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阿彌陀經講義▪P8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發四十八願。今阿彌陀佛即是法藏比丘所成之佛也。二、法華經雲:大通智勝如來時,十六王子出家,淨修梵行,求無上菩提。佛滅度後,常樂持是妙法華經,後悉成佛。第九王子于西方成佛,彼王子者,今阿彌陀佛是。叁、悲華經雲:無量劫前,有輪王名無诤念,供養寶藏如來。時王發願,願成佛時,國中種種清淨莊嚴。佛與授記,過恒河沙劫,西方世界作佛,國名安樂。彼國王者,今阿彌陀佛是。四、大乘四等總持經雲:無垢焰稱起王如來時,有淨命比丘,總持諸經十四億部,隨衆生願樂,廣爲說法。彼比丘者,今阿彌陀佛是。五、賢劫經雲:雲雷吼如來時,有王子名淨福報衆音,供養彼佛。彼王子者,今阿彌陀佛是。六、彼經又雲:金龍決光佛時,有法師名無限寶音行,力弘經法。彼法師者,今阿彌陀佛是。七、觀佛叁昧第九經雲:空王佛時,有四比丘,煩惱覆心,空中教令觀佛,遂得念佛叁昧。彼第叁比丘,今阿彌陀佛是。八、如幻叁摩地無量印法門經雲:獅子遊戲金光如來時,有國王名勝威尊重,供養彼佛,修禅定行。彼國王者,今阿彌陀佛是。彼佛因地修行多劫,其因亦應無量,難以枚舉。二成道時劫竟。

  己叁 化伴二衆

  又舍利弗!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,皆阿羅漢,非是算數之所能知;諸菩薩衆,亦複如是。

  佛爲化主,此爲化伴。聲聞菩薩雖分二衆,皆是大心之士;何以故?他方定性二乘,不得生彼。今日聲聞,曰阿羅漢,名同而實異;如別教七住,斷見思之類;實是菩薩,非實聲聞也。若十方衆生,先習小乘,然後回向大乘,求生淨土;彼佛順其先習,爲說四谛,先斷見思,故名阿羅漢。究非實行阿羅漢,與論意二乘種不生,亦不相背,其數甚多,非是算數之所能知;法藏第十四願雲:設我得佛,國中聲聞,叁千大千世界悉成緣覺,于百千劫悉共計校,知其數者,不取正覺。今果成,聲聞無量,故不能知。

  諸菩薩衆,亦複如是:承上不獨聲聞,更有菩薩往生者衆,亦複無量無邊,算數所不能知。菩薩之數難知,菩薩功德亦無邊量,大本佛贊彼國菩薩種種功德,爲二十叁喻:一、智慧深廣,猶如大海。二、叁昧不動,如須彌山。叁、慧光明淨,超踰日月。四、淨法滿足,猶如雪山。五、平等如地,好惡普載。六、清淨如水,洗諸塵垢。七、猶如火王,燒煩惱薪。八、如風行世,普遍無礙。九、猶如虛空,一切無著。十、淨如蓮華,無有染汙。十一、猶如大乘,廣能運載。十二、如震法雷,驚覺未覺。十叁、如雨甘露,滋潤衆生。十四、如金剛山,魔外不動。十五、如梵天王,諸善最上。十六、如大樹王,普覆一切。十七、如優昙華,希有難遇。十八、如金翅鳥,威伏外道。十九、如衆遊禽,無所藏積。二十、猶如牛王,無能勝故。二十一、如大象王,善調伏故。二十二、如師子王,無所畏故。二十叁、曠若虛空,大慈等故。末複結雲:我但爲汝略言之耳,若廣說者,百千萬劫,不能窮盡。叁化伴二衆竟。

