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十六卷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赴遍求,十四無畏中之赴二求,四不思議中之赴廣求,由菩薩及時說法,應不失時,此皆海潮音之力也。然《法華》,有勝彼世間音,此中獨缺,以致持名一科,無所收屬。以菩薩一名,與彼六十二恒河沙,法王子名號,正等無異;以彼一名,正屬勝彼世間音,如是則五音具足矣!救世二句,義攝後不思議。以世人悭貪積聚,患得患失,皆不安甯;而第叁不思議中,破貪感求,正救此病,令悉安甯。以修行欲求出世,錯用因心,不得究竟;而第四不思議中,有求大涅槃,得大涅槃,證出世無上覺道,而得不生不滅,無去無來,常住快樂也。

  辰叁 示法真實 分叁 巳初 圓真實 二 通真實 叁 常真實 今初

  我今啓如來,如觀音所說,譬如人靜居,十方俱擊鼓,十處一時聞,此則圓真實。

  此顯示耳根,具足叁種真實,誠正定之真修也。決定速證圓通,不勞資藉。我者文殊自稱,現今啓白如來,所以揀去諸聖,獨選耳根者,如觀音所說:我從耳門,圓照叁昧,所以速證圓通也。非指下偈爲觀音所說,偈中仍是文殊取前六根數量,並擊鍾驗常等科中,佛說語意,而加發揮,見耳根之本妙也。 譬如人靜居者:假設聞鼓一事,以例聞一切聲皆然,故雲:譬如靜居;寂靜居處,揀非鬧時也,以鬧時聞性,雖則常圓,殊不自覺。《正脈》雲:十方俱擊鼓者:一時同擊也。十處一時聞者:聞無先後也。此見耳根聞性,人人本來自圓,喻如最大圓珠懸于空中,周輝普照;諸聲如影,亂映齊現,絲毫不昧。此則圓真實者:本來圓滿周遍十方,真而無妄,實而不虛之妙義也。

  巳二 通真實

  目非觀障外,口鼻亦複然,身以合方知,心念紛無緒。

  此以耳根超勝五根。二、叁句語倒,且口字是舌字,以舌在口中,故以代之。目能觀障內之色,非能觀見遮障之外所有諸物;其猶隔窗外,不見外物,隔皮膚不見髒腑。是近而薄者,尚障隔不通,況遠厚乎?身以合方知者:即身根,亦必以塵合身,方有知觸之用。口、鼻二根,之與味、香,二塵亦複然,稍離尺寸,便不覺知。心是意根,又雜意識,想念紛亂,無有頭緒,如是則想念尚不能脫,況能通乎?

  隔垣聽音響,遐迩俱可聞五根所不齊,是則通真實。

  此言耳根在動用中,現具靈通之相,隔垣牆而聽音響,尚無隔礙。不知者,謂聲能透入;其知者,以聞性湛然,周遍圓滿。無線電話,可以驗知,並非聲來耳邊,亦非耳往聲處,如隔數千裏之遙,問答如在目前,因聞性周遍故。遐迩俱可聞者:遐遠也,迩近也;所有一切聲音皆可得聞。五根所不齊者:則隔垣能聽,非若眼根之不觀障外也。遐迩俱聞,非若叁根之離塵不知也。于靜中聞鼓時,則俱擊齊聞,非若意根之雜亂無緒也。以是而觀,則五根功能,所不能與耳根齊等,況塵識與諸大,非根之類者,豈能齊哉?此見耳根聞性,人人本來自通,喻如洪水普爲淹沒,草舍竹籬,悉皆通透一無隔礙。是則通真實者:本來通達,周遍無礙,真而無妄,實而不虛之妙義也。

  巳叁 常真實

  音聲性動靜,聞中爲有無,無聲號無聞,非實聞無性。

  此對聲塵以顯聞性常住。初四句,動靜無關,音聲是總相,動靜是別相,此取擊鍾驗常科中義。前羅侯正擊之時,則音聲之性屬動;擊久聲銷,音響雙絕,則對動說靜。聞中爲有無者:言動靜二相,常于聞性湛然體中,循環代謝。時羅侯更擊,動則音聲曆然現有;擊久聲銷,靜則音聲寂然現無。世人顛倒,尚且惑聲爲聞,因于無聲之際,號爲無聞,殊不知無聲之時,聞性愈覺無有邊際,故曰非實聞無性也。

