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仁王護國經講義▪P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知:十六大國王,國土雖各不同,而護國之意則同,欲令七難不起,妖災銷滅,四境清夷,萬民安樂,故欲問護國土因緣;此則生下外護經文。

  “吾今先爲諸菩薩說護佛果因緣,護十地行因緣。

  此許示說意。觀佛許示說意,與諸王問意,似不相合。實則我佛,欲說根本護國之法。夫國家之興衰,則以人民之善惡爲轉移。人民之善惡,則以王者之化導爲標准。今欲護其國土,須重乎人民。欲善其人民,端資乎教化。欲施以教化,先立其內行。內行若成,外護得備,所以應先明內護也。護佛果者:即生此品護果經文;護十地行者:即生下教化品護因經文;均屬內護。國土則爲外護矣。

  “谛聽谛聽!善思念之!如法修行!”

  此誡聽思修,勖以叁慧。聽而曰谛者,谛實而聽,不特聞言,而貴聞義之與聞意,即聞慧也。思念而曰善者,非意識之思惟念慮,乃正思惟之與正念,即思慧也。修行而曰如法者,如佛所說法,依教起行,即修慧也。

  時,波斯匿王言:“善!大事因緣故,即散百億種色華,變成百億寶帳,蓋諸大衆。”

  王言善者,信順之辭。信知如來,善識物情,善能啓迪,故曰善。大事因緣者:法華經以開示悟入佛之知見,爲大事因緣。佛之知見,衆生本具,只因一向沈迷,埋沒在五蘊山中,如金在礦。佛爲衆生開其本有,令得顯現。示以平等,生佛一如。此開示者,約如來邊說。欲令衆生,悟佛知見,本來具足。入佛知見,進趣佛道。此悟入者,約衆生邊說。

  今經明成佛因果,爲大事因緣。“智度論”雲:佛說般若,無央數衆生,當續佛種,是爲大事。又“大品”雲:須菩提白佛言:世尊!般若爲大事故起,龍樹菩薩釋雲:能破衆生諸大煩惱,能與諸佛無上大衣,名爲大事。

  散百億種色華:恭敬供養,表行因。變成百億寶帳:表得果。蓋諸大衆:表慈悲益物,普蔭衆生。

  爾時,大王複起作禮,白佛言:“世尊!一切菩薩,雲何護佛果。雲何護十地行因緣?”

  此月光請問內護因緣。經家先敘請法之儀。複起作禮,身業恭敬。白佛言世尊,口業恭敬。身口必由意業發動,是則叁業恭敬。下請詞,因聞如來言:先爲菩薩說護佛果,護十地因緣,故牒其詞,以請之。

  佛言:“菩薩化四生,不觀色如,受想行識如,衆生我人,常樂我淨如,知見壽者如,菩薩如,六度四攝,一切行如,二谛如。

  此下文有叁問答。上月光初問,此佛初答。明生法二空,中道寂滅,與佛果無二。佛言菩薩化四生者:菩薩以利生爲事業,智悲並運,隨機施化,作大饒益。

  四生,包括叁界六道。天、獄惟化生。人道、阿修羅道、畜道,皆有四生。鬼道有胎化二生。人道胎生,衆所共知。毗舍信彌羅,兄弟叁十二人,從卵生。濕生王,從濕生。輪王寶女蓮華化生。修羅,化生者天趣攝;胎生者人趣攝;卵生者鬼趣攝;濕生者畜趣攝。畜生,走獸胎生,飛禽卵生,昆蟲水族有濕化二生。菩薩運心平等,普皆化度。

  不觀色如者:他譯有二句:不觀色相,不觀色如。今此一句,亦具二義,即不觀色,不觀如也。色居五陰之首,故先明之。色以質礙爲義,內五根、外六塵皆色也。本文指四生之色。觀(當讀去聲)是能觀之智,色爲所觀之境。菩薩化四生,不觀胎卵濕化四生之色相;此有智,能了色即真空,不著有也。亦不觀四生之色如(即空也);此有悲,能達色爲幻有,不著無也。有無不著,全歸中道。雖終日化四生,實無四生可化,是名化四生。

  凡夫妄見,色相實有,所以對色起憎愛心,造作諸業,輪回不息,如狗臨井,自吠其影。互相吠故,而起惡心,以致墜井而死。二乘之人,厭色爲礙,析色歸空,沈滯化城,不能涉俗利生,此亦偏見。菩薩觀智現前,了知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無生無滅,性體自如,不假智推方如。若以智遣色存如,猶是觀心未淨。今圓觀,不觀如者,則空有不羁,境智俱寂也。

  受想行識如者:受以領納爲義,想以取像爲能,行以遷流爲相,識以了別爲用,例上可知,此五陰明法空。下衆生我人叁句,明生空。衆生者:地水火風四大,與受想行識四心,衆法和合而生,故名衆生。我人者:于五陰本來無我無人中,妄執實有我人之相。今不觀衆生相,亦不觀如。

  常樂我淨者:衆生于無常計常,于苦爲樂,無我執我,不淨計淨,是爲四顛倒。如來證之,則爲四德,菩薩了知,倒本無倒,故謂之如。今不觀倒相,亦不觀如,即心境雙亡也。

  知見壽者如者:意識名知,眼識明見,色心連持,一期住世,是爲壽者。亦不觀如見壽者如。衆生自性,本來空寂,不待觀而後空,此明生空也。

  菩薩如者:非但所化生空,即能化之菩薩,亦性本自空。所修六度四攝(布施愛語利行同事)一切行門,以及真俗二谛,無不皆空。但以方便力,引導于衆生。

  問:上不觀法如、生如真義,與“淨名經”所雲:一切衆生皆如也,一切法亦如也,賢聖亦如也,至于彌勒亦如也,豈不相背耶?答:“淨名”觀如,離有見、常見。此不觀如,離無見、斷見。非特不背,自是更進一層,緣觀俱寂也。

