次示持名以径登不退者。经中佛告舍利弗。若有善男子。善女人。闻说阿弥陀佛。执持名号。即示持名念佛之法。从一日至七日。克期取证。而得一心不乱。临终蒙佛接引。往生净土。以径登不退也。
《解》信则信自。信他。信因。信果。信事。信理。愿则厌离娑婆。欣求极乐。行则执持名号。一心不乱。
(讲)此总标信愿行三资。能信之心是一。所信自他因果事理不一。愿则厌苦欣乐。行则但持一句佛号。求得一心不乱。即求证念佛三昧也。
《解》信自者。信我现前一念之心。本非肉团。亦非缘影。竖无初后。横绝边涯。终日随缘。终日不变。十方虚空微尘国土。元我一念心中所现物。
(讲)信自者。以心性为自。乃对其他一切而说。即是信我现前一念真心。以为自也。此心本不是世人所认。四大身内之肉团。亦不是世人所认。缘尘分别之影事。此二种皆非真心。世人多皆认假为真。及认妄为真。学者须从这里。好好研究一番。死尽偷心。不可草草过去。
何谓认假为真。世人皆认身内肉团假心。以为自心。且试问于人曰。汝心在何处。彼必以手指其胸曰。在这里。此即是认胸间一团肉。状如倒挂莲花。昼开夜合者。以为自心也。此肉团心。是假非真。有生必灭。终归烂坏。非不生不灭之常住真心。此肉团心。亦无作用。我说此言。定有许多人不信。必曰此心能知。何以说为无用。我曰无知。不妨试验看。若是有知。此心在人身内。未烂未坏。皆当有知。何以世人乍死。此心仍在。即不能知。足证能知者。非此心。说有知者。非事实也。何谓认妄为真。世人皆认缘尘分别影事。以为自心。且试问于人曰。汝有心否。彼必答曰。谁人无心。再问曰。汝以何为心。彼必曰。现前能缘尘境。种种分别者。即我心也。此正是认妄想为真心。是为不觉之凡夫。同楞严会上。佛问阿难。曰汝目可见。以何为心。阿难答言。如来现今。征心所在。而我以心推穷寻逐。即能推者。我将为心。佛言咄。阿难。此非汝心。阿难白佛。此非我心。当名何等。佛言。此是前尘虚妄相想。惑汝真性。由汝无始。至于今生。认贼为子。失汝元常。故受轮转。此即认妄为真。致受长劫。生死之患。
现今信自者。即信自己本有常住真心。不是肉团之假心。亦非缘影之妄心。乃是竖穷三际。无有初后。横遍十方。无有边涯。之真心也。真心具不变随缘二义。不变常随缘。随缘常不变。喻金体不变。随缘而成众器。虽随缘成器。金体依然不变。吾人真心。终日随缘。终日不变。亦复如是。
十方虚空。微尘国土。元我一念心中所现物者。真心包裹太虚。周遍沙界。楞严经云。空生大觉中。如海一沤发。有漏微尘国。皆依空所生。又曰。不知色身。外洎山河。虚空大地。咸是妙明。真心中物。当知空界。本自心所现。西方极乐世界。亦自心所现。
《解》我虽昏迷倒惑。苟一念回心。决定得生。自心本具极乐。更无疑虑。是名信自。
(讲)真心本来广大周遍。我等虽然在迷。此心不失。昏谓昏于无明。迷谓迷却真俗中三谛。起种种颠倒。五住地惑。依惑造业。依业受苦。轮转不休。苟能一念回心者。回昏迷倒惑之心。专持佛名。横超三界。持至事一心不乱。决定得生自心本具。极乐凡圣同居。方便有余。二种净土。持至理一心不乱。决定得生自心本具。极乐实报庄严。常寂光。二种净土。更无丝毫疑虑。是名信自。即信唯心之净土也。
《解》信他者。信释迦如来。决无诳语。弥陀世尊。决无虚愿。六方诸佛广长舌。决无二言。随顺诸佛。真实教诲。决志求生。更无疑惑。是名信他。
(讲)信他者。以教为他。信释迦无诳语。佛具五语。真语者。实语者。如语者。不诳语者。不异语者。弥陀无虚愿。四十八愿。愿愿圆满。方成正觉。果后一定不违本愿。六方诸佛。广长舌相。乃因中不妄语。所感之果相。无二言者。即诸佛异口同音。故无二言。随顺诸佛真实教诲者。即依诸佛所说。汝等众生。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。一切诸佛。所护念经。决志求生净土。更无疑惑。是名信他。
《解》信因者。深信散乱称名。犹为成佛种子。况一心不乱。安得不生净土。是名信因。
(讲)信因者。以念佛为因。法华经云。若人散乱心。入于塔庙中。一称南无佛。皆共成佛道。故曰犹为成佛种子。又佛世一老人。投佛出家。舍利弗以慧眼观察。其人八万劫来。毫无善根。不度出家。老人闻言。自悲障重。放声大哭。佛呼而问何故。老人即以尊者之言。奉白于佛。佛饬舍利弗。度其出家。舍利弗言。佛前谕嘱。无有善根之人。勿许出家。此人八万劫来。毫无善根。佛何以许度出家。佛云此人。八万劫前为樵夫。在山采薪。见一虎来。即攀上树以避之。虎过。念南无佛一声。即此念佛善根。今已成熟。可度出家。后得阿罗汉果。散心称名尚然。反显念佛一心不乱。安得不生净土。况字。即反显义。是名信因。
《解》信果者。深信净土。诸善聚会。皆从念佛三昧得生。如种瓜得瓜。种豆得豆。亦如影必随形。响必应声。决无虚弃。是名信果。
