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阿彌陀經要解講義▪P8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法身德。法身常住不遷故。寂即解脫德。一切塵勞永寂故。光即般若德。般若光明遍照故。叁德不離一心。複本心源。究竟清淨。是證常寂光淨土。

  若無明斷盡者。四十二品無明。生住異滅四相。悉皆斷盡。如起信論雲。破和合識相。滅相續心相。顯現法身。則是上上實報。即實報土上上品也。究竟寂光者。即至究竟位。而證究竟無上菩提。究竟無余涅槃。常寂光淨土也。往生四相講竟。

  《解》不退有四義。一念不退。破無明顯佛性。徑生實報。分證寂光。

  (講)此明不退四義。本來只有叁不退。今加畢竟不退。故成四義。特顯佛號功德。念佛功德。二皆不可思議也。

  一念不退者。念念流入如來果海。已破無明。已顯佛性。用中道觀智。破一品根本無明。顯一分叁德佛性。正因佛性。理心發。顯法身德。了因佛性。慧心發。顯般若德。緣因佛性。善心發。顯解脫德。是謂圓發叁心。圓證叁德。開佛知見。徑生實報上上品。分證常寂光土。

  《解》二行不退。見思既落。塵沙亦破。生方便土。進趨極果。

  (講)二行不退者。度生之行精進。不退墮二乘地也。見思我執之惑既落。而塵沙法執之惑亦破。塵沙二字。從喻立名。此惑能障化道。化道多故。如塵若沙。須修假觀。此惑可破。見思既落。即生方便有余土。從空出假。涉俗利生。常修度生之行。上求佛道。故曰進趨極果。

  《解》叁位不退。帶業往生。在同居土。蓮華托質。永離退緣。

  (講)叁位不退者。娑婆與極樂不同。此土要破我執。斷見思。證阿羅漢。辟支佛果。已經成聖。不退墮凡夫地。名位不退。彼土則不然。不必一定斷惑。只要一心念佛。乃至十念功成。亦得帶業往生。從此娑婆同居穢土。橫超西方極樂同居淨土。于九品蓮華托質。永離退墮之緣。即圓證叁不退。此點要注意。華開見佛。以常見佛故。念念求成佛道。證念不退。永離念退緣。以常聞法故。樂修大乘之行。證行不退。永離行退緣。以常與諸上善人。俱會一處。觀摩薰陶證位不退。永離位退緣。

  《解》四畢竟不退。不論至心散心。有心無心。或解不解。但彌陀名號。或六方佛名。此經名字。一經于耳。假使千萬劫後。畢竟因斯度脫。如聞塗毒鼓。遠近皆喪。食少金剛。決定不消也。

  (講)四畢竟不退者。以顯佛號。經名。不可思議功德。不論至心念。散心念。有心念。無心念。或解義。不解義。只要佛名經名。一經曆到耳根。納入八識藏中。即成善根種子。永遠不壞。假使過千萬劫後。善根成熟。畢竟因斯得度。如佛世一老人。八萬劫前。因畏虎扒上樹避難。虎過念南無佛一聲。以此善根成熟得度。故曰因斯度脫。

  下立二喻。一喻普及。如聞塗毒之鼓。遠近聞者。皆要喪命。古雲。欲撾塗毒鼓。須佩返魂香。二喻不壞。食少許金剛。決定不得消化也。四不退四義講竟。

  《解》複次只帶業生同居淨。證位不退者。皆與補處俱。亦皆一生。必補佛處。

  (講)此判較力用。前二句指往生之人。不講上叁土。只論帶業往生。同居淨土。證入位不退之者。皆與補處俱。雖證位不退。亦具行念二不退。經中雲衆生生者。皆是阿鞞跋致。其中多有一生補處。其數甚多。乃至應當發願。願生彼國。所以者何。得與如是諸上善人。俱會一處。既與俱會。必學利生之行也。末二句亦皆一生。必補佛位者。指雖生同居。即登補處。必補佛位。念念入佛果海。