  己四 結由佛力

  舍利弗!彼佛國土,成就如是功德莊嚴。

  此處文與前全同,義與前迥異。前乃成就依報莊嚴,此則成就正報莊嚴。化主以光壽無量爲莊嚴,化伴以算數不知爲莊嚴。一一皆彌陀願行所成。大本法藏願雲:願我作佛時,光明照無央數天下,幽冥之處,皆當大明;諸天人民,以及蜎蠕,見我光明,莫不慈心作善,來生我國。此光明隨願所成也。又法藏第十叁願:設我得佛,壽命有限量,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,不取正覺。此壽命亦隨願所成也。

  又大本雲:假使比丘滿億那由他,百千數量,皆同目犍連神通,欲共計算彼佛初會聲聞,盡其神力,百分中不能知一。又雲:我作佛時,刹中菩薩,神通、智慧、辯才、相好、威神,悉皆如佛。今來成佛,得隨所願。行所成者,大本雲:爾時法藏教化衆生,修行六度,廣行教化,無量衆生,發菩提心。行今成就,有斯莊嚴,皆以願行爲能成就。光壽無量,化伴無數,爲所成就。一詳陳依正莊嚴以起信竟。

  丙二 特勸應求往生以發願分叁 丁初 往生皆登不退 二 補處上士莫測 叁 特勸發願求生 今初

  又舍利弗!極樂國土,衆生生者,皆是阿鞞跋致。

  此科承前:既聞極樂依正莊嚴,而生深信;自當依信發願。淨土法門,帶業往生,橫超叁界,殊勝超絕,不可思議。但得往生,悉皆圓證叁不退;故雲衆生生者,皆是阿鞞跋致譯雲不退轉地。不退有叁:一、位不退,預入聖流,不墜凡夫地。二、行不退,恒常度生,不墜二乘地。叁、念不退,任運增進,證入如來地。○不退更有叁義:一、大乘不退:往生彼國,趣入大乘,更不退轉複作二乘故。二、已得不退:但生彼國,凡所已得,更不退轉喪失本有故。叁、未得不退:但生彼國,凡所未得,更不退轉阻其前進故。如上所雲不退,非獨指彼國久修上士,但凡初生之者,莫不皆然。即使五逆十惡,十念成就,帶業往生,居下下品者,皆得叁不退也。若非彌陀之大願,持名之奇勳,安克臻此。

  疏鈔引十疑論,有五因緣,故得不退。一者、彌陀大悲願力攝持,故得不退。謂如大本法藏願雲:我作佛時,聞我名號,皈依精進,即得第一忍第二忍第叁忍,于諸佛法,永不退轉。譬如涉海,得乘巨航,不沈溺故。二者、佛光常照,菩提心念念增進,故得不退。謂如大本言見佛光明而生慈心。又念佛之人,佛放光明,攝受此人。譬如日月照燭暗途,不墜坑塹故。叁者、水鳥樹林,風聲樂響,皆演法音;聞者常念叁寶,故得不退。謂如此經及二部中說,譬之亡者聞鍾磬聲,增其正念故。四者、純諸菩薩以爲勝友,外無魔邪,內無煩惱,故得不退。謂如此經言諸上善人俱會一處,譬之置子莊嶽不複楚語故。五者、壽命永劫,與佛齊等,故得不退。謂如此經所雲,佛及人民壽命無邊。譬之萬裏程途,假以時日,終至寶所故。

  又起信論雲:生彼國者,常見佛故終得不退,娑婆修行多有退緣。古雲:道高一尺,魔高一丈,常來撓亂,令退道心。如身子發菩提心,路逢乞眼,六心墜落,塵劫聲聞。彼國永不退轉,故古德雲:修行以念佛爲穩當;良有以也。初往生皆登不退竟。

  丁二 補處上士莫測

  其中多有一生補處,其數甚多,非是算數所能知之;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。

  其中即叁不退中,多有一生補處。菩薩補處者,止此一生,即補佛位;如彌勒菩薩,現居兜率,當補釋迦佛位是也。大本雲:生彼國者,皆具叁十二相,究竟深入妙法要義,皆當一生遂補佛處。此等若謂是凡夫,卻不曆異生必補佛位;若謂一生補處,卻不是等覺,祗名凡夫。其數甚多,算數莫及,但可以約略而總說之。大本雲:佛告彌勒,此世界中有七百二十億菩薩生彼,一一已曾供養,無央數佛如彌勒者。他方世界,第一光遠照佛所有八十億菩薩,皆當往生。第二寶藏佛所有九十億。第叁無量音佛所有二百二十億。以及無量佛刹往生者不可複計。即此可證其數甚多。

