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十九卷▪P8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大悲心,回他向自也。性圓成就,不失衆生者:我性既已圓滿成就,亦當成就衆生,豈可遺失衆生,而不度哉?此即回自向他也。是名隨順平等大悲心,觀察衆生回向。此則第七,即自身生身以明中道,回向之義也。

  子八 真如回向

  即一切法,離一切相。惟即與離,二無所著,名真如相回向。

  次明真如變不變,中道妙義。上位不失衆生,即一切法也;約真如隨緣義;皆我本性,離一切相也,約真如不變義。下入本位。惟即與離,二無所著者:不著,即超有也;不離,即超空也,若言即一切法時,而複離一切相;若言離一切相時;而複即一切法;若言隨緣時,而複不變;若言不變時。而複隨緣;離即離非,是即非即,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。此則第八,約真如變不變,以明中道,回向之義。

  子九 解脫回向

  真得所如,十方無礙,名無縛解脫回向。

  次明無縛無脫,中道妙義。首句即上位,惟即與離,二無所著,已得與真如一相。一真一切真,無法不真;一如一切如,無法不如。下入本文,然真如體遍十方,而其行既爲真如所如,自應同彼,于十方界,得無障礙,成就普賢身、語、意業,精進自在力,乃至成就普賢行願,彌滿法界;前位住理無礙,此位理事與事事二無礙矣!結名無縛解脫,即入法界,不可思議解脫。此則第九、即無縛無脫,以明中道,回向之義。

  子十 無量回向

  性德圓成,法界量滅,名法界無量回向。

  次明法界,有量無量,中道妙義。性德圓成者:承前二位而來,八無著,得性德之全體,九無礙,得性德之大用,體用備具,故曰性德圓成。孤山所謂:叁德妙性圓成。無著,即般若德;無礙,即解脫德;無量,即法身德。法界量滅者:良由體無不遍,用無不周,隨舉一色一香,無非中道,一塵一毛,皆等法界,一一無有限量;是則量滅者,即無量也,故結名法界無量回向。此則第十,即法界有量無量,以明中道,回向之義。

  通結前十回向,以叁處區分,顯有差別;而實位位圓滿中道:一悲不礙智,二智不壞悲,此二回向衆生;叁本妙合覺,四因果同地,五依正互融,六性修雙即,七自他同根,此五回向佛道;八即離雙超:九真俗自在,十體用圓極。此叁回向真如。六回向十位竟。

  癸七 加行四位 分二 子初 結前起後 二 別明四位 今初

  阿難!是善勇子,盡是清淨,四十一心。次成四種,妙圓加行。

  阿難!是善男子,修習正定,始後幹慧,終于十向,不住妙悟,有向上之心,並丈夫之氣,雖熾然修行,不住于相,能起無修證之修證,位位備曆,故曰:盡是清淨,四十一心;此結前也。 次成四種,妙圓加行:以余乘教中,皆有四加,而非妙非圓,故此佛以妙圓以簡之。前于幹慧,即以此心,中中流入,圓妙開敷,從真妙圓,重發真妙真圓。經曆信、住、行、向,次成四種加行。妙者,愈增于妙,圓者益極于圓,自不可以尋常加行目之。 蓋此四種,名爲加功用行,乃入道要門,始終地位,皆以增進,漸次深入;如下文所雲:如是皆以叁增進故,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。如漸次中,非加行莫入幹慧,乃至等覺,非加行莫入妙覺。今獨于十向之後,列四加者,以顯十地之法尊勝,非此莫能進入,此開後也。

  子二 別明四位 分四 醜初 暖地一位 二 頂地一位 叁 忍地一位 四 世第一位 今初

  即以佛覺,用爲己心,若出未出。猶如鑽火,欲然其木,名爲暖地。

  此別名四加,泯心、佛而滅數量,揀異唯識,位位各有能發定,所發觀,及所觀法。今經但以心佛對辨,而成四位。暖地猶雲:佛即心;頂地:心即佛;忍地:即心即佛;世第一地:非心非佛。以心攝衆生,佛攝真如,是總攝十回向叁處也。 即以佛覺,用爲己心者:佛覺,指初地所具之佛覺,用爲自己加行之因心,欲證佛即是心之境,而因心欲亡未亡,果用將發未發,故曰若出未出。喻如鑽火然木,火譬初地,本覺智火,本來在木中;木譬無明,今本覺智火,欲出未出,無明之木;將然未然。加功至此,喻如鑽火,欲然其木,先得暖相現前,名爲暖地。龍牙禅師雲:“學道如鑽火,逢煙且莫休,直待金星現,歸家始到頭。”

  醜二 頂地一位

  又以己心,成佛所履,若依非依。如登高山,身入虛空,下有微礙,名爲頂地。

  又以此自己加行之因心,成其初地,佛覺之所履,心爲佛依,如足履地,體觀自心,即佛境界。而心相未能全忘,爲若依;心相垂盡,爲非依,喻如登高山,其身已入虛空,不過腳跟未離山頂,下有微礙。今下有微礙,故曰若依,身入虛空,故曰非依。礙而至于微,而心相亦複無多也。故結名頂地。

  醜叁 忍地一位

  心佛二同,善得中道,如忍事人,非懷非出,名爲忍地。

  暖地,即以佛覺,用爲己心;頂地,又以己心,成佛所履。是心、佛猶存二相。加功至此,則心佛二同,所謂即心即佛也。佛覺泯爲因心,因心泯同佛覺,雖心佛曆然,而因果融即,常于加行心中,見佛業用,亦于諸佛行處,洞徹自心,故曰:善得中道。但將證未證,心中明了,吐露不出,喻如忍事之人,若欲懷之于心,便欲訴向于人,有欲出之于口,又非可以話會。故曰:非懷非出,名爲忍地。