  “是故一切法性,真實空。不來不去,無生無滅,同真際,等法性,無二無別,如虛空。

  是故二字,承上起下之詞。是生法二空故,一切法性,本是真空;一切包括之義,切字去聲,不可作切物之切字解。一切法是事,性是理,事則無量差別,理則唯一平等。事依理起,事不離理;法依性起,法不離性;如依金作器,器依金成,器不離金。器之相,無量差別;器之性,唯是一金。一切差別諸法,不離平等一性,亦複如是。

  真實空:即指一切法性,乃是真如實際,空諸妄染。此空非凡夫所見之頑空,亦非外道所計之斷空,亦非二乘所證之偏空,乃第一義空,是謂真空,圓滿普遍。來無所從,去無所至,故曰不來不去。本自無生,究竟無滅,故曰無生無滅。同真如實際,等圓明法性。無二者:凡聖一如。無別者:迷悟同體。喻如虛空:不變隨緣,隨緣不變,廣大平等,無處不周。同“楞嚴”所雲:一切衆生,本源真如,即是如來成佛真體。

  “是故陰入界無我,無所有相,是爲菩薩行化十地,般若波羅密。”

  是故陰入界無我,無所有相者:以是一切法無二無別之故。陰是五陰亦名五蘊。蘊者積聚義,陰是蓋覆義。謂積聚五法,蓋覆真性故。合色法爲一,開心法爲四。入是十二入,即六根六塵也。入有二義:一、根有入塵之功能,二、根爲塵所入之處所,故名爲入。開色法有五根六塵,合心法唯意根。界是十八界,六根、六塵、六識、叁六合爲十八界。開色法,有六塵及前五根;開心法,有意根與六識;各有界限不混,故名爲界。

  無我者:諸法本來無我,衆生妄認五陰、六根、六識,色心爲我。既有一我執之迷,則貪嗔癡慢之心生矣,殺盜淫妄之業作矣。舉國皆然,則人心日險,世道日非,國些日亂。又國與國有一我見存焉,則紛奪擾攘,戰禍起焉,世界不得和平。故佛說陰入界無我者,明生空也;了達生空,則我尚不可得,一切惑業,從何而生。人人如是,而國不護而自護矣。

  無所有相者:謂諸法之相本空,本無所有,如夢中境。“金剛經”雲:“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。”迷者妄執諸法實有,同夢中人,由夢想顛倒故,妄執夢境爲實。夢可意境,則生愛:夢違情境,則生怒。此境不待夢醒故空,正在夢時,本無有相。一切衆生亦爾,未曾覺悟,都在大夢之中。現前世間諸法,無非夢境。此非譬喻,乃是實語。世界是個大夢場,一切衆生,樂欲不同,即是同床異夢。我作如是說話,只恐有人不信,以夜間有夢,日間何以爲夢?當知一夕之夢爲小夢,一生之夢爲大夢。諸葛武侯曰:“大夢誰先覺,平生我自知。”豈非指一生爲大夢耶!一切諸法,完全是夢境,故無有相,此明法空也。了達法空,不生貪愛。不貪則無爭,無爭則國治而天下平矣。

  是爲菩薩行化十地,般若波羅密者:此結歸以上生法二空,是爲菩薩行化之指南。菩薩化衆生,不觀色,不觀如,境智俱寂,進趣十地,而到涅槃之彼岸。十地差別,不離般若。即“金剛經”雲:一切賢聖,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。

  白佛言:“若諸法爾者,菩薩護化衆生,爲化衆生耶?”

  此第二問答。月光領前生法二空之義,問衆生尚不可得,雲何可化?若諸法爾者,牒上文:四生同真際,等法性,畢竟空寂。而菩薩護化衆生者,爲是有化衆生耶?爲是無衆生可化耶?

  “大王!法性,色受想行識,常樂我淨。不住色,不住非色,不住非非色,乃至受想行識亦不住,非非住。何以故?非色如,非非色如。

  此明真則無化。法性者:諸法真空實性也。不待觀而後空,本性空故。衆生之五陰,如來之四德,一一無非全體法性,故不住有無二邊;不住色者,不住色邊。不住非色者,不住空邊。不住非非色者,不住下略非色二字,即不住非色非空邊。不住上,略不住亦色亦非色一句。又不住色者,遣色法。不住非色者,遣空法。不住非非色者,遣空空法也。

  又智者疏雲:“具足應雲:不住色,不住非色,不住亦色亦非色,不住非色非非色。”其中文略第叁句,及第四句非色二字。以色即是空,故不住色。以空即是色,故不住非色(非色即空也)。以色空無二而二,故不住亦色亦非色。以色空二而無二,故不住非色非非色。四句鹹離,以顯不住行也。

  乃至受想行識亦不住,非非住者:乃至二字,超略之詞。超略四德不談,可以例知故也。受想行識亦不住,離有也。非不住,離空也。第二非字,作不字理易明顯。雙離空有,自然歸于中道矣。

  何以故下,征釋不住之義。非色如,故不可定言住色。非非色如,故不可定言住非色。色與非色,二皆不住,方是般若無住真宗。

  “世谛故,叁假故,名見衆生。

  此約俗則有化,世谛即俗谛也。上真谛,明一切法皆空。此俗谛,明一切法皆有。若偏尚于空,未免壞世間相,不能成行利生。今順世俗谛,立建化門。叁…

《仁王護國經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