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十九卷▪P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也,故名慧心住。

  子五 定心住

  執持智明,周遍寂湛,寂妙常凝,名定心住。

  此位別約理成,首句蹑慧心住也。意謂雖執持智慧精明,若無定力以執持之,則妄念起,而寂湛不能周遍,正念失,而寂妙不能常凝。蓋無寂之照,如風裏之燈,無照之寂,如暗中之目;今以定力執持智明,故寂湛者得以周遍,寂妙者得以常凝。如《清涼》雲:智周鑒而常靜,用繁興以恒如,此之謂也。然既曰常凝,無有不定時也,故名定心住。 《正脈》雲:以上五位,屬五根,如果木之種植,根于地也。下五位屬五力,如果木結根既久,自有不拔之力用也。

  子六 不退心住

  定光發明,明性深入,惟進無退,名不退心。

  此進力也。首二句雙蹑定慧,則定慧偏枯,多遭退失,故此則定慧相資。定光發明者:定功極而慧光發明,乃以定發慧也。明性深入者:慧性明而定力愈深,而以慧入定也。定慧等持,惟進無退,故名不退心。

  子七 護法心住

  心進安然,保持不失,十方如來,氣分交接,名護法心。

  此定力也。首句蹑前進力。心進安然者:顯非事行,爲有功用之進修也。乃是自心寂照雙流,任運前進,故曰安然;不假用力之意。而能保護任持,不失定心。然保護任持何法,即如來藏,清淨本然之法。 十方如來,氣分交接者:即十方法身如來,氣分交相接續,正由定力冥周,故能與諸佛如來心精通吻,乃能內護心法,外護佛法,故名護法心。

  子八 回向心住

  覺明保持,能以妙力,回佛慈光,向佛安住,猶如雙鏡,光明相對,其中妙影,重重相入,名回向心。

  此慧力也。首句即覺慧增明,而得保持不失。妙力,即妙慧之力用,能回他佛慈光,向自己心佛光中安住。他佛心佛,心光佛光,互相回向,究竟心佛不二,不妨自他曆然。 猶如兩鏡,光明相對。彼此光明,互相對照,光內現光,影中含影,故曰其中妙影,重重相入。佛光心光,自影他影,相攝相入,重重無盡。回向有二義:回向他佛,是向佛道;回向自佛,是向真如。證極真如,即成佛道,二而不二,故名回向心。

  子九 戒心住

  心光密回,獲佛常凝,無上妙淨,安住無爲,得無遺失,名戒心住。

  此信力也。首句蹑上位,明心光佛光,潛通冥應,故曰密回。他人看不見,乃屬自己智境。到此位,即獲心光佛光,常凝不動,而與無上妙淨戒體,一同安住。無作無爲,得無一念遺失,而漏落于有爲。若一念漏落有爲,即名破戒,所謂心地大戒,故名戒心住。

  子十 願心住

  住戒自在,能遊十方,所去隨願,名願心住。

  此念力也,願即心念故。住戒,指上位安住無住戒體;自在,屬本位。能從體起用,發大自在之用。所謂攝律儀戒,攝善法戒,饒益有情戒,自在成就,而能遊化十方。所雲隨願者,願去何國,一念即能便至。所謂嚴淨毗尼,弘範叁界,應身無量,度脫衆生。以戒根清淨,所去之處,無不隨心滿願也。故名願心住。又通論十心,前六修自心,後四合佛德矣。叁、十信十位竟。

  癸四 十住十位 分十 子初 發心住 二 治地住 叁 修行住 四 生貴住 五 具足住 六 正心住 七 不退住 八 童真住 九 王子住 十 灌頂住 今初

  阿難!是善男子,以真方便,發此十心,心精發輝,十用涉入,圓成一心,名發心住。

  此十住位,生佛家而爲佛子,經中全顯,生法王家,亦是安住華屋,依秘密藏,無住爲住,乃名十住。 阿難!是善男子:指前十信位已滿之男子故稱善。以真方便:即耳根圓通,文殊選根偈雲:圓通超余者,真實心如是。真心中本具十心妙用,若不修耳根方便,則終不能發;因修證耳根圓通,方能發此十心妙用,此皆指前十信位也。 十用涉入,圓成一心者:即前十用涉入本位,圓成一心,則十心一心,本無二體。前雲十信位,是初住開出,此知初住位,是十信合成。名發心住者:元因發此十心,圓成一心故也。又此菩薩,叁心圓發,萬行繁興,定慧均等,中中流入,如中陰攬先業,而初成陰體也。

  子二 治地住

  心中發明,如淨琉璃,內現精金。以前妙心,履以成地,名治地住。

  首句心中,即十用涉入,圓成一心之中,謂依此妙心,發明妙智。以妙心,喻如琉璃,清淨皎潔;以妙智,喻如精金,具足精華;智不離心,心不礙智、內外明徹。 以前妙心,履以成地者:以者用也。妙心,即十用涉入之一心,此心即系真如之理,既發明妙智,以真智契真理,依真理起真修,履踐真如,以成進趣,後位之地。一切諸行,由斯履踐;如建樓者,先平地基,治即平也,故名治地住。如中陰,乘彼業力,結爲境界,于中妄成,依止之處。

  子叁 修行住

  心地涉知,俱得明了,遊履十方,得無留礙,名修行住。

  心地涉知者:即前履以成地之心,以心即智,亦即始覺;以地即理,亦即本覺。同一覺體,智照于理,理契于智;若智若理,互相鑒照,故曰涉知。俱得明了者:即理智俱得明了也;故能得遊履十方,上求佛道,下度衆生,自利利他,一切皆無留礙;廣修妙行,大作佛事,故名修行住。如中陰見遠如在目前,所去速疾,山壁不礙。

