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法身德。法身常住不迁故。寂即解脱德。一切尘劳永寂故。光即般若德。般若光明遍照故。三德不离一心。复本心源。究竟清净。是证常寂光净土。
若无明断尽者。四十二品无明。生住异灭四相。悉皆断尽。如起信论云。破和合识相。灭相续心相。显现法身。则是上上实报。即实报土上上品也。究竟寂光者。即至究竟位。而证究竟无上菩提。究竟无余涅槃。常寂光净土也。往生四相讲竟。
《解》不退有四义。一念不退。破无明显佛性。径生实报。分证寂光。
(讲)此明不退四义。本来只有三不退。今加毕竟不退。故成四义。特显佛号功德。念佛功德。二皆不可思议也。
一念不退者。念念流入如来果海。已破无明。已显佛性。用中道观智。破一品根本无明。显一分三德佛性。正因佛性。理心发。显法身德。了因佛性。慧心发。显般若德。缘因佛性。善心发。显解脱德。是谓圆发三心。圆证三德。开佛知见。径生实报上上品。分证常寂光土。
《解》二行不退。见思既落。尘沙亦破。生方便土。进趋极果。
(讲)二行不退者。度生之行精进。不退堕二乘地也。见思我执之惑既落。而尘沙法执之惑亦破。尘沙二字。从喻立名。此惑能障化道。化道多故。如尘若沙。须修假观。此惑可破。见思既落。即生方便有余土。从空出假。涉俗利生。常修度生之行。上求佛道。故曰进趋极果。
《解》三位不退。带业往生。在同居土。莲华托质。永离退缘。
(讲)三位不退者。娑婆与极乐不同。此土要破我执。断见思。证阿罗汉。辟支佛果。已经成圣。不退堕凡夫地。名位不退。彼土则不然。不必一定断惑。只要一心念佛。乃至十念功成。亦得带业往生。从此娑婆同居秽土。横超西方极乐同居净土。于九品莲华托质。永离退堕之缘。即圆证三不退。此点要注意。华开见佛。以常见佛故。念念求成佛道。证念不退。永离念退缘。以常闻法故。乐修大乘之行。证行不退。永离行退缘。以常与诸上善人。俱会一处。观摩薰陶证位不退。永离位退缘。
《解》四毕竟不退。不论至心散心。有心无心。或解不解。但弥陀名号。或六方佛名。此经名字。一经于耳。假使千万劫后。毕竟因斯度脱。如闻涂毒鼓。远近皆丧。食少金刚。决定不消也。
(讲)四毕竟不退者。以显佛号。经名。不可思议功德。不论至心念。散心念。有心念。无心念。或解义。不解义。只要佛名经名。一经历到耳根。纳入八识藏中。即成善根种子。永远不坏。假使过千万劫后。善根成熟。毕竟因斯得度。如佛世一老人。八万劫前。因畏虎扒上树避难。虎过念南无佛一声。以此善根成熟得度。故曰因斯度脱。
下立二喻。一喻普及。如闻涂毒之鼓。远近闻者。皆要丧命。古云。欲挝涂毒鼓。须佩返魂香。二喻不坏。食少许金刚。决定不得消化也。四不退四义讲竟。
《解》复次只带业生同居净。证位不退者。皆与补处俱。亦皆一生。必补佛处。
(讲)此判较力用。前二句指往生之人。不讲上三土。只论带业往生。同居净土。证入位不退之者。皆与补处俱。虽证位不退。亦具行念二不退。经中云众生生者。皆是阿鞞跋致。其中多有一生补处。其数甚多。乃至应当发愿。愿生彼国。所以者何。得与如是诸上善人。俱会一处。既与俱会。必学利生之行也。末二句亦皆一生。必补佛位者。指虽生同居。即登补处。必补佛位。念念入佛果海。
《解》夫上善一处。是生同居。即已横生上三土。一生补佛。是位不退。即已圆证三不退。
(讲)此段乃要解眼目。带业往生。即与上善俱会。一生补佛。是生同居。即已横生上三土。是居位不退。即已圆证三不退。念佛法门。称最圆顿者。即在此也。
《解》如斯力用。乃千经万论。所未曾有。较彼顿悟正因。仅为出尘阶渐。生生不退。始可期于佛阶者。不可同日语矣。宗教之士。如何勿思。
(讲)此与宗教较量。如斯力用者。即圆证三不退之力用也。千经万论所未曾有。此与诸教较量。从来未经道彻。即八万四千法门。念佛第一。较彼顿悟正因五句。此与宗门较量。沩山文云。“可中顿悟正因。便是出尘阶渐。生生若能不退。佛阶决定可期。”顿悟正因者。拣非渐悟。及与邪因也。渐悟不易。况顿悟乎。纵使顿悟正因佛性。能入名字位中。仅为出尘阶渐。若未得分证位。尚恐有退。即使生生能得不退。由名字位。入观行相似分证之位。始可期望。趣进佛阶。何如念佛。横超娑婆三界。横生极乐四土。圆证三不退也。不可同日语者。比较力用不齐。未可相提并论。末二句诰诫之辞。谓参禅学教之士。为何勿思察。不及早念佛。五重玄义。第四明力用讲竟。
甲五明教相
《解》第五教相。此大乘菩萨藏摄。又是无问自说。彻底大慈之所加持。能令末法多障有情。依斯径登不退。
