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大悲心,回他向自也。性圆成就,不失众生者:我性既已圆满成就,亦当成就众生,岂可遗失众生,而不度哉?此即回自向他也。是名随顺平等大悲心,观察众生回向。此则第七,即自身生身以明中道,回向之义也。
子八 真如回向
即一切法,离一切相。惟即与离,二无所著,名真如相回向。
次明真如变不变,中道妙义。上位不失众生,即一切法也;约真如随缘义;皆我本性,离一切相也,约真如不变义。下入本位。惟即与离,二无所著者:不著,即超有也;不离,即超空也,若言即一切法时,而复离一切相;若言离一切相时;而复即一切法;若言随缘时,而复不变;若言不变时。而复随缘;离即离非,是即非即,言语道断,心行处灭。此则第八,约真如变不变,以明中道,回向之义。
子九 解脱回向
真得所如,十方无碍,名无缚解脱回向。
次明无缚无脱,中道妙义。首句即上位,惟即与离,二无所著,已得与真如一相。一真一切真,无法不真;一如一切如,无法不如。下入本文,然真如体遍十方,而其行既为真如所如,自应同彼,于十方界,得无障碍,成就普贤身、语、意业,精进自在力,乃至成就普贤行愿,弥满法界;前位住理无碍,此位理事与事事二无碍矣!结名无缚解脱,即入法界,不可思议解脱。此则第九、即无缚无脱,以明中道,回向之义。
子十 无量回向
性德圆成,法界量灭,名法界无量回向。
次明法界,有量无量,中道妙义。性德圆成者:承前二位而来,八无著,得性德之全体,九无碍,得性德之大用,体用备具,故曰性德圆成。孤山所谓:三德妙性圆成。无著,即般若德;无碍,即解脱德;无量,即法身德。法界量灭者:良由体无不遍,用无不周,随举一色一香,无非中道,一尘一毛,皆等法界,一一无有限量;是则量灭者,即无量也,故结名法界无量回向。此则第十,即法界有量无量,以明中道,回向之义。
通结前十回向,以三处区分,显有差别;而实位位圆满中道:一悲不碍智,二智不坏悲,此二回向众生;三本妙合觉,四因果同地,五依正互融,六性修双即,七自他同根,此五回向佛道;八即离双超:九真俗自在,十体用圆极。此三回向真如。六回向十位竟。
癸七 加行四位 分二 子初 结前起后 二 别明四位 今初
阿难!是善勇子,尽是清净,四十一心。次成四种,妙圆加行。
阿难!是善男子,修习正定,始后干慧,终于十向,不住妙悟,有向上之心,并丈夫之气,虽炽然修行,不住于相,能起无修证之修证,位位备历,故曰:尽是清净,四十一心;此结前也。 次成四种,妙圆加行:以余乘教中,皆有四加,而非妙非圆,故此佛以妙圆以简之。前于干慧,即以此心,中中流入,圆妙开敷,从真妙圆,重发真妙真圆。经历信、住、行、向,次成四种加行。妙者,愈增于妙,圆者益极于圆,自不可以寻常加行目之。 盖此四种,名为加功用行,乃入道要门,始终地位,皆以增进,渐次深入;如下文所云:如是皆以三增进故,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。如渐次中,非加行莫入干慧,乃至等觉,非加行莫入妙觉。今独于十向之后,列四加者,以显十地之法尊胜,非此莫能进入,此开后也。
子二 别明四位 分四 丑初 暖地一位 二 顶地一位 三 忍地一位 四 世第一位 今初
即以佛觉,用为己心,若出未出。犹如钻火,欲然其木,名为暖地。
此别名四加,泯心、佛而灭数量,拣异唯识,位位各有能发定,所发观,及所观法。今经但以心佛对辨,而成四位。暖地犹云:佛即心;顶地:心即佛;忍地:即心即佛;世第一地:非心非佛。以心摄众生,佛摄真如,是总摄十回向三处也。 即以佛觉,用为己心者:佛觉,指初地所具之佛觉,用为自己加行之因心,欲证佛即是心之境,而因心欲亡未亡,果用将发未发,故曰若出未出。喻如钻火然木,火譬初地,本觉智火,本来在木中;木譬无明,今本觉智火,欲出未出,无明之木;将然未然。加功至此,喻如钻火,欲然其木,先得暖相现前,名为暖地。龙牙禅师云:“学道如钻火,逢烟且莫休,直待金星现,归家始到头。”
丑二 顶地一位
又以己心,成佛所履,若依非依。如登高山,身入虚空,下有微碍,名为顶地。
又以此自己加行之因心,成其初地,佛觉之所履,心为佛依,如足履地,体观自心,即佛境界。而心相未能全忘,为若依;心相垂尽,为非依,喻如登高山,其身已入虚空,不过脚跟未离山顶,下有微碍。今下有微碍,故曰若依,身入虚空,故曰非依。碍而至于微,而心相亦复无多也。故结名顶地。
丑三 忍地一位
心佛二同,善得中道,如忍事人,非怀非出,名为忍地。
