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按位,當在二叁兩信,齊小二果。末二句,想陰盡相。後文雲:于覺明心,如去塵垢,一倫生死,首尾圓照。今言宿命清淨,則明是去塵垢,而照生死也。又言:得無艱險者:既以徹通宿命,除己願力,永不誤入惡趣,所謂離諸生死,險難惡道也。按位,當在四五二信,對小叁果,此之業報,略假戒爲助行,全本耳聞,妙定修發,通該十信前五,備顯六根清淨。觀見十方,則眼根清淨;聞法親奉,則耳根清淨;得通遊界,則鼻、舌、身根清淨,以叁皆合知,相依遠到也;宿命無難,則意根清淨。
是則名爲,第二增進,修行漸次。
《正脈》雲:此中前半,以諸戒助成正定,即觀行位。後半即齊五信,並小叁果。在圓通中,方至動靜不生。是則第二增進,乃對上第一,故名第二。又對上初修不定,故以決定修行,漸次增進釋之。二刳其正性竟。
寅叁 違其現業 分叁 卯初 征名承戒修定 二 結解即獲法忍 叁 由漸入頓結名 今初
雲何現業?阿難!如是清淨,持禁戒人,心無貪淫,于外六塵,不多流逸。
此釋違其現業。現前六根,所緣六塵境界,起惑造業也,故曰現業。而違者,即旋根脫塵之義也。然此叁漸次中,前二皆蹑持戒,以爲助行,是因戒生定。此蹑圓通本根,以成正修,是因定發慧。由是正助兼具,故能安立下之諸位也。此中違其現業者,即前第二決定義中,逆彼無始,織妄業流者,是也。即就耳根,不許出流聞塵,而使入流照性。如是清淨,持禁戒人:即前科上半,所持諸戒。而特申心無貪淫者,以其爲四重之首,壞定之魁,警人必除之意,因前持戒。故得離塵。于外六塵,不多流逸:即于外六塵境界,亦不隨流放逸。然言不多,弗許絕無者,以根中虛習未盡除,而塵影猶存,但以無漏,而熏有漏,非全無漏也。
因不流逸,旋元自歸,塵既不緣,根無所偶,反流全一,六用不行。
此正明塵亡根盡。首句承上雲,不多流逸,足見亡塵之功未純,此因不流逸,因之加功進步,反聞照性,而得不流逸,旋複本根,自歸元明。塵既不緣:按耳根圓通,此當入流亡所,動靜不生,根無所偶,偶即對也,既無對則根亦不立。按耳根圓通,此當聞所聞盡。至此六根反流,全歸一聞性,無複見、聞、嗅、嘗、覺、知,結根之用,故曰六用不行。此正入一亡六。所謂但得六銷猶未亡一,小乘涅槃,正當此際。按位,當在七信,齊小乘四果。 《指掌疏》違其現業即在此。現業有二:一流逸是現業,不多則小違。二六用是現業,不行則全違也。初征名承戒修定竟。
卯二 結解即獲法忍
十方國土,皎然清淨,譬如琉璃,內懸明月。
《正脈》雲:此即盡聞不住,所證境界。首二句,即山河大地,應念化爲無上知覺,正由不住內自覺境,法執蕩然,故融及世界,無有情器之分。皎然:洞開之貌。下喻但表明徹,蓋明月在有礙物中,不能透徹,便如二乘明內境,不能與外法融通也。今菩薩覺所覺空,表裏洞徹。故如月在琉璃,豈有不透徹者乎?此當八信,相似色自在也。
身心快然,妙圓平等,獲大安隱。
《正脈》雲:此即空覺極圓,所證境界。前方空智,此複空空,既不爲智所勞,亦不爲空所縛。故身心快然,極爲灑脫,蓋法身蕩然,真心廓爾之意。妙圓者:無縛故妙,無礙故圓。平等有叁:一身量、心量,俱周法界。二有情、無情,同體不分。叁自心、生、佛,吻無高下。獲大安隱:此當九信,心自在也。以身心一如,身亦心也。
一切如來,密圓淨妙,皆現其中。
《正脈》雲:此則顯然全同寂滅現前,但彼約自心,此約佛理,二義平等也。密謂秘密,深固幽遠,無人能到之境也;圓謂圓融,交徹互攝,重重無盡之境也;淨謂清淨,明相精純,纖塵不立之境也;妙謂神妙,一切變現,皆不爲礙之境。此四佛境,現菩薩依正之中,此當十信,相似慈雲,覆涅槃海也。蓋圓頓理融,故令似位,全似分證耳。
是人即獲,無生法忍。從是漸修,隨所發行,安立聖位。
《正脈》雲:此之結尾,是預許後之諸位,故言從是漸修。即者速也。即獲者,猶言不久當證也。無生法忍:即初住所證聖位,通指徹于等覺也。溫陵曰:《華嚴》十忍,第叁曰無生法忍,謂不見有少法生,不見有少法滅,離此情垢,無作無願,安住是道,名之曰忍。吳興曰:此中別指初住以上,名爲聖位。若下文雲:以叁增進故,能成五十五位,真菩提路。二結解即獲法忍竟。
卯叁 由漸入頓結名
是則名爲第叁增進,修行漸次。
此結名第叁增進,實由前第二增進而來。前但得五信叁果,未至無漏;今則由漸入頓,解除根覺空滅諸結。如前文雲:此根初解,先得人空,空性圓明,成法解脫。解脫法已,俱空不生,而至得無生忍也。初漸次叁位竟。
癸二 幹慧一位
阿難!是善男子,欲愛幹枯,根境不偶,現前殘質,不複續生。
