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《多界經》中廣說此等,應隨決了是處非處。
所謂“處非處”,是說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能與不能的兩個方面。舉例來說,水具有濕性,可以清洗肮髒的東西。火具有暖性,可以烤熟生冷的食物。水可以把面粉糅在一起,但水沒有熱能,不能把生面團煮熟。而火可以煮熟生的食物,但不能把面粉糅在一起。可見,每件事物都有它能的一面和不能的一面,叫做“處非處義”。
“論曰:處非處義略由七種不得自在,應知其相。”處非處義簡單地說有七種不得自在。首先應該知道,處非處的意義主要在于破除我執,破除“上帝”的無所不能。佛法告訴我們,任何一種事物都有能與不能的兩面,並沒有一種事物能夠代替一切。
“一于非愛不得自在,謂由惡行雖無愛欲而墮惡趣。”一是對自己不喜歡的東西不能自在。比如我們對自己不喜歡的人或事,心裏希望遠離它,但在很多情況下偏偏遠離不了,所謂“不是冤家不碰頭”。你不喜歡的人偏偏同住一個房間,床鋪挨著床鋪,真是難受!同樣,我們也不想墮落到叁惡道中,但若不信因果,壞事幹盡,不想去也得去。這就是“于非愛不得自在”。
“二于可愛不得自在,謂由妙行雖無愛欲而升善趣。”二是對于可愛的東西不能自在。這可以從兩方面去理解:一是對可愛的東西,一般人都希望能得到它、占有它,事實上多半不能隨心所欲,所以說“于可愛不得自在”。二是“謂由妙行雖無愛欲而升善趣”,善趣指人天道,行五戒十善必感人天果報。不論你向往或不向往,種了善因自然就得善果。這是客觀的因果規律,不以個人意志爲轉移。
“叁于清淨不得自在,謂不斷五蓋不修七覺支,決定不能作苦邊際。”叁是“于清淨不得自在”,我們希望清淨,希望沒有煩惱,事實上沒那麼簡單,並不是想沒煩惱就沒煩惱。想沒有煩惱,煩惱可能更多。假如一個人不斷五蓋,不斷睡眠、掉悔、貪欲、瞋恚、疑法五種煩惱,不修七種覺支,絕對沒辦法斷除煩惱,絕對不能斷除生死痛苦。
“四于俱生不得自在,謂一世界無二如來、二轉輪王俱時出現。”什麼叫俱生呢?就是在一個世界中不能同時有兩位如來出世。想有兩位如來同時出世,是辦不到的。因爲衆生的福報沒那麼大,所以一個世界裏不僅不可能出現兩個如來,甚至不可能同時出現兩個轉輪聖王。這就是“于俱生不得自在”。
“五于勝主不得自在,謂女不作轉輪王等。”轉輪聖王是古印度理想的君主,以仁義治國,當他出現的時候,四方諸侯臣服,天下大治。轉輪聖王必須是男身,女身無法當轉輪聖王,這就是“于勝主不得自在”。
“六于證得不得自在,謂女不證獨覺無上正等菩提。”第六是“于證得不得自在”。女身不能證得獨覺及無上正等菩提,也就是說,不能以女身成佛。《法華經》中有龍女成佛的故事,不過龍女在成佛的刹那,已經轉女成男。所以女衆不證獨覺,不證無上正等菩提,但還可以證得阿羅漢果。
“七于現行不得自在,謂見谛者必不現行害生等事。”初果的聖人和初地以上的菩薩,想讓他幹壞事也幹不成的。因爲見谛的聖人深信因果,甯舍生命也不會去幹傷害衆生的事。“諸異生類容可現行。《多界經》中廣說此等,應隨決了是處非處。”相反,所有的異生,即地前菩薩及初果以前的凡夫衆生才可能出現這種情況。在《多界經》中,關于這些道理說得很多。
處非處善巧主要破除什麼呢?主要破除“執自在”性。印度的外道認爲,大自在天想幹什麼就幹什麼,像上帝一樣無所不能。佛陀可不是全能的,還有七能叁不能之類,所以說“于處非處不得自在”。無論科學、哲學還是佛學,都不是萬能的。科學有科學解決的領域,佛學有佛學解決的領域。不能用佛學代替科學,也不能用科學代替佛學。所以,世間任何事物都有能與不能的兩個方面。
乙七、根善巧
如是已說處非處義,根義雲何?頌曰:
根于取住續,用二淨增上。
論曰:二十二根依于六事增上義立,謂于取境眼等六根有增上義,命根于住一期相續有增上義,男女二根于續家族有增上義,于能受用善惡業果樂等五根有增上義,于世間淨信等五根有增上義,于出世淨未知等根有增上義。
“根”是增上義,具體內容爲二十二根。《俱舍論·根品》專門闡述了二十二根。在一期生命流轉還滅的過程中,有二十二種增上的力量。因爲有這二十二種增上緣,才能成就人生中的許多事。
“論曰:二十二根依于六事增上義立。”二十二根主要根據六事增上所建立。
“謂于取境眼等六根有增上義。”第一,六根對于所認識的六塵境界有增上義。因爲有了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根,人們才能認識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。假如沒有六根,人們就無法認識六塵境界。
