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义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于亲光之论。安师将经分为三分,人多讥毁自恃聪明。后亲光菩萨论,译至中华,亦有三分。海内学者,始信安师有先见之明。自后凡解经者,皆遵之。序分者,序述此经之缘起故。正宗分者,正明一经之宗要故。流通分者,流通经法于今后故。

  Ⅰ、序分,又分二

  (Ⅰ)通序,亦名证信序 (Ⅱ)别序,亦名发起序

  (Ⅰ)通序

  如是我闻。一时,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,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。

  此通序,通于诸经皆有故,共有四义,(一)遵佛嘱,当时佛将入涅槃,阿难悲痛万分。无贫尊者谓曰:汝是持佛法人,不可过哀,宜往佛前,请问后事。阿难曰:云何后事?无贫曰:当问:佛在世时,依佛而住,佛灭度后,依何而住?佛在之日,依佛为师,佛灭度后,依谁为师?佛在之日,恶性比丘,佛自调伏,佛灭度后,如何调伏?佛所说法,理宜结集,一切经首,当安何语?阿难承教,一一咨问,佛答曰:我灭度后,汝等依四念处住;依戒为师;恶性比丘,默而摈之;一切经首,当安如是我闻,一时,佛在某处,与弟子若干人俱。

  (二)断众疑,阿难结集经藏时,高升法座,忽感相好如佛,众起三疑:一疑佛重起说法,二疑他方佛来,三疑阿难成佛,至闻说如是我闻等,乃知阿难是承佛加被,三疑顿息。

  (三)息诤论,阿难与众,德业齐等,若不推从于佛,难免诤论,今云如是之法,乃我从佛所闻,言非自作,故息诤论。

  (四)异外教,西域外道经初,皆置阿欧二字,阿者言无,欧者言有,彼谓万法虽多,不出有无,故置经首。今则不尔,故异外教。

  又云证信序者,以具足六种成就,证明是法可信故。“如是”即信成就,以信则言如是,不信则言不如是,佛法大海,信为能入,故居其首。

  “我闻”,即闻成就,法若无闻,安能结集流通。

  “一时”,即时成就,时节若至,其理自彰。

  “佛”,即说法主成就,唯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,应机宣说。

  “舍卫国”,即处成就,不有处所,安成法会。

  “与大比丘众”,即众成就,若无大众,法将谁闻。总上六种,成就法益,故云六成就。六种既具,证明是法可信,是为证信序。

  如是我闻。“如是”者,指法之词;“我闻”者,授受之意。谓如是金刚般若波罗密之法,乃我阿难,亲从佛闻,非私淑诸人也。今据我所闻,当如是说,亦非言由自制也。

  如是二字,既是指法之词,自当按定本经宗旨解释。此经实相般若本体,即如如理;观照般若妙用,即如如智。依如如理,起如如智;以如如智,照如如理。理智不二,体用一如,故名为如。

  “是”者,无非之义。即此一卷文字般若,其中所诠,无非诠此实相、观照二般若之全体大用,故名为是。

  “我闻”者,乃阿难随顺世间,假称为我,非同凡夫妄执之我,亦非外道妄计之我。闻者,从耳根发耳识,闻佛声教,不曰耳闻,而曰我闻者,以我为六根之总,废耳根之别而从总故,故曰我闻。

  阿难多闻第一,入耳达心,永不忘失,如来一代时教,阿难悉能忆持,所谓佛法大海水,流入阿难心,故能结集经藏。

  一时,即师资道合,机教相当之时。若论般若部,名虽八部,约类有十,(一)大般若六百卷,(二)放光般若三十卷,(三)摩诃般若三十卷,(四)光赞般若,(五)道行般若,(六)小品般若,各十卷,(七)胜天王所说般若七卷,(八)仁王般若二卷,(九)实相般若,(十)文殊般若,各一卷。佛说般若,有四处十六会,一王舍城鹫峰山七会,二给孤独园七会,三他化天,摩尼宝藏殿一会,四王舍城,竹林园白鹭池侧一会。此经乃大般若六百卷中,第五百七十七卷。四处十六会中,第二处第三会之时也。

  佛者,梵语佛陀,译为觉者,乃大觉悟之人,此方人好略,单称佛字,即指释迦牟尼佛。按觉义有三:(一)本觉,即人人本具之佛性,是谓平等法身,与佛无二无别,故经云:大地众生,本来是佛,无奈凡夫迷而不觉,将佛性埋没在五蕴身中。

  (二)始觉,由不觉故,或阅如来经教,或闻知识开导,方始觉悟自心即佛,依之起智断惑,求成佛道。

  (三)究竟觉,从本觉理,起始觉智,觉至心源,惑尽智满,法身理显,成无上正等正觉,三觉已圆,万德毕具,故称为佛。

  在,即住也,佛以无住为住,随机示现,见有可度机缘,即住世说法,所住之处,即在也。

  舍卫国,在中印度,即波斯匿王都城,此云名称,又译丰德。古云国丰四德,曰五欲,财宝,多闻,解脱。余意:五欲财宝不可曰德。当分云,国有五欲财宝之丰,人有多闻解脱之德。

  祇树,只,即只陀太子,此译战胜。波斯匿王,与他国战胜回朝,太子诞生,故赐是名,以志喜也。树,乃太子所植之树,因须达多所感,施以供佛,故应并存其功,先曰祇树者,推崇太子也。

