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依惑作業,依業受報,乃爲衆生。悟此心者,是謂始覺,由始覺漸漸覺至心源,本覺出纏,乃名爲佛;佛即覺也,妄窮惑盡,究竟涅槃,譯雲:不生不滅。然衆生雖迷,所具本覺之性,與諸佛所證圓覺之性,無二無別。故曰心佛衆生,叁無差別,平等平等。
問:衆生既與佛無二無別,何以不成佛?不能同佛作用?答曰:性德雖同,修德有異。諸佛衆生,譬如二面銅鏡,各各本具光明,諸佛修德有功,性德方顯,如銅鏡久經磨煉,垢盡明生,大光普照;衆生修德無功,性德不顯,如銅鏡塵垢積蔽,不肯磨煉,所有光明,悉皆隱沒。此種義理,是迷悟之分,不可說衆生不是佛,亦不可說衆生不能成佛,人人有心,人人皆當作佛,如塵垢之鏡,不可說沒有光明,亦不可說不能照了,若肯加功磨之,自可與佛一鏡,同其光明,同其照用,此種義理,即是聖凡平等。
諸佛菩薩,悟此平等之理,大發慈悲之心,慈者與樂,悲者拔苦;乃起慧照觀察,觀見一切衆生,與我本來同體,我今已成正果,得大解脫,衆生尚在凡夫,久受纏縛,由是運同體大慈大悲之心,視大地衆生,猶如一己,衆生之苦,即己之苦,廣行方硬,種種救濟,隨機施化,應病與藥,以布施、愛語、利行、同事四攝之法,拔其苦惱,普令一切衆生,各各離苦得樂。此種慈悲非他宗教博施濟衆,博愛同胞,所可同日語也。以博施博愛雖無國界之分,以其但能及于同類,不能及于異類,佛教慈悲,範圍廣大,如金剛經雲:“若卵生、若胎生、若濕生、若化生,乃至若非有想、若非無想,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。”普度衆生,齊成佛道,不令一人獨得滅度,所行慈悲之心,不背平等之理。
現今世界國家,本此佛理而立政體,曰平等。一、種族平等,而無貴賤之分。二、政治平等,而袪專製之法。叁、上下平等,各有被選之權。究之未至心理平等,難免弱肉強食,仍伏無限殺機,豈能成慈悲之政化,達和平之目的哉?若欲達其目的,必宜提倡佛教真理,救正社會人心,培養國民道德方可。
第二國民道德—道德二字,爲國民根本,所應注重。古德有雲:“尊莫尊乎道,貴莫貴乎德。”道德若存,雖匹夫人皆敬之,道德若亡,雖王者人皆惡之。夏桀商纣,古之帝王也,今比人爲桀纣則人怒,何以故?以其無道也;伯夷叔齊,古之餓夫也,若贊人爲夷齊則人喜,何以故?以其有德也,是知道德足以尊重者信矣。
今欲增進國民道德,先宜救正社會心理,欲正社會心理,須假佛教學說。因佛法有導民救世之真理,與社會國家有密切之關系,非余學佛偏佞于佛也。即儒書有雲:“西方有大聖人,不治而不亂,不言而自信,不化而自行,蕩蕩乎民無能名焉。”何以能有如是無爲之治化?因佛勤修戒定慧,息滅貪嗔癡,爲世間模範,爲人民導師,有以致之也。
戒定慧叁學是藥,貪嗔癡叁毒之病,叁毒之病,由于我法二執,衆生于無我無法之中,妄認五蘊爲實我。(一)色蘊,即人身上皮肉筋骨等。(二)受蘊,即人五根對五塵五識能領受故。(叁)想蘊,即第六意識分別想像故。(四)行蘊,即第七識、念念遷流,相續不斷故。(五)識蘊,即第八識,執持壽命,去後來先作主翁故。不知五蘊積聚,假名非實,本來無我,人生上壽,不過百年,有生有死,豈是真實耶?我既非實,六塵之法,亦複虛假,如水中月,如鏡中像,本無實體,能悟此我二空真理,自然澹泊明志,不起貪嗔癡叁毒,完全國民道德矣。
