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萨本事品。是真精进。是名真法供养。寂然入定。亲见灵山一会。俨然未散。得一旋陀罗尼。后立天台宗。判释如来一代时教。为五时八教。创立三止三观。一生宏扬法华。著三大部。享寿六十七岁。后坐脱于石城寺。
释法华经。亦分三分。第一序品为序分。从第二方便品。至第十七分别功德品十九行偈止。为正宗分。从后至第二十八普贤菩萨劝发品。共十一品半为流通分。即为初善中善后善。
又一时下。指智者大师。先将全经二十八品分三分。又有一时。讲法华经。则将述本二门。各分序正流通三段。法华一经。前十四品。乃迹门开权显实。迹者。即释迦今生。示现成佛之事迹。开三乘之权教。显一乘之实理。○后十四品。乃本门开近显远。本者。乃释迦久远。早成佛道谓之本。开如来之近寿。显本地之远寿。迹本各分三段。则法师等五品。皆为迹门流通者。第一序品。全为迹门序分。第二方便品。至第九授学无学人记品。共八品为迹门正宗分。第十法师品。至第十四安乐行品。共五品为迹门流通分。第十五从地涌出品前半。至弥勒菩萨已问斯事。佛今答之。汝等自当。因是得闻。乃本门发起序。从尔时释迦牟尼佛。告弥勒菩萨。至第十七分别功德品止。共二品半。乃本门正宗分。从第十八随喜功德品尽经。有十一品。皆为本门流通分。
《解》盖序必提一经之纲。流通则法施不壅。关系非小。后人不达。见经文稍涉义理。便判入正宗。致序及流通。仅存故套。安所称初语亦善。后语亦善也哉。
(讲)此乃寄责疏家。分科未善。蕅公对本经。所分三分。与人不同。故首明三分。皆属紧要。引法华为证。以显初中后善也。
甲初序分为二 乙初通序 二别序
(讲)通序者。通于诸经皆具故。即六种成就。又名证信序。有此六种证明。方信此经乃为佛说。又名经后序。是佛说经之后。佛临涅槃时。阿难问佛。一切经首。当安何语。佛示云。如是我闻等。六成就者。具足六种。法会方得成就故。别序者。别于诸经不同故。惟此经是此序。为本经发起因缘。又名发起序。亦称经前序。是说经之前。序述缘起也。
乙初通序分二 丙初标法会时处 二引大众同闻 今初
(讲)标弥陀法会。科中但云时处。文具信闻时主处五成就。乃从略也。
《经》如是我闻。一时佛在舍卫国。祇树给孤独园。
《解》如是标信顺。我闻标师承。一时标机感。佛标教主。舍卫等。标说经处也。
(讲)此总标五种成就。标者表显也。如是标信顺者。阿难结集经时。大众请云。如尊者所闻。当如是说。阿难答云。如是当说。如我所闻。故为信顺。乃表其信实。以顺众心也。佛法大海。信为能入。故居其首。○我闻标师承者。师资一堂。面命耳提。亲承金口施教。非辗转传闻也。○一时标机感者。时至机熟感应道交。良时嘉会。大法当宣也。○佛标教主者。佛自觉已圆。然后觉他。以为应机施教之主。○舍卫等标说法处者。舍卫是波斯匿王都城之名。此翻丰德。有谓国觉四德。多闻。解脱。财宝。五欲。四皆丰足。余以财宝五欲。未可称德。将丰德二字。要分开说。当云国多财宝五欲之丰。人有解脱多闻之德。祇树。是只陀太子之树。给孤独园。是给孤独长者。金砖布地。所买之园。供养佛僧。为佛说法之处。
《解》实相妙理。古今不变。名如。依实相理。念佛求生净土。决定无非。曰是。
(讲)此别释如是。不变名如。无非曰是。实相妙理。乃指本经正体。实相者。真实之相也。远离虚妄名相故。妙理者。妙性理体也。并非一切事相故。此体非古非今。不属古今。故古今不变。名之为如。譬喻虚空。非明非暗。不属明暗。而明暗不能变也。
依实相理。求生净土四句。实相妙理。并非他物。即现前一念心之自性。依此心性念佛。求生净土。能念是实相心。所念是实相佛。能求是实相信愿。所生是实相净土。即前辨体文中所云。能信所信。能愿所愿。能持所持。能生所生。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也。故谓决定无非。曰是。
小字批云。悟此者少。达默法师曰。真实不多也。世人但知实相无念。而不达无所不念。又但知实相无生。而不达无所不生。今依此无所不念。故念佛。无所不生。故求生也。是之谓决定无非。曰是。
《解》实相非我非无我。阿难不坏假名。故仍称我。耳根发耳识。亲聆圆音。如空印空。名闻。
(讲)此别释我闻。实相无相。故非同凡夫之有我。实相无不相。故非同二乘之无我。阿难乃随顺菩萨假我。随顺世间。假名为我。并无我见之与我慢。但不坏假名。故仍称我。非如凡夫妄执之实我。及与外道妄计之神我也。
耳根发耳识者。耳根。有浮尘胜义之分。浮尘是地水火风。粗四大所成。即今两耳。人人可见。胜义是清净四大所成。惟天眼圣眼能见。耳识依胜义根发。当知根无分别。识有分别。不可不知。唯识云。愚者难分识与根。
