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十九卷▪P9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真如全體,此位,是發真如大用,稱體起用,自然之理。《華嚴》、《金光明》,多指功行,而本經惟說本真,自體自用。前位,一塵一毛,皆清淨本然,周遍法界。此位,則一一互攝互入,即遍即包,十玄業用,皆真如用也。結名善慧,即法界無障礙智也。問:“七行之塵界互現,五向之依正互涉,與斯何異?”答:“七行方有是願,未說親證本真,自體自用,法爾本具,顯現發揮也。”《華嚴》、《唯識》、《金光明》、皆言此地,具四無礙辯,爲大法師,最善說法。《華嚴》名此菩薩,具四無礙智,作大法師,演說無量,阿僧祇句義,無有窮盡,故名發真如用。余謂說法,固可以說爲發用,然方是大用中一用耳,故明用,不遺說法,而說法,豈盡大用耶?余地既皆不盡同,此何必同乎?故須具十玄,方爲稱真之用,然亦豈遺說法哉!

  阿難!是諸菩薩,從此已往,修習畢功,功德圓滿。亦目此地,名修習位。

  阿難!是諸菩薩:諸者衆也近指,四加以至于此;遠指,該前之四十一心。從此已往:往者去也,即自九地以去,後叁位也。不可指前,若指前,應言已還,且下文意,亦複指後。修習畢功,功德圓滿者:謂言修習之功行,于茲已畢,出世之功德,亦稱圓滿,此去只論證,不論修。亦目名也此地,爲修習位:顯修習之功,終極于此,故另結之,以清眉目焉。

  子十 法雲地

  慈陰妙雲,覆涅槃海,名法雲地。

  慈妙是法,陰雲是喻。謂真慈普被,彌滿成陰,妙智大雲,叆叇密布,理智齊彰,地上清涼。良以慈陰妙雲,是十地圓滿之因德,涅槃性海,是十地將證之果德。涅槃梵語,此翻多義,今略取圓寂之義,謂真無不圓,妄無不寂。即菩薩從最初發心修行,依不生滅之根性,定慧均等,中中流入,趣涅槃果海,到此將證未證故,但曰覆也。結名法雲地,以慈智是法,雲字該攝陰字,仍是雙舉法喻以結之。八地上十位竟。

  癸九 等覺一位 分二 子初 正明本位 二 出所得慧 今初

  如來逆流,如是菩薩,順行而至,覺際入交,名爲等覺。

  此正明本位。《起信》等諸經論,十地後不開此位;在法雲地,即謂方便滿足,始覺還源,本始合一,得智淨相,乃合入十地耳。 此位,將明菩薩始覺,等于如來妙覺,齊佛際而破生相。如來逆流者:謂如來因圓果滿,得證涅槃果海,因不舍衆生,倒駕慈航,逆涅槃流而出,入生死海,修因克果,此就斷果言之。若就智果言之,則如來出菩提覺際,而菩薩入菩提覺際,彼此正當相交,故雲覺際入交。 《正脈》雲:覺際入交者,菩薩始覺,與佛妙覺,分劑正齊,但有順逆之不同耳。譬如入海探寶,前商已得諸寶,逆流而出,到于海門;後商方以進取,順流而入,亦到海門;是二船恰齊,但前商船頭向外;後商船頭向內,爲不同耳。 溫陵曰:如來逆流,出同萬物,菩薩順流,入趨妙覺。已至覺際,故名入交,與佛相齊,故名等覺也。