  子四 生貴住

  行與佛同,受佛氣分,如中陰身,自求父母,陰信冥通,入如來種,名生貴住。

  行與佛同者:指上位所修妙行,與佛行相同,故得領受佛之真如氣分,將生佛家,而爲佛子。此如中陰身,自求父母之義;必要自己業,與父母業同。則中陰心相體信,冥然相通,故曰陰信冥通。若以法說,以己智求佛智,佛之權智如父,實智如母,任運相合,名自求父母。密齊果德,謂陰信冥通。斯則秉佛遺體,初托聖胎,故曰:入如來種,名生貴住。

  子五 具足住

  既遊道胎,親奉覺胤,如胎已成,人相不缺,名方便具足住。

  上位入如來種,即是遊諸佛正道之胎。永嘉雲:潛幽靈于法界,即此義也。親奉覺胤者:謂親攬諸佛權實二智,則爲得大覺法王之真胤矣!方便智慧,漸漸具足,喻如胎中,五位已成,人相完全不缺,名方便具足住。

  子六 正心住

  容貌如佛,心相亦同,名正心住。

  首句蹑上句,權智外現曰容貌;教化衆生方便具足曰如佛。心相亦同者:以權資實,內照真如,爲心相圓滿,亦皆如佛,故曰亦同。成正知見,故名正心住。

  子七 不退住

  身心合成,日益增長,名不退住。

  首句蹑前外貌內心,皆已肖像。合成者,表裏如一,同佛身心也。日益增長者:即道胎日益月增,漸漸長成,時刻無間,故名不退住。與前十信位之不退心住名同實異,彼但信心不退,此則住道不退也。

  子八 童真住

  十身靈相,一時具足名童真住。

  前位身心,合成增長,十身靈相,自應具足,蓋十身者,盧舍那也。謂:聲聞身、緣覺身、菩薩身、如來身、法身、智身、虛空身、業報身、衆生身、國土身。又如來身,自具十種身。溫陵曰:菩提身、願身、化身、力身、莊嚴身、威勢身、意生身、福身、法身、智身。十身中:菩提、法、智屬于內身,余皆屬于外身,此乃如來身中之所開出者。按《華嚴》八地方具十身。今經八住即具,二經皆屬圓教,固應前後互融也。童真者:菩薩雖得是身,具體而微,未大顯著,猶如胎滿,初生六根,四體雖具,而純璞未散,故名童真住。

  子九 王子住

  形成出胎,親爲佛子,名法王子住。

  首句蹑前:形已成,胎已出,親得爲佛之嫡子。從佛口出,從法化生,故名法王子住。

  子十 灌頂住

  表以成人,如國大王,以諸國事,分委太子。彼刹利王,世子長成,陳列灌頂,名灌頂住。

  首句蹑前位。雖親爲佛子,年齡幼小;今漸長成,故日表以成人,可當大任。如國大王,以諸國事,分委太子,恐其力不勝任,且先分少分,試其能力如何耳。此喻佛欲與菩薩授記,恐其智力不堪,且先令代佛宣揚,攝行佛事,若見智力增長,度生不怖,即與授記。 蓋大王者,即是金輪王,爲四大部洲之主;刹利者,即粟散王,乃一國之君;故金輪王之子,稱太子。刹利王之子,曰世子。若據金輪王灌頂者,《華嚴經》雲:轉輪聖王,所生太子,母是正後,身相具足,坐白象寶,妙金之座,張大羅缦,奏諸音樂,取大海水,置金瓶內,王執此瓶,灌太子頂。是時即名受王職位。菩薩受職,亦複如是。諸佛智水,灌其頂故,名爲受大智職菩薩。 彼第十法雲地,方受是職,今十住位,亦名灌頂者,此約刹利王,世子長成,陳列灌頂,表以成人之道,亦分得此名耳。非同彼經十地之灌頂也。 溫陵曰:自發心至生貴,名入聖胎;自方便具足,至童真,名長養聖胎;至法王子住,名出胎;至此乃名灌頂王子。四十住十位竟。

  癸五 十行十位 分十 子初 歡喜行 二 饒益行 叁 無嗔行 四 無盡行 五 離亂行 六 善現行 七 無著行 八 尊重行 九 善法行 十 真實行 今初

  阿難!是善男子,成佛子已,具足無量,如來妙德,十方隨順,名歡喜行。

  此十行位。前十住,生佛家,而爲佛子;今十行,廣六度,而行佛事,攝物利生,所謂念念具足諸波羅密也。然行門雖多,約之不出十度;後五度,慧度開出。 阿難!如是修習十住之善男子,既已灌頂受職,成爲諸佛真子,且而具足無量無邊如來藏中稱性功德,而行施度。如《華嚴經》雲:隨諸方土,有貧之處,以願力故,往生于彼,豪貴大富,財寶無盡,行財施,乃至身肉不吝;行法施,則與說叁世平等,乃至菩提涅槃;是爲十方隨順也。 結名歡喜行有二:一者、見有求乞者,作福田想,作善友想,倍生歡喜;二者、隨乞施與,令諸衆生,悉皆滿足,生歡喜心。所謂自他俱利,機應皆喜,名歡喜行。

  子二 饒益行

  善能利益,一切衆生,名饒益行。

  此戒度。乃以戒德感化,而善能利益者:戒德備于己,感化成于外,即所謂不言自信,不化自行,不勞費力,而利無不周矣!《華嚴》雲:令一切衆生,住無上戒,乃至菩提涅槃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十九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