亲聆圆音。如空印空者。谓依耳根。所发之耳识。亲听如来所说圆音。佛一音具足众音。故称圆音。又佛音圆被众机。经云。佛以一音演说法。众生随类各得解。故称为圆。亲聆者。亲耳闻佛所说。非私淑诸人也。○耳识。亦第八识见分。映在六根门头了境。声尘是第八识相分。见相二分。不离自证分。今耳根发识。闻佛声教。以见分而取相分。是为自心取自心。故云如空印空。楞严经云。此见及缘。元是菩提妙净明体。妄为色空及与闻见。
《解》时无实法。以师资道合。说听周足。名一时。
(讲)此别释一时。时无实法者。以时本无实体可得。乃依色心诸法假立。亦无一定长短。一夕之梦。经历一生。足证无实。○师资道合者。佛为师。弟子为资。以资之机。与师之教。机教相契。故为道合。自始至终。说听周足。是为一时。
《解》自觉。觉他。觉行圆满。人天大师。名佛。
(讲)此别释佛在。佛者觉也。觉有三义。自觉。超六凡法界。众生之不觉。觉他。超二乘法界。但求己利。而不觉他。觉行圆满。即自觉行满慧足。觉他行满福足。超菩萨法界。三觉圆。万德具。证极无上菩提。福慧两足。乃超九界以独尊。为人天大导师。名之为佛。
原解略释在字。今补之。在者住也。行住坐卧。通名为在。应身。则应机示现。所以有在。若法身。则无在。无所不在也。
《解》舍卫。此云闻物。中印度大国之名。波斯匿王所都也。匿王太子名只陀。此云战胜。匿王大臣名须达多。此云给孤独。给孤独长者。布金买太子园。供佛及僧。只陀感叹。施余未布少地。故并名祇树给孤独园也。
(讲)此别释舍卫国。祇树给孤独园。舍卫本非国名。乃憍萨罗国之都城。因有南憍萨罗国同名。故以都城为国号。舍卫此云闻物。因国有财宝五欲之丰。人有多闻解脱之德。名闻各国。故以称焉。为中印度大国。波斯匿王所都也。梵语波斯匿。此云胜军。以其军胜诸国故。太子名只陀。此云战胜。适王奏凯班师。太子出世。故以字之。
给孤独。是匿王大臣。须达多长者之善名。因长者财富无量。常周给孤儿独夫。故称为给孤独长者。布金买太子园。供佛及僧者。因须达多为儿聘妇。至邻国王舍城。珊檀那长者家。见其种种设备。非常忙碌。因问其故。珊檀那云。明晨请佛斋僧。今预办其供。须达多云。何者名佛。珊檀那云。净饭王太子悉达。十九岁出家。雪山修道。至三十岁。于菩提树下。得成佛道。具足三明六通。十力四无所畏。十八不共诸法。教化人天。有常随弟子。一千二百五十人。现在竹园精舍说法。须达多闻佛。身毛皆竖。欢喜无量。即欲见佛。睡不安枕。佛放光照之。以为天亮。即起而行。将至佛所。天忽黑暗。疑云莫非妖邪惑我耶。遂闻空中有神告曰。汝善自前行。莫得迟缓。前行一步功德。胜过七车七宝布施。须达多信步前行。乃见佛身。金色晃耀。巍巍堂堂。在竹林外经行。须达多未知见佛礼仪。天人化现一人。绕佛三匝。礼佛三拜。须达多依仪敬礼。佛为说法。即证初果。便请世尊。来年至舍卫国说法。佛云来年已受瓶沙王请。复请后年。世尊应许。便问舍卫城外。可有清净园林。远离愦闹。能容千众处所否。须达多云。但愿世尊不弃。自当办之。须达多回国。沿途宣告。以至本国。想自己所有园林。皆不敷用。惟有只陀太子花园。围一由旬。宽广茂好。但太子必不肯卖。次日至太子所。赞佛功德。告以请佛。欲与买园之事。太子戏曰。长者财富无量。能将金砖布满园地。即算此园。为卿所买。金砖我亦不要。长者闻言称善。遂即辞归。用牛车装金砖以铺之。太子闻报遂异之。乃亲往观看。大生感叹。尚余少地未布。乃与长者面商。此地不必铺。愿与长者。共成供佛功德。长者不允。要独任其事。太子曰。卿虽金砖布满其地。树根金砖铺不到。树应属我。若砍树铺砖。又失园林之胜。况周围墙垣。亦复是我。何得不允共成。长者闻说始允。只陀施余未布少地。及诸树林墙垣。故称祇树给孤独园。有经称只桓精舍。有经称只垣精舍。各随所称。佛家有金砖布地之典。即出自须达多。初标法会时处竟。
丙二引大众同闻分三 丁初声闻众 二菩萨众 三天人众
《解》声闻居首者。出世相故。常随从故。佛法赖僧传故。
(讲)此别释听众。有声闻。菩萨。天人。大众同闻。非一人独闻。即六成就中。第六众成就也。声闻者。闻佛四谛音声而悟道。故得此名。有定性回心二种。即大小乘之分。定性属小乘。所作已办。生死已了。居灭已休。更不前进。耽著小乘涅槃之乐。不肯前趋宝所。求成佛道。是为定性声闻。
回心属大乘。回小乘心。向大乘道。出离化城。涉俗利生。游戏神通。净佛国土。广修六度。普度众生。同诸菩萨。运智上求佛道。运悲下度众生。是为回心声闻。
三种众中。不先列菩萨。以声闻居首者。其故何也。一因声闻。割爱辞亲。出家修道。剃发染衣。具出世之相故。二佛成道后。教化成就。感佛深恩。常随从不离故。…
《阿弥陀经要解讲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