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辨中边论》探微▪P2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《多界经》中广说此等,应随决了是处非处。

  所谓“处非处”,是说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能与不能的两个方面。举例来说,水具有湿性,可以清洗肮脏的东西。火具有暖性,可以烤熟生冷的食物。水可以把面粉糅在一起,但水没有热能,不能把生面团煮熟。而火可以煮熟生的食物,但不能把面粉糅在一起。可见,每件事物都有它能的一面和不能的一面,叫做“处非处义”。

  “论曰:处非处义略由七种不得自在,应知其相。”处非处义简单地说有七种不得自在。首先应该知道,处非处的意义主要在于破除我执,破除“上帝”的无所不能。佛法告诉我们,任何一种事物都有能与不能的两面,并没有一种事物能够代替一切。

  “一于非爱不得自在,谓由恶行虽无爱欲而堕恶趣。”一是对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能自在。比如我们对自己不喜欢的人或事,心里希望远离它,但在很多情况下偏偏远离不了,所谓“不是冤家不碰头”。你不喜欢的人偏偏同住一个房间,床铺挨着床铺,真是难受!同样,我们也不想堕落到三恶道中,但若不信因果,坏事干尽,不想去也得去。这就是“于非爱不得自在”。

  “二于可爱不得自在,谓由妙行虽无爱欲而升善趣。”二是对于可爱的东西不能自在。这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:一是对可爱的东西,一般人都希望能得到它、占有它,事实上多半不能随心所欲,所以说“于可爱不得自在”。二是“谓由妙行虽无爱欲而升善趣”,善趣指人天道,行五戒十善必感人天果报。不论你向往或不向往,种了善因自然就得善果。这是客观的因果规律,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。

  “三于清净不得自在,谓不断五盖不修七觉支,决定不能作苦边际。”三是“于清净不得自在”,我们希望清净,希望没有烦恼,事实上没那么简单,并不是想没烦恼就没烦恼。想没有烦恼,烦恼可能更多。假如一个人不断五盖,不断睡眠、掉悔、贪欲、瞋恚、疑法五种烦恼,不修七种觉支,绝对没办法断除烦恼,绝对不能断除生死痛苦。

  “四于俱生不得自在,谓一世界无二如来、二转轮王俱时出现。”什么叫俱生呢?就是在一个世界中不能同时有两位如来出世。想有两位如来同时出世,是办不到的。因为众生的福报没那么大,所以一个世界里不仅不可能出现两个如来,甚至不可能同时出现两个转轮圣王。这就是“于俱生不得自在”。

  “五于胜主不得自在,谓女不作转轮王等。”转轮圣王是古印度理想的君主,以仁义治国,当他出现的时候,四方诸侯臣服,天下大治。转轮圣王必须是男身,女身无法当转轮圣王,这就是“于胜主不得自在”。

  “六于证得不得自在,谓女不证独觉无上正等菩提。”第六是“于证得不得自在”。女身不能证得独觉及无上正等菩提,也就是说,不能以女身成佛。《法华经》中有龙女成佛的故事,不过龙女在成佛的刹那,已经转女成男。所以女众不证独觉,不证无上正等菩提,但还可以证得阿罗汉果。

  “七于现行不得自在,谓见谛者必不现行害生等事。”初果的圣人和初地以上的菩萨,想让他干坏事也干不成的。因为见谛的圣人深信因果,宁舍生命也不会去干伤害众生的事。“诸异生类容可现行。《多界经》中广说此等,应随决了是处非处。”相反,所有的异生,即地前菩萨及初果以前的凡夫众生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。在《多界经》中,关于这些道理说得很多。

  处非处善巧主要破除什么呢?主要破除“执自在”性。印度的外道认为,大自在天想干什么就干什么,像上帝一样无所不能。佛陀可不是全能的,还有七能三不能之类,所以说“于处非处不得自在”。无论科学、哲学还是佛学,都不是万能的。科学有科学解决的领域,佛学有佛学解决的领域。不能用佛学代替科学,也不能用科学代替佛学。所以,世间任何事物都有能与不能的两个方面。

  乙七、根善巧

  如是已说处非处义,根义云何?颂曰:

  根于取住续,用二净增上。

  论曰:二十二根依于六事增上义立,谓于取境眼等六根有增上义,命根于住一期相续有增上义,男女二根于续家族有增上义,于能受用善恶业果乐等五根有增上义,于世间净信等五根有增上义,于出世净未知等根有增上义。

  “根”是增上义,具体内容为二十二根。《俱舍论·根品》专门阐述了二十二根。在一期生命流转还灭的过程中,有二十二种增上的力量。因为有这二十二种增上缘,才能成就人生中的许多事。

  “论曰:二十二根依于六事增上义立。”二十二根主要根据六事增上所建立。

  “谓于取境眼等六根有增上义。”第一,六根对于所认识的六尘境界有增上义。因为有了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根,人们才能认识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。假如没有六根,人们就无法认识六尘境界。

  “命根于住一期相续有增上义。”第二,命根对于一期生命的延续有增上的作用。有了命根,有情才得以生存,并一直延续到死亡。假如没有命根,就呜呼哀哉了,自然谈不上生命的延续。所以,有命根生命才得以延续。