  聲無即無滅,聲有亦非生,生滅二圓離,是則常真實。

  此四句,生滅雙離。如上所說,無聲之時,聞性既無有滅,以此例知有聲之時,聞性亦非有生。是知聞性,湛然常住,一任其中,聲有則聞動,聲無則聞靜。而自體了無生滅之相,故曰生滅二圓離。以見聞性,人人本來自常,喻如太虛空,恒無起滅。是則常真實者:豈非常住真心,性淨明體,真而無妄,實而不虛之妙義也!

  縱令在夢想,不爲不思無,覺觀出思惟,身心不能及。

  此離思惟,以顯聞性常住。思惟,乃是第六散位意識所爲,而夢想亦第六獨頭意識所現。今雲縱令在夢想之中,完全忘卻夢外動靜之境,而了無所思;而此聞性,亦不爲彼無思而即便滅無。如前熟睡之人,聞舂搗聲,惑爲鍾鼓響,可見聞性,不爲彼不思而便成無耶。覺觀出思惟,身心不能及者:上覺字,即聞性本體:下觀字,指聞性照用;而此照用,乃是寂而常照,不假思惟,超出思惟之外。身根、兼眼、鼻、舌叁根,心是意根,如是五根對此,皆不能接夢外五塵之境,而有覺耶?惟獨耳根,能通夢外之聲,一呼便覺,超彼心身,所不能及也。然此圓通常叁種真實,皆吾人尋常日用所現具者,不待修習而後有也。若能依之反聞自性,修證圓通,猶風帆行于順水,必至易而至速也。

  辰四 顯行當根 分二 巳初 舉此方教體 二 明病在循聲 今初

  今此娑婆國,聲論得宣明。

  此明耳根行門,正對此方之機。今此娑婆國:譯爲堪忍,以此方具足苦境,堪能成就行人忍力故。此雖約處,實則因對此方衆生,耳根偏利故,佛以音聲,而作佛事,立諸聲、名、句、文,一切經論,義理得以宣暢,心性得以了明。《正脈》謂:含蓄所宣明者,無非皆爲诠顯圓湛妙明之性。而此妙性,又祗在于能聞本根之中。衆生當可由所聞聲論,而反聞能聞之本根,方爲得旨矣!若是則下科之意,自有來曆矣。

  巳二 明病在循聲

  衆生迷本聞,循聲故流轉,阿難從強記,不免落邪思,豈非隨所淪,旋流獲無妄?

  此明病在循聲。此方衆生,耳根既利,如來既以音聲爲佛事,凡聞聲者,皆當兔于流轉矣!無奈衆生迷本聞,此衆生乃指狂慧學者,迷而不悟,不能因言會道,聞教觀心;能聞之本聞,是爲妙明心性;而但循順所聞之聲教,增益戲論,故自取于流轉也。阿難縱強記,不免落邪思者;乃舉事證驗,即如阿難,縱能強記,十方如來,十二部經,清淨妙理,如恒河沙,猶尚不免落于邪思,爲物所轉,溺于淫舍,不得自由也。豈非隨所淪,旋流獲無妄者:豈非二字,乃承上文決定之辭,下八字病藥相當,即在迷本聞,不迷本聞而已。迷則隨所淪,隨即循也,所即聲塵,淪即流轉,言循聲必至流轉,即如諸佛,異口同音告曰:“阿難汝欲識知,俱生無明,使汝輪轉,生死結根,唯汝六根,更無他物。”若不迷則旋流,旋彼聞根,反聞聞性。獲無妄者:獲得真實常住,不流轉之性,即如諸佛告言:“汝複欲知,無上菩提,令汝速證,安樂解脫,寂靜妙常,亦汝六根,更無他物。”此兩句又如偈雲:“迷晦即無明,發明便解脫。”若能發明,旋流反聞,便得無礙大解脫也。但初心之人,于一切時處,獨向耳根,反聞自性,別無他事,自有到家消息,豈不速而易修耶?初備彰門妙竟。