  問:補處菩薩,位居亞聖,何得甚多?彼國觀音補彌陀佛位,勢至次補觀音佛位,其余並不聞說何日當補?答:十方有無量世界,即有無量諸佛;諸佛入般涅槃,當有無量菩薩補佛之位,何必定補極樂耶?二補處上士莫測竟。

  丁叁 特勸發願求生

  舍利弗!衆生聞者,應當發願,願生彼國,所以者何?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。

  此是本師婆心特切苦口勸谕。正勸衆生聞上極樂依正莊嚴,勝妙功德,應當發真實願,願生彼佛國土。觀應當二字,足見如來叮咛告誡,惟恐衆生聞之,如風過耳;不肯從聞生信,由信發願,依願起行。信願行叁,爲淨土資糧,欲求往生,缺一不可。故詳陳依正莊嚴以起信,次即特勸應求往生以發願。願之爲力,不可思議。極樂淨土,亦由願成。法藏因中發四十八願,今成佛道,一一如願。臨終往生,全仗願力。行願品雲:是人欲臨命終時,一切諸根,悉皆敗壞。以致親屬威勢,象馬珍寶等,悉皆散滅。惟有願王不相舍離,一切時中,引導其前。一刹那間,即得往生極樂世界。即如世人願讀書籍,即成學界;願爲貿易,即成商界;願種田園,即成農界;願習技藝,即成工界;一一無不隨願所成。極樂世界,等覺尚願往生,何況凡夫!如普賢頌雲:願我臨欲命終時,盡除一切諸障礙;面見彼佛阿彌陀,即得往生安樂刹。文殊求生之偈,句雖縮短,義則無異。偈雲:願我命終時,盡除諸煩惱,面見彌陀佛,往生安樂刹。觀此則發願求生,固當務之急也。

  所以者何?蹑前征起。征有二意:一、娑婆亦屬佛國,何必勸其舍此趣彼?二、十方無量佛刹,何必勸其定求極樂?得與如是下,乃出其故。因得與如是一生補處菩薩,諸上善人,同會一處,則熏陶有自,成佛無難也。又一解:諸上善人,通指極樂聖凡,皆稱上善;以衆生生者,皆是不退轉地,則究竟皆成無上菩提,故以同稱上善。同以無漏不思議業,感生彼國,同會一處,所謂觀音勢至,把手共行;文殊普賢,親爲勝友。如斯勝會,可不願生欤?二特勸應求往生以發願竟。

  丙叁 正示執持名號以立行分叁 丁初 揀余行 二 示正行 叁 重結勸 今初

  舍利弗!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,得生彼國。

  此承前欲親上善,須假多善多福殊勝因緣。不可以少善少福,得生彼國。因緣者,因是親因,如萬物種子,緣是助緣,如世間水土。但有種子,而無水土,不能抽芽。但有水土,而無種子,那得發生。因緣具足,方能成辦。此中以智爲先導,發菩提心,精進念佛,名多善根,即親因也。以兼修五度,求極樂果,萬首莊嚴,名多福德,即助緣也。而因緣有勝有劣:如種善根,但發聲聞心,不發菩提心,是少善根,其因則劣。如修福德,但求人天果,不求極樂果,是少福德,其緣亦劣。念佛乃善中之善,福中之福,正所謂發菩提心,求生彼國,即是大因緣也。

  何謂善中善?以具智論五菩提心故。一、發心菩提:謂于無量生死中,發大菩提心也。而持名正于凡夫生死心中,起大…

《佛說阿彌陀經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