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阿弥陀经要解讲义▪P7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何是舍至究竟。方无可舍。必须求出娑婆。横超三界。则永离众苦。方是更无可舍。如何是取至究竟。方无可取。必须求生极乐。直上九莲。则但受诸乐。方是更无可取。以现前方便欣厌取舍。而至究竟不取不舍也。前欣厌取舍。是即理之事。后取舍究竟。是即事之理。

  故妙宗下引证。妙宗钞问云。至理微妙。不垢不净。无取无舍。今立垢净令人取舍。既乖妙理。即非上乘。答云。取舍若极。与不取不舍。亦非异辙。辙者车路。此中问意。乃偏理而废事。答处乃即事而达理。

  我等发心修行。但老实念佛。求出娑婆。求生极乐。从事实上做起。最为稳当。千万不可执理废事。莲池大师云。著事。而念能相继。不虚入品之功。执理。而心实未明。反受落空之祸。

  《解》设不从事取舍。但尚不取不舍。即执理废事。既废于事。理亦不圆。若达全事即理。则取亦即理。舍亦即理。一取一舍。无非法界。故次信而明愿也。

  (讲)设使世人念佛。不从事相发愿。舍秽取净。但重理性。不取不舍。此即执理废事。亦是不离取舍。何以故。执理就是偏取于理。废事就是偏舍于事。取舍宛然。既废于事。理亦不得圆通。岂是大乘。理事无碍之道耶。

  若达全事即理下五句。谓若能了达全事即理。具大乘正信者。则取亦即理。舍亦即理。一取一舍。无非全体法界。此文当举喻以明之。若能了达全波是水。则水是水。波亦是水。水波虽有二名。同一湿性。而念佛舍秽取净。正是起大乘正信。而发大乘宏愿。故次信而明愿也。

  《解》言执持名号。一心不乱者。名以召德。德不可思议故。名号亦不可思议。名号(功德)不可思议故。使散称为佛种。执持登不退也。

  (讲)此正明妙行。执持名号。即是求生净土之妙行。行深则得一心不乱。事一心不乱固难。而理一心不乱尤难。事理一心不乱。详讲在后若七日下。持名是修法。不乱是成功。

  名谓假名。德乃实德。名以召德者。用佛之假名。呼召佛之实德。如念阿弥陀佛。光寿即佛之实德。佛之实德无量。略举光寿二者。佛器亦贵重。器依金成也。

  名号功德。不可思议故者。莲池大师云。举其名兮。兼众德而俱备。专乎持也。统百行以无遗。上二句。六字洪名。万德具足。下二句。一心念佛。六度齐备。故曰名号功德。不可思议也。

  故使散称为佛种。执持登不退者。散乱心称佛名号。已纳佛种于八识田中。时节既至。善根成熟。亦有成佛希望。执持。即一心执持佛号。念念相续。临命终时。蒙佛接引。往生极乐。登不退地。故曰执持登不退也。

  《解》然诸经示净土行。万别千差。如观像。观想。礼拜。供养。五悔。六念等。一一行成。皆生净土。

  (讲)此下校量行妙。先示诸行。然诸经中。有示净土之行。种种不一。故曰万别千差。观像。即般舟三昧经。示观像之法。观想。即十六观经。观想西方。依正诸法。礼拜。供养。五悔。即华严经。普贤行愿品。十大愿王。一者礼敬诸佛。二者称赞如来。此两愿。摄属礼拜。既礼拜。必恭敬称赞也。三者广修供养。此愿属供养。

  五悔者。一忏悔。二劝请。三随喜。四回向。五发愿。后四亦名悔者。以五者皆能悔过灭罪故。四者忏悔业障。此愿属五悔第一忏悔。五者随喜功德。此愿属五悔第三随喜。六者请转*轮。七者请佛住世。此两愿摄属五悔第二劝请。既请佛说法。必请久住世间也。八者常随佛学。九者恒顺众生。此两愿。摄属五悔第五发愿。十者普皆回向。即回向众生。同生净土。同证真如。同成佛道。此愿属五悔第四回向。

  六念等者。一者念佛。为慈悲导师。二者念法。乃诸佛所师。三者念僧。是人天福田。四者念天。得长寿安乐。五者念戒。能清净三业。六者念施。能普济有情。此六念是十六观经。三种众生。当得往生之一。三种者。一慈心不杀。具诸戒行。二读诵大乘。方等经典。三修行六念。回向发愿。等字。即等前二种。以及万善。皆可庄严净土也。奉劝念佛。必宜正助双修。以念佛为正修。以余行为助道。所修余行。回向发愿。亦得往生。故曰。一一行成。皆生净土。

  《解》唯持名一法。收机最广。下手最易。故释迦慈尊。无问自说。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。可谓方便中。第一方便。了义中。无上了义。圆顿中。最极圆顿。故云清珠投于浊水。浊水不得不清。佛号投于乱心。乱心不得不佛也。

  (讲)此显持名。先示诸行不及持名。以持名具足事理二妙。堪称妙行。唯者独也。独显持名一种法门。收机最广。普被三根。下手最易。但持六字。此二乃事妙。下三为理妙。方便者。对机修法也。持名念佛一法。念念即佛。不落三乘诸行。故为第一方便。了义者。大乘显了之义也。亦以念念即佛。不落第二义门。故为无上了义。圆顿者。圆融顿超之法也。亦以念念即佛。不落偏渐阶级。故为最极圆顿。

