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阿弥陀经要解讲义▪P10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三为佛法所系。佛法二宝。必赖僧宝得传故。

  《解》菩萨居中者。相不定故。不常随故。表中道义故。

  (讲)菩萨居中者。一以菩萨有出家菩萨。在家菩萨。其相不定故。二有此界菩萨。有他方菩萨。乘时利见。到处化度众生。不常随从故。三声闻欣涅槃。是滞空。人天乐生死。是著有。菩萨不住涅槃。不畏生死。处染若净。在俗恒真。不落空有二边。常居中道。故曰表中道义故。

  《解》天人列后者。世间相故。凡圣品杂故。外护职故。

  (讲)天人列后者。一三界内人天虽分。同是世间有漏相故。二有圣有凡。有苦有乐。品类杂故。三天人从佛闻法。亦复护法。为外护职故。以是列后。

  丁初声闻众分三 戊初明类标数 二表位叹德 三列上首名 今初

  《经》与大比丘僧。千二百五十人俱。

  《解》大比丘。受具戒出家人也。比丘梵语。含三义。一乞士。一钵资身。无所蓄藏。专求出要。二破恶。正慧观察。破烦恼恶。不堕爱见。三怖魔。发心受戒。羯磨成就。魔即怖也。

  (讲)与者同也。师资同堂晤对。大比丘。即大乘声闻。内秘菩萨行。外现比丘身。受具足戒者。受二百五十戒。割爱辞亲。出家学道人也。

  又既称大比丘。则具足戒。亦可云具足三谛戒也。真谛戒具足。出同居家。俗谛戒具足。出方便家。中谛戒具足。出实报家。

  比丘是梵语。名含三义故不翻。即五不翻中。多含不翻也。三义者。一乞士。外向施主乞食。以资身命。内向如来乞法。以资慧命。一钵资身。即手持钵多罗。常行乞食。佛制比丘。乞食资身。舍除贪慢故。行乞则折伏傲慢。无所蓄藏。则破除贪心。专求出要者。专心研求。出离生死之要道也。

  二破恶者。以三观正慧。破除烦恼诸恶。小乘云破身口七支之恶。大乘自当广指诸恶。不堕爱见者。爱即思惑。见即见惑。我执已空。见思惑尽。超出三界。不堕爱见深坑。

  三怖魔者。发心受具足戒。登坛白四羯磨成就。地行夜叉。空行夜叉。天行夜叉。辗转赞善。声传六天。魔闻生怖。

  《解》僧者。具云僧伽。此翻和合众。同证无为解脱名理和。身同住。口无诤。意同悦。见同解。戒同修。利同均。名事和也。

  (讲)僧是略称。具足应云僧伽。译为和合众。有理事二种和合。理和者。同证无为之理。解脱生死苦缚也。事和者。身和同住。口和无诤。意合同悦。见和同解。戒和同修。利和同均。天竺僧分大小乘。六和亦然。○又僧有五种。一无耻僧。毁犯禁戒者。二哑羊僧。不解三藏者。三朋党僧。交游族姓者。四世俗僧。昏昏度日者。五胜义僧。证果说法者。此僧非前四。乃第五胜义僧。

