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知:十六大国王,国土虽各不同,而护国之意则同,欲令七难不起,妖灾销灭,四境清夷,万民安乐,故欲问护国土因缘;此则生下外护经文。
“吾今先为诸菩萨说护佛果因缘,护十地行因缘。
此许示说意。观佛许示说意,与诸王问意,似不相合。实则我佛,欲说根本护国之法。夫国家之兴衰,则以人民之善恶为转移。人民之善恶,则以王者之化导为标准。今欲护其国土,须重乎人民。欲善其人民,端资乎教化。欲施以教化,先立其内行。内行若成,外护得备,所以应先明内护也。护佛果者:即生此品护果经文;护十地行者:即生下教化品护因经文;均属内护。国土则为外护矣。
“谛听谛听!善思念之!如法修行!”
此诫听思修,勖以三慧。听而曰谛者,谛实而听,不特闻言,而贵闻义之与闻意,即闻慧也。思念而曰善者,非意识之思惟念虑,乃正思惟之与正念,即思慧也。修行而曰如法者,如佛所说法,依教起行,即修慧也。
时,波斯匿王言:“善!大事因缘故,即散百亿种色华,变成百亿宝帐,盖诸大众。”
王言善者,信顺之辞。信知如来,善识物情,善能启迪,故曰善。大事因缘者:法华经以开示悟入佛之知见,为大事因缘。佛之知见,众生本具,只因一向沉迷,埋没在五蕴山中,如金在矿。佛为众生开其本有,令得显现。示以平等,生佛一如。此开示者,约如来边说。欲令众生,悟佛知见,本来具足。入佛知见,进趣佛道。此悟入者,约众生边说。
今经明成佛因果,为大事因缘。“智度论”云:佛说般若,无央数众生,当续佛种,是为大事。又“大品”云:须菩提白佛言:世尊!般若为大事故起,龙树菩萨释云:能破众生诸大烦恼,能与诸佛无上大衣,名为大事。
散百亿种色华:恭敬供养,表行因。变成百亿宝帐:表得果。盖诸大众:表慈悲益物,普荫众生。
尔时,大王复起作礼,白佛言:“世尊!一切菩萨,云何护佛果。云何护十地行因缘?”
此月光请问内护因缘。经家先叙请法之仪。复起作礼,身业恭敬。白佛言世尊,口业恭敬。身口必由意业发动,是则三业恭敬。下请词,因闻如来言:先为菩萨说护佛果,护十地因缘,故牒其词,以请之。
佛言:“菩萨化四生,不观色如,受想行识如,众生我人,常乐我净如,知见寿者如,菩萨如,六度四摄,一切行如,二谛如。
此下文有三问答。上月光初问,此佛初答。明生法二空,中道寂灭,与佛果无二。佛言菩萨化四生者:菩萨以利生为事业,智悲并运,随机施化,作大饶益。
四生,包括三界六道。天、狱惟化生。人道、阿修罗道、畜道,皆有四生。鬼道有胎化二生。人道胎生,众所共知。毗舍信弥罗,兄弟三十二人,从卵生。湿生王,从湿生。轮王宝女莲华化生。修罗,化生者天趣摄;胎生者人趣摄;卵生者鬼趣摄;湿生者畜趣摄。畜生,走兽胎生,飞禽卵生,昆虫水族有湿化二生。菩萨运心平等,普皆化度。
不观色如者:他译有二句:不观色相,不观色如。今此一句,亦具二义,即不观色,不观如也。色居五阴之首,故先明之。色以质碍为义,内五根、外六尘皆色也。本文指四生之色。观(当读去声)是能观之智,色为所观之境。菩萨化四生,不观胎卵湿化四生之色相;此有智,能了色即真空,不著有也。亦不观四生之色如(即空也);此有悲,能达色为幻有,不著无也。有无不著,全归中道。虽终日化四生,实无四生可化,是名化四生。
凡夫妄见,色相实有,所以对色起憎爱心,造作诸业,轮回不息,如狗临井,自吠其影。互相吠故,而起恶心,以致坠井而死。二乘之人,厌色为碍,析色归空,沉滞化城,不能涉俗利生,此亦偏见。菩萨观智现前,了知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无生无灭,性体自如,不假智推方如。若以智遣色存如,犹是观心未净。今圆观,不观如者,则空有不羁,境智俱寂也。
受想行识如者:受以领纳为义,想以取像为能,行以迁流为相,识以了别为用,例上可知,此五阴明法空。下众生我人三句,明生空。众生者:地水火风四大,与受想行识四心,众法和合而生,故名众生。我人者:于五阴本来无我无人中,妄执实有我人之相。今不观众生相,亦不观如。
常乐我净者:众生于无常计常,于苦为乐,无我执我,不净计净,是为四颠倒。如来证之,则为四德,菩萨了知,倒本无倒,故谓之如。今不观倒相,亦不观如,即心境双亡也。
知见寿者如者:意识名知,眼识明见,色心连持,一期住世,是为寿者。亦不观如见寿者如。众生自性,本来空寂,不待观而后空,此明生空也。
菩萨如者:非但所化生空,即能化之菩萨,亦性本自空。所修六度四摄(布施爱语利行同事)一切行门,以及真俗二谛,无不皆空。但以方便力,引导于众生。
问:上不观法如、生如真义,与“净名经”所云:一切众生皆如也,一切法亦如也,贤圣亦如也,至于弥勒亦如也,岂不相背耶?答:“净名”观如,离有见、常见。此不观如,离无见、断见。非特不背,自是更进一层,缘观俱寂也。
