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辨中邊論》探微▪P2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止菩薩乘的法門,就能成就菩薩乘的果位。這就是乘的內涵。

  “論曰:應知乘者,謂即叁乘,此中如應顯示其義。”乘就是叁乘,即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。它們的內容是什麼?它們的含義是什麼?

  “若從他聞涅槃功德、生死過失而起此智,由斯智故得出離者,是聲聞乘。”首先說聲聞乘。聲聞人聽聞四谛教法,然後發出離心,解脫生死。更具體一點說,聲聞人是“從他聞”,從佛陀或佛弟子處聽聞涅槃的功德、生死的過失,然後産生厭離生死、尋求解脫的願望。因爲有這樣一種認識,自然會厭離世間種種,尋求出離之道。學佛者如果缺乏出離心,對世間的衣食住行、名聞利養、榮辱得失就會貪著不舍。貪的東西特別多,煩惱也就特別多,所以要有出離心。在修學佛法過程中以出離心爲基礎,然後根據四谛法門去修行,就屬于“聲聞乘”。

  “不從他聞涅槃功德、生死過失自起此智,由斯智故得出離者,是獨覺乘。”獨覺也叫緣覺,和聲聞乘不同的是,緣覺的特點是“不從他聞”。佛陀出世也好,不出世也好,獨覺能獨自覺悟人生真理。一般來說,緣覺都是在佛陀不出世的時候出世,通常所說的辟支佛就屬于獨覺。獨覺乘的聖人,看到花開花落、雲卷雲舒,看到生老病死、悲歡離合、成住壞空,自然會對世間産生厭離,不再貪著世間,自然就能産生徹見無常的智慧,所以是“不從他聞”。當他認識到無常的時候,也能意識到涅槃寂靜是好,生死纏縛是不好,自然就能看到涅槃的功德和生死的過失。由這種智慧而得到出離的人,就是“獨覺乘”。

  “若自然起無分別智,由斯智故得出離者,名無上乘。”無上乘指佛乘或菩薩乘。如何區分大小乘呢?通常是取決于發心,即發的是出離心還是菩提心。如果發的是出離心,那就是聲聞乘;如果發的是菩提心,那就是無上乘。本論則以爲,自然生起無分別智,不必通過漸次觀行,這種人就屬于無上乘,屬于大乘。這是從根機上來說,如果從發心或結果上,就不是這樣區分了。比如從結果看,聲聞乘證的果位是解脫身,而佛陀證的是法身。

  說“乘善巧”的意義是爲了破“執觀行者”性。從乘善巧來看,叁乘行者是因爲根機及所修法門的不同而成就不同聖果。這就能破除“執觀行者”的問題,即修行中少有所得就覺得自己很了不起。

  乙十一、有爲無爲善巧

  已說乘義,雲何有爲無爲法義?頌曰:

  有爲無爲義,謂若假若因,若相若寂靜,若彼所觀義。

  論曰:應知此中假謂名等,因謂種子所攝藏識,相謂器、身並受用具,及轉識攝意、取、思惟。意謂恒時思量性識,取謂前五識取現境故,思惟即是第六意識,以能分別一切境故。如是若假若因若相及相應法,總名有爲。若寂靜者,謂所證滅及能證道,能寂靜故。彼所觀義謂即真如,是寂靜道所緣境故。如是所說若諸寂靜若所觀義,總名無爲。應知此中緣蘊等十義所起正知,名蘊等善巧。

  這個頌解釋有爲和無爲的特點,及有爲和無爲各自包含的意義。簡單介紹如下。

  丙一、有爲法的特點:

  “論曰:應知此中假謂名等。”有爲法的第一個特點是假。《中論》說:“衆因緣生法,我說即是無。亦爲是假名,亦是中道義。”有爲法的存在是虛妄不實的,從它的名稱到現象都不是真的,都是不實在的。

  “因謂種子所攝藏識。”有爲法的第二個特點是因,因指萬法産生的因緣。有爲法的産生及有爲法的特點是有因有果、有因有緣。因是種子所攝的藏識,指第八阿賴耶識。阿賴耶識作爲宇宙人生萬法生起的因,尤其重要的,是它所含藏的種子。種子包括名言種子和異熟種子兩種。無爲法是否也屬于因緣所生法呢?不是。如果無爲法是因緣所生,那麼就應該有生有滅。如果有生有滅,無爲法和有爲法又有什麼區別呢?中觀所說的無爲法沒有離開緣起,並不是說無爲法就是緣起。

  “相謂器、身並受用具,及轉識攝意、取、思惟。意謂恒時思量性識,取謂前五識取現境故,思惟即是第六意識,以能分別一切境故。”有爲法的第叁個特點是相。相是體相,這裏指有爲法的體相。有爲法的體相包括叁方面。一是器,就是器界,包括山河大地等。器界能夠盛載萬物,如地球就像龐大的器界一樣,能夠裝載山河大地和衆多生靈。二是身,指有情的根身,也就是浮塵根和淨色根。叁是受用具,指根身受用的器具。如住房、家具、電器等,都屬于受用具。還有人所受用的一切,如眼睛所能看到的、耳朵所能聽到的、鼻子所能聞到的、舌頭所能嘗到的、身體所能接觸到的等,也都是受用具。

  此外還有轉識,也就是前七識。轉是轉起,以第八識爲因而生起前七識,所以叫轉識。轉識還有另一層含義,就是轉達、傳送。第八識的種子傳送到外界,把外界的信息轉到第八識,所以叫轉識。轉識有叁義:

