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法對心理問題的解決
濟群法師 ——講于第五屆海峽兩岸心理輔導論壇
我是首次參加心理學界的論壇,本著交流和學習的態度而來。聽了衆多專家學者的發言,深受啓迪。我覺得,佛學界和心理學界有共同關心的話題,那就是如何解決心理問題。就這一點來說,佛學和心理學的目標是相通,甚至相同的。
心理學起源于西方,就目前發展來看,也偏向西方式的治療方法。而誕生于2500多年前的佛學,曆來也被稱爲心學,是心靈的智慧,也是解決心理問題的智慧。從這個意義上說,可以稱爲東方心理學。
佛法修行的目的,一是解脫,一是成佛。
所謂解脫,其實並不玄妙,簡言之,就是代表著心靈的自由。每個人都有許多煩惱,每解除一種,心靈就能從這種煩惱製造的束縛中解脫出來。現在是一個前所未有的躁動時代。這種彌漫在城市乃至鄉村的躁動氣息,正來自我們內在的情緒和煩惱,我稱之爲“心靈垃圾”。環境需要保護,需要治理,我們的內心同樣需要保護和治理,不然就會成爲堆積如山的垃圾場。在這樣的心靈環境下,怎麼可能感知幸福,怎麼可能獲得甯靜?
當所有煩惱被徹底平息,心靈不再有任何躁動、任何不安、任何羁絆,也就是佛法所說的“涅槃”。此時,內心會呈現出無比的寂靜,所謂“涅槃寂靜”。這種寂靜,並不是沒有聲音、萬籁俱寂的靜,而是來自生命內在的寂靜。當心進入這種寂靜狀態,我們就能毫無阻礙地感知一切,包括許多微細的聲音,可以聽到眼睛眨動,聽到螞蟻打架。這種內在的寂靜,來自對空性的體證,也就是佛法所說的宇宙人生的最高真理。所以說,解脫和涅槃都是心靈抵達的境界,而非某種生理現象,不是長生不老,不是羽化成仙。
所謂成佛,也不是成就外在的什麼,不是像考職稱、獲大獎那樣,有職稱可考,有獎項可獲。因爲佛的內涵不是其他,就是生命的徹底覺醒,是慈悲和智慧的圓滿成就,同樣源于對內心的改造。
佛法認爲,凡夫因處在無明狀態而無法看清生命真相。我們時時都在關心自己,關心和自己有關的一切,但究竟什麼代表著我?什麼是世界真相?大多數人信賴自己的感覺,事實上,我們的所知所見只是主觀意識的投射,是由意識構造的影像。我們不知道“生從何來,死往何去”,不知道“活著的意義究竟是爲了什麼”,甚至不知道“我是誰”,如此種種,是人們追問了千百年至今仍爲之困擾的問題。
那麼,人類是否永遠無法透徹世界真相呢?從佛法角度來說,生命雖是迷惑的顯現,但本身也蘊含著無限智慧。修行,就是通過聞思修來開發內在潛力。一旦啓動這種智慧,就有力量破迷開悟,從無明狀態中覺醒。今天很多專家講到生命品質,事實上,佛法的一切修行,都是爲了將生命潛在的高尚品質開發出來,成就佛陀那樣的智慧和慈悲。這是佛陀品質的兩大特征,無限的智慧,令我們究竟解脫煩惱;無限的慈悲,令我們關愛並幫助一切衆生。由此可見,佛法所關注的都是心理問題,是以心靈而非客觀世界作爲認識和改善的對象。
說到佛法,或許有人會對那些深奧的典籍和術語望而卻步,對衆多的體系和宗派無從抉擇。其實,佛法雖有複雜的一面,基本綱領卻是簡單的,如苦集滅道四谛法門,就是佛陀爲衆生指出的,從發現問題到解決問題的簡要途徑。
解決苦,首先要認識苦。就像病人,只有知道自己患病後,才會想方設法地尋求治療。佛法修行,也是以認識人生是苦爲前提。這種苦,是從本質而非感覺來說。在我們的感覺中,人生似乎有苦有樂,尤其在娛樂業空前發達的今天,隨便玩些什麼,就能把痛苦暫時抛在一邊。但佛陀以智慧觀照,發現世間所謂的快樂,無不建立在苦的前提下,從本質來說無非是苦。饑餓難耐是一種痛苦,因爲這種苦,吃飯才會成爲快樂。走路疲勞是一種痛苦,因爲這種苦,休息才會成爲快樂。
從佛法角度來看,世間所有快樂都是以某種需求爲前提。如果沒有需求,同樣的事情,未必能帶來快樂。“有朋自遠方來,不亦樂乎”,這種快樂,是建立在渴望見到對方的前提下。如果是避之唯恐不及不想見的人,見面就成了“仇人相見,分外眼紅”。如果沒有饑餓感,吃飯會成爲快樂嗎?即使面對山珍海味,也沒有誰能不停地吃下去。如果吃飯具有快樂的本質,那麼,無論什麼時候吃,也無論吃多少,都應該感到快樂,且應該越吃越快樂才是。事實上,一旦超過身體所需,吃飯立刻由快樂轉爲痛苦。
所以佛法是從生命內在尋找痛苦之源,也就是集,即苦的成因。找到疾病的源頭所在,就能由此考量解決的結果和方案。滅,是疾病治愈後的健康狀態。道,則是治療的方法。從四谛法門可以看到,佛法修行所做的,就是幫助人們從認識苦到止息苦,是從內心而非外在環境來解決人生問題。
那麼,佛法又是怎樣解決這些問題的呢?我想從兩方面和大家談一談。
一、心是什麼