  《解》千二百五十人者。三迦叶。师资共千人。身子目连。师资二百人。耶舍子等。五十人。皆佛成道。先得度脱。感佛深恩。常随从也。

  (讲)首句举总数。三迦叶兄弟三人。过去在迦叶佛时。共立刹竿。感为兄弟。先为事火婆罗门。后遇佛得度。迦叶此云龟氏。姓也。先人在山修道。感灵龟负图而出。因是命族。三兄弟。一优楼频螺迦叶。此云木瓜林。在此林住故。又云木瓜癃。胸前有癃。状如木瓜故。年一百二十岁。频沙王奉为国师。世称大仙。师徒五百人。释迦如来。初度憍陈如等五人之后。即思要度一位。世界有名之人。可以广度多众。乃以妙观察智。观察三迦叶。机缘已熟。即至木瓜林借宿。优楼频螺。以道不同。拒而不纳。释迦云。天色已晚。即指石室云。此处可否借我一宿。答曰。此处有毒龙。佛云无碍。迦叶即许住之。其徒曰。必为火龙所害。师云。彼愿意。汝勿多事。佛即往住。众徒心均不安。恐佛必遭火难。其夜火龙吐火。佛则放三昧火胜他。龙嗔喷毒气。佛入慈心三昧。则不受毒。龙降伏。次日迦叶众徒往观。火龙伏于足旁。乃大异之。归告其师。迦叶云。彼道不如我道真。意劝众徒。勿信小沙门。迦叶于是留佛少住。以礼待遇。佛为显神通。至第十六次。迦叶心起一念。佛即为说出。并谓迦叶云。汝自谓得阿罗汉果。其实未得。汝勿自高。成大妄语。于是迦叶心伏。求佛度其出家。佛令与众徒宣布。各愿从佛修道。将事火之器。弃之河中。二伽耶迦叶。伽耶山名。即象头山。在王舍城外。依此山学道故。闻知大兄。从佛出家。师徒二百五十人。亦相率从佛。三那提迦叶。那提此云河。在河边学道故。一日见河中事火法器。随流而下。疑二兄为人所害。即往探之。知二兄皆从佛出家。师徒二百五十人亦相率归佛。师资共一千人。身子。即舍利弗。其母身形端正。是其所生之子。故称身子。目连即目犍连。此云采菽氏。婆罗门种。二人先事沙然梵志。沙然去世。众推二人为师。后闻佛因缘教。心有领悟。师徒二百人。皆从佛出家。耶舍长者子。及同学共五十人。亦从佛出家。并初度憍陈如。十力迦叶。额鞞。跋提。俱利。五人。应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。今略零数。故曰千二百五十人。

  皆佛成道。先得度脱四句。此大比丘众。皆是佛成道后。观察机缘成熟。先得度出三界。解脱生死。感佛度脱深恩。恒常随从。与佛俱在一处。不离左右也。初明类标数竟。

  戊二表位叹德

  《经》皆是大阿罗汉。众所知识。

  《解》阿罗汉亦含三义。一应供。即乞士果。二杀贼。即破恶果。三无生。即怖魔果。复有慧解脱。俱解脱。无疑解脱。三种不同。今是无疑解脱。故名大。

  (讲)前比丘是修因名。此阿罗汉是得果名。因果相契。因具三义。果上亦含三义。一应供。罗汉为世间福田。应受人天供养。即乞士所感之果。二杀贼。杀心中烦恼之贼。烦恼名贼者。以能伤害法身慧命故。即破恶所感之果。三无生。出分段生死。于三界内不再受生故。即怖魔所感之果。以魔乐生死。闻说受具足戒。即怖佛界增多。人天减少也。

  有慧解脱下。标三种罗汉。今是无疑二句。是拣大阿罗汉。慧解脱罗汉者。因中修性念处观慧。即修四念处观。一观身不净。二观受是苦。三观心无常。四观法无我。观成断惑证真解脱生死。能破一切智外道。○俱解脱罗汉者。因中修共念处观慧。谓诸禅三昧。与四念处共修。具三明八解脱。能破五通外道。○无疑解脱罗汉者。因中修缘念处观慧。缘念世出世法。皆悉通达。能决众疑。能破围陀外道。三种罗汉。修因证果。彼此不同。今经云。皆是大阿罗汉者。决定是无疑解脱。故名大也。

  《解》又本是法身大士。示作声闻。证此不思议法。故名大也。

  (讲)此是开迹显本。以释大也。又此阿罗汉。约迹则是声闻。约本则是法身大士。法身大士。是菩萨之别称。破无明见法身。大乘之士也。示作声闻者。隐藏法身大本。示作声闻小果。如舍利弗。过去已证金龙佛位。须菩提。乃是青龙陀佛。倒驾慈航。故曰示作。证此持名念佛。不思议之法。故名大也。

