放生會演說

  圓瑛此次北來講經,辱承諸位歡迎,並聘爲本會名譽會長,不勝感謝之至!本會創立,專以提倡戒殺放生爲務,圓瑛無任贊同!年來南北各善團,時有聘爲名譽各職,概辭不就,惟戒殺放生功德,乃爲予之素願。前在滬上發起創辦護生會,提倡保護動物,亦與此旨吻合。今既承大會諸公不棄,聘爲名譽會長,自當隨喜,樂爲接受,力盡棉薄,以期風動天下,早消劫運也。

  至論護生一事,佛儒二教,若合符節。我佛以大慈大悲而爲救世之本,大慈者,與一切衆生之樂;大悲者,拔一切衆生之苦:以一切衆生皆有佛性,形骸雖異,知覺本同,莫不貪生愛命,豈肯心甘爲食者乎?吾人當學佛之大慈大悲,實行戒殺放生,方是學佛之行。是以學佛者,不僅持律戒殺,九當竭力放生,方合我佛慈悲宗旨。

  儒教周易有言,幹曰大生,坤曰廣生,天地之大德曰生,故孔子贊易以生生。吾人應體天地好生之德,提倡戒殺放生。且孟子雲:“見其生,不忍見其死,聞其聲,不忍食其肉。”細究其義,前二句即勸人戒殺放生,後二句即勸人持齋茹素。既見其生,非特不忍自殺而見其死,並不忍其爲他人所殺死,故必舍己資財,贖其身命而放之。聞屠門被殺哀號之聲,非特不忍食此衆生之肉,更不忍食一切衆生之肉,必終身茹素也。孟子又雲:“恻隱之心,仁之端也。無恻隱之心,非人也。”凡讀孟子者,亦皆所深知。倘見衆生蒙難而不救,且更啖其肉者,則全無恻隱之心矣。故吾人應當愛物存仁,提倡護生,實與佛儒之宗旨相合,望各力行宣傳,則幸甚矣。

  圓瑛在孩童時,見煮鼈魚,而鼈魚奮命,將鍋蓋頂起欲逃之慘狀。又見雞被殺前,兩眼皆突出,含冤怒視,似懷報複,遂感動于心,以後即不敢食肉。出家以來,每年力行放生。本會乃以蓮池放生會爲名,當以佛教慈悲,儒宗恻隱,而作護生運動,實爲天下無上吉祥善事。諸位既發心入會爲會員,必須一律實行茹素,不可再行食肉,以作社會模範。既能自行化他,則推行會務,更覺容易。若一面放生,一面食肉,則與佛教慈悲救世未免大相矛盾。至茹素一節,實爲最易,並無所難。在會中有未能完全實行者,即由于尚未具足慈悲心之故也。果人人具足慈悲之心,斷無食肉之理,希望在會諸君,勉力行之。即遇壽辰、結婚、生子,是自己求生,慶生吉祥之事,均宜戒殺放生茹素,以善因而求善果也。

  有人謂天生萬物以養人,畜牲本供人所食,如畜牲不殺而食之,則遍地成爲畜牲世界。殊不知天生之稻梁粟黍稷瓜果蔬菜等,其品類已異常豐富,均足以養人,何必定以殺生而食;且世上之物,不一定以殺即可減少,不殺即應增多。如廣東人嗜食鼠,而鼠不見減少,而京津人不食鼠,而鼠不見增多。蓋有殺即有生,無殺即無生,世俗只雲殺食,可以減生,而不明殺食反更滋生。此因智慧不足,而生此謬解,遂釀成滔滔不堪收拾之惡業,言之實可痛心。尚望在會諸君力爲正之,俾得回心向善,而學我佛慈悲妙行,則殺因既止,殺劫潛消,而世界之戰爭,自可從茲止息矣。

  佛教與做人

  諸位!圓瑛此次到天津北京,講經六個多月,方回未久,今天到此講演,講題是趙樸初居士所擬的“佛教與做人”。這個題目很有趣味,諸位莫道做人與佛教沒有相關,也不可說做人有什麼爲難。世界上很多的人若要問他做人的道理,大多數都是不注意的,若沒有加以研究的,都以爲做人是很容易的。那裏知道不但成佛難,就是做人也不易啊。何以見得做人是不容易呢?大凡我們托生于天地之間,要具道德學問閱曆叁種資格,方成完全人格。若不具此叁種,就不可說是會做人。

  (一)若無道德,則對家庭不能孝順父母,友愛兄弟,養育妻子,對外不能忠信朋友,和睦鄉黨,不守公德,凡公共場所不肯擁護,公用物件不肯愛惜,不恤同胞,不濟苦難,祗圖己利,不顧損人,此皆無道德之行爲,不合做人之道。余嘗謂道德爲立身根本,若無道德,何以立身?

