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十九卷▪P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按位,当在二三两信,齐小二果。末二句,想阴尽相。后文云:于觉明心,如去尘垢,一伦生死,首尾圆照。今言宿命清净,则明是去尘垢,而照生死也。又言:得无艰险者:既以彻通宿命,除己愿力,永不误入恶趣,所谓离诸生死,险难恶道也。按位,当在四五二信,对小三果,此之业报,略假戒为助行,全本耳闻,妙定修发,通该十信前五,备显六根清净。观见十方,则眼根清净;闻法亲奉,则耳根清净;得通游界,则鼻、舌、身根清净,以三皆合知,相依远到也;宿命无难,则意根清净。

  是则名为,第二增进,修行渐次。

  《正脉》云:此中前半,以诸戒助成正定,即观行位。后半即齐五信,并小三果。在圆通中,方至动静不生。是则第二增进,乃对上第一,故名第二。又对上初修不定,故以决定修行,渐次增进释之。二刳其正性竟。

  寅三 违其现业 分三 卯初 征名承戒修定 二 结解即获法忍 三 由渐入顿结名 今初

  云何现业?阿难!如是清净,持禁戒人,心无贪淫,于外六尘,不多流逸。

  此释违其现业。现前六根,所缘六尘境界,起惑造业也,故曰现业。而违者,即旋根脱尘之义也。然此三渐次中,前二皆蹑持戒,以为助行,是因戒生定。此蹑圆通本根,以成正修,是因定发慧。由是正助兼具,故能安立下之诸位也。此中违其现业者,即前第二决定义中,逆彼无始,织妄业流者,是也。即就耳根,不许出流闻尘,而使入流照性。如是清净,持禁戒人:即前科上半,所持诸戒。而特申心无贪淫者,以其为四重之首,坏定之魁,警人必除之意,因前持戒。故得离尘。于外六尘,不多流逸:即于外六尘境界,亦不随流放逸。然言不多,弗许绝无者,以根中虚习未尽除,而尘影犹存,但以无漏,而熏有漏,非全无漏也。

  因不流逸,旋元自归,尘既不缘,根无所偶,反流全一,六用不行。

  此正明尘亡根尽。首句承上云,不多流逸,足见亡尘之功未纯,此因不流逸,因之加功进步,反闻照性,而得不流逸,旋复本根,自归元明。尘既不缘:按耳根圆通,此当入流亡所,动静不生,根无所偶,偶即对也,既无对则根亦不立。按耳根圆通,此当闻所闻尽。至此六根反流,全归一闻性,无复见、闻、嗅、尝、觉、知,结根之用,故曰六用不行。此正入一亡六。所谓但得六销犹未亡一,小乘涅槃,正当此际。按位,当在七信,齐小乘四果。 《指掌疏》违其现业即在此。现业有二:一流逸是现业,不多则小违。二六用是现业,不行则全违也。初征名承戒修定竟。

  卯二 结解即获法忍

  十方国土,皎然清净,譬如琉璃,内悬明月。

  《正脉》云:此即尽闻不住,所证境界。首二句,即山河大地,应念化为无上知觉,正由不住内自觉境,法执荡然,故融及世界,无有情器之分。皎然:洞开之貌。下喻但表明彻,盖明月在有碍物中,不能透彻,便如二乘明内境,不能与外法融通也。今菩萨觉所觉空,表里洞彻。故如月在琉璃,岂有不透彻者乎?此当八信,相似色自在也。

  身心快然,妙圆平等,获大安隐。

  《正脉》云:此即空觉极圆,所证境界。前方空智,此复空空,既不为智所劳,亦不为空所缚。故身心快然,极为洒脱,盖法身荡然,真心廓尔之意。妙圆者:无缚故妙,无碍故圆。平等有三:一身量、心量,俱周法界。二有情、无情,同体不分。三自心、生、佛,吻无高下。获大安隐:此当九信,心自在也。以身心一如,身亦心也。

  一切如来,密圆净妙,皆现其中。

  《正脉》云:此则显然全同寂灭现前,但彼约自心,此约佛理,二义平等也。密谓秘密,深固幽远,无人能到之境也;圆谓圆融,交彻互摄,重重无尽之境也;净谓清净,明相精纯,纤尘不立之境也;妙谓神妙,一切变现,皆不为碍之境。此四佛境,现菩萨依正之中,此当十信,相似慈云,覆涅槃海也。盖圆顿理融,故令似位,全似分证耳。

  是人即获,无生法忍。从是渐修,随所发行,安立圣位。

  《正脉》云:此之结尾,是预许后之诸位,故言从是渐修。即者速也。即获者,犹言不久当证也。无生法忍:即初住所证圣位,通指彻于等觉也。温陵曰:《华严》十忍,第三曰无生法忍,谓不见有少法生,不见有少法灭,离此情垢,无作无愿,安住是道,名之曰忍。吴兴曰:此中别指初住以上,名为圣位。若下文云:以三增进故,能成五十五位,真菩提路。二结解即获法忍竟。

  卯三 由渐入顿结名

  是则名为第三增进,修行渐次。

  此结名第三增进,实由前第二增进而来。前但得五信三果,未至无漏;今则由渐入顿,解除根觉空灭诸结。如前文云:此根初解,先得人空,空性圆明,成法解脱。解脱法已,俱空不生,而至得无生忍也。初渐次三位竟。

