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阿彌陀經要解講義▪P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何是舍至究竟。方無可舍。必須求出娑婆。橫超叁界。則永離衆苦。方是更無可舍。如何是取至究竟。方無可取。必須求生極樂。直上九蓮。則但受諸樂。方是更無可取。以現前方便欣厭取舍。而至究竟不取不舍也。前欣厭取舍。是即理之事。後取舍究竟。是即事之理。

  故妙宗下引證。妙宗鈔問雲。至理微妙。不垢不淨。無取無舍。今立垢淨令人取舍。既乖妙理。即非上乘。答雲。取舍若極。與不取不舍。亦非異轍。轍者車路。此中問意。乃偏理而廢事。答處乃即事而達理。

  我等發心修行。但老實念佛。求出娑婆。求生極樂。從事實上做起。最爲穩當。千萬不可執理廢事。蓮池大師雲。著事。而念能相繼。不虛入品之功。執理。而心實未明。反受落空之禍。

  《解》設不從事取舍。但尚不取不舍。即執理廢事。既廢于事。理亦不圓。若達全事即理。則取亦即理。舍亦即理。一取一舍。無非法界。故次信而明願也。

  (講)設使世人念佛。不從事相發願。舍穢取淨。但重理性。不取不舍。此即執理廢事。亦是不離取舍。何以故。執理就是偏取于理。廢事就是偏舍于事。取舍宛然。既廢于事。理亦不得圓通。豈是大乘。理事無礙之道耶。

  若達全事即理下五句。謂若能了達全事即理。具大乘正信者。則取亦即理。舍亦即理。一取一舍。無非全體法界。此文當舉喻以明之。若能了達全波是水。則水是水。波亦是水。水波雖有二名。同一濕性。而念佛舍穢取淨。正是起大乘正信。而發大乘宏願。故次信而明願也。

  《解》言執持名號。一心不亂者。名以召德。德不可思議故。名號亦不可思議。名號(功德)不可思議故。使散稱爲佛種。執持登不退也。

  (講)此正明妙行。執持名號。即是求生淨土之妙行。行深則得一心不亂。事一心不亂固難。而理一心不亂尤難。事理一心不亂。詳講在後若七日下。持名是修法。不亂是成功。

  名謂假名。德乃實德。名以召德者。用佛之假名。呼召佛之實德。如念阿彌陀佛。光壽即佛之實德。佛之實德無量。略舉光壽二者。佛器亦貴重。器依金成也。

  名號功德。不可思議故者。蓮池大師雲。舉其名兮。兼衆德而俱備。專乎持也。統百行以無遺。上二句。六字洪名。萬德具足。下二句。一心念佛。六度齊備。故曰名號功德。不可思議也。

  故使散稱爲佛種。執持登不退者。散亂心稱佛名號。已納佛種于八識田中。時節既至。善根成熟。亦有成佛希望。執持。即一心執持佛號。念念相續。臨命終時。蒙佛接引。往生極樂。登不退地。故曰執持登不退也。

  《解》然諸經示淨土行。萬別千差。如觀像。觀想。禮拜。供養。五悔。六念等。一一行成。皆生淨土。

  (講)此下校量行妙。先示諸行。然諸經中。有示淨土之行。種種不一。故曰萬別千差。觀像。即般舟叁昧經。示觀像之法。觀想。即十六觀經。觀想西方。依正諸法。禮拜。供養。五悔。即華嚴經。普賢行願品。十大願王。一者禮敬諸佛。二者稱贊如來。此兩願。攝屬禮拜。既禮拜。必恭敬稱贊也。叁者廣修供養。此願屬供養。

  五悔者。一忏悔。二勸請。叁隨喜。四回向。五發願。後四亦名悔者。以五者皆能悔過滅罪故。四者忏悔業障。此願屬五悔第一忏悔。五者隨喜功德。此願屬五悔第叁隨喜。六者請轉*輪。七者請佛住世。此兩願攝屬五悔第二勸請。既請佛說法。必請久住世間也。八者常隨佛學。九者恒順衆生。此兩願。攝屬五悔第五發願。十者普皆回向。即回向衆生。同生淨土。同證真如。同成佛道。此願屬五悔第四回向。

  六念等者。一者念佛。爲慈悲導師。二者念法。乃諸佛所師。叁者念僧。是人天福田。四者念天。得長壽安樂。五者念戒。能清淨叁業。六者念施。能普濟有情。此六念是十六觀經。叁種衆生。當得往生之一。叁種者。一慈心不殺。具諸戒行。二讀誦大乘。方等經典。叁修行六念。回向發願。等字。即等前二種。以及萬善。皆可莊嚴淨土也。奉勸念佛。必宜正助雙修。以念佛爲正修。以余行爲助道。所修余行。回向發願。亦得往生。故曰。一一行成。皆生淨土。

  《解》唯持名一法。收機最廣。下手最易。故釋迦慈尊。無問自說。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。可謂方便中。第一方便。了義中。無上了義。圓頓中。最極圓頓。故雲清珠投于濁水。濁水不得不清。佛號投于亂心。亂心不得不佛也。

  (講)此顯持名。先示諸行不及持名。以持名具足事理二妙。堪稱妙行。唯者獨也。獨顯持名一種法門。收機最廣。普被叁根。下手最易。但持六字。此二乃事妙。下叁爲理妙。方便者。對機修法也。持名念佛一法。念念即佛。不落叁乘諸行。故爲第一方便。了義者。大乘顯了之義也。亦以念念即佛。不落第二義門。故爲無上了義。圓頓者。圓融頓超之法也。亦以念念即佛。不落偏漸階級。故爲最極圓頓。