(讲)已知此经力用殊胜。未审何为教相。教相即佛教之法相。教海汪洋。不出二藏。一声闻藏。二菩萨藏。声闻藏。佛对小乘机所说。又为半字教。菩萨藏。佛对大乘机所说。又为满字教。此经是菩萨藏。大乘圆顿教所摄。以藏通二教。不闻他方佛名。此经佛告舍利弗。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。有世界名曰极乐。其土有佛。号阿弥陀。今现在说法。故非藏通二教。又横生四种净土。圆证三种不退。位居补处。一生成佛。亦非别教。
又是无问自说。乃是十二分教中。无问自说教。此经圆顿中。最极圆顿。无人能问。故佛观察时机既至。无问自说。是彻底无缘大慈。之所加被摄持。特向大智舍利弗。而告之曰。有西方极乐世界。有弥陀现在说法。此为持名念佛。从出之大原。乃金口所亲宣之妙法也。
能令末法多障有情者。我佛灭度之后。正法住世一千年。像法住世一千年。末法一万年。末法有情。三障具足。一惑障。二业障。三报障。既具三障。故名多障有情。佛令多障众生。修念佛观。求生净土。是谓依斯径登不退。径是捷径。持名念佛。是径中径。姑勿论念到事理一心不乱。但十念功成。皆得带业往生。圆证三不退也。
《解》故当来经法灭尽。特留此经。住世百年。广度含识。阿伽佗药。万病总持。绝待圆融。不可思议。
(讲)大无量寿佛经云。当来经法灭后。特留此经。住世百年。广度含识。经法灭时。楞严经首先灭。然后诸经相继灭尽。特留佛说阿弥陀经。住世一百年。凡念一遍者。皆得往生净土。以此广度含识。含识即含灵抱识。乃有情众生之别称。此经灭后。只有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住世。现在虚空之中。众生业重。虽见不肯念。有人发心念一句者。即得往生。如地狱中。能念一佛名号。即得出离地狱。
阿伽陀药。万病总持者。梵语阿伽陀。此云普去。是妙药之名。此药能普去众病。故称总持。喻此经持名之法。能治众生一切烦恼心病。三根普被。六度全该。故我常称此经。为大总持法门。念佛为大总持修法。
绝待圆融。不可思议者。念佛法门。何为绝待。能念之心。心即是佛。所念之佛。佛即是心。能所双亡。心佛一体。绝诸对待。圆融无碍。言语道断。心行处灭。不可思议。
《解》华严奥藏。法华秘髓。一切诸佛之心要。菩萨万行之司南。皆不出于此矣。欲广叹述。穷劫莫尽。智者自当知之。
(讲)华严普贤行愿品。十大愿王。导归极乐。故此经信愿持名。往生净土。为华严深奥之藏。法华经偈云。但有闻法者。无一不成佛。又云一称南无佛。皆共成佛道。此经专示持名念佛。圆证三不退。必得成佛。故为法华秘密之髓。
一切诸佛心要。不出我现前念佛之心性。菩萨万行司南。亦不出我一念心性。万行虽多。以心为主。如指南针。依此而行。故称司南。皆不出此者。即诸佛菩萨。所修所证。皆不出此经。此经体即法界。法界无尽。故叹述亦莫能尽。智者当自知之。不必广明。五重玄义。第五明教相讲竟。合大科。五解经玄义讲竟。
六正释经解
(讲)此后入文。正释本经要解。因本经文浅义深。莲池大师著疏钞。幽溪大师著圆中钞。乃将妙义。阐发无遗。蕅公以二书。文富义繁。初机浅识。莫测高深。故有要解之作。文虽简。而义仍丰。许多入理之谈。亦不易领解。特于讲演时。命度徒明旸。笔而记之。或可为披阅要解。及修净宗者之一助也。
文三分 甲初序分 二正宗分 三流通分
《解》入文分三。初序分。二正宗分。三流通分。此三名初善。中善。后善。序如首。五官具存。正宗如身。腑脏无阙。流通如手足。运行不滞。
(讲)经文之分三分。始于道安。证于亲光。上古讲经。随文释义。不分科判。迨道安法师。将经文。分为序正流通三分。众议其非。多不肯从。后唐玄奘法师传来。亲光菩萨佛地经论。亦分三分。初教起因缘分。二圣教所说分。三依教奉行分。名异义同。后人称为弥天高判。今古同遵。
此三名初善中善后善。下明三科之要。复举喻显之。序如首。五官具存者。五官为百骸之总。观其五官。便知此人。智愚善恶。序分亦复如是。观其序分。便知此经。大小偏圆。○正宗如身。腑脏无阙者。六腑五脏。皆在身中。极关重要。正宗分亦复如是。一陈依正庄严以启信。二劝应求往生以发愿。三示执持名号以立行。三种资粮要义。皆在正宗分中。亦为净土重要之义。○流通如手足。运行不滞者。人有手足。方能运动行走。流通分亦复如是。流传万古。通达十方。即流通今后。无有滞碍。故以一人喻一经也。
《解》故智者释法华。初一品皆为序。后十一品半。皆为流通。又一时迹本二门。各分三段。则法师等五品。皆为迹门流通。
(讲)此引证初中后三善。智者。乃天台宗祖师。名智顗。字德安。系颍川人。其母梦五色彩烟萦怀。而生师。及诞光明照室。目有重瞳。卧必合掌。坐必向西。诚非常人也。十八岁出家。日诵法华经。诣光州大苏山。礼慧思大师。思一见曰。昔日灵山。同听法华。今复遇矣。即示普贤道场。顗于此行法华三昧。诵经至药王菩…
《阿弥陀经要解讲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