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阿彌陀經要解講義▪P10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叁爲佛法所系。佛法二寶。必賴僧寶得傳故。

  《解》菩薩居中者。相不定故。不常隨故。表中道義故。

  (講)菩薩居中者。一以菩薩有出家菩薩。在家菩薩。其相不定故。二有此界菩薩。有他方菩薩。乘時利見。到處化度衆生。不常隨從故。叁聲聞欣涅槃。是滯空。人天樂生死。是著有。菩薩不住涅槃。不畏生死。處染若淨。在俗恒真。不落空有二邊。常居中道。故曰表中道義故。

  《解》天人列後者。世間相故。凡聖品雜故。外護職故。

  (講)天人列後者。一叁界內人天雖分。同是世間有漏相故。二有聖有凡。有苦有樂。品類雜故。叁天人從佛聞法。亦複護法。爲外護職故。以是列後。

  丁初聲聞衆分叁 戊初明類標數 二表位歎德 叁列上首名 今初

  《經》與大比丘僧。千二百五十人俱。

  《解》大比丘。受具戒出家人也。比丘梵語。含叁義。一乞士。一缽資身。無所蓄藏。專求出要。二破惡。正慧觀察。破煩惱惡。不墮愛見。叁怖魔。發心受戒。羯磨成就。魔即怖也。

  (講)與者同也。師資同堂晤對。大比丘。即大乘聲聞。內秘菩薩行。外現比丘身。受具足戒者。受二百五十戒。割愛辭親。出家學道人也。

  又既稱大比丘。則具足戒。亦可雲具足叁谛戒也。真谛戒具足。出同居家。俗谛戒具足。出方便家。中谛戒具足。出實報家。

  比丘是梵語。名含叁義故不翻。即五不翻中。多含不翻也。叁義者。一乞士。外向施主乞食。以資身命。內向如來乞法。以資慧命。一缽資身。即手持缽多羅。常行乞食。佛製比丘。乞食資身。舍除貪慢故。行乞則折伏傲慢。無所蓄藏。則破除貪心。專求出要者。專心研求。出離生死之要道也。

  二破惡者。以叁觀正慧。破除煩惱諸惡。小乘雲破身口七支之惡。大乘自當廣指諸惡。不墮愛見者。愛即思惑。見即見惑。我執已空。見思惑盡。超出叁界。不墮愛見深坑。

  叁怖魔者。發心受具足戒。登壇白四羯磨成就。地行夜叉。空行夜叉。天行夜叉。輾轉贊善。聲傳六天。魔聞生怖。

  《解》僧者。具雲僧伽。此翻和合衆。同證無爲解脫名理和。身同住。口無诤。意同悅。見同解。戒同修。利同均。名事和也。

  (講)僧是略稱。具足應雲僧伽。譯爲和合衆。有理事二種和合。理和者。同證無爲之理。解脫生死苦縛也。事和者。身和同住。口和無诤。意合同悅。見和同解。戒和同修。利和同均。天竺僧分大小乘。六和亦然。○又僧有五種。一無恥僧。毀犯禁戒者。二啞羊僧。不解叁藏者。叁朋黨僧。交遊族姓者。四世俗僧。昏昏度日者。五勝義僧。證果說法者。此僧非前四。乃第五勝義僧。