  子二 出所得慧

  阿難!從幹慧心,至等覺已,是覺始獲,金剛心中,初幹慧地。

  阿難!從幹慧初心,中間所曆,信、住、行、向、四加、十地,而至等覺後心已。是覺,即指等覺;金剛心者,解脫道前,無間道一分,至堅利之慧,能破最初生相無明之惑體;是等覺位中,方始獲得金剛心中,初幹慧地。 《寶鏡疏》雲:此經始終,有二幹慧名,古來諸疏,議論紛纭,全無定准,致令後學,亦無可據;良由未悉本經之的旨耳!蓋九界衆生,鹹因叁種業流,致有五住煩惱,以感二種生死。五住者:所謂欲愛住、色愛住、無色愛住、見一切住、無明住也。叁種流者:即欲流、有流、無明流也。以前四住爲欲流,有流,感分段生死,此在初信已斷;後一無明住地,即無明流,感變易生死,至佛果乃斷。

  以此論之,則前幹慧,乃是金剛初心,先斷欲有二流,出分段生死者也。以故經雲:欲愛幹枯,根境不偶,現前殘質,不複續生。如澄濁水,沙土自沈,清水現前,名爲初伏客塵煩惱。 自初信之後,即志斷無明,但其積習深厚,故曆五十四位,至等覺,金剛後心,生相無明才幹,以此定慧堅強,方始永斷,故雲是覺始獲金剛心中,初幹慧也。 溫陵曰:前名幹慧,以未與如來法流水接;此名幹慧,以未與如來妙莊嚴海水接。吳興曰:以障妙覺,無明初幹,未與究竟如來法流水接故也。

  癸十 妙覺一位

  如是重重,單複十二,方盡妙覺,成無上道。

  如是,指始從幹慧,終至妙覺,重重單複十二,方能窮盡,妙覺果位。單七者謂:一名一位爲單。如幹、暖、頂、忍、世、等、妙之七者是也。複五者,謂一名十位爲複,如信、住、行、向、地之五者是也。以其單有七重,複有五重,故言重重單複十二也。 方盡妙覺,成無上道:盡者,窮極之義;衆生迷真起妄,從此法界流,菩薩返妄歸真,還歸此法界,窮源極證,始本合一,能所雙亡,方爲盡妙,名究竟果覺,得成無上正真菩提涅槃之道。等覺,只但稱齊,始本尚未合一,今于最後一刹那間,證入斯位;但惟本覺,無別始覺,寂照一如,理事相即,叁如來藏性之體全彰,四無礙法界之用顯現,窮玄極妙,不可思議。成無上道:成就叁菩提,叁涅槃,至極無上之道也。初正答因果諸位竟。

  壬二 結顯清淨修法

  是種種地,皆以金剛觀察,如幻十種深喻,奢摩他中,用諸如來,毗婆舍那,清淨修證,漸次深入。

  是上來,耳根圓通,稱性起修,所經之種種諸地,皆以金剛藏心,觀察妙慧所建立也。蓋金剛觀察者,體用雙舉也。金剛,即藏性之體;觀察,即藏性之用;此正藏性全體大用也,亦即首楞嚴定之體用也。如前所謂,金剛王寶覺自分證位中,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叁德,由是位位,轉入轉深,而至等覺,金剛後心,完全皆是用此,金剛觀察之力,內照之功所成也。如幻十種深喻:如觀音自陳雲:如幻聞熏聞修,金剛叁昧。亦即文殊所謂:宣說金剛王,如幻不思議,佛母真叁昧。故如來結雲:是種種地,皆用金剛觀察,如幻叁昧也。 十喻者:如《大品》雲:觀一切業如幻,一切法如焰,一切身如水月,妙色如空華,妙音如谷響。諸佛國土如乾闼婆城,佛事如夢,佛身如影,報身如像,法身如化,不可取,不可舍,一切空故。此中喻雖有十,所喻之法,不出度生、說法、嚴土、供佛而已。然既曰不可取,則無生可度,無法可說,無土可嚴,無佛可供。既曰不可舍,則任運度生,任運說法,任運嚴土,任運供佛。既曰一切空故,則取舍雙忘,忘心亦寂,故雲深也。古德有雲:修習空華萬行,宴坐水月道場,降伏鏡裏魔軍,大作夢中佛事者此也。 奢摩他中,用諸如來,毗婆舍那:奢摩他,是自性本具圓定,即根中不生滅,不動搖之性,是天然本具之定體,而能照見于此,是爲微密觀照,圓解大開,于是稱性起修,于中用諸如來,毗婆舍那。前文問答,皆無是名。