  (二)若無學問,不特佛學哲學理趣洪深不能了解,即對各種科學,各宗學說,亦不能披閱,世間常識,亦複茫然,名爲白丁,問若啞漢,此皆無學問之表現,亦不合做人之道。余嘗謂學問是應世經綸,若無學問,何以應世?

  (叁)若無閱曆,即無經驗。無論政軍學商各界,必有閱曆,方富經驗。倘無經驗,爲政者,難收治國安民之效;爲軍者,莫獲建功立業之策;教學者,不得因才教育之功;經商者,安望貨殖生財之道,乃至百工技藝,農作之人,皆須經驗,方能獲利,如無閱曆亦不合做人之道。余嘗謂閱曆是成功左券,若無閱曆,何以成功?

  以上所講道德、學問、閱曆叁者,如寶鼎之叁足,阙一不可。雖有道德而無學問,不能利人;若有學問而無道德,不足服人;即使道學兼具,而無閱曆,必定不能辦事,遇境逢緣,無由應付。譬有良好機器,不谙使用,亦屬可惜,故做人必須具足叁種資格,方算得會做人。

  現見世界上許多人,昏昏度日,過了一天是一天,並不想著做人道理,也不知做人如何做法,只曉得穿衣吃飯。故古人對此等不具道德學問閱曆之人,呼爲衣架子、飯袋子,此即寓有譏諷不會做人之意。

  現在對世間法上,講做人道理,要具叁種資格,已是不容易的,今再講佛教與做人,有密切關系。佛教者,即釋迦牟尼佛度生之教法也。我佛是在中國周朝時代,生于中印度迦維衛國,爲皇太子,年至十九歲,因見世人有老病死叁種痛苦,無法解決,所以發心出家修道,欲度衆生。至叁十歲成佛,說法四十九年,稱爲佛教。共有五乘教法,人天乘是世間法,余是出世間法,說人乘即教人做人的道理,現在多人,不曾研究佛學,不知佛教與做人的關系,都認著佛教是出世法,與世人無幹,此是錯誤。

  又有隨聲附和之流,指佛教爲迷信,更屬非是。佛是大覺悟的人,自覺覺他,覺行圓滿,方能成佛。覺就不迷,迷就不覺,佛既大覺,豈有教人迷耶?佛教正是破迷之教,如五更洪鍾,能醒世人迷夢,望諸位一定要信佛教,研究佛教,由信而解,因解起行,有修得證,能得無量利益。古來許多大學問家皆信佛學,得大受用。

  如何是佛教人乘?就是佛說五戒爲人道之因,五戒全無,必失人身。五戒者,第一戒殺:不但不可殺人,乃至一切動物,凡有命者,皆不得殺,應生慈悲心,與衆生之樂,拔衆生之苦,以仁德及物,豈可殺彼身命,養我口腹耶!第二戒盜:不但貴重財物不得強取盜取,乃至微小之物,亦不可竊取。他人財物,是他人所有權,不與不取,見利思義,豈可明瞞暗騙,偷竊詐取耶?第叁戒邪淫:世俗之人,一夫一妻,倫常所許,夫妻之外,不可邪淫。非但不可強奸,乃至和奸,亦所不許,他人妻女,他所守護,豈可不遵禮教,淫亂行事耶?第四戒妄語:不但未曾得道說得道,未曾證果說證果,大妄語是當戒的。乃至見言不見,是言不是,皆屬無有信實,豈可虛妄發言,不守口業耶?第五戒飲酒:酒雖不是葷腥,亦無性命。然酒能亂性,多見醉後惹禍招殃。故佛爲防非止惡,亦複製止,不許飲酒。即我國聖君夏禹,以儀狄製酒佳味,貶向蘇海,亦此意也。

  此五戒即我佛教人做人之法,若前生能持一戒,亦可不失人身,但爲下等之人,一生困苦,能持二戒尚在中人以下,能持叁戒,可爲中等之人,能持四戒,則在中人以上,但美中而有不足,全持五戒,則爲上等之人。人類之有富貴貧賤壽夭窮通之不等者,皆由前生持戒多少之故也。

  此五戒即儒教中五常:不殺生,仁也;不偷盜,義也;不邪淫,禮也;不妄語,信也;不飲酒,智也。能持五戒即具有道德。能知持戒,可以生善滅惡,即是學問。如是閱曆世情,以驗持戒不持戒之得失,自可深信因果,看殺人之人,結果必遭他人之殺;偷盜之人,必至破案受刑;邪淫之人,必定喪身敗名;妄語之人,必不爲人信用;飲酒之人,必然醉後爲惡受苦。有此閱曆,如是持戒之心益堅,道德學問日見增進,佛之教人持戒,即令人具足做人叁種資格。身戒易持,口意難守,不說殺盜淫妄飲酒之言,不起殺盜邪淫妄語…

《圓瑛大師文集—一般性弘法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