  《解》夫上善一處。是生同居。即已橫生上叁土。一生補佛。是位不退。即已圓證叁不退。

  (講)此段乃要解眼目。帶業往生。即與上善俱會。一生補佛。是生同居。即已橫生上叁土。是居位不退。即已圓證叁不退。念佛法門。稱最圓頓者。即在此也。

  《解》如斯力用。乃千經萬論。所未曾有。較彼頓悟正因。僅爲出塵階漸。生生不退。始可期于佛階者。不可同日語矣。宗教之士。如何勿思。

  (講)此與宗教較量。如斯力用者。即圓證叁不退之力用也。千經萬論所未曾有。此與諸教較量。從來未經道徹。即八萬四千法門。念佛第一。較彼頓悟正因五句。此與宗門較量。沩山文雲。“可中頓悟正因。便是出塵階漸。生生若能不退。佛階決定可期。”頓悟正因者。揀非漸悟。及與邪因也。漸悟不易。況頓悟乎。縱使頓悟正因佛性。能入名字位中。僅爲出塵階漸。若未得分證位。尚恐有退。即使生生能得不退。由名字位。入觀行相似分證之位。始可期望。趣進佛階。何如念佛。橫超娑婆叁界。橫生極樂四土。圓證叁不退也。不可同日語者。比較力用不齊。未可相提並論。末二句诰誡之辭。謂參禅學教之士。爲何勿思察。不及早念佛。五重玄義。第四明力用講竟。

  甲五明教相

  《解》第五教相。此大乘菩薩藏攝。又是無問自說。徹底大慈之所加持。能令末法多障有情。依斯徑登不退。

  (講)已知此經力用殊勝。未審何爲教相。教相即佛教之法相。教海汪洋。不出二藏。一聲聞藏。二菩薩藏。聲聞藏。佛對小乘機所說。又爲半字教。菩薩藏。佛對大乘機所說。又爲滿字教。此經是菩薩藏。大乘圓頓教所攝。以藏通二教。不聞他方佛名。此經佛告舍利弗。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。有世界名曰極樂。其土有佛。號阿彌陀。今現在說法。故非藏通二教。又橫生四種淨土。圓證叁種不退。位居補處。一生成佛。亦非別教。

  又是無問自說。乃是十二分教中。無問自說教。此經圓頓中。最極圓頓。無人能問。故佛觀察時機既至。無問自說。是徹底無緣大慈。之所加被攝持。特向大智舍利弗。而告之曰。有西方極樂世界。有彌陀現在說法。此爲持名念佛。從出之大原。乃金口所親宣之妙法也。

  能令末法多障有情者。我佛滅度之後。正法住世一千年。像法住世一千年。末法一萬年。末法有情。叁障具足。一惑障。二業障。叁報障。既具叁障。故名多障有情。佛令多障衆生。修念佛觀。求生淨土。是謂依斯徑登不退。徑是捷徑。持名念佛。是徑中徑。姑勿論念到事理一心不亂。但十念功成。皆得帶業往生。圓證叁不退也。

  《解》故當來經法滅盡。特留此經。住世百年。廣度含識。阿伽佗藥。萬病總持。絕待圓融。不可思議。

  (講)大無量壽佛經雲。當來經法滅後。特留此經。住世百年。廣度含識。經法滅時。楞嚴經首先滅。然後諸經相繼滅盡。特留佛說阿彌陀經。住世一百年。凡念一遍者。皆得往生淨土。以此廣度含識。含識即含靈抱識。乃有情衆生之別稱。此經滅後。只有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住世。現在虛空之中。衆生業重。雖見不肯念。有人發心念一句者。即得往生。如地獄中。能念一佛名號。即得出離地獄。

