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说阿弥陀经讲义▪P8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发四十八愿。今阿弥陀佛即是法藏比丘所成之佛也。二、法华经云:大通智胜如来时,十六王子出家,净修梵行,求无上菩提。佛灭度后,常乐持是妙法华经,后悉成佛。第九王子于西方成佛,彼王子者,今阿弥陀佛是。三、悲华经云:无量劫前,有轮王名无诤念,供养宝藏如来。时王发愿,愿成佛时,国中种种清净庄严。佛与授记,过恒河沙劫,西方世界作佛,国名安乐。彼国王者,今阿弥陀佛是。四、大乘四等总持经云:无垢焰称起王如来时,有净命比丘,总持诸经十四亿部,随众生愿乐,广为说法。彼比丘者,今阿弥陀佛是。五、贤劫经云:云雷吼如来时,有王子名净福报众音,供养彼佛。彼王子者,今阿弥陀佛是。六、彼经又云:金龙决光佛时,有法师名无限宝音行,力弘经法。彼法师者,今阿弥陀佛是。七、观佛三昧第九经云:空王佛时,有四比丘,烦恼覆心,空中教令观佛,遂得念佛三昧。彼第三比丘,今阿弥陀佛是。八、如幻三摩地无量印法门经云:狮子游戏金光如来时,有国王名胜威尊重,供养彼佛,修禅定行。彼国王者,今阿弥陀佛是。彼佛因地修行多劫,其因亦应无量,难以枚举。二成道时劫竟。

  己三 化伴二众

  又舍利弗!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,皆阿罗汉,非是算数之所能知;诸菩萨众,亦复如是。

  佛为化主,此为化伴。声闻菩萨虽分二众,皆是大心之士;何以故?他方定性二乘,不得生彼。今日声闻,曰阿罗汉,名同而实异;如别教七住,断见思之类;实是菩萨,非实声闻也。若十方众生,先习小乘,然后回向大乘,求生净土;彼佛顺其先习,为说四谛,先断见思,故名阿罗汉。究非实行阿罗汉,与论意二乘种不生,亦不相背,其数甚多,非是算数之所能知;法藏第十四愿云:设我得佛,国中声闻,三千大千世界悉成缘觉,于百千劫悉共计校,知其数者,不取正觉。今果成,声闻无量,故不能知。

  诸菩萨众,亦复如是:承上不独声闻,更有菩萨往生者众,亦复无量无边,算数所不能知。菩萨之数难知,菩萨功德亦无边量,大本佛赞彼国菩萨种种功德,为二十三喻:一、智慧深广,犹如大海。二、三昧不动,如须弥山。三、慧光明净,超踰日月。四、净法满足,犹如雪山。五、平等如地,好恶普载。六、清净如水,洗诸尘垢。七、犹如火王,烧烦恼薪。八、如风行世,普遍无碍。九、犹如虚空,一切无著。十、净如莲华,无有染污。十一、犹如大乘,广能运载。十二、如震法雷,惊觉未觉。十三、如雨甘露,滋润众生。十四、如金刚山,魔外不动。十五、如梵天王,诸善最上。十六、如大树王,普覆一切。十七、如优昙华,希有难遇。十八、如金翅鸟,威伏外道。十九、如众游禽,无所藏积。二十、犹如牛王,无能胜故。二十一、如大象王,善调伏故。二十二、如师子王,无所畏故。二十三、旷若虚空,大慈等故。末复结云:我但为汝略言之耳,若广说者,百千万劫,不能穷尽。三化伴二众竟。

  己四 结由佛力

  舍利弗!彼佛国土,成就如是功德庄严。

  此处文与前全同,义与前迥异。前乃成就依报庄严,此则成就正报庄严。化主以光寿无量为庄严,化伴以算数不知为庄严。一一皆弥陀愿行所成。大本法藏愿云:愿我作佛时,光明照无央数天下,幽冥之处,皆当大明;诸天人民,以及蜎蠕,见我光明,莫不慈心作善,来生我国。此光明随愿所成也。又法藏第十三愿:设我得佛,寿命有限量,下至百千亿那由他劫者,不取正觉。此寿命亦随愿所成也。

  又大本云:假使比丘满亿那由他,百千数量,皆同目犍连神通,欲共计算彼佛初会声闻,尽其神力,百分中不能知一。又云:我作佛时,刹中菩萨,神通、智慧、辩才、相好、威神,悉皆如佛。今来成佛,得随所愿。行所成者,大本云:尔时法藏教化众生,修行六度,广行教化,无量众生,发菩提心。行今成就,有斯庄严,皆以愿行为能成就。光寿无量,化伴无数,为所成就。一详陈依正庄严以起信竟。

  丙二 特劝应求往生以发愿分三 丁初 往生皆登不退 二 补处上士莫测 三 特劝发愿求生 今初

  又舍利弗!极乐国土,众生生者,皆是阿鞞跋致。

  此科承前:既闻极乐依正庄严,而生深信;自当依信发愿。净土法门,带业往生,横超三界,殊胜超绝,不可思议。但得往生,悉皆圆证三不退;故云众生生者,皆是阿鞞跋致译云不退转地。不退有三:一、位不退,预入圣流,不坠凡夫地。二、行不退,恒常度生,不坠二乘地。三、念不退,任运增进,证入如来地。○不退更有三义:一、大乘不退:往生彼国,趣入大乘,更不退转复作二乘故。二、已得不退:但生彼国,凡所已得,更不退转丧失本有故。三、未得不退:但生彼国,凡所未得,更不退转阻其前进故。如上所云不退,非独指彼国久修上士,但凡初生之者,莫不皆然。即使五逆十恶,十念成就,带业往生,居下下品者,皆得三不退也。若非弥陀之大愿,持名之奇勋,安克臻此。

