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十六卷▪P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赴遍求,十四无畏中之赴二求,四不思议中之赴广求,由菩萨及时说法,应不失时,此皆海潮音之力也。然《法华》,有胜彼世间音,此中独缺,以致持名一科,无所收属。以菩萨一名,与彼六十二恒河沙,法王子名号,正等无异;以彼一名,正属胜彼世间音,如是则五音具足矣!救世二句,义摄后不思议。以世人悭贪积聚,患得患失,皆不安宁;而第三不思议中,破贪感求,正救此病,令悉安宁。以修行欲求出世,错用因心,不得究竟;而第四不思议中,有求大涅槃,得大涅槃,证出世无上觉道,而得不生不灭,无去无来,常住快乐也。

  辰三 示法真实 分三 巳初 圆真实 二 通真实 三 常真实 今初

  我今启如来,如观音所说,譬如人静居,十方俱击鼓,十处一时闻,此则圆真实。

  此显示耳根,具足三种真实,诚正定之真修也。决定速证圆通,不劳资藉。我者文殊自称,现今启白如来,所以拣去诸圣,独选耳根者,如观音所说:我从耳门,圆照三昧,所以速证圆通也。非指下偈为观音所说,偈中仍是文殊取前六根数量,并击钟验常等科中,佛说语意,而加发挥,见耳根之本妙也。 譬如人静居者:假设闻鼓一事,以例闻一切声皆然,故云:譬如静居;寂静居处,拣非闹时也,以闹时闻性,虽则常圆,殊不自觉。《正脉》云:十方俱击鼓者:一时同击也。十处一时闻者:闻无先后也。此见耳根闻性,人人本来自圆,喻如最大圆珠悬于空中,周辉普照;诸声如影,乱映齐现,丝毫不昧。此则圆真实者:本来圆满周遍十方,真而无妄,实而不虚之妙义也。

  巳二 通真实

  目非观障外,口鼻亦复然,身以合方知,心念纷无绪。

  此以耳根超胜五根。二、三句语倒,且口字是舌字,以舌在口中,故以代之。目能观障内之色,非能观见遮障之外所有诸物;其犹隔窗外,不见外物,隔皮肤不见脏腑。是近而薄者,尚障隔不通,况远厚乎?身以合方知者:即身根,亦必以尘合身,方有知触之用。口、鼻二根,之与味、香,二尘亦复然,稍离尺寸,便不觉知。心是意根,又杂意识,想念纷乱,无有头绪,如是则想念尚不能脱,况能通乎?

  隔垣听音响,遐迩俱可闻五根所不齐,是则通真实。

  此言耳根在动用中,现具灵通之相,隔垣墙而听音响,尚无隔碍。不知者,谓声能透入;其知者,以闻性湛然,周遍圆满。无线电话,可以验知,并非声来耳边,亦非耳往声处,如隔数千里之遥,问答如在目前,因闻性周遍故。遐迩俱可闻者:遐远也,迩近也;所有一切声音皆可得闻。五根所不齐者:则隔垣能听,非若眼根之不观障外也。遐迩俱闻,非若三根之离尘不知也。于静中闻鼓时,则俱击齐闻,非若意根之杂乱无绪也。以是而观,则五根功能,所不能与耳根齐等,况尘识与诸大,非根之类者,岂能齐哉?此见耳根闻性,人人本来自通,喻如洪水普为淹没,草舍竹篱,悉皆通透一无隔碍。是则通真实者:本来通达,周遍无碍,真而无妄,实而不虚之妙义也。

  巳三 常真实

  音声性动静,闻中为有无,无声号无闻,非实闻无性。

  此对声尘以显闻性常住。初四句,动静无关,音声是总相,动静是别相,此取击钟验常科中义。前罗侯正击之时,则音声之性属动;击久声销,音响双绝,则对动说静。闻中为有无者:言动静二相,常于闻性湛然体中,循环代谢。时罗侯更击,动则音声历然现有;击久声销,静则音声寂然现无。世人颠倒,尚且惑声为闻,因于无声之际,号为无闻,殊不知无声之时,闻性愈觉无有边际,故曰非实闻无性也。

  声无即无灭,声有亦非生,生灭二圆离,是则常真实。

  此四句,生灭双离。如上所说,无声之时,闻性既无有灭,以此例知有声之时,闻性亦非有生。是知闻性,湛然常住,一任其中,声有则闻动,声无则闻静。而自体了无生灭之相,故曰生灭二圆离。以见闻性,人人本来自常,喻如太虚空,恒无起灭。是则常真实者:岂非常住真心,性净明体,真而无妄,实而不虚之妙义也!

  纵令在梦想,不为不思无,觉观出思惟,身心不能及。

  此离思惟,以显闻性常住。思惟,乃是第六散位意识所为,而梦想亦第六独头意识所现。今云纵令在梦想之中,完全忘却梦外动静之境,而了无所思;而此闻性,亦不为彼无思而即便灭无。如前熟睡之人,闻舂捣声,惑为钟鼓响,可见闻性,不为彼不思而便成无耶。觉观出思惟,身心不能及者:上觉字,即闻性本体:下观字,指闻性照用;而此照用,乃是寂而常照,不假思惟,超出思惟之外。身根、兼眼、鼻、舌三根,心是意根,如是五根对此,皆不能接梦外五尘之境,而有觉耶?惟独耳根,能通梦外之声,一呼便觉,超彼心身,所不能及也。然此圆通常三种真实,皆吾人寻常日用所现具者,不待修习而后有也。若能依之反闻自性,修证圆通,犹风帆行于顺水,必至易而至速也。

  辰四 显行当根 分二 巳初 举此方教体 二 明病在循声 今初

  今此娑婆国,声论得宣明。

  此明耳根行门,正对此方之机。今此娑婆国:译为堪忍,以此方具足苦境,堪能成就行人忍力故。此虽约处,实则因对此方众生,耳根偏利故,佛以音声,而作佛事,立诸声、名、句、文,一切经论,义理得以宣畅,心性得以了明。《正脉》谓:含蓄所宣明者,无非皆为诠显圆湛妙明之性。而此妙性,又祗在于能闻本根之中。众生当可由所闻声论,而反闻能闻之本根,方为得旨矣!若是则下科之意,自有来历矣。

  巳二 明病在循声

  众生迷本闻,循声故流转,阿难从强记,不免落邪思,岂非随所沦,旋流获无妄?