  1.意,“意謂恒時思量性識。”恒時思量性識指第七識。第七識是“恒審思量我相隨”。在八個識中,第七識的活動基本上沒有間斷,所以人在做夢時還有自我意識。在修行的意義上說,轉變第七識非常重要,因爲整個修行的關鍵是破除我執,而我執的根源就是第七識。

  2.取,“取謂前五識取現境故。”取指前五識。前五識在叁量中屬于現量,在叁境中屬于性境,取眼前的境界。所以說“性境現量通叁性”。

  3.思惟,“思惟即是第六意識,以能分別一切境故。”思惟指第六意識。第六識的特點是善于思惟,具有“叁性叁量通叁境”的叁種分別,能夠分別一切境界。

  “如是若假若因若相及相應法,總名有爲。”像以上所說的若假、若因、若相,就是一切有爲法的體相。除此之外,和八識心王相應的心所法,即《百法明門論》中的前四位:心法、心所法、色法和心不相應行法,都是屬于有爲法。

  丙二、無爲法的特點:

  “若寂靜者,謂所證滅及能證道,能寂靜故。”無爲法的第一個特點是寂靜。平常說,無人吵鬧的地方,或住在山裏不受塵囂幹擾就是寂靜。事實上這並不是真正的寂靜,因爲在你的內心還存在躁動不安的因素。佛教認爲,只有涅槃及通往涅槃的智慧,才是真正的寂靜。這就是“所證滅”的“能證道”。

  有的人認爲“滅”就是什麼也沒有了,說到涅槃就擔心斷滅。一個人不修行時,執著有我,這是常見;而修行時又耽心斷滅,這是斷見。原因是對“灰身滅智”不能正確理解。“灰身滅智”之後,生命體是否存在?又是以什麼形式出現?涅槃是不是什麼都沒有了?這個人是否將在世上消失?有的人很擔心這些問題。學佛法要有正思惟,要想對佛法有深刻的認識,把佛法變成自己的智慧,必須靠如理思惟。但思惟不是瞎想,而是在正見的基礎上,在聽聞思經教的基礎上去思惟,不是關起門來胡思亂想。這樣的胡思亂想是掉舉,而不是正思惟。胡思亂想很可怕,越想越煩惱。除了佛法之外,把思想變得越簡單越好。平常不要亂想,要思考就思考佛法的問題。久而久之,就會越來越單純,越來越有智慧。

  單純是人生幸福的一個關鍵因素。人和動物哪個過得好?不能一概而論。從物質生活來說,應該是人過得更優越。當然也有一些動物過得很好,

  生活在自然的環境中,盡情享受大自然的給予。而從精神上的痛苦來說,人恐怕要比動物嚴重。因爲人有複雜的思想,人的很多煩惱不是從身體帶來的,而是從思想上産生的,是人自己想出來的。比如有錢的人,吃的、穿的、住的樣樣都有,但坐在房間裏胡思亂想,照樣可以想出很多煩惱來,動物可能沒有這個本事。但動物不可取的地方是愚癡,而成佛卻要有發達的思惟能力爲前提。

  “彼所觀義謂即真如,是寂靜道所緣境故。”無爲法的第二個特點就是“彼所觀義”。彼所觀義是聖道所證得的境界,即真如。從這裏我們可以發現:真如從所緣的角度來說,它是境界;從證得的結果來說,它叫涅槃。涅槃和真如不是兩個東西。真如是屬于無分別智所緣的境界。

  “如是所說若諸寂靜若所觀義,總名無爲。”以上所說的寂靜和所緣的真如境,沒有煩惱,這種無分別的智慧總稱無爲。無爲就是無生滅、無造作,有爲是有生滅,有造作。觀有爲、無爲是爲了破除執縛解者性。

  “應知此中緣蘊等十義所起正知,名蘊等善巧。”前面已說五蘊、十二處等十法,認識這十種法,就稱爲“十種善巧”。“善”就是知道、認識、了解;“巧”不僅是知道,而且非常熟悉,所謂熟能生巧。善巧,就是能夠靈活運用,不死搬教條。同時,還指對某種事幹得特別好。比如對電腦掌握得無比熟練,就是對電腦很善巧;對早晚兩堂功課很熟悉,念得特別好,就是對功課善巧。

  甲十二、結  說

  真實總義略有二種,謂即能顯、所顯真實。能顯真實謂即最初叁種根本,能顯余故。所顯真實謂後九種,是初根本所顯示故。所顯九者:一離增上慢所顯真實,二對治顛倒所顯真實,叁聲聞乘出離所顯真實,四無上乘出離所顯真實,由粗能成熟細能解脫故,五能伏他論所顯真實,依喻導理降伏他故,六顯了大乘所顯真實,七入一切種所知所顯真實,八顯不虛妄真如所顯真實,九入我執事一切秘密所顯真實。

  “真實總義略有二種,謂即能顯、所顯真實。”《真實義品》的內容,可以簡單歸納爲兩種,即能顯的真實和所顯的真實。

  “能顯真實謂即最初叁種根本,能顯余故。”能顯真實指十種真實中的第一種──根本真實,也就是叁性。爲什麼將叁性稱爲能顯真實呢?因爲“能顯余故”。其他一切真實都必須透過叁性來說明,必須透過叁性才能得以顯現。

  “所顯真實謂後九種,是初根本所顯示故。”所顯真實指的是後面九種。後面九種真實都屬于叁根本真實所顯示,都是透過叁根本真實才得以顯現,所以稱爲所顯真實。

  “所顯九者:一離增上慢所顯真實。”第一種所顯真實,是離增上慢所顯真實,指的是相真實。對叁性的認…

《《辨中邊論》探微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