  癸二 干慧一位

  阿难!是善男子,欲爱干枯,根境不偶,现前残质,不复续生。

  此位分明,束前渐次中,所含十信,总成一位。而孤山说,合十信为干慧,理在不疑。但亦圆满成就之意,有人非之者,以见通教,干慧名同故也。不知此乃借通名圆,自应依之。阿难!如是,依三渐次,精勤修习之善男子,由二渐中,正性刳空,淫心永断。至此,则断性亦无,故曰欲爱干枯。由三渐中,现业违背,六用不行。至此,则根境不偶,心境绝待,种现俱销,三界生缘迥然不及也,故曰现前残质,不复续生。残质:谓最后之身。不续:谓后有永断。续生以欲爱为因,根境为缘,今既干枯不偶,因缘双绝,果报无托,故不续生。此束前七信,三渐前半止,但明干义。

  执心虚明,纯是智慧,慧性明圆,蓥十方界。干有其慧,名干慧地。

  此束后三信,而显其圆满成就也。执心虚明:即人、法二执之心,虚而无障,明而无碍,所以外无尘障,内无根碍。三渐后半,十方国土,皎然清净,即山河大地,应念化成无上知觉,此即虚明无障碍也。至此,则纯是人空智,与法空智。 慧性明圆,蓥十方界者:人法双空之智,增明圆满,俱空之智,即三空之智现,而照用遍界,故曰蓥十方界,蓥犹饰也,以智慧庄严十方报土。如三渐中云:妙圆平等,获大安隐者。二句明慧义,因此干有其慧,故名干慧;依之住持,故名曰地。

  欲习初干,未与如来法流水接。

  此出其得名所以。现行、种子、习气三者,而习气最细。今言欲习初乾者:指欲爱最细习气即断性亦无,亦得干枯也。未与如来,真如法性,流水相接者:谓未破无明,未会亲见法身真理,是名未与如来法流水接。若至随分觉,破一分无明,证一分法身,则与法流水接,定慧均等,则中中流入萨婆若海矣!二干慧一位竟。

  癸三 十信十位 分十 子初 信心住 二 念心住 三 进心住 四 慧心住 五 定心住 六 不退心住 七 护法心住 八 回向心住 九 戒心住 十 愿心住 今初

  即以此心,中中流入,圆妙开敷,从真妙圆,重发真妙,妙信常住,一切妄想,灭尽无余,中道纯真,名信心住。

  此十信位,名与常途全同,论义则与常途迥别。今科名从十信,而义唯遵经,销归初住耳。后初住明言,发此十心,又云:十用涉入,圆成一心。故孤山说:为初住开出,理无可疑。

  即以此心,中中流入者:此心指十信满心,因含十信于三渐,合三渐为干慧。此心,亦即干慧后心。中中流入有二释:一、于闻性之中,用中道观智,无功用道,逆法流水而深入,以后位位,皆不离中道故。二、即以此修证圆通之心,用中心如如妙智,观中道如如妙理,中中流入妙觉果海。 圆妙开敷者:中中流入时,仍是圆通妙性,重重开发敷放,如莲华之层层渐开也。 从真妙圆,重发真妙者:此两句明乘此心开意解,益加增进,且此圆通妙性,既到干慧后心,已发真妙圆,一登此位,是真妙者,益进于妙,真圆者益进于圆。第二妙字下,应有圆字略也。 妙信常住,一切妄想,灭尽无余者:此位,破一分无明,证一分三德,已经亲证实到。信知心、佛、众生三无差别,故曰妙信常住:决定不退。一切我执、法执、空执,妄想荡涤,灭尽无余矣!中道纯真,名信心住:妄尽真纯,中道理彰,亲信此理,信心坚固,常住不退,故名信心住。

  子二 念心住

  真信明了,一切圆通。阴、处、界三,不能为碍。如是乃至,过去、未来、无数劫中,舍身受身,一切习气,皆现在前。是善男子,皆能忆念,得无遗忘,名念心住。

  首二句全蹑前位。真信,即中道纯真之信,表非相似位之信。可证此信位,是初住开出。因妄想灭尽,智慧明了,故得一切圆通。 下文方是本位念心,由前一切圆通故,五阴不能覆,十二处不能局,十八界不能碍。一切诸法,悉皆圆融通达,融会贯摄。如是乃至过去六句,明念心功用。念者忆念,不惟现在生中,应断之习气,忆念无忘,乃至过去未来,无数劫中,舍身受身,应断之习气,皆现在前;是善男子,皆能忆念,得无遗忘。

  《正脉》问:入住菩萨,何有舍受之事?答:圆顿人,不取变易,常于分段,得大自在故也。此属宿命、漏尽二通。五根中念根故,结名念心住。

  子三 进心住

  妙圆纯真,真精发化,无始习气,通一精明,惟以精明进趣真净,名精进心。

  初二句摄信心住。从真妙圆,中道纯真,然未得真精发化。次二句以成就精字,合成精进二义。盖精明,即如如之智体,真净,即如如之理体。今言以精明,进趣真净,即纯以如如智,契如如理矣!《正脉》问:理智一如,何言进趣?答:体虽无二,而方便随顺,不无趣相,所谓不趣之趣,性不碍修之旨也,故名精进心。

  子四 慧心住

  心精现前,纯以智慧,名慧心住。

  以前位以如智契如理,是双兼理智而成,此位别约智成。承上进趣真净,故得心精,时时现前,纯以智慧用事;以即用也。盖前干慧地有云:纯是智慧,正明初得相似,惑智尚未融化。至此则曰:纯以智慧者:乃精真发化,一切惑习,无非智慧。此随分觉所得之真智真慧…
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十九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