  《解》千二百五十人者。叁迦葉。師資共千人。身子目連。師資二百人。耶舍子等。五十人。皆佛成道。先得度脫。感佛深恩。常隨從也。

  (講)首句舉總數。叁迦葉兄弟叁人。過去在迦葉佛時。共立刹竿。感爲兄弟。先爲事火婆羅門。後遇佛得度。迦葉此雲龜氏。姓也。先人在山修道。感靈龜負圖而出。因是命族。叁兄弟。一優樓頻螺迦葉。此雲木瓜林。在此林住故。又雲木瓜癃。胸前有癃。狀如木瓜故。年一百二十歲。頻沙王奉爲國師。世稱大仙。師徒五百人。釋迦如來。初度憍陳如等五人之後。即思要度一位。世界有名之人。可以廣度多衆。乃以妙觀察智。觀察叁迦葉。機緣已熟。即至木瓜林借宿。優樓頻螺。以道不同。拒而不納。釋迦雲。天色已晚。即指石室雲。此處可否借我一宿。答曰。此處有毒龍。佛雲無礙。迦葉即許住之。其徒曰。必爲火龍所害。師雲。彼願意。汝勿多事。佛即往住。衆徒心均不安。恐佛必遭火難。其夜火龍吐火。佛則放叁昧火勝他。龍嗔噴毒氣。佛入慈心叁昧。則不受毒。龍降伏。次日迦葉衆徒往觀。火龍伏于足旁。乃大異之。歸告其師。迦葉雲。彼道不如我道真。意勸衆徒。勿信小沙門。迦葉于是留佛少住。以禮待遇。佛爲顯神通。至第十六次。迦葉心起一念。佛即爲說出。並謂迦葉雲。汝自謂得阿羅漢果。其實未得。汝勿自高。成大妄語。于是迦葉心伏。求佛度其出家。佛令與衆徒宣布。各願從佛修道。將事火之器。棄之河中。二伽耶迦葉。伽耶山名。即象頭山。在王舍城外。依此山學道故。聞知大兄。從佛出家。師徒二百五十人。亦相率從佛。叁那提迦葉。那提此雲河。在河邊學道故。一日見河中事火法器。隨流而下。疑二兄爲人所害。即往探之。知二兄皆從佛出家。師徒二百五十人亦相率歸佛。師資共一千人。身子。即舍利弗。其母身形端正。是其所生之子。故稱身子。目連即目犍連。此雲采菽氏。婆羅門種。二人先事沙然梵志。沙然去世。衆推二人爲師。後聞佛因緣教。心有領悟。師徒二百人。皆從佛出家。耶舍長者子。及同學共五十人。亦從佛出家。並初度憍陳如。十力迦葉。額鞞。跋提。俱利。五人。應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。今略零數。故曰千二百五十人。

  皆佛成道。先得度脫四句。此大比丘衆。皆是佛成道後。觀察機緣成熟。先得度出叁界。解脫生死。感佛度脫深恩。恒常隨從。與佛俱在一處。不離左右也。初明類標數竟。

  戊二表位歎德

  《經》皆是大阿羅漢。衆所知識。

  《解》阿羅漢亦含叁義。一應供。即乞士果。二殺賊。即破惡果。叁無生。即怖魔果。複有慧解脫。俱解脫。無疑解脫。叁種不同。今是無疑解脫。故名大。

  (講)前比丘是修因名。此阿羅漢是得果名。因果相契。因具叁義。果上亦含叁義。一應供。羅漢爲世間福田。應受人天供養。即乞士所感之果。二殺賊。殺心中煩惱之賊。煩惱名賊者。以能傷害法身慧命故。即破惡所感之果。叁無生。出分段生死。于叁界內不再受生故。即怖魔所感之果。以魔樂生死。聞說受具足戒。即怖佛界增多。人天減少也。

  有慧解脫下。標叁種羅漢。今是無疑二句。是揀大阿羅漢。慧解脫羅漢者。因中修性念處觀慧。即修四念處觀。一觀身不淨。二觀受是苦。叁觀心無常。四觀法無我。觀成斷惑證真解脫生死。能破一切智外道。○俱解脫羅漢者。因中修共念處觀慧。謂諸禅叁昧。與四念處共修。具叁明八解脫。能破五通外道。○無疑解脫羅漢者。因中修緣念處觀慧。緣念世出世法。皆悉通達。能決衆疑。能破圍陀外道。叁種羅漢。修因證果。彼此不同。今經雲。皆是大阿羅漢者。決定是無疑解脫。故名大也。

  《解》又本是法身大士。示作聲聞。證此不思議法。故名大也。

  (講)此是開迹顯本。以釋大也。又此阿羅漢。約迹則是聲聞。約本則是法身大士。法身大士。是菩薩之別稱。破無明見法身。大乘之士也。示作聲聞者。隱藏法身大本。示作聲聞小果。如舍利弗。過去已證金龍佛位。須菩提。乃是青龍陀佛。倒駕慈航。故曰示作。證此持名念佛。不思議之法。故名大也。