  故云下。譬喻清水珠。能清浊水。珠到水清。故云清珠投于浊水。浊水不得不清。以喻佛号能治乱心。故曰佛号投于乱心。乱心不得不佛也。

  《解》信愿持名。以为一乘真因。四种净土。以为一乘妙果。举因则果必随之。故以信愿持名。为经正宗。其四种净土之相。详在妙宗钞。及梵网玄义。兹不具述。俟后释依正文中。当略示耳。

  (讲)此结三资。信愿持名。以为一乘实教之真因。同居。方便。实报。寂光。四种净土。以为一乘圆修之妙果。宗者。具足因果。今举三资之因。有因便有果。而四土之果。必随之。故此经以信愿持名为正宗。其四种净土下。如文易知。五重玄义。第三明宗讲竟。

  甲四明力用

  《解》第四明力用。此经以往生不退为力用。

  (讲)先总标力用。即功能力用。达默法师。以力言功。以用言德。此经以往生为功。以不退为德。经中云众生生者。皆是阿鞞跋致。不仅上三土不退。即同居土。亦得圆证三不退。既生彼国。即是最后身。可以入补处位。疾趣菩提。

  《解》往生有四土。各论九品。且略明得生四土之相。若执持名号。未断见思。随其或散或定。于同居土。分三辈九品。

  (讲)此下别明力用。有往生四土。不退四义不同。四土者。一凡圣同居土。二方便有余土。三实报庄严土。四常寂光土。每土各论九品。皆以念佛之勤惰。功行之浅深。而分品位之高下。且略明得生四土之相。若执持名号。未断见思四句。此先明凡圣同居土之相。极乐同居。与娑婆不同。娑婆此土。有六道凡夫。二种圣人。六道者。天道。人道。阿修罗道。地狱道。饿鬼道。畜生道。后三名三恶道。阿修罗。善恶杂修。人天为善道。二圣者。一实圣。即已证三乘圣果。未入涅槃者。二权圣。即四圣法界。示现人天等道度生者。凡圣杂居。故名凡圣同居土。极乐此土则不然。虽有凡夫。纯是念佛净业得生。非是有漏业感。但有人天。无四恶趣。亦无四空。外道。魔王等天。纯入正定聚。无不定聚。及邪定聚。但见思烦恼未断。且名凡夫。圣人亦有权实可知。若执持名号。是修法。断见思。即力用。未断者。于见惑八十八使。思惑八十一品。未断故是凡夫。虽是凡夫。横超三界。带业往生。能了生死。不同娑婆。定要断尽见思。竖出三界。方了生死也。或散即名字位。或定乃观行位。于同居土分三辈九品。此土以见思二惑分九品。方便有余土。以尘沙惑分九品。实报寂光二土。以无明分九品。

  《解》若持至事一心不乱。见思任运先落。则生方便有余土。

  (讲)此明方便有余土之相。极乐此土。与娑婆亦复不同。娑婆必须超出三界。凡圣同居土外。三乘圣众。修方便道之所游居。但离三界内生死。未断变易生死。但断三界内见思烦恼。未断尘沙无明。以烦恼生死。二皆有余。故名方便有余土。依天台宗所判。有九人生此土。藏教二乘人。通教三乘。别教三贤位。圆教十信位。皆断见思烦恼故。○若约净土。但出娑婆三界。不出极乐同居。极乐此土。纯是大乘菩萨。经中虽云。彼佛有无量无边。声闻弟子。此皆大乘阿罗汉。非是定性声闻。以其但断见思惑。未断尘沙无明。故名方便有余耳。

  若持至事一心不乱者。此约功行。见思任运先落者。此约断惑。此节意义。极关重要。不可不明。我等修持净宗之人。但求一心念佛。不要求断惑。持至事一心不乱之时。见思二惑。任运先落。即水到渠成。瓜熟蒂落。自然而然。可以横超娑婆同居秽土。而生极乐方便净土也。

  如何是事一心不乱。事者。念佛之事相。一是纯一。乱为杂乱。令依事相法门。以能念之心。专念所念之佛。心口相应。非同口念。而心不念。又非同心念。而心不一也。既一心系念。六字分明。心不离佛。佛不离心。念念无间。名为事一心。一心是功用纯熟。不乱即三昧成就。梵语三昧。此云正定。不乱即正定。亦即念佛三昧也。

  《解》若至理一心不乱。豁破无明一品。乃至四十一品。则生实报庄严净土。亦分证常寂光土。

  (讲)此明实报庄严土之相。亦名实报无障碍净土。全性起修。称性所感。真实果报。色心自在。身土互现。身能现土。于一毫端现宝王刹。土能现身。于微尘里转大*轮。称性庄严。无障无碍。四十一位法身大士。之所游居。必由全性起修。而至理一心不乱。豁然大悟。破一品无明。证一分法身。方生此土。乃至破四十一品无明。位居等觉。亦属此土。位位皆得分证。常寂光净土。

  如何是理一心不乱。理者。净宗之理性。即达理念佛。称性念佛是也。了知心即是佛。佛即是心。能念心外。无有佛为我所念。所念佛外。无有心能念于佛。能所双亡。心佛一致。不住有念。不落无念。若言其有。则能念之心。自体本空。所念之佛。了不可得。若言其无。能念之心。灵灵不昧。所念之佛。历历分明。无念而念。念即无念。唯是一心。寂然不动。是之谓理一心不乱也。

  《解》若无明断尽。则是上上实报。究竟寂光也。

  (讲)此明常寂光净土之相。常寂光土。即如来所证三德秘藏。究竟涅槃。常即…

《阿弥陀经要解讲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般若心经讲义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