  如《莊嚴論》雲:安心于正定,即名爲止,所謂奢摩他。正住法分別,是名爲觀,所謂毗婆舍那。《起信論》雲:所言止者,謂止一切境界相,隨順奢摩他義故;所言觀者,謂分別因緣生滅相,隨順毗婆舍那義故。 今詳此經語氣,似不全同彼意,毗婆舍那,全歸修意,蓋是不離自性本定之中,雙用即定之慧,與即慧之定,亡塵照性,定慧雙流。無修而修,揀彼凡外事相之染修;無證而證,揀彼權小新成之實證。故曰:“清淨修證。”從叁漸次中,悟圓理,而起圓修,漸次深入,究竟寶所矣!二結顯清淨修法竟。

  壬叁 推重初心勸進

  阿難!如是皆以叁增進故,善能成就,五十五位,真菩提路。

  此通結一經,大定之始終。自阿難啓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之定,妙奢摩他、叁摩、禅那,最初方便,而如來首告之曰:有叁摩提,名大佛頂首楞嚴王,具足萬行,十方如來,一門超出妙莊嚴路。此初示佛定總名,令知諸佛,修因克果,然後逐答阿難所問叁名。二說奢摩他路,令悟密因,大開圓解。叁說叁摩修法,令從耳根,一門深入,四說禅那證位,令住圓定,直趣菩提。文至此處,是禅那證位,故雲如是種種位次,皆以叁增進故。正助熏修,從始逮終善能成就,五十五位,真菩提路;是叁增進,乃爲證楞嚴之最初方便矣!

  善能成就者:先從大開圓解,悟明根中不生不滅之性,即是首楞嚴天然本具之定體。然後蹑解起行,依此不生滅性,爲本修因。從耳根下手,一門深入,中間經曆,信、住、行、向、地,四加等覺,五十五位;無修而修,不妨幻修,無證而證,不妨幻證,于本無漸次,深入之中,不妨幻立漸次,而深入之。真菩提路者:即上諸位,真實歸菩提家之道路也。幹慧非真,妙覺非路,以幹慧相似覺,未發真信,猶未起程,故非是路,是以除之;以妙覺、究竟覺已經到家,亦非是路,故亦除之;則知五十五位,真菩提路者,即十方如來,一門超出,妙莊嚴路也。叁推重初心勸進竟。

  壬四 判決邪正令辨

  作是觀者,名爲正觀;若他觀者,名爲邪觀。

  上雲,是種種地,皆以金剛觀察,如幻十種深喻;是知楞嚴正定,全體大用,不出金剛觀察。始從因地,終于果地,先頓悟根性爲因心,然後依悟修證。作是觀者,名爲正觀:欲人舍邪,而歸正也。此邪、不定指邪外,凡執六識爲真因,以事行爲真修者,皆名爲他觀。非自性之正定,即名爲邪觀也。如第一卷、二種根本雲:“諸修行人,不能得成無上菩提,乃至別成聲聞緣覺,及成外道,諸天魔王、及魔眷屬,皆由二種根本,錯亂修習。”亦此意也。四判決邪正令辨竟。並上二詳示淨緣起曆成諸位竟。再並上叁大科初正說妙定始終竟。

  戊二 通示全經名目 分二 己初 文殊請問經名 二 如來備說五名 今初

  爾時,文殊師利法王子,在大衆中,即從座起,頂禮佛足,而白佛言:當何名是經?我及衆生,雲何奉持?

  此文殊請問經名。夫名者實之賓也,義者,名之實也。斯經自正宗以來,所诠經義略備,而能诠之名未彰;故以文殊,請問經名。此菩薩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十九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