  疏钞引十疑论,有五因缘,故得不退。一者、弥陀大悲愿力摄持,故得不退。谓如大本法藏愿云:我作佛时,闻我名号,皈依精进,即得第一忍第二忍第三忍,于诸佛法,永不退转。譬如涉海,得乘巨航,不沉溺故。二者、佛光常照,菩提心念念增进,故得不退。谓如大本言见佛光明而生慈心。又念佛之人,佛放光明,摄受此人。譬如日月照烛暗途,不坠坑堑故。三者、水鸟树林,风声乐响,皆演法音;闻者常念三宝,故得不退。谓如此经及二部中说,譬之亡者闻钟磬声,增其正念故。四者、纯诸菩萨以为胜友,外无魔邪,内无烦恼,故得不退。谓如此经言诸上善人俱会一处,譬之置子庄岳不复楚语故。五者、寿命永劫,与佛齐等,故得不退。谓如此经所云,佛及人民寿命无边。譬之万里程途,假以时日,终至宝所故。

  又起信论云:生彼国者,常见佛故终得不退,娑婆修行多有退缘。古云:道高一尺,魔高一丈,常来挠乱,令退道心。如身子发菩提心,路逢乞眼,六心坠落,尘劫声闻。彼国永不退转,故古德云:修行以念佛为稳当;良有以也。初往生皆登不退竟。

  丁二 补处上士莫测

  其中多有一生补处,其数甚多,非是算数所能知之;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。

  其中即三不退中,多有一生补处。菩萨补处者,止此一生,即补佛位;如弥勒菩萨,现居兜率,当补释迦佛位是也。大本云:生彼国者,皆具三十二相,究竟深入妙法要义,皆当一生遂补佛处。此等若谓是凡夫,却不历异生必补佛位;若谓一生补处,却不是等觉,祗名凡夫。其数甚多,算数莫及,但可以约略而总说之。大本云:佛告弥勒,此世界中有七百二十亿菩萨生彼,一一已曾供养,无央数佛如弥勒者。他方世界,第一光远照佛所有八十亿菩萨,皆当往生。第二宝藏佛所有九十亿。第三无量音佛所有二百二十亿。以及无量佛刹往生者不可复计。即此可证其数甚多。

  问:补处菩萨,位居亚圣,何得甚多?彼国观音补弥陀佛位,势至次补观音佛位,其余并不闻说何日当补?答:十方有无量世界,即有无量诸佛;诸佛入般涅槃,当有无量菩萨补佛之位,何必定补极乐耶?二补处上士莫测竟。

  丁三 特劝发愿求生

  舍利弗!众生闻者,应当发愿,愿生彼国,所以者何?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。

  此是本师婆心特切苦口劝谕。正劝众生闻上极乐依正庄严,胜妙功德,应当发真实愿,愿生彼佛国土。观应当二字,足见如来叮咛告诫,惟恐众生闻之,如风过耳;不肯从闻生信,由信发愿,依愿起行。信愿行三,为净土资粮,欲求往生,缺一不可。故详陈依正庄严以起信,次即特劝应求往生以发愿。愿之为力,不可思议。极乐净土,亦由愿成。法藏因中发四十八愿,今成佛道,一一如愿。临终往生,全仗愿力。行愿品云:是人欲临命终时,一切诸根,悉皆败坏。以致亲属威势,象马珍宝等,悉皆散灭。惟有愿王不相舍离,一切时中,引导其前。一刹那间,即得往生极乐世界。即如世人愿读书籍,即成学界;愿为贸易,即成商界;愿种田园,即成农界;愿习技艺,即成工界;一一无不随愿所成。极乐世界,等觉尚愿往生,何况凡夫!如普贤颂云:愿我临欲命终时,尽除一切诸障碍;面见彼佛阿弥陀,即得往生安乐刹。文殊求生之偈,句虽缩短,义则无异。偈云:愿我命终时,尽除诸烦恼,面见弥陀佛,往生安乐刹。观此则发愿求生,固当务之急也。

  所以者何?蹑前征起。征有二意:一、娑婆亦属佛国,何必劝其舍此趣彼?二、十方无量佛刹,何必劝其定求极乐?得与如是下,乃出其故。因得与如是一生补处菩萨,诸上善人,同会一处,则熏陶有自,成佛无难也。又一解:诸上善人,通指极乐圣凡,皆称上善;以众生生者,皆是不退转地,则究竟皆成无上菩提,故以同称上善。同以无漏不思议业,感生彼国,同会一处,所谓观音势至,把手共行;文殊普贤,亲为胜友。如斯胜会,可不愿生欤?二特劝应求往生以发愿竟。

  丙三 正示执持名号以立行分三 丁初 拣余行 二 示正行 三 重结劝 今初

  舍利弗!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,得生彼国。

  此承前欲亲上善,须假多善多福殊胜因缘。不可以少善少福,得生彼国。因缘者,因是亲因,如万物种子,缘是助缘,如世间水土。但有种子,而无水土,不能抽芽。但有水土,而无种子,那得发生。因缘具足,方能成办。此中以智为先导,发菩提心,精进念佛,名多善根,即亲因也。以兼修五度,求极乐果,万首庄严,名多福德,即助缘也。而因缘有胜有劣:如种善根,但发声闻心,不发菩提心,是少善根,其因则劣。如修福德,但求人天果,不求极乐果,是少福德,其缘亦劣。念佛乃善中之善,福中之福,正所谓发菩提心,求生彼国,即是大因缘也。

  何谓善中善?以具智论五菩提心故。一、发心菩提:谓于无量生死中,发大菩提心也。而持名正于凡夫生死心中,起大…

《佛说阿弥陀经讲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