暖地,即以佛觉,用为己心;顶地,又以己心,成佛所履。是心、佛犹存二相。加功至此,则心佛二同,所谓即心即佛也。佛觉泯为因心,因心泯同佛觉,虽心佛历然,而因果融即,常于加行心中,见佛业用,亦于诸佛行处,洞彻自心,故曰:善得中道。但将证未证,心中明了,吐露不出,喻如忍事之人,若欲怀之于心,便欲诉向于人,有欲出之于口,又非可以话会。故曰:非怀非出,名为忍地。
丑四 世第一位
数量销灭,迷、觉中道,二无所目,名世第一地。
数量销灭者:暖地中,即以佛觉,用为己心,尚存己心数量;顶地中,虽以己心,成佛所履,尚存佛履数量,此二皆迷中道之数量也。忍地中,心佛二同,尚存二同数量;此乃是觉中道之数量也。迷觉二字,双贯中道之上,迷中道者:非谓迷了中道,乃因心中,所修之中道也。觉中道者:亦非觉了中道,乃果位中,所证之中道也。今则不但无迷,亦且无觉,下无己心,上无佛觉,若心若佛,二无所目,则数量俱销,心佛双泯,犹云非心非佛也。 南泉云:莫认心认佛,认得亦是境,古人唤作所知愚。马大师云:不是心,不是佛,不是物。结名世第一位,此于世间法中,最为第一也。而于一念中,法尔亦具,此四加行。然此四加行,说虽次第,行在一时,所以名为妙圆也。七加行四位竟。
癸八 地上十位 分十 子初 欢喜地 二 离垢地 三 发光地 四 焰慧地 五 难胜地 六 现前地 七 远行地 八 不动地 九 善慧地 十 法云地 今初
阿难!是善男子,于大菩提,善得通达,觉通如来,尽佛境界,名欢喜地。
地有多义,略约二种解释:一、成实义:谓地地皆以真如实相为体,坚固不坏。二、发生义:谓地地皆发生佛地功德,大用重重无尽。温陵曰:蕴积前法,至于成实,一切佛法,依此发生,故谓之地。问:四加行亦皆称地,与此同耶异耶?答:非同非异。何以谓之非同?功德超胜故;何以谓之非异?同为趣进妙觉之因地故。据前四卷末,如来但立因果二地,文云:得元明觉,无生灭性,为因地心,然后圆成果地修证。是则,但以修习圆通本根为因地,而以佛究竟妙觉为果地,中间皆圆成果地之位也。
阿难!是善男子,于世第一地,善能成就,则障初地,一分无明,豁然顿破,而如来三德秘藏,全然圆证。于大菩提:即无上菩提,不出三藏全体,十玄妙用。此菩萨位居分证,不云成就,但是通达。而善得者,即现量亲证,不离自心,通达佛觉故。 觉通如来,尽佛境界二句,即释上二句,以自心本觉,与诸佛妙觉,融通无二,能尽诸佛,微妙境界。即前文所云:惟妙觉明,圆照法界也。此不但通达,而且尽佛境界,如三世诸佛,所应得者,我已得之,如一切众生,所本具者,我已证之;是故极生庆快,名为欢喜也。
子二 离垢地
异性入同,同性亦灭,名离垢地。
异性,指九界之性;前位觉通如来,即九界之异性,入于如来,平等之同性。虽同一佛境,而此境未亡,犹是清净心中之微垢。因对异说同,异固是垢,同亦是垢。所以于无间道中,无修而修,定慧双流;解脱道中,无证而证,并将此同性亦灭,是谓离垢清净,故名离垢地。
子三 发光地
净极明生,名发光地。
净极者:前位同性亦灭,细垢已离,但未至离离;今将离垢之离复离,是为净极。明生者:譬如古镜重磨,垢尽之后,更加拂拭,则净极明生,真觉显露,灵鉴无碍,即所谓净极光通达也,是名发光地。
子四 焰慧地
明极觉满,名焰慧地。
明极者:蹑前位。光明始生,未至明极,此位妙明极盛,觉智增长,如大火聚,能烧烦恼之薪。而言觉满者:明其称性故,所谓觉照,弥满清净,中不容他,即前云:寂照含虚空也。名焰慧者:表如焰之慧,有烁绝之胜用而已。
子五 难胜地
一切同异,所不能至,名难胜地。
地前智名异,地上智名同。初地觉通如来,异性灭,惟一佛境,即同也。二地复经同性亦灭,由净而明,由明而满,再经两地之修证,则前之异同,至此则杳不相及。及尚不能及,况超胜乎?故名难胜地。唯识谓此地,真俗两智,行相违合,今令相应,极难胜故。
子六 现前地
无为真如,性净明露,名现前地。
从初地至此,销异灭同,明生觉满,复超同异,凡情圣解,悉已铲除。有为功用至极,即契无为真如也。性净明露者:真如妙性,本来清净,分明显露,初得亲证。然而真如,全体大用,当在八九两地;而八地,真无功用,此地方到无为,始显真如,但约性显,而名现前也。
子七 远行地
尽真如际,名远行地。
真如本来无际,望之不见其影,穷之无有分量;今言尽际者:即所谓尽其实际,于无际之际,迥超极造,故名远行地。
子八 不动地
一真如心,名不动地。
承前既已尽际,乃得全体。一真凝然、湛寂不动。动即变动,而如理精真,无有变动,菩萨当住此地,遍观诸法,诸法皆真,法法皆如,一尘一毛,一一无非真如自心。即所谓彻法底源,无动无坏,故名不动地。
子九 善慧地
发真如用,名善慧地。
《正脉》云:前位,是得…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十九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