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阿弥陀经要解讲义▪P11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叶也。

  传佛心印者。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三卷云。梵王至灵山。以金色钵罗华献佛。舍身为座。请佛为众生说法。世尊登座。拈华示众。人天百万。悉皆罔措独有金色头陀。破颜微笑。世尊云。吾有正法眼藏。涅槃妙心。实相无相。今付摩诃迦叶。此即我佛传心印于迦叶。为初祖。迦叶复传心印于阿难。递代相传。心心相印。故称心印。

  头陀第一者。梵语头陀。此云抖擞。以十二行。抖擞尘劳烦恼故。一住阿兰若。二常行乞食。三次第乞。四日中一食。五节量食。六过中不饮浆。七著粪扫衣。八但三衣。九冢间坐。十树下宿。十一露地坐。十二但坐不卧。迦叶年老。不舍头陀。佛悯其老。劝令休息。迦叶头陀如故。佛赞有头陀行。我法久存。故曰头陀第一。此尊者未曾入灭。佛嘱传衣弥勒。在鸡足山入灭尽定。以待弥勒佛出世。

  文饰尊者。即摩诃迦旃延。此云大文饰。南天竺国婆罗门种。西域四大姓一刹帝利。此云王种。二婆罗门。此云净裔。三毗舍。此云商贾。四首陀。此云农夫。婆罗门多智。尊者又复出家闻法。善解契经。阿含经云。有外道执断见。问曰。我见人死不还。云何说其受苦。故知无他世。答曰。如罪人被囚。宁得归否。又问若生天上。何故不归。答曰。如人堕厕得出宁肯更入。如是种种善论。故云论议第一。大膝尊者。即摩诃俱絺罗。是舍利弗母舅。平日与姊论议辄胜。自姊怀胎后。皆姊胜。知胎中必怀智人。自思弟屈于姊。尚是小事。将来舅屈于甥。岂不令人见笑。遂辞姊。到南天竺国。读四围陀典。发愤精进。尚无剪爪之功。世称长爪梵志。十六年归。欲与甥论议。问姊甥今何在。姊云先从沙然梵志学道。现从佛出家。即至佛所。索甥归还。佛令立论。论胜则还。心中大快。即思十六年苦功。今日正好在此广众一显。遂曰。论胜还甥。论屈我头把汝斩。佛笑谓曰。汝以何为宗。答曰。不受为宗。佛云。汝见受否。大膝一想不好了。两头俱堕。说受则自宗相违。说不受。世间相违。被佛一问。自知论屈遂逃。行不数武。心思大丈夫。一言既出。何以逃走。乃返佛所。高声曰。瞿昙取刀来。斩我头去。佛曰我法无如是事。汝既知屈。可从我出家。由精勤故。得四无碍辩。触问能答。故称答问第一。

  星宿尊者。父母祷星宿而生。即离婆多。又译假和合。释论云。夜坐空亭。见一小鬼负尸而来。有一大鬼追来争之。乃请尊者分判。自思若依理而判。必为大鬼所害。若枉理而判。难免小鬼所害。俱不免害。乃依理判曰。我见此尸。是小鬼负来。大鬼怒。拔其手足食之。小鬼取尸手足补之。因此烦恼。遂疑此身非我。若我本身。眼见鬼拔食讫。若非我身。云何随我行。逢人即问。汝见我否。僧答云。本是他遗体。非我有也。遂悟此身假和合。即得道果。入定心无倒乱。故云无倒乱第一。

  继道尊者。即周利槃陀伽。周利是兄名。译大路边。槃陀伽译继道。相继于道路而生。其母二次。皆于归家途中生子。继道随兄从佛出家。因根机愚钝。仅持一偈。于一百日。得前遗后。得后遗前。兄遣还俗。哭泣不已。佛怜而教之。使诵扫帚不辍。于三七日。将一把无相扫帚。把心地见思烦恼。扫得干干净净。得阿罗汉果。具足辩才。义持第一。可见修行。不怕愚钝。只怕不肯发心。若肯发心。下愚可得上智。但诵扫帚。亦能证果。如若念佛。岂不成佛。此其证也。