世界有許多人,不了我法本空,執我執法,貪著五欲,一貪財,爲我受用;二貪色,供我娛樂;叁貪名,圖我榮耀:四貪食,養我身體;五貪睡,求我安閑。不惜唐喪光陰,若違拂我之所貪,則起嗔恨。古德雲:“財色名食睡,地獄五條根”,爲了假名之我,造下地獄之因,實是愚癡,由其心懷叁毒,非但毒害己身,自受苦惱,並能毒害他人,令人受苦,欲求道德者,必斷叁毒,爲惟一之宗旨,國民若有叁毒,則道德日銷,世風愈趨愈下,終久不得和平,今必提倡佛教叁學而對治之。
一、說戒學以持身:諸惡莫作,衆善奉行。戒相甚多,略說五戒:(一)不殺生害命,即儒教仁也;(二)不偷盜財物,即義也;(叁)不邪淫婦女,即禮也;(四)不妄語欺人,即信也;(五)不飲酒昏迷,即智也。此五戒不獨出家人當受,世間人個個皆當受之。古來國王宰官受位時,先受菩薩戒法,然後受位,以期止惡防非,世人能持五戒,堪爲人道之因,來世不失人身,現世不起叁毒。此以戒法之藥,治叁毒之病,增進國民道德也。
二、說定學以攝心:收攝其心,不令貪著財色名食睡五欲之境,亦不貪著色聲香味觸五塵之境。既不起貪,自無拂我所貪之嗔恨,對于諸法,不執實有,是不起貪嗔,豈是愚癡。此以定學之藥,治叁毒之病,增進國民道德也。
叁、說慧學以照理:照見五蘊皆空,五塵亦空,衆生世界,本不可得,現前所見人我,雖能語言住止,動作施爲,及所見山河大地,一切物像,如夢中人,夢中境,非特夢醒故空,即未醒時,夢裏當下即空,畢竟無實,何必起于貪嗔之惑,造種種業,受于未來苦報。如是觀察,即無愚癡。此以慧學之藥,治叁毒之病,增進國民道德也。以佛教有此利益,故社會應當提倡,國民應生信仰。
第叁題破除迷信:信者信樂義,信向義,世間一切之事,皆以信爲先導,必信而後行。現在應研究人民所信之事,何者迷,何者不迷,迷者即當破除而斷絕之,不迷者即當維持而勸進之。又複當知迷即心性愚癡,無有智慧,將邪作正,以苦爲樂,信邪苦法,是謂迷信。如世人信嫖爲娛樂,常臥妓館,信賭爲得利,常入賭場,損名譽,耗金錢,傷身體,招怨恨,沈迷不悟,是謂迷信。這等迷信,應當開導而覺悟之,破除而斷絕之;如信佛教,八萬四千法門,能治八萬四千煩惱,如前所說叁學,能治叁毒之類,乃入聖之階梯,離苦之軌則,是爲正信,應當提倡而發明之,維持而勸進之。
現今有人,以信佛教爲迷信者,因未曾研究佛學,不知佛理有益于人心,有關于世道,妄以迷信目之,是屈佛教也。此一類人,但見人不信,彼亦不信,是附合而不信也;又有研究佛學,以旨趣沖深,文詞簡古,不能領會,遂即不信,此不解而不信也;又有但見僧界中,有不守教規者,心生輕慢,由是並佛法僧叁寶悉皆不信,此誤會而不信也。當知佛門廣大,凡聖交參,有賢者、有不肖者,斷不可因其不肖者即不信其賢者,並不信其教與教主也。
昔孔子告弟子曰:“汝爲君子儒,毋爲小人儒。”亦不可有小人儒,即不信君子儒,並不信儒教與孔子。大凡宗教皆與人民有利益,門庭施設,雖然各各不同,而化民爲善之旨,各宗教未嘗有異,是信宗教中之正理,皆非迷信也。鄙人現承普益講經會,請講過去現在因果經,初八晚起,每晚七點開講,有志研究佛學諸君,屆時請到廣福宮聽講,始知佛教有益于社會人民也。
歡迎會答辭
今天承蒙諸公盛意,曷勝感激!欲詢佛法大旨,略述如下:佛教以一心爲宗,覺悟爲要,慈悲爲本,方便爲門。何謂一心?即人人所具本覺真如心,平等一相,故謂之一心。非妄想分別心,亦非身內肉團心。本覺心者,常住妙明,不動周圓,爲萬法之本源,乃衆生之慧命,過去無始,未來無終,在聖不增,在凡不減。雖然人人本具,其實個個同迷,迷之則轉本覺真心而成不覺妄心,若非覺悟,何由返本!