  “男女二根于续家族有增上义。”第三,男女二根对传宗接代有增上的作用。

  “于能受用善恶业果乐等五根有增上义。”第四,五受根对于受用善恶业的果报有增上作用。有情所造的善业或不善业,将来会感得苦、乐、忧、喜、舍五种结果,这五种感受是建立在人们招感果报的基础上。假如人类没有痛苦或快乐的感觉,没有欢喜或忧愁的感觉,那么干好事或干坏事都无所谓,反正对痛苦或快乐的结果都感觉不到有什么差别。

  “于世间净信等五根有增上义。”第五,对有情世间的净化,信等五根具有增上作用。信等五根为信根、精进根、念根、定根、慧根。

  “于出世净未知等根有增上义。”第六,已知根、未知根、具知根等三无漏根,对于出世解脱及断烦恼具有增上作用。

  说二十二根的目的,就是为了破除宿命论。有情在不了解二十二根的情况下,总觉得冥冥之中有种力量在左右自己的行为,在决定自己的命运。二十二根则揭示了人生的一切并非由某种永恒不变的主体在支配,人类命运的改造,完全把握在自己手中。

  乙八、世善巧

  已说根义,世义云何?颂曰:

  因果已未用,是世义应知。

  论曰:应知因果已未受用,随其所应三世义别。谓于因果俱已受用是过去义,若于因果俱未受用是未来义,若已受用因未已受用果是现在义。

  世,就是三世。从时间上来说,有过去、现在、未来三世。如何区别过去、现在、未来呢?其实并不容易。比如说现在,现在还没说完就过去了;我们说未来,未来还没说完就变成现在了。时间就是这样交替飞逝,像流水般不断流淌着。那么,到底怎么区分三世因果呢?

  “论曰:应知因果已未受用,随其所应三世义别。”根据因果的规律,是以感果还是未感果来区分三世。

  “谓于因果俱已受用是过去义。”若因果都已经发生过,比如从开学典礼的准备到典礼结束,典礼的整个过程都已完成,那就属于过去。

  “若于因果俱未受用是未来义。”若因和果都没有发生,那就属于未来。

  “若已受用因未已受用果是现在义。”若因已经种下,但结果还没有产生或正在发生、展开的过程中,则属于现在。

  如果一个人不了解三世因果的变化,就会执著有一个“常”,认为世间是永恒不变的。而佛教告诉我们,世间一切事物的因果都在变化过程中,不是永恒不变的。

  乙九、谛善巧

  已说世义,谛义云何?颂曰:

  受及受资粮,彼所因诸行。二寂灭对治,是谛义应知。

  论曰:应知谛者即四圣谛。一苦圣谛,谓一切受及受资粮,契经中说诸所有受皆是苦故,受资粮者谓顺受法。二集圣谛,谓即彼苦所因诸行。三灭圣谛,谓前二种究竟寂灭。四道圣谛,谓即苦集能对治道。

  “论曰:应知谛者即四圣谛。”谛,即四圣谛,也就是四种真实,显示了世间与出世间的真实因果。四谛是佛法的大纲,整个佛法理论不外乎四谛。

  “一苦圣谛,谓一切受及受资粮,契经中说诸所有受皆是苦故,受资粮者谓顺受法。”苦谛的内容,包括一切受及受资粮。佛教所说的受,不仅仅是苦受,还有乐受、喜受、忧受、舍受。不管是哪种受,从它们的本质上来说都是苦的。所谓“受资粮”,就是和受相关的异熟果报。比如人的色身、感情、思想等,这些都是受资粮。因为有了这些受资粮,我们才有能力感受苦乐,感受忧喜。

  “二集圣谛,谓即彼苦所因诸行。”所谓集谛,即招感痛苦的原因,也就是烦恼、业等。

  “三灭圣谛,谓前二种究竟寂灭。”所谓灭谛,是消除痛苦与烦恼之后所证得的涅槃。

  “四道圣谛,谓即苦集能对治道。”所谓道谛,即能对治“苦、集”的途径,也就是八正道。

  如果不了解四谛法门,人们将会执著染净所依性,认为染净法的生起,有一种外在的特殊力量在决定。其实,染净法的生起也是缘起的。了解四谛法门之后,就能破除执染净所依性。

  乙十、乘善巧

  已说谛义,乘义云何?颂曰:

  由功德过失,及无分别智。依他自出离,是乘义应知。

  论曰:应知乘者,谓即三乘,此中如应显示其义。若从他闻涅槃功德、生死过失而起此智,由斯智故得出离者,是声闻乘。不从他闻涅槃功德、生死过失自起此智,由斯智故得出离者,是独觉乘。若自然起无分别智,由斯智故得出离者,名无上乘。

  乘指三乘、五乘或一乘。乘是运载义,从凡夫到修行成佛,整个修行过程所运用的方法,就叫做“乘”。就像旅客必须乘坐汽车、火车或飞机、轮船才能到达目的地一样。同样,学佛修行也要依止某一种法门,或是人天乘,或是声闻乘,或是菩萨乘,修行者才能成就。依止人天乘的法门,就能成就人天乘的果位;依止声闻乘的法门,就能成就声闻乘的果位;依…

《《辨中边论》探微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