  卯二 詳示修巧 分四 辰初 出名教所反聞 二 法說次第超越 叁 舉喻以合前法 四 結示因果究竟

  阿難汝谛聽:我承佛威力,宣說金剛王如幻不思議,佛母真叁昧。

  此呼阿難之名而告之曰:汝果欲旋流反聞,應當谛聽我語。我今仗承我佛威神之力,所以爲汝宣說觀音所證之叁昧,汝當生珍重之心。金剛王者:具體、相、用叁大,其體堅固,不可破壞;其相光明,照了一切;其用銳利,能斷無明;亦即叁德秘藏。王者,自在無礙義,前五卷有寶覺二字,此則俱含叁字中。如幻不思議者:幻是譬喻,無而忽有,雖有若無。謂所修叁昧,無修而修,修即無修也。不思議者,不可以心思口議,謂所修速疾,超乎世出世間之意,前偈:“有如幻叁摩提彈指超無學”,故知然也。佛母真叁昧者:第一卷告示阿難,及諸大衆,有叁摩提,名大佛頂首楞嚴王,具足萬行,十方如來,一門超出。妙莊嚴路。五卷偈雲:“十方婆伽梵,一路涅槃門。”可見十方諸佛,都從此一門超出,趣入涅槃之門,所以稱爲佛母,出生諸佛故。所證之叁昧,是真叁昧,乃天然自性本定,非同工夫引起之定,有入住出也。此出名中,已示修巧之意,且簡要易速四義爲巧。但依耳根,一門深入,此則爲簡;入一無妄,彼六知根,一時清淨,此則爲要;但向根中,旋流反聞,此則爲易;自入流亡所,而至寂滅現前,此則爲速;具此四義,故成此真叁昧也。

  汝聞微塵佛,一切秘密門,欲漏不先除,蓄聞成過誤。

  此抑多聞而顯過。汝阿難是多聞第一之人,與我同于空王佛所發心,我常勤精進,汝常樂多聞,據此則所遇之佛,數等微塵,皆以多聞之力,護持法藏,凡一切秘密深奧之法門,悉皆得聞。欲漏不先除者:惟務多聞,不動定力,欲漏種習,不先除卻。蓄聞成過誤者:因欲漏不先除,故蓄積多聞,反成過誤;非但聞于普通佛法,乃至聞于秘密深法,皆爲循塵流轉矣!

  將聞持佛佛,何不自聞聞?

  此決取舍而反聞。決定舍于循塵之聞,而取反聞之聞也。首句上佛字,指佛身,下佛字指佛法,次句上聞字屬聞根,下聞字屬聞性。故以警之曰:將自己之聞根,受持諸佛所說之佛法,何不識取本聞,而旋倒聞根,以聞聞性乎?此科是教反聞之正文也。觀此但聞一聞性,便勝無量多聞,亦見其至簡,而最要矣!

  辰二 法說次第超越

  聞非自然生,因聲有名字,旋聞與聲脫,能脫欲誰名?

  此科法說。當修反聞,如何修、如何證?先明超越情界,次示超越器界。聞非自然生者:聞指妄聞,乃攬塵所結之根,非是自然而生也。因聲有名字者:因于動、靜二種妄塵,黏起湛然一精明之體,發爲聽精,聽精映聲,卷聲成根,由此無始來,遂有耳根之名字,即根元;目爲清淨四大,因名耳體,乃聚聞結滯爲根之體。旋聞二句,言既因攬聲而結,必待脫聲而解。旋觀能聞之聞性,而與所聞之聲塵脫離,即入流亡所。乃至動靜二相,了然不生,旋倒聞根,反聞自性,而與聲塵脫離也。能脫即指聞根,前因攬塵而結,茲因旋根而脫;欲誰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十六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