“是故一切法性,真实空。不来不去,无生无灭,同真际,等法性,无二无别,如虚空。
是故二字,承上起下之词。是生法二空故,一切法性,本是真空;一切包括之义,切字去声,不可作切物之切字解。一切法是事,性是理,事则无量差别,理则唯一平等。事依理起,事不离理;法依性起,法不离性;如依金作器,器依金成,器不离金。器之相,无量差别;器之性,唯是一金。一切差别诸法,不离平等一性,亦复如是。
真实空:即指一切法性,乃是真如实际,空诸妄染。此空非凡夫所见之顽空,亦非外道所计之断空,亦非二乘所证之偏空,乃第一义空,是谓真空,圆满普遍。来无所从,去无所至,故曰不来不去。本自无生,究竟无灭,故曰无生无灭。同真如实际,等圆明法性。无二者:凡圣一如。无别者:迷悟同体。喻如虚空:不变随缘,随缘不变,广大平等,无处不周。同“楞严”所云:一切众生,本源真如,即是如来成佛真体。
“是故阴入界无我,无所有相,是为菩萨行化十地,般若波罗密。”
是故阴入界无我,无所有相者:以是一切法无二无别之故。阴是五阴亦名五蕴。蕴者积聚义,阴是盖覆义。谓积聚五法,盖覆真性故。合色法为一,开心法为四。入是十二入,即六根六尘也。入有二义:一、根有入尘之功能,二、根为尘所入之处所,故名为入。开色法有五根六尘,合心法唯意根。界是十八界,六根、六尘、六识、三六合为十八界。开色法,有六尘及前五根;开心法,有意根与六识;各有界限不混,故名为界。
无我者:诸法本来无我,众生妄认五阴、六根、六识,色心为我。既有一我执之迷,则贪嗔痴慢之心生矣,杀盗淫妄之业作矣。举国皆然,则人心日险,世道日非,国些日乱。又国与国有一我见存焉,则纷夺扰攘,战祸起焉,世界不得和平。故佛说阴入界无我者,明生空也;了达生空,则我尚不可得,一切惑业,从何而生。人人如是,而国不护而自护矣。
无所有相者:谓诸法之相本空,本无所有,如梦中境。“金刚经”云:“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。”迷者妄执诸法实有,同梦中人,由梦想颠倒故,妄执梦境为实。梦可意境,则生爱:梦违情境,则生怒。此境不待梦醒故空,正在梦时,本无有相。一切众生亦尔,未曾觉悟,都在大梦之中。现前世间诸法,无非梦境。此非譬喻,乃是实语。世界是个大梦场,一切众生,乐欲不同,即是同床异梦。我作如是说话,只恐有人不信,以夜间有梦,日间何以为梦?当知一夕之梦为小梦,一生之梦为大梦。诸葛武侯曰:“大梦谁先觉,平生我自知。”岂非指一生为大梦耶!一切诸法,完全是梦境,故无有相,此明法空也。了达法空,不生贪爱。不贪则无争,无争则国治而天下平矣。
是为菩萨行化十地,般若波罗密者:此结归以上生法二空,是为菩萨行化之指南。菩萨化众生,不观色,不观如,境智俱寂,进趣十地,而到涅槃之彼岸。十地差别,不离般若。即“金刚经”云:一切贤圣,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。
白佛言:“若诸法尔者,菩萨护化众生,为化众生耶?”
此第二问答。月光领前生法二空之义,问众生尚不可得,云何可化?若诸法尔者,牒上文:四生同真际,等法性,毕竟空寂。而菩萨护化众生者,为是有化众生耶?为是无众生可化耶?
“大王!法性,色受想行识,常乐我净。不住色,不住非色,不住非非色,乃至受想行识亦不住,非非住。何以故?非色如,非非色如。
此明真则无化。法性者:诸法真空实性也。不待观而后空,本性空故。众生之五阴,如来之四德,一一无非全体法性,故不住有无二边;不住色者,不住色边。不住非色者,不住空边。不住非非色者,不住下略非色二字,即不住非色非空边。不住上,略不住亦色亦非色一句。又不住色者,遣色法。不住非色者,遣空法。不住非非色者,遣空空法也。
又智者疏云:“具足应云:不住色,不住非色,不住亦色亦非色,不住非色非非色。”其中文略第三句,及第四句非色二字。以色即是空,故不住色。以空即是色,故不住非色(非色即空也)。以色空无二而二,故不住亦色亦非色。以色空二而无二,故不住非色非非色。四句咸离,以显不住行也。
乃至受想行识亦不住,非非住者:乃至二字,超略之词。超略四德不谈,可以例知故也。受想行识亦不住,离有也。非不住,离空也。第二非字,作不字理易明显。双离空有,自然归于中道矣。
何以故下,征释不住之义。非色如,故不可定言住色。非非色如,故不可定言住非色。色与非色,二皆不住,方是般若无住真宗。
“世谛故,三假故,名见众生。
此约俗则有化,世谛即俗谛也。上真谛,明一切法皆空。此俗谛,明一切法皆有。若偏尚于空,未免坏世间相,不能成行利生。今顺世俗谛,立建化门。三…
《仁王护国经讲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