何謂覺悟?佛者,覺也。佛即大覺悟之人,因覺此一心之理,而成道果,故名爲佛。十方世界,悉皆有佛,而此娑婆世界,乃釋迦牟尼爲教主,生于周昭王甲寅年,四月八日,誕質迦維衛國淨飯王宮,身爲太子,十九出家,五載參方,六年苦行,叁十成道,臘月八日,夜睹明星,朗然大覺,叁歎奇哉!“一切衆生,具有如來智慧德相(即真如心),祗因妄想執著(即分別心),不能證得,若離妄想,則無師智,自然智一切顯現。”因見衆生不覺,枉受輪回生死之苦,而失涅槃不生不滅之樂。
何謂慈悲?欲以自覺之道,覺悟衆生,普令衆生皆得悟入佛之知見,與以二嚴—福德智慧二種莊嚴之樂,拔其二死—分段變易二種生死之苦。故最初于華嚴會上,現圓滿報身,轉無上根本*輪,演說最上一乘,即一心之理,心佛衆生,叁無差別,平等平等。無奈衆生根鈍,大教不契于小機,雖諸佛運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,亦無可奈何。
何謂方便?對彼小機心生憐憫,隱大乘一實之道,施小乘四谛之法,轉依本起末*輪,因機設化,對證施方,故佛號爲大醫王,善治衆生我法二執之病,即趣鹿苑中,爲五比丘說四谛法,令得出生死苦,證涅槃樂,即成阿羅漢果。
苦谛,即苦果也。謂六道衆生,衆苦逼迫,余道弗論,但說人道,既已受身,備嬰衆苦;略說八苦:生苦、老苦、病苦、死苦、愛別離苦、求不得苦、怨憎會苦、五陰熾盛苦。前七爲別,後一爲總,世間誰人能免。
集谛,即苦因也。集積見思煩惱,見有八十八使,思有八十一品,撮其大綱,不出我見我愛,于無我妄執有我,我見既具,貪愛斯起。對于五欲境上,即財色名食睡,貪財爲我受用,貪色爲我娛樂,貪名爲我榮耀,貪食爲我滋養,貪睡爲我晏安。都因我字,作種種業因,依因感果,故受無量苦報。苦者人之所厭,樂者人之所求,世間之樂,樂不久長,故天報既盡,衰相現前,人間之樂,豈能長保,當求出世間樂。
道谛者,樂因也。叁十七品助道法:四念處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菩提、八正道,總之不外教令破除見思,斷惡修善。即以四念處論之,第一觀身不淨:從頭至足,叁十六物,常流不淨,人是革囊盛糞臭穢之軀,無可愛樂,當生厭離。第二觀受是苦:六根領受,六塵境界,或違或順,無非是苦,不但違情拂意之境是苦,即順情適意之境,樂不久長,亦屬是苦,當生看破。第叁觀心無常:妄想分別心,念念攀緣,執著所緣境界,妄生憎愛,恣意取舍,生滅不…
《圓瑛大師文集—一般性弘法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