  此明病在循声。此方众生,耳根既利,如来既以音声为佛事,凡闻声者,皆当兔于流转矣!无奈众生迷本闻,此众生乃指狂慧学者,迷而不悟,不能因言会道,闻教观心;能闻之本闻,是为妙明心性;而但循顺所闻之声教,增益戏论,故自取于流转也。阿难纵强记,不免落邪思者;乃举事证验,即如阿难,纵能强记,十方如来,十二部经,清净妙理,如恒河沙,犹尚不免落于邪思,为物所转,溺于淫舍,不得自由也。岂非随所沦,旋流获无妄者:岂非二字,乃承上文决定之辞,下八字病药相当,即在迷本闻,不迷本闻而已。迷则随所沦,随即循也,所即声尘,沦即流转,言循声必至流转,即如诸佛,异口同音告曰:“阿难汝欲识知,俱生无明,使汝轮转,生死结根,唯汝六根,更无他物。”若不迷则旋流,旋彼闻根,反闻闻性。获无妄者:获得真实常住,不流转之性,即如诸佛告言:“汝复欲知,无上菩提,令汝速证,安乐解脱,寂静妙常,亦汝六根,更无他物。”此两句又如偈云:“迷晦即无明,发明便解脱。”若能发明,旋流反闻,便得无碍大解脱也。但初心之人,于一切时处,独向耳根,反闻自性,别无他事,自有到家消息,岂不速而易修耶?初备彰门妙竟。

  卯二 详示修巧 分四 辰初 出名教所反闻 二 法说次第超越 三 举喻以合前法 四 结示因果究竟

  阿难汝谛听:我承佛威力,宣说金刚王如幻不思议,佛母真三昧。

  此呼阿难之名而告之曰:汝果欲旋流反闻,应当谛听我语。我今仗承我佛威神之力,所以为汝宣说观音所证之三昧,汝当生珍重之心。金刚王者:具体、相、用三大,其体坚固,不可破坏;其相光明,照了一切;其用锐利,能断无明;亦即三德秘藏。王者,自在无碍义,前五卷有宝觉二字,此则俱含三字中。如幻不思议者:幻是譬喻,无而忽有,虽有若无。谓所修三昧,无修而修,修即无修也。不思议者,不可以心思口议,谓所修速疾,超乎世出世间之意,前偈:“有如幻三摩提弹指超无学”,故知然也。佛母真三昧者:第一卷告示阿难,及诸大众,有三摩提,名大佛顶首楞严王,具足万行,十方如来,一门超出。妙庄严路。五卷偈云:“十方婆伽梵,一路涅槃门。”可见十方诸佛,都从此一门超出,趣入涅槃之门,所以称为佛母,出生诸佛故。所证之三昧,是真三昧,乃天然自性本定,非同工夫引起之定,有入住出也。此出名中,已示修巧之意,且简要易速四义为巧。但依耳根,一门深入,此则为简;入一无妄,彼六知根,一时清净,此则为要;但向根中,旋流反闻,此则为易;自入流亡所,而至寂灭现前,此则为速;具此四义,故成此真三昧也。

  汝闻微尘佛,一切秘密门,欲漏不先除,蓄闻成过误。

  此抑多闻而显过。汝阿难是多闻第一之人,与我同于空王佛所发心,我常勤精进,汝常乐多闻,据此则所遇之佛,数等微尘,皆以多闻之力,护持法藏,凡一切秘密深奥之法门,悉皆得闻。欲漏不先除者:惟务多闻,不动定力,欲漏种习,不先除却。蓄闻成过误者:因欲漏不先除,故蓄积多闻,反成过误;非但闻于普通佛法,乃至闻于秘密深法,皆为循尘流转矣!

  将闻持佛佛,何不自闻闻?

  此决取舍而反闻。决定舍于循尘之闻,而取反闻之闻也。首句上佛字,指佛身,下佛字指佛法,次句上闻字属闻根,下闻字属闻性。故以警之曰:将自己之闻根,受持诸佛所说之佛法,何不识取本闻,而旋倒闻根,以闻闻性乎?此科是教反闻之正文也。观此但闻一闻性,便胜无量多闻,亦见其至简,而最要矣!

  辰二 法说次第超越

  闻非自然生,因声有名字,旋闻与声脱,能脱欲谁名?

  此科法说。当修反闻,如何修、如何证?先明超越情界,次示超越器界。闻非自然生者:闻指妄闻,乃揽尘所结之根,非是自然而生也。因声有名字者:因于动、静二种妄尘,黏起湛然一精明之体,发为听精,听精映声,卷声成根,由此无始来,遂有耳根之名字,即根元;目为清净四大,因名耳体,乃聚闻结滞为根之体。旋闻二句,言既因揽声而结,必待脱声而解。旋观能闻之闻性,而与所闻之声尘脱离,即入流亡所。乃至动静二相,了然不生,旋倒闻根,反闻自性,而与声尘脱离也。能脱即指闻根,前因揽尘而结,兹因旋根而脱;欲谁…
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十六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