  故雲下。譬喻清水珠。能清濁水。珠到水清。故雲清珠投于濁水。濁水不得不清。以喻佛號能治亂心。故曰佛號投于亂心。亂心不得不佛也。

  《解》信願持名。以爲一乘真因。四種淨土。以爲一乘妙果。舉因則果必隨之。故以信願持名。爲經正宗。其四種淨土之相。詳在妙宗鈔。及梵網玄義。茲不具述。俟後釋依正文中。當略示耳。

  (講)此結叁資。信願持名。以爲一乘實教之真因。同居。方便。實報。寂光。四種淨土。以爲一乘圓修之妙果。宗者。具足因果。今舉叁資之因。有因便有果。而四土之果。必隨之。故此經以信願持名爲正宗。其四種淨土下。如文易知。五重玄義。第叁明宗講竟。

  甲四明力用

  《解》第四明力用。此經以往生不退爲力用。

  (講)先總標力用。即功能力用。達默法師。以力言功。以用言德。此經以往生爲功。以不退爲德。經中雲衆生生者。皆是阿鞞跋致。不僅上叁土不退。即同居土。亦得圓證叁不退。既生彼國。即是最後身。可以入補處位。疾趣菩提。

  《解》往生有四土。各論九品。且略明得生四土之相。若執持名號。未斷見思。隨其或散或定。于同居土。分叁輩九品。

  (講)此下別明力用。有往生四土。不退四義不同。四土者。一凡聖同居土。二方便有余土。叁實報莊嚴土。四常寂光土。每土各論九品。皆以念佛之勤惰。功行之淺深。而分品位之高下。且略明得生四土之相。若執持名號。未斷見思四句。此先明凡聖同居土之相。極樂同居。與娑婆不同。娑婆此土。有六道凡夫。二種聖人。六道者。天道。人道。阿修羅道。地獄道。餓鬼道。畜生道。後叁名叁惡道。阿修羅。善惡雜修。人天爲善道。二聖者。一實聖。即已證叁乘聖果。未入涅槃者。二權聖。即四聖法界。示現人天等道度生者。凡聖雜居。故名凡聖同居土。極樂此土則不然。雖有凡夫。純是念佛淨業得生。非是有漏業感。但有人天。無四惡趣。亦無四空。外道。魔王等天。純入正定聚。無不定聚。及邪定聚。但見思煩惱未斷。且名凡夫。聖人亦有權實可知。若執持名號。是修法。斷見思。即力用。未斷者。于見惑八十八使。思惑八十一品。未斷故是凡夫。雖是凡夫。橫超叁界。帶業往生。能了生死。不同娑婆。定要斷盡見思。豎出叁界。方了生死也。或散即名字位。或定乃觀行位。于同居土分叁輩九品。此土以見思二惑分九品。方便有余土。以塵沙惑分九品。實報寂光二土。以無明分九品。

  《解》若持至事一心不亂。見思任運先落。則生方便有余土。

  (講)此明方便有余土之相。極樂此土。與娑婆亦複不同。娑婆必須超出叁界。凡聖同居土外。叁乘聖衆。修方便道之所遊居。但離叁界內生死。未斷變易生死。但斷叁界內見思煩惱。未斷塵沙無明。以煩惱生死。二皆有余。故名方便有余土。依天臺宗所判。有九人生此土。藏教二乘人。通教叁乘。別教叁賢位。圓教十信位。皆斷見思煩惱故。○若約淨土。但出娑婆叁界。不出極樂同居。極樂此土。純是大乘菩薩。經中雖雲。彼佛有無量無邊。聲聞弟子。此皆大乘阿羅漢。非是定性聲聞。以其但斷見思惑。未斷塵沙無明。故名方便有余耳。

  若持至事一心不亂者。此約功行。見思任運先落者。此約斷惑。此節意義。極關重要。不可不明。我等修持淨宗之人。但求一心念佛。不要求斷惑。持至事一心不亂之時。見思二惑。任運先落。即水到渠成。瓜熟蒂落。自然而然。可以橫超娑婆同居穢土。而生極樂方便淨土也。

  如何是事一心不亂。事者。念佛之事相。一是純一。亂爲雜亂。令依事相法門。以能念之心。專念所念之佛。心口相應。非同口念。而心不念。又非同心念。而心不一也。既一心系念。六字分明。心不離佛。佛不離心。念念無間。名爲事一心。一心是功用純熟。不亂即叁昧成就。梵語叁昧。此雲正定。不亂即正定。亦即念佛叁昧也。

  《解》若至理一心不亂。豁破無明一品。乃至四十一品。則生實報莊嚴淨土。亦分證常寂光土。

  (講)此明實報莊嚴土之相。亦名實報無障礙淨土。全性起修。稱性所感。真實果報。色心自在。身土互現。身能現土。于一毫端現寶王刹。土能現身。于微塵裏轉大*輪。稱性莊嚴。無障無礙。四十一位法身大士。之所遊居。必由全性起修。而至理一心不亂。豁然大悟。破一品無明。證一分法身。方生此土。乃至破四十一品無明。位居等覺。亦屬此土。位位皆得分證。常寂光淨土。

  如何是理一心不亂。理者。淨宗之理性。即達理念佛。稱性念佛是也。了知心即是佛。佛即是心。能念心外。無有佛爲我所念。所念佛外。無有心能念于佛。能所雙亡。心佛一致。不住有念。不落無念。若言其有。則能念之心。自體本空。所念之佛。了不可得。若言其無。能念之心。靈靈不昧。所念之佛。曆曆分明。無念而念。念即無念。唯是一心。寂然不動。是之謂理一心不亂也。

  《解》若無明斷盡。則是上上實報。究竟寂光也。

  (講)此明常寂光淨土之相。常寂光土。即如來所證叁德秘藏。究竟涅槃。常即…

《阿彌陀經要解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般若心經講義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