此位分明,束前漸次中,所含十信,總成一位。而孤山說,合十信爲幹慧,理在不疑。但亦圓滿成就之意,有人非之者,以見通教,幹慧名同故也。不知此乃借通名圓,自應依之。阿難!如是,依叁漸次,精勤修習之善男子,由二漸中,正性刳空,淫心永斷。至此,則斷性亦無,故曰欲愛幹枯。由叁漸中,現業違背,六用不行。至此,則根境不偶,心境絕待,種現俱銷,叁界生緣迥然不及也,故曰現前殘質,不複續生。殘質:謂最後之身。不續:謂後有永斷。續生以欲愛爲因,根境爲緣,今既幹枯不偶,因緣雙絕,果報無托,故不續生。此束前七信,叁漸前半止,但明幹義。
執心虛明,純是智慧,慧性明圓,蓥十方界。幹有其慧,名幹慧地。
此束後叁信,而顯其圓滿成就也。執心虛明:即人、法二執之心,虛而無障,明而無礙,所以外無塵障,內無根礙。叁漸後半,十方國土,皎然清淨,即山河大地,應念化成無上知覺,此即虛明無障礙也。至此,則純是人空智,與法空智。 慧性明圓,蓥十方界者:人法雙空之智,增明圓滿,俱空之智,即叁空之智現,而照用遍界,故曰蓥十方界,蓥猶飾也,以智慧莊嚴十方報土。如叁漸中雲:妙圓平等,獲大安隱者。二句明慧義,因此幹有其慧,故名幹慧;依之住持,故名曰地。
欲習初幹,未與如來法流水接。
此出其得名所以。現行、種子、習氣叁者,而習氣最細。今言欲習初乾者:指欲愛最細習氣即斷性亦無,亦得幹枯也。未與如來,真如法性,流水相接者:謂未破無明,未會親見法身真理,是名未與如來法流水接。若至隨分覺,破一分無明,證一分法身,則與法流水接,定慧均等,則中中流入薩婆若海矣!二幹慧一位竟。
癸叁 十信十位 分十 子初 信心住 二 念心住 叁 進心住 四 慧心住 五 定心住 六 不退心住 七 護法心住 八 回向心住 九 戒心住 十 願心住 今初
即以此心,中中流入,圓妙開敷,從真妙圓,重發真妙,妙信常住,一切妄想,滅盡無余,中道純真,名信心住。
此十信位,名與常途全同,論義則與常途迥別。今科名從十信,而義唯遵經,銷歸初住耳。後初住明言,發此十心,又雲:十用涉入,圓成一心。故孤山說:爲初住開出,理無可疑。
即以此心,中中流入者:此心指十信滿心,因含十信于叁漸,合叁漸爲幹慧。此心,亦即幹慧後心。中中流入有二釋:一、于聞性之中,用中道觀智,無功用道,逆法流水而深入,以後位位,皆不離中道故。二、即以此修證圓通之心,用中心如如妙智,觀中道如如妙理,中中流入妙覺果海。 圓妙開敷者:中中流入時,仍是圓通妙性,重重開發敷放,如蓮華之層層漸開也。 從真妙圓,重發真妙者:此兩句明乘此心開意解,益加增進,且此圓通妙性,既到幹慧後心,已發真妙圓,一登此位,是真妙者,益進于妙,真圓者益進于圓。第二妙字下,應有圓字略也。 妙信常住,一切妄想,滅盡無余者:此位,破一分無明,證一分叁德,已經親證實到。信知心、佛、衆生叁無差別,故曰妙信常住:決定不退。一切我執、法執、空執,妄想蕩滌,滅盡無余矣!中道純真,名信心住:妄盡真純,中道理彰,親信此理,信心堅固,常住不退,故名信心住。
子二 念心住
真信明了,一切圓通。陰、處、界叁,不能爲礙。如是乃至,過去、未來、無數劫中,舍身受身,一切習氣,皆現在前。是善男子,皆能憶念,得無遺忘,名念心住。
首二句全蹑前位。真信,即中道純真之信,表非相似位之信。可證此信位,是初住開出。因妄想滅盡,智慧明了,故得一切圓通。 下文方是本位念心,由前一切圓通故,五陰不能覆,十二處不能局,十八界不能礙。一切諸法,悉皆圓融通達,融會貫攝。如是乃至過去六句,明念心功用。念者憶念,不惟現在生中,應斷之習氣,憶念無忘,乃至過去未來,無數劫中,舍身受身,應斷之習氣,皆現在前;是善男子,皆能憶念,得無遺忘。
《正脈》問:入住菩薩,何有舍受之事?答:圓頓人,不取變易,常于分段,得大自在故也。此屬宿命、漏盡二通。五根中念根故,結名念心住。
子叁 進心住
妙圓純真,真精發化,無始習氣,通一精明,惟以精明進趣真淨,名精進心。
初二句攝信心住。從真妙圓,中道純真,然未得真精發化。次二句以成就精字,合成精進二義。蓋精明,即如如之智體,真淨,即如如之理體。今言以精明,進趣真淨,即純以如如智,契如如理矣!《正脈》問:理智一如,何言進趣?答:體雖無二,而方便隨順,不無趣相,所謂不趣之趣,性不礙修之旨也,故名精進心。
子四 慧心住
心精現前,純以智慧,名慧心住。
以前位以如智契如理,是雙兼理智而成,此位別約智成。承上進趣真淨,故得心精,時時現前,純以智慧用事;以即用也。蓋前幹慧地有雲:純是智慧,正明初得相似,惑智尚未融化。至此則曰:純以智慧者:乃精真發化,一切惑習,無非智慧。此隨分覺所得之真智真慧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十九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