  给孤独园,“给”者周给,幼而无父曰孤,老而无子曰独,如是老幼,常以财物周给,安之怀之,令离苦恼,故得如是善名。本名须达多,此云善施,平生乐善好施。按刊定记引云:波斯匿王有一大臣,名须达多,为儿聘妇,至王舍城,寄宿删檀那长者家。长者中夜而起,庄严舍宅,营办供养。须达多问言:“欲请国王耶?或为婚姻之会耶?”答曰:“非也,为欲请佛。”须达多一闻佛字,身毛皆竖。复问何以为佛?删檀那即为备述佛之功德。须达多善根发现,喜悦无量,即问佛在何处?答曰:“今在王舍城,竹林精舍。”须达多渴念于佛,佛放光照之,忽见佛光,以为天明,即寻光行至城门下。佛神力故,门自开辟,寻路而往,见佛在外经行。须达多一见,踊跃欢喜,不知礼法。时首陀天,化作四人,至世尊前,接足礼拜,胡跪问讯,右绕三匝,却住一面。须达多依而行之。佛为说法,即证初果。乃请佛言:“惟愿临顾舍卫,受我微供。”佛言:“可有精舍,能容我众否?”答曰:“如见垂顾,便当营办。”佛受请已,即派舍利弗尊者,同往舍卫,指授处所。惟太子之园,可容佛僧。于是须达多,躬诣太子,议买其园。太子戏曰:“能以金砖布满其地,即卖与卿。”须达多即出金藏,为砖布地,太子感发,欲与共成功德,须达多不允。太子曰:“金砖布满,园则属卿,树根金砖铺不到,应当属我。”故曰祇树给孤独园,并标美名,共垂千古。

  与大比丘众,此叹德也,“与”者共义。大比丘,拣非小德劣器,皆道高德重,能为天王大人所恭敬,如陈如为梵王所师,迦叶为帝释所师,故以大称。

  比丘名含三义,即五不翻中,多含不翻。(一)乞士,外乞食于檀越,以养色身,内乞法于如来,以资慧命。(二)怖魔,登坛受具足戒,夜叉赞善,魔闻生怖,恐出三界,魔界减少故。(三)破恶,谓勤修戒定慧三学,能破贪嗔痴诸恶故。

  “众”者,梵语僧伽耶,此云和合众,有理和事和,理和则同证择灭无为,择灭者,以正智拣择,灭诸烦恼。事和有六,(一)戒和同修,(二)见和同解,(三)身和同住,(四)口和无诤,(五)意和同悦,(六)利和同均。

  千二百五十人俱,此标数,般若会上,听众无量,此但举常随众。佛成道后,初度憍陈如五比丘,次度三迦叶波,佛以智观察,知频沙王国师,优楼频螺迦叶,年一百二十岁,世称大仙,机缘已熟,当往度彼,此人一度,众必云从。佛至其处,现大神力,折伏骄慢,其师徒五百人,皆依佛为师;其弟伽耶迦叶,那提迦叶,师徒各二百五十人,亦皆受度。复度舍利弗、目犍连,师徒各一百人,并耶舍长者子,同学五十人,合计一千二百五十五人。今略零数。此等感佛深恩,常随侍奉。“俱”,即同堂聚会,不相舍离。(Ⅰ)通序竟。

  (Ⅱ)别序

  尔时,世尊食时,著衣持钵,入舍卫大城乞食。于其城中,次第乞已,还至本处。饭食讫,收衣钵,洗足已,敷座而坐。

  此别序,别在本经故,亦名发起序,序述此经发起之由,以为正宗之前导。此经,乃佛就寻常日用,穿衣吃饭,去来动静,行住坐卧之中,直示般若真心,全体大用,以无言说法,要人向日用中,识取本来面目,可与如来把手共行,同一鼻孔出气,以为正宗,降心住心,发起之由。

  “尔时”,即六种成就,机缘成熟之时,如来欲施般若大法,默示住心无住,降心离相,以为大众之模范,而启当机之问端。

  “世尊”者,惟佛十号具足,堪当此称。“世”,即世间,六凡,为有情世间;三乘,为正觉世间。佛为二种世间,九界众生,所共尊崇故。

  “食时”,将食时也。佛制日中一食,将食之时,先要行乞。乞食之法,应著大衣。佛有三衣:(一)安陀会,名作务衣;(二)郁多罗僧,明入众衣;(三)僧伽黎,名福田衣,即大衣,二十五条衣是也。律载凡入王宫,及升座说法,聚落乞食,应著僧伽黎。

  “持钵”者,梵语钵多罗,此云应量器。谓体色量,三皆应法故。体,则铁瓦所成;色、则熏如鸠鸽;量,则应己食量大小。今佛所持之钵,即四天王所献,过去维卫佛,所遗之绀琉璃钵。

  “入舍卫大城”,自外而内,谓之入。祇园,在城东南五六里,故须入也。内城周二十里。智度论云:居家九亿。则地广人稠,其城可谓大矣。

  “乞食”者,佛制比丘,循方乞食,可以折伏贪慢,清净自活,此自利也;能令布施得益,为世福田,此利他也。

  “于其城中,次第乞已”。“于”者在也;“其”,指舍卫城中;“次第乞”者,不分贫富贵贱净秽之家,等心行乞;“已”者,不论有缘无缘,乞至七家则已,又或乞足则已。此等乞之法,乃如来内证平等理,外不见有贫富相,慈无偏利,可离疑谤。如须菩提舍贫乞富,其意富者前生布施,今生获福,若不与续善根,福尽必苦;大迦叶舍富乞贫,其意贫者前世悭贪,现世贫苦,若不令种善根,来世仍苦。二尊者之意,虽各不错,难免维摩诃斥,为阿罗汉,心不均平。

  “还至本处,饭食讫”。“还”者,自城还园,至本所住处,将…

《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