  阿伽陀藥。萬病總持者。梵語阿伽陀。此雲普去。是妙藥之名。此藥能普去衆病。故稱總持。喻此經持名之法。能治衆生一切煩惱心病。叁根普被。六度全該。故我常稱此經。爲大總持法門。念佛爲大總持修法。

  絕待圓融。不可思議者。念佛法門。何爲絕待。能念之心。心即是佛。所念之佛。佛即是心。能所雙亡。心佛一體。絕諸對待。圓融無礙。言語道斷。心行處滅。不可思議。

  《解》華嚴奧藏。法華秘髓。一切諸佛之心要。菩薩萬行之司南。皆不出于此矣。欲廣歎述。窮劫莫盡。智者自當知之。

  (講)華嚴普賢行願品。十大願王。導歸極樂。故此經信願持名。往生淨土。爲華嚴深奧之藏。法華經偈雲。但有聞法者。無一不成佛。又雲一稱南無佛。皆共成佛道。此經專示持名念佛。圓證叁不退。必得成佛。故爲法華秘密之髓。

  一切諸佛心要。不出我現前念佛之心性。菩薩萬行司南。亦不出我一念心性。萬行雖多。以心爲主。如指南針。依此而行。故稱司南。皆不出此者。即諸佛菩薩。所修所證。皆不出此經。此經體即法界。法界無盡。故歎述亦莫能盡。智者當自知之。不必廣明。五重玄義。第五明教相講竟。合大科。五解經玄義講竟。

  六正釋經解

  (講)此後入文。正釋本經要解。因本經文淺義深。蓮池大師著疏鈔。幽溪大師著圓中鈔。乃將妙義。闡發無遺。蕅公以二書。文富義繁。初機淺識。莫測高深。故有要解之作。文雖簡。而義仍豐。許多入理之談。亦不易領解。特于講演時。命度徒明旸。筆而記之。或可爲披閱要解。及修淨宗者之一助也。

  文叁分 甲初序分 二正宗分 叁流通分

  《解》入文分叁。初序分。二正宗分。叁流通分。此叁名初善。中善。後善。序如首。五官具存。正宗如身。腑髒無阙。流通如手足。運行不滯。

  (講)經文之分叁分。始于道安。證于親光。上古講經。隨文釋義。不分科判。迨道安法師。將經文。分爲序正流通叁分。衆議其非。多不肯從。後唐玄奘法師傳來。親光菩薩佛地經論。亦分叁分。初教起因緣分。二聖教所說分。叁依教奉行分。名異義同。後人稱爲彌天高判。今古同遵。

  此叁名初善中善後善。下明叁科之要。複舉喻顯之。序如首。五官具存者。五官爲百骸之總。觀其五官。便知此人。智愚善惡。序分亦複如是。觀其序分。便知此經。大小偏圓。○正宗如身。腑髒無阙者。六腑五髒。皆在身中。極關重要。正宗分亦複如是。一陳依正莊嚴以啓信。二勸應求往生以發願。叁示執持名號以立行。叁種資糧要義。皆在正宗分中。亦爲淨土重要之義。○流通如手足。運行不滯者。人有手足。方能運動行走。流通分亦複如是。流傳萬古。通達十方。即流通今後。無有滯礙。故以一人喻一經也。

  《解》故智者釋法華。初一品皆爲序。後十一品半。皆爲流通。又一時迹本二門。各分叁段。則法師等五品。皆爲迹門流通。

  (講)此引證初中後叁善。智者。乃天臺宗祖師。名智顗。字德安。系颍川人。其母夢五色彩煙萦懷。而生師。及誕光明照室。目有重瞳。臥必合掌。坐必向西。誠非常人也。十八歲出家。日誦法華經。詣光州大蘇山。禮慧思大師。思一見曰。昔日靈山。同聽法華。今複遇矣。即示普賢道場。顗于此行法華叁昧。誦經至藥王菩…

《阿彌陀經要解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般若心經講義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