“命根于住一期相續有增上義。”第二,命根對于一期生命的延續有增上的作用。有了命根,有情才得以生存,並一直延續到死亡。假如沒有命根,就嗚呼哀哉了,自然談不上生命的延續。所以,有命根生命才得以延續。
“男女二根于續家族有增上義。”第叁,男女二根對傳宗接代有增上的作用。
“于能受用善惡業果樂等五根有增上義。”第四,五受根對于受用善惡業的果報有增上作用。有情所造的善業或不善業,將來會感得苦、樂、憂、喜、舍五種結果,這五種感受是建立在人們招感果報的基礎上。假如人類沒有痛苦或快樂的感覺,沒有歡喜或憂愁的感覺,那麼幹好事或幹壞事都無所謂,反正對痛苦或快樂的結果都感覺不到有什麼差別。
“于世間淨信等五根有增上義。”第五,對有情世間的淨化,信等五根具有增上作用。信等五根爲信根、精進根、念根、定根、慧根。
“于出世淨未知等根有增上義。”第六,已知根、未知根、具知根等叁無漏根,對于出世解脫及斷煩惱具有增上作用。
說二十二根的目的,就是爲了破除宿命論。有情在不了解二十二根的情況下,總覺得冥冥之中有種力量在左右自己的行爲,在決定自己的命運。二十二根則揭示了人生的一切並非由某種永恒不變的主體在支配,人類命運的改造,完全把握在自己手中。
乙八、世善巧
已說根義,世義雲何?頌曰:
因果已未用,是世義應知。
論曰:應知因果已未受用,隨其所應叁世義別。謂于因果俱已受用是過去義,若于因果俱未受用是未來義,若已受用因未已受用果是現在義。
世,就是叁世。從時間上來說,有過去、現在、未來叁世。如何區別過去、現在、未來呢?其實並不容易。比如說現在,現在還沒說完就過去了;我們說未來,未來還沒說完就變成現在了。時間就是這樣交替飛逝,像流水般不斷流淌著。那麼,到底怎麼區分叁世因果呢?
“論曰:應知因果已未受用,隨其所應叁世義別。”根據因果的規律,是以感果還是未感果來區分叁世。
“謂于因果俱已受用是過去義。”若因果都已經發生過,比如從開學典禮的准備到典禮結束,典禮的整個過程都已完成,那就屬于過去。
“若于因果俱未受用是未來義。”若因和果都沒有發生,那就屬于未來。
“若已受用因未已受用果是現在義。”若因已經種下,但結果還沒有産生或正在發生、展開的過程中,則屬于現在。
如果一個人不了解叁世因果的變化,就會執著有一個“常”,認爲世間是永恒不變的。而佛教告訴我們,世間一切事物的因果都在變化過程中,不是永恒不變的。
乙九、谛善巧
已說世義,谛義雲何?頌曰:
受及受資糧,彼所因諸行。二寂滅對治,是谛義應知。
論曰:應知谛者即四聖谛。一苦聖谛,謂一切受及受資糧,契經中說諸所有受皆是苦故,受資糧者謂順受法。二集聖谛,謂即彼苦所因諸行。叁滅聖谛,謂前二種究竟寂滅。四道聖谛,謂即苦集能對治道。
“論曰:應知谛者即四聖谛。”谛,即四聖谛,也就是四種真實,顯示了世間與出世間的真實因果。四谛是佛法的大綱,整個佛法理論不外乎四谛。
“一苦聖谛,謂一切受及受資糧,契經中說諸所有受皆是苦故,受資糧者謂順受法。”苦谛的內容,包括一切受及受資糧。佛教所說的受,不僅僅是苦受,還有樂受、喜受、憂受、舍受。不管是哪種受,從它們的本質上來說都是苦的。所謂“受資糧”,就是和受相關的異熟果報。比如人的色身、感情、思想等,這些都是受資糧。因爲有了這些受資糧,我們才有能力感受苦樂,感受憂喜。
“二集聖谛,謂即彼苦所因諸行。”所謂集谛,即招感痛苦的原因,也就是煩惱、業等。
“叁滅聖谛,謂前二種究竟寂滅。”所謂滅谛,是消除痛苦與煩惱之後所證得的涅槃。
“四道聖谛,謂即苦集能對治道。”所謂道谛,即能對治“苦、集”的途徑,也就是八正道。
如果不了解四谛法門,人們將會執著染淨所依性,認爲染淨法的生起,有一種外在的特殊力量在決定。其實,染淨法的生起也是緣起的。了解四谛法門之後,就能破除執染淨所依性。
乙十、乘善巧
已說谛義,乘義雲何?頌曰:
由功德過失,及無分別智。依他自出離,是乘義應知。
論曰:應知乘者,謂即叁乘,此中如應顯示其義。若從他聞涅槃功德、生死過失而起此智,由斯智故得出離者,是聲聞乘。不從他聞涅槃功德、生死過失自起此智,由斯智故得出離者,是獨覺乘。若自然起無分別智,由斯智故得出離者,名無上乘。
乘指叁乘、五乘或一乘。乘是運載義,從凡夫到修行成佛,整個修行過程所運用的方法,就叫做“乘”。就像旅客必須乘坐汽車、火車或飛機、輪船才能到達目的地一樣。同樣,學佛修行也要依止某一種法門,或是人天乘,或是聲聞乘,或是菩薩乘,修行者才能成就。依止人天乘的法門,就能成就人天乘的果位;依止聲聞乘的法門,就能成就聲聞乘的果位;依…
《《辨中邊論》探微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