  《解》从佛转轮。广利人天。故为众所知识。

  (讲)上表位。是阿罗汉位。此叹德。是大菩萨德。从佛转轮者。依从佛所转之*轮。悉能代佛宏化。转妙*轮。法以轮称者。譬喻二义。一轮有推碾之功。喻法能推碾众生。粗细烦恼故。二轮有运载之义。喻法能运载众生。从凡夫地。到圣人地故。既能代转*轮。自可广利人天之众。为众所共知共识者也。闻名曰知。见面曰识。二表位叹德竟。

  戊三列上首名

  《经》长老舍利弗。摩诃目犍连。摩诃迦叶。摩诃迦旃延。摩诃拘絺罗。离婆多。周利槃陀伽。难陀。阿难陀。罗侯罗。憍梵波提。宾头卢颇罗堕。迦留陀夷。摩诃劫宾那。薄拘罗。阿冕楼驮。如是等诸大弟子。

  《解》德腊俱尊。故名长老。身子尊者。声闻众中。智慧第一。目连尊者。神通第一。饮光尊者。身有金光。传佛心印。为初祖。头陀行第一。文饰尊者。婆罗门种。论议第一。大膝尊者。答问第一。星宿尊者。无倒乱第一。继道尊者。因根钝。仅持一偈。辩才无尽。义持第一。喜尊者。佛之亲弟。仪容第一。庆喜尊者。佛之堂弟。复为侍者。多闻第一。覆障尊者。佛之太子。密行第一。牛司尊者。宿世恶口。感此余报。受天供养第一。不动尊者。久住世间。应末世供。福田第一。黑光尊者。为佛使者。教化第一。房宿尊者。知星宿第一。善容尊者。寿命第一。无贫尊者。亦佛堂弟。天眼第一。此等常随众。本法身大士。示作声闻。为影响众。今闻净土。摄受功德。得第一义悉檀之益。增道损生。自净佛土。复名当机众矣。

  (讲)此列常随众上首之名。长老二字。贯下十六尊者。非独指舍利弗一人。德腊俱尊者。若德重智深。是谓法性长老。若腊久年高。是耆年长老。俱者并也。德腊并尊。故名长老。此中多有德有腊者。亦有有德而无腊者。并无有腊而无德者。

  身子尊者。已证阿罗汉果。堪称尊者。身子乃连母为名。其母身形端正。故名身。是身所生之子。故曰身子。本经称舍利弗。舍利此云鹙鹭。其母眼目伶俐如之。故称舍利弗。弗即子也。又称鹙子。声闻众中。智慧无能及者。在胎已能寄辩母口。八岁登座。论议无双。七日之内。遍达佛法。故称智慧第一。亦姑显一德耳。十六尊者。各有偏长。非余尊者。不具智慧。亦非身子。不具余德。

  目连尊者。神通第一。具云目犍连。此云采菽氏。先人入山修道。采菽而食。因是命族。此族出家多人。以摩诃二字拣之。云大采菽氏。神通者。神妙莫测。通达无碍。罗汉具六神通。一如意通。二天眼通。三天耳通。四他心通。五宿命通。六漏尽通。前五。天仙神鬼皆有。彼是报通。此皆修通。后一圣人方得。言第一者。如止耆婆之车。焚得胜之殿等。难以具述。

  饮光尊者。身有金光。梵语摩诃迦叶。此云大饮光。由宿世为冶金师。有一贫女。至塔中礼佛。见佛像金身。坏了一块。乃起一念。我如有金。当为装饰完好。发一善愿。即有感应。后行乞途中。拾一金钱。即倩冶金师。为其锤薄。不取工价。发心同饰佛像。自尔以来。九十一劫。身常圆满紫金光聚。光吞日月。故名饮光。加以大者。拣异其他迦…

《阿弥陀经要解讲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般若心经讲义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