佛法對人生問題的解決,是從心理入手,這就必須了解心的特征。
1.心是多元、複合的作用
佛法認爲,心具有多元、複合的作用,是由各種心理因素組成。首先是普通心理,相當于心理學所說的感覺、情緒、注意、表象、意志等。此外,還有善和不善的心理,是和道德、犯罪有關的心理。
佛法中,將不善的心理稱爲煩惱。煩惱形形色色,最基本的是貪嗔癡,又稱叁毒,是叁種危害心靈健康的毒素。如果平日疏于管理,這些毒素就會在內心自由生長,進而形成不良嗜好。再進一步,就會成爲頑固的習氣,我稱之爲“心靈的腫瘤”。而善的心理則是道德建設的基礎,包括覺知、慈悲、愛心、善良等。提及道德,人們往往將之作爲社會公共秩序的需要,卻忽略了它對完善自身的意義。
善的心理,是一種和諧並令自他快樂的心理。當我們升起一念善心時,當我們想要幫助他人時,當下就是調柔而快樂的,形之于外,也會給別人帶去快樂。反之,那些不善心理則會令自他受到傷害。只要對別人生起嗔心,即使沒有訴諸行動,自己也會成爲這種仇恨的受害者。一個心懷仇恨的人,會是快樂的嗎?所以,善惡不僅指外在行爲,根源還在于內心。這種心理産生的當下,又會形成結果。當我們行善或作惡時,善或不善的力量會不斷強大,使人格得到提升或隨之墮落。
或許有人會覺得,自己也有慈悲和愛心,那還有必要修行嗎?須知,我們的慈悲心往往是非常狹隘的。因爲它是建立在自我基礎上,只能容納幾個人。內心容納得越少,和世界的對立也就越多。而佛法所提倡的是大慈大悲,是和一切衆生融爲一體,是以一切衆生爲幫助對象。這種虛空般包容一切、沒有任何對立的慈悲,才是圓滿的慈悲。
此外,生命內在的覺知力也很重要。我們每天都在收看世間的各種新聞或事件,卻很少反觀自己的內心,看看其中究竟發生了什麼。心靈系統本身具有自我觀照的功能,可以進行自我認識、檢測和管理。這種覺知力,是人生最爲寶貴的財富,開啓這一功能,就可以幫助我們止惡行善,培養正面情緒,消除不良情緒。
我們的人格,就是建立在種種心理因素之上。這就需要時常進行審視:它究竟由哪些因素組成?占據主導地位的又是哪些?對那些給自他帶來利益的正面心理,應積極發揚;對那些給人生構成傷害的負面情緒,應努力消除。這就是佛法修行所做的,事實上,這也是人生的意義所在。在整個人生旅程中,唯有生命品質的改善,對我們才具有永久的意義。
2.心是無盡生命的積累
佛法認爲,生命是無盡的積累。我們所有的言行乃至起心動念,即使已經成爲過去,也會在內心留下痕迹,形成相應的心理力量。用佛教的話來說,就是“功不唐捐”。在客觀上,所有事情都會成爲過去,甚至被逐漸遺忘,但在內心留下的烙印,在生命品質中形成的記錄卻不會自動消失,並會積聚爲影響未來生命走向的力量。
從小到大,我們的興趣、能力、習慣就是這樣不斷養成的。其中有些是先天因素,來自往昔的習氣;有些是後天培養,在成長過程中逐漸積累而成。在形成過程中,還會受到不同思想觀念、周邊環境及生活方式的影響。其中,又以觀念的影響力爲主。有什麼樣的觀念,就會形成什麼樣的心態,形成什麼樣的生活方式。當觀念發生錯誤,就會導致不良心態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。比如人死如燈滅的觀念,會導致及時行樂或消極厭世的心態。在這兩種極端的心態之下,生活質量也就可想而知了。
佛教有個宗派叫唯識宗,將心分爲八識,包含意識和潛意識。其中,眼耳鼻舌身意爲前六識,是可以感受到的心理活動,屬于意識範疇。第七末那識和第八阿賴耶識則是直接感受不到的心理活動,屬于潛意識範疇。
唯識宗將第八阿賴耶識作爲生命載體。它就像一個有著無限容量的硬盤,儲藏著我們無始以來的生命信息。在生命延續過程中,過去所有的言行及喜怒哀樂,會在內心形成力量,影響現在的生命。而現在所做的一切,又會成爲影響未來生命的力量。
第七識的作用,則是因爲對第八識的錯誤認識而産生潛在的自我意識。人們之所以會事事以自我爲中心,根源就在于此。第八識雖是生命載體,並非固定不變的靈魂或神我。事實上,它是流動變化的。佛法認爲,生命是流動的過程,其變化“刹那生滅,相似相續”。也就是說,它始終處于不斷變化中,但這種變化是相似的,就像流水,表面看來始終是同一條河,但其中的水卻在不分晝夜地流動著、變化著。但第七識出于誤解,在不間斷的審查思量中,始終執第八識爲我,念念不忘,從而形成我癡、我見、我愛、我慢四根本煩惱。人們所有的思維活動,都會受到這種自我意識的影響。
很多人都知道,佛教強調因果。但我們所以爲的因果,往往局限于現象,局限于具體事件…
《佛法對心理問題的解決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