  醜四 世第一位

  數量銷滅,迷、覺中道,二無所目,名世第一地。

  數量銷滅者:暖地中,即以佛覺,用爲己心,尚存己心數量;頂地中,雖以己心,成佛所履,尚存佛履數量,此二皆迷中道之數量也。忍地中,心佛二同,尚存二同數量;此乃是覺中道之數量也。迷覺二字,雙貫中道之上,迷中道者:非謂迷了中道,乃因心中,所修之中道也。覺中道者:亦非覺了中道,乃果位中,所證之中道也。今則不但無迷,亦且無覺,下無己心,上無佛覺,若心若佛,二無所目,則數量俱銷,心佛雙泯,猶雲非心非佛也。 南泉雲:莫認心認佛,認得亦是境,古人喚作所知愚。馬大師雲:不是心,不是佛,不是物。結名世第一位,此于世間法中,最爲第一也。而于一念中,法爾亦具,此四加行。然此四加行,說雖次第,行在一時,所以名爲妙圓也。七加行四位竟。

  癸八 地上十位 分十 子初 歡喜地 二 離垢地 叁 發光地 四 焰慧地 五 難勝地 六 現前地 七 遠行地 八 不動地 九 善慧地 十 法雲地 今初

  阿難!是善男子,于大菩提,善得通達,覺通如來,盡佛境界,名歡喜地。

  地有多義,略約二種解釋:一、成實義:謂地地皆以真如實相爲體,堅固不壞。二、發生義:謂地地皆發生佛地功德,大用重重無盡。溫陵曰:蘊積前法,至于成實,一切佛法,依此發生,故謂之地。問:四加行亦皆稱地,與此同耶異耶?答:非同非異。何以謂之非同?功德超勝故;何以謂之非異?同爲趣進妙覺之因地故。據前四卷末,如來但立因果二地,文雲:得元明覺,無生滅性,爲因地心,然後圓成果地修證。是則,但以修習圓通本根爲因地,而以佛究竟妙覺爲果地,中間皆圓成果地之位也。

  阿難!是善男子,于世第一地,善能成就,則障初地,一分無明,豁然頓破,而如來叁德秘藏,全然圓證。于大菩提:即無上菩提,不出叁藏全體,十玄妙用。此菩薩位居分證,不雲成就,但是通達。而善得者,即現量親證,不離自心,通達佛覺故。 覺通如來,盡佛境界二句,即釋上二句,以自心本覺,與諸佛妙覺,融通無二,能盡諸佛,微妙境界。即前文所雲:惟妙覺明,圓照法界也。此不但通達,而且盡佛境界,如叁世諸佛,所應得者,我已得之,如一切衆生,所本具者,我已證之;是故極生慶快,名爲歡喜也。

  子二 離垢地

  異性入同,同性亦滅,名離垢地。

  異性,指九界之性;前位覺通如來,即九界之異性,入于如來,平等之同性。雖同一佛境,而此境未亡,猶是清淨心中之微垢。因對異說同,異固是垢,同亦是垢。所以于無間道中,無修而修,定慧雙流;解脫道中,無證而證,並將此同性亦滅,是謂離垢清淨,故名離垢地。

  子叁 發光地

  淨極明生,名發光地。

  淨極者:前位同性亦滅,細垢已離,但未至離離;今將離垢之離複離,是爲淨極。明生者:譬如古鏡重磨,垢盡之後,更加拂拭,則淨極明生,真覺顯露,靈鑒無礙,即所謂淨極光通達也,是名發光地。

  子四 焰慧地

  明極覺滿,名焰慧地。

  明極者:蹑前位。光明始生,未至明極,此位妙明極盛,覺智增長,如大火聚,能燒煩惱之薪。而言覺滿者:明其稱性故,所謂覺照,彌滿清淨,中不容他,即前雲:寂照含虛空也。名焰慧者:表如焰之慧,有爍絕之勝用而已。

  子五 難勝地

  一切同異,所不能至,名難勝地。

  地前智名異,地上智名同。初地覺通如來,異性滅,惟一佛境,即同也。二地複經同性亦滅,由淨而明,由明而滿,再經兩地之修證,則前之異同,至此則杳不相及。及尚不能及,況超勝乎?故名難勝地。唯識謂此地,真俗兩智,行相違合,今令相應,極難勝故。

  子六 現前地

  無爲真如,性淨明露,名現前地。

  從初地至此,銷異滅同,明生覺滿,複超同異,凡情聖解,悉已鏟除。有爲功用至極,即契無爲真如也。性淨明露者:真如妙性,本來清淨,分明顯露,初得親證。然而真如,全體大用,當在八九兩地;而八地,真無功用,此地方到無爲,始顯真如,但約性顯,而名現前也。

  子七 遠行地

  盡真如際,名遠行地。

  真如本來無際,望之不見其影,窮之無有分量;今言盡際者:即所謂盡其實際,于無際之際,迥超極造,故名遠行地。

  子八 不動地

  一真如心,名不動地。

  承前既已盡際,乃得全體。一真凝然、湛寂不動。動即變動,而如理精真,無有變動,菩薩當住此地,遍觀諸法,諸法皆真,法法皆如,一塵一毛,一一無非真如自心。即所謂徹法底源,無動無壞,故名不動地。

  子九 善慧地

  發真如用,名善慧地。

  《正脈》雲:前位,是得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十九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