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薩本事品。是真精進。是名真法供養。寂然入定。親見靈山一會。俨然未散。得一旋陀羅尼。後立天臺宗。判釋如來一代時教。爲五時八教。創立叁止叁觀。一生宏揚法華。著叁大部。享壽六十七歲。後坐脫于石城寺。
釋法華經。亦分叁分。第一序品爲序分。從第二方便品。至第十七分別功德品十九行偈止。爲正宗分。從後至第二十八普賢菩薩勸發品。共十一品半爲流通分。即爲初善中善後善。
又一時下。指智者大師。先將全經二十八品分叁分。又有一時。講法華經。則將述本二門。各分序正流通叁段。法華一經。前十四品。乃迹門開權顯實。迹者。即釋迦今生。示現成佛之事迹。開叁乘之權教。顯一乘之實理。○後十四品。乃本門開近顯遠。本者。乃釋迦久遠。早成佛道謂之本。開如來之近壽。顯本地之遠壽。迹本各分叁段。則法師等五品。皆爲迹門流通者。第一序品。全爲迹門序分。第二方便品。至第九授學無學人記品。共八品爲迹門正宗分。第十法師品。至第十四安樂行品。共五品爲迹門流通分。第十五從地湧出品前半。至彌勒菩薩已問斯事。佛今答之。汝等自當。因是得聞。乃本門發起序。從爾時釋迦牟尼佛。告彌勒菩薩。至第十七分別功德品止。共二品半。乃本門正宗分。從第十八隨喜功德品盡經。有十一品。皆爲本門流通分。
《解》蓋序必提一經之綱。流通則法施不壅。關系非小。後人不達。見經文稍涉義理。便判入正宗。致序及流通。僅存故套。安所稱初語亦善。後語亦善也哉。
(講)此乃寄責疏家。分科未善。蕅公對本經。所分叁分。與人不同。故首明叁分。皆屬緊要。引法華爲證。以顯初中後善也。
甲初序分爲二 乙初通序 二別序
(講)通序者。通于諸經皆具故。即六種成就。又名證信序。有此六種證明。方信此經乃爲佛說。又名經後序。是佛說經之後。佛臨涅槃時。阿難問佛。一切經首。當安何語。佛示雲。如是我聞等。六成就者。具足六種。法會方得成就故。別序者。別于諸經不同故。惟此經是此序。爲本經發起因緣。又名發起序。亦稱經前序。是說經之前。序述緣起也。
乙初通序分二 丙初標法會時處 二引大衆同聞 今初
(講)標彌陀法會。科中但雲時處。文具信聞時主處五成就。乃從略也。
《經》如是我聞。一時佛在舍衛國。祇樹給孤獨園。
《解》如是標信順。我聞標師承。一時標機感。佛標教主。舍衛等。標說經處也。
(講)此總標五種成就。標者表顯也。如是標信順者。阿難結集經時。大衆請雲。如尊者所聞。當如是說。阿難答雲。如是當說。如我所聞。故爲信順。乃表其信實。以順衆心也。佛法大海。信爲能入。故居其首。○我聞標師承者。師資一堂。面命耳提。親承金口施教。非輾轉傳聞也。○一時標機感者。時至機熟感應道交。良時嘉會。大法當宣也。○佛標教主者。佛自覺已圓。然後覺他。以爲應機施教之主。○舍衛等標說法處者。舍衛是波斯匿王都城之名。此翻豐德。有謂國覺四德。多聞。解脫。財寶。五欲。四皆豐足。余以財寶五欲。未可稱德。將豐德二字。要分開說。當雲國多財寶五欲之豐。人有解脫多聞之德。祇樹。是只陀太子之樹。給孤獨園。是給孤獨長者。金磚布地。所買之園。供養佛僧。爲佛說法之處。
《解》實相妙理。古今不變。名如。依實相理。念佛求生淨土。決定無非。曰是。
(講)此別釋如是。不變名如。無非曰是。實相妙理。乃指本經正體。實相者。真實之相也。遠離虛妄名相故。妙理者。妙性理體也。並非一切事相故。此體非古非今。不屬古今。故古今不變。名之爲如。譬喻虛空。非明非暗。不屬明暗。而明暗不能變也。
依實相理。求生淨土四句。實相妙理。並非他物。即現前一念心之自性。依此心性念佛。求生淨土。能念是實相心。所念是實相佛。能求是實相信願。所生是實相淨土。即前辨體文中所雲。能信所信。能願所願。能持所持。能生所生。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。故謂決定無非。曰是。
小字批雲。悟此者少。達默法師曰。真實不多也。世人但知實相無念。而不達無所不念。又但知實相無生。而不達無所不生。今依此無所不念。故念佛。無所不生。故求生也。是之謂決定無非。曰是。
《解》實相非我非無我。阿難不壞假名。故仍稱我。耳根發耳識。親聆圓音。如空印空。名聞。
(講)此別釋我聞。實相無相。故非同凡夫之有我。實相無不相。故非同二乘之無我。阿難乃隨順菩薩假我。隨順世間。假名爲我。並無我見之與我慢。但不壞假名。故仍稱我。非如凡夫妄執之實我。及與外道妄計之神我也。
耳根發耳識者。耳根。有浮塵勝義之分。浮塵是地水火風。粗四大所成。即今兩耳。人人可見。勝義是清淨四大所成。惟天眼聖眼能見。耳識依勝義根發。當知根無分別。識有分別。不可不知。唯識雲。愚者難分識與根。