  喜尊者。佛之亲弟。四月九日生。身黄金色。具三十相。短佛四指。故称仪容第一。摩竭提国。有裸形外道。世称智者。与舍利弗论议结舌。深信佛法。有欲出家。见难陀色貌殊伟。叹曰。短小比丘。智慧难概。况堂堂者乎。遂从其出家。

  庆喜尊者。佛之堂弟。是佛成道日生。净饭王是日。先得太子出家成佛之报告。又闻王弟白饭王。报告生子。故字之曰庆喜。至二十岁。佛度出家。要求佛将二十年所说之法。重为宣说。悉能记忆。迦叶云。佛法大海水。流入阿难心。故称多闻第一。

  覆障尊者。即罗侯罗。过去因塞鼠穴六日。报感在胎六年。故云覆障。是佛之子。佛与耶输陀罗。为名字夫妻。未行欲事。何以有子。因悉达第四次出游。见比丘僧。为度生老病死苦。回归向父王请愿出家。净饭王闻言流泪曰。阿私陀仙人之言应矣。次日至宫中。劝太子曰。汝若有子。当许出家。太子指耶输陀罗腹云。他已有孕。耶输一惊。即觉成孕。于太子出家后。六年始生。恶声盈路。诸释皆愤恨。请王治其罪。耶输虽能自信。欲雪不白之冤。求王设一火坑。誓言我若为非。母子俱灭。若真遗体。天当为证。抱子投坑。火化红莲。托耶输体。母子无损。国人始信。从此息谤。后佛度罗侯罗出家。密行第一。

  牛司尊者。宿世恶口。感此余报。司者。牛虽不食。恒事虚哨。憍梵波提。过去世为沙弥。见老比丘诵经。轻弄云。如牛食草。老比丘已证阿罗汉果。告云。汝此言有罪。随即忏悔。犹堕落五百世为牛。余报未尽。尚事虚哨。佛恐世人。睹形不知观德。讥谤又要获罪。于是令居天上。诸天敬奉。故受天供养第一。

  不动尊者。即宾头卢。颇罗堕。昔树提长者。以钵置刹竿上。号于众曰。谁能现通取钵。当以与之。尊者即时现通取之。佛诃责不许入灭。留身世间。应末世供。为人天福田。故称福田第一。

  黑光尊者。为佛使者。即迦留陀夷。身形粗黑有光。人见惊骇。佛禁夜行。因之而始。此尊者为佛使者。摩利夫人师事焉。教化夫妇同证道果者。数满一千。一人证果者。不知其数。故称教化第一。

  房宿尊者。即劫宾那。由父母祷星宿而生。房宿乃二十八宿之第四星也。能知星宿第一。

  善容尊者。即薄拘罗。毗婆尸佛时。以阿梨勒果。施一病僧。自尔九十一劫。无病无夭。又持不杀戒。感五不死报。初生现异。母以为怪。遂欲处死。置之熬盘不死。复置釜中不死。复投水中。巨鱼吞之。鱼为人获。刀剖子现。竟无所伤。渔人养育成人。因火不能烧。汤不能煮。水不能淹。鱼不能噬。刀不能伤。名五不死。颜貌端正。故曰善容。享寿一百六十岁。故称寿命第一。