(讲)信果者。以往生为果。深信净土。诸上善人。俱会一处。皆从念佛三昧真因。而得往生实果。文中四种譬喻。二喻依因感果。二喻果不离因。决无虚弃者。有念佛之因。必得往生之果。决定功无虚弃。但肯念佛。必得往生。是名信果。
《解》信事者。深信只今现前一念不可尽故。依心所现。十方世界。亦不可尽。实有极乐国。在十万亿土外。最极清净庄严。不同庄生寓言。是名信事。
(讲)信事者。以境为事。境由心现。深信心无尽故。依心所现之境亦无尽。实有极乐世界。在此土之西。最极清净庄严。虽云过十万亿佛土。亦非心外。○不同庄生寓言者。寓是寄寓。又托也。寄托之言。虽有其名。实无其事。如庄子南华经云。有人名混沌。生而无七窍。人怜而凿之。七窍有而混沌死。有其名。而无其人。故为寓言。佛说西方极乐世界。是实有。非寓言。亦非理想。故曰信事。
《解》信理者。深信十万亿土。实不出我今现前。介尔一念心外。以吾现前一念心性。实无外故。
(讲)信理者。以法界为理。深信十万亿土。无量事境。实实不出我今现前。介尔一念心外。介尔者。微小之谓也。以吾人现前一念心性虽然微小。体即法界。本来广大周遍。实无有外。喻如虚空广大周遍。虚空无外。一切世界。皆在虚空之内。心性广大周遍。心性无外。极乐即心内之极乐。故曰不出。
《解》又深信。西方依正主伴。皆吾现前一念(心中)所现影。全事即理。全妄即真。全修即性。全他即自。我心遍故。佛心亦遍。一切众生心性亦遍。譬如一室千灯。光光互遍。重重交摄。不相妨碍。是名信理。
(讲)此文具四法界。一念心性。是理法界。所现极乐。是事法界。全事即理四句。是理事无碍法界。我心遍故三句。是事事无碍法界。一室千灯。即喻事事无碍之义。
又深信西方。依报世界。正报佛生。主即弥陀。伴即菩萨声闻人天。皆吾人现前。一念心性所现之影。性心如镜。西方依正。如镜中之影像。全事即理者。事依理成。事不离理。故即理。如一切金器。依金而成。器不离金。故众器即是真金。○全妄即真者。妄依真起。妄无自体。全体即真。如冰依水起。冰无自体。全冰即水。○全修即性者。修德属始觉智。性德为本觉理。依理起智。全智即理。如依镜有光。镜光即镜。○全他即自者。他指诸佛众生。自即自心。谓不独我之正报身心。与我之依报世界。是我自心所现。即诸佛菩萨。以及一切众生。他之依正二报。亦即是我自心所现。此中四句。皆是事不碍理。理不碍事。理事无碍法界。
我心遍故下。事事无碍法界。我之心性随缘。遍成西方四土。事相之法。佛心。众生心。亦随缘。遍成西方四土。事相之法。心佛及众生。是三无差别。故事与事。亦得无碍。故立一譬喻。譬如一室千灯。光光互相遍满。重重交相摄入。一光遍多光。多光遍一光。多光摄一光。一光摄多光。光光相融。不相妨碍。即法界十玄门中。一多无碍法门。如是信者。是名信理。上六种信讲竟。
《解》如此信已。则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秽。而自心秽。理应厌离。极乐即自心所感之净。而自心净。理应欣求。
(讲)此明二种愿。愿离娑婆。愿生极乐。娑婆极乐。两土秽净。皆由自心染净业所感。觉林菩萨偈云。应观法界性。一切唯心造。又古德云。娑婆心险。感陵谷之高深。极乐心平。致宝地之如掌。此皆即理之事。自心所感之秽。应生厌离。自心所感之净。应生欣求。欣厌二字。即是愿。
厌字。是修行基础。若无厌离。那得欣求。如世人不厌生老病死苦。自然不会求出生死。不思修行。世人对此世界。不生厌者。皆是不觉悟也。第一不觉悟。人生是苦。生老病死。四大苦外。还有种种诸苦。说不能尽。身是众苦之本。为众苦所集故。○第二不觉悟。人生是空。任汝功名富贵。无非大梦一场。“万贯家财带不去。一双空手赴幽冥。”○第三不觉悟。人生无常。人生上寿。不过百年。善导大师云。“任汝千般快乐。无常总是到来。”佛问弟子云。人命在几间。一曰人命在旦夕间。佛言子未知道。一曰人命在饭食间。佛言子未知道。一曰人命在呼吸间。佛言子知道矣。○第四不觉悟人生无我。个个都认此身为我。处处爱我。贪著五欲。贪财为我受用。贪色为我娱乐。贪名为我荣耀。贪食为我滋养。贪睡为我安息。不知此身。四大和合。假名为我。毕竟无我可得。果能觉悟。人生苦。空。无常。无我。深生厌离。则厌堪为入道之门也。
《解》厌秽。须舍至究竟。方无可舍。欣净。须取至究竟。方无可取。故妙宗云。取舍若极。与不取不舍。亦非异辙。
(讲)前四句明有欣厌。便有取舍。厌秽者。厌娑婆浊恶之秽。欣净者。欣极乐庄严之净。欣厌二字。即是信愿行之愿。既厌秽。必须愿舍。既欣净。必须愿取。如…
《阿弥陀经要解讲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