親聆圓音。如空印空者。謂依耳根。所發之耳識。親聽如來所說圓音。佛一音具足衆音。故稱圓音。又佛音圓被衆機。經雲。佛以一音演說法。衆生隨類各得解。故稱爲圓。親聆者。親耳聞佛所說。非私淑諸人也。○耳識。亦第八識見分。映在六根門頭了境。聲塵是第八識相分。見相二分。不離自證分。今耳根發識。聞佛聲教。以見分而取相分。是爲自心取自心。故雲如空印空。楞嚴經雲。此見及緣。元是菩提妙淨明體。妄爲色空及與聞見。
《解》時無實法。以師資道合。說聽周足。名一時。
(講)此別釋一時。時無實法者。以時本無實體可得。乃依色心諸法假立。亦無一定長短。一夕之夢。經曆一生。足證無實。○師資道合者。佛爲師。弟子爲資。以資之機。與師之教。機教相契。故爲道合。自始至終。說聽周足。是爲一時。
《解》自覺。覺他。覺行圓滿。人天大師。名佛。
(講)此別釋佛在。佛者覺也。覺有叁義。自覺。超六凡法界。衆生之不覺。覺他。超二乘法界。但求己利。而不覺他。覺行圓滿。即自覺行滿慧足。覺他行滿福足。超菩薩法界。叁覺圓。萬德具。證極無上菩提。福慧兩足。乃超九界以獨尊。爲人天大導師。名之爲佛。
原解略釋在字。今補之。在者住也。行住坐臥。通名爲在。應身。則應機示現。所以有在。若法身。則無在。無所不在也。
《解》舍衛。此雲聞物。中印度大國之名。波斯匿王所都也。匿王太子名只陀。此雲戰勝。匿王大臣名須達多。此雲給孤獨。給孤獨長者。布金買太子園。供佛及僧。只陀感歎。施余未布少地。故並名祇樹給孤獨園也。
(講)此別釋舍衛國。祇樹給孤獨園。舍衛本非國名。乃憍薩羅國之都城。因有南憍薩羅國同名。故以都城爲國號。舍衛此雲聞物。因國有財寶五欲之豐。人有多聞解脫之德。名聞各國。故以稱焉。爲中印度大國。波斯匿王所都也。梵語波斯匿。此雲勝軍。以其軍勝諸國故。太子名只陀。此雲戰勝。適王奏凱班師。太子出世。故以字之。
給孤獨。是匿王大臣。須達多長者之善名。因長者財富無量。常周給孤兒獨夫。故稱爲給孤獨長者。布金買太子園。供佛及僧者。因須達多爲兒聘婦。至鄰國王舍城。珊檀那長者家。見其種種設備。非常忙碌。因問其故。珊檀那雲。明晨請佛齋僧。今預辦其供。須達多雲。何者名佛。珊檀那雲。淨飯王太子悉達。十九歲出家。雪山修道。至叁十歲。于菩提樹下。得成佛道。具足叁明六通。十力四無所畏。十八不共諸法。教化人天。有常隨弟子。一千二百五十人。現在竹園精舍說法。須達多聞佛。身毛皆豎。歡喜無量。即欲見佛。睡不安枕。佛放光照之。以爲天亮。即起而行。將至佛所。天忽黑暗。疑雲莫非妖邪惑我耶。遂聞空中有神告曰。汝善自前行。莫得遲緩。前行一步功德。勝過七車七寶布施。須達多信步前行。乃見佛身。金色晃耀。巍巍堂堂。在竹林外經行。須達多未知見佛禮儀。天人化現一人。繞佛叁匝。禮佛叁拜。須達多依儀敬禮。佛爲說法。即證初果。便請世尊。來年至舍衛國說法。佛雲來年已受瓶沙王請。複請後年。世尊應許。便問舍衛城外。可有清淨園林。遠離愦鬧。能容千衆處所否。須達多雲。但願世尊不棄。自當辦之。須達多回國。沿途宣告。以至本國。想自己所有園林。皆不敷用。惟有只陀太子花園。圍一由旬。寬廣茂好。但太子必不肯賣。次日至太子所。贊佛功德。告以請佛。欲與買園之事。太子戲曰。長者財富無量。能將金磚布滿園地。即算此園。爲卿所買。金磚我亦不要。長者聞言稱善。遂即辭歸。用牛車裝金磚以鋪之。太子聞報遂異之。乃親往觀看。大生感歎。尚余少地未布。乃與長者面商。此地不必鋪。願與長者。共成供佛功德。長者不允。要獨任其事。太子曰。卿雖金磚布滿其地。樹根金磚鋪不到。樹應屬我。若砍樹鋪磚。又失園林之勝。況周圍牆垣。亦複是我。何得不允共成。長者聞說始允。只陀施余未布少地。及諸樹林牆垣。故稱祇樹給孤獨園。有經稱只桓精舍。有經稱只垣精舍。各隨所稱。佛家有金磚布地之典。即出自須達多。初標法會時處竟。
丙二引大衆同聞分叁 丁初聲聞衆 二菩薩衆 叁天人衆
《解》聲聞居首者。出世相故。常隨從故。佛法賴僧傳故。
(講)此別釋聽衆。有聲聞。菩薩。天人。大衆同聞。非一人獨聞。即六成就中。第六衆成就也。聲聞者。聞佛四谛音聲而悟道。故得此名。有定性回心二種。即大小乘之分。定性屬小乘。所作已辦。生死已了。居滅已休。更不前進。耽著小乘涅槃之樂。不肯前趨寶所。求成佛道。是爲定性聲聞。
回心屬大乘。回小乘心。向大乘道。出離化城。涉俗利生。遊戲神通。淨佛國土。廣修六度。普度衆生。同諸菩薩。運智上求佛道。運悲下度衆生。是爲回心聲聞。
叁種衆中。不先列菩薩。以聲聞居首者。其故何也。一因聲聞。割愛辭親。出家修道。剃發染衣。具出世之相故。二佛成道後。教化成就。感佛深恩。常隨從不離故。…
《阿彌陀經要解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