  无贫尊者。即阿冕楼陀。楞严经。名阿那律陀。译云无贫。亦云如意。由昔饥世。以稗饭施辟支佛。九十一劫。不受贫穷。得如意乐。亦佛之堂弟。听法之时。常乐睡眠。佛即呵云。咄咄何为睡。螺蛳蚌蛤类。一睡一千年。不闻佛名字。因闻佛呵。恐受坠落。乃自责发愤。经七昼夜。眼不交睫。精进失目。佛怜而度之。示以乐见照明金刚三昧。好乐反见。照明金刚不坏本体。而得正定。遂得半头天眼。告螺髻梵王云。我不因眼。观大千界。如观掌中。庵摩罗果。是为天眼第一。如是等。诸大弟子。如是。指上十六尊宿。等者。等余未列之众。此等常随众。本法身大士。示作声闻。为影响众者。或过去古佛。倒驾慈航。或法身大士。隐本垂迹。或他方圣众。影响法会。助宏道化。今闻净土摄受十方众生。不可思议功德。得第一义悉檀之益。第一义悉檀。为四悉檀之一。得入理益。所入之理。即中道第一义谛之理。○增道损生者。闻此念佛法门。悟唯心净土。见自性弥陀。破一分无明。证一分三德。自净佛土。即净自心之佛土。复名当机众者。因此等常随众之机。与念佛之教相当。堪能得益。故称为当机众矣。初声闻众竟。

  丁二菩萨众

  《经》并诸菩萨摩诃萨。文殊师利法王子。阿逸多菩萨。乾陀诃提菩萨。常精进菩萨。与如是等。诸大菩萨。

  《解》菩萨摩诃萨。此云大道心。成就众生。乃智悲(并)[双]运。自他兼利之称。

  (讲)此释菩萨通名。正文并者。及也。承前文义。在会听众。不独声闻。诸菩萨。亦所同闻。摩诃萨。乃菩萨中大菩萨。此云大道心成就众生。大道心者。发大菩提心。即运智上求佛道也。成就众生。乃运悲下度众生也。故曰智悲双运。自他兼利者。运智上求是自利。运悲下度是利他。菩萨二利兼焉。

  《解》佛为法王。文殊绍佛家业。名法王子。菩萨众中。智慧第一。非勇猛实智。不能证解净土法门。故居初。

  (讲)此释文殊等别名。佛为法中之王。于法而得自在。王者。自在之义也。法王有三子。菩萨是真子。二乘是庶子。凡夫是外子。于真子中。文殊为首。能承绍佛之家业。故名法王子。菩萨众中。智慧第一者。文殊为七佛之师。过去已成龙种尊王如来。现在北方成佛。名曰宝积。得一切种智。倒驾慈航。勇猛实智。即根本智。非此智。不能证解净土法门。难信之法。故以文殊居初。

  《解》弥勒当来成佛。现居等觉。以究竟严净佛国为要务。故列次。

  (讲)梵语弥勒。此云慈氏。姓也。本名阿逸多。此云无能胜。当来成佛。龙华三会。度众无量。现居等觉之位。在兜率天内院。候补作佛。以究竟严净佛国为要务者。必以断深惑。度众生。究竟福慧二种庄严。净佛国土。为要务之急。故次列。

  《解》不休息者。旷劫修行。不暂停故。常精进者。自利利他。无疲倦故。

  (讲)旷者远也。此菩萨。从远劫修利他行。乃至今日。不暂停息。世界无边尘扰扰。众生无数业茫茫。爱河无底浪滔滔。故此菩萨不休息。常精进与不休息义同。其行亦同。上求佛道以自利。下度众生以利他。智悲并运。常无疲倦。故名常精进。

  《解》此等深位菩萨。必皆求生净土。以不离见佛。不离闻法。不离亲近供养众僧。乃能速疾圆满菩提故。

  (讲)此明菩萨等得益。深位菩萨者。位邻极圣。深证等觉。已破四十一品无明也。必皆求生净土者。以不离三宝故。小注云。事是大因缘。理是秘密藏。不可忽过。既得不离三宝。即是成佛大因缘。常见佛闻法。开示佛之知见。常近众僧。同得悟入佛之知见。故云大因缘。佛知见。即三德秘密之藏。证入三德秘密藏中。乃能速成正觉。圆满无上菩提。故曰不可忽过。二菩萨众竟。

  丁三天人众

  《经》及释提桓因等。无量诸天大众俱。

  《解》释提桓因。此云能为主。即忉利天王。等者。下等四王…

《阿弥陀经要解讲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般若心经讲义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