  《解》從佛轉輪。廣利人天。故爲衆所知識。

  (講)上表位。是阿羅漢位。此歎德。是大菩薩德。從佛轉輪者。依從佛所轉之*輪。悉能代佛宏化。轉妙*輪。法以輪稱者。譬喻二義。一輪有推碾之功。喻法能推碾衆生。粗細煩惱故。二輪有運載之義。喻法能運載衆生。從凡夫地。到聖人地故。既能代轉*輪。自可廣利人天之衆。爲衆所共知共識者也。聞名曰知。見面曰識。二表位歎德竟。

  戊叁列上首名

  《經》長老舍利弗。摩诃目犍連。摩诃迦葉。摩诃迦旃延。摩诃拘絺羅。離婆多。周利槃陀伽。難陀。阿難陀。羅侯羅。憍梵波提。賓頭盧頗羅墮。迦留陀夷。摩诃劫賓那。薄拘羅。阿冕樓馱。如是等諸大弟子。

  《解》德臘俱尊。故名長老。身子尊者。聲聞衆中。智慧第一。目連尊者。神通第一。飲光尊者。身有金光。傳佛心印。爲初祖。頭陀行第一。文飾尊者。婆羅門種。論議第一。大膝尊者。答問第一。星宿尊者。無倒亂第一。繼道尊者。因根鈍。僅持一偈。辯才無盡。義持第一。喜尊者。佛之親弟。儀容第一。慶喜尊者。佛之堂弟。複爲侍者。多聞第一。覆障尊者。佛之太子。密行第一。牛司尊者。宿世惡口。感此余報。受天供養第一。不動尊者。久住世間。應末世供。福田第一。黑光尊者。爲佛使者。教化第一。房宿尊者。知星宿第一。善容尊者。壽命第一。無貧尊者。亦佛堂弟。天眼第一。此等常隨衆。本法身大士。示作聲聞。爲影響衆。今聞淨土。攝受功德。得第一義悉檀之益。增道損生。自淨佛土。複名當機衆矣。

  (講)此列常隨衆上首之名。長老二字。貫下十六尊者。非獨指舍利弗一人。德臘俱尊者。若德重智深。是謂法性長老。若臘久年高。是耆年長老。俱者並也。德臘並尊。故名長老。此中多有德有臘者。亦有有德而無臘者。並無有臘而無德者。

  身子尊者。已證阿羅漢果。堪稱尊者。身子乃連母爲名。其母身形端正。故名身。是身所生之子。故曰身子。本經稱舍利弗。舍利此雲鹙鹭。其母眼目伶俐如之。故稱舍利弗。弗即子也。又稱鹙子。聲聞衆中。智慧無能及者。在胎已能寄辯母口。八歲登座。論議無雙。七日之內。遍達佛法。故稱智慧第一。亦姑顯一德耳。十六尊者。各有偏長。非余尊者。不具智慧。亦非身子。不具余德。

  目連尊者。神通第一。具雲目犍連。此雲采菽氏。先人入山修道。采菽而食。因是命族。此族出家多人。以摩诃二字揀之。雲大采菽氏。神通者。神妙莫測。通達無礙。羅漢具六神通。一如意通。二天眼通。叁天耳通。四他心通。五宿命通。六漏盡通。前五。天仙神鬼皆有。彼是報通。此皆修通。後一聖人方得。言第一者。如止耆婆之車。焚得勝之殿等。難以具述。

  飲光尊者。身有金光。梵語摩诃迦葉。此雲大飲光。由宿世爲冶金師。有一貧女。至塔中禮佛。見佛像金身。壞了一塊。乃起一念。我如有金。當爲裝飾完好。發一善願。即有感應。後行乞途中。拾一金錢。即倩冶金師。爲其錘薄。不取工價。發心同飾佛像。自爾以來。九十一劫。身常圓滿紫金光聚。光吞日月。故名飲光。加以大者。揀異其他